软膏剂的制备.doc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制剂技术日新月异,其中,软膏剂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制剂形式,具有局部治疗效果显著、使用方便等优点。
本实习报告围绕软膏剂的制备展开,旨在加深我对药物制剂工艺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医药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软膏剂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了软膏剂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等内容。
同时,我还查阅了相关文献,掌握了制备软膏剂的工艺流程和注意事项。
2. 实习过程(1)原料与仪器准备实习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实习指导书的要求,准备所需的原料和仪器设备。
原料包括基质、药物、附加剂等,仪器设备包括乳化锅、搅拌器、温度计、量筒等。
(2)制备工艺实习过程中,我遵循实习指导书的要求,依次进行如下操作:① 预乳化:将基质和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至一定温度,进行预乳化处理。
② 加入附加剂:在预乳化过程中,逐步加入附加剂,如稳定剂、增稠剂等,以改善软膏剂的性能。
③ 乳化:将预乳化液加热至一定温度,使用乳化锅进行乳化处理,直至得到均匀的乳膏。
④ 冷却:将乳化后的乳膏冷却至室温,使其凝固。
⑤ 分装与包装:将冷却后的乳膏分装到合适的容器中,并进行包装,标明相关信息。
(3)质量评价制备完成后,我对软膏剂进行了质量评价,包括外观、黏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查。
结果显示,所制备的软膏剂符合要求。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软膏剂的制备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医药工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严谨的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至关重要。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巩固。
此外,我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总之,本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软膏剂的制备唐明星蔡姣(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北碚 400716)【摘要】实验目的: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的加入方法。
方法:采用研和法和熔和法制备油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以及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种类型的乳膏基质。
结果:制备出四种基质的水杨酸软膏。
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略带粉红色透明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无油腻感;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淡黄色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但油腻感很强;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膏状半固体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感小,易涂布均匀;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均匀细腻的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性较小,但比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油腻性大。
【关键词】基质制备水杨酸软膏软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在软膏剂中,基质占软膏的绝大部分。
基质不仅是软膏的赋形剂,同时也是药物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以及药物的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基质,其中用乳剂型基质制成的软膏又成为乳膏剂,按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包油型乳膏剂与油包水型乳膏剂。
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水中而制成的半固体软膏基质。
易溶于水,无油腻性,能与水性物质或渗出液混合,易洗除,药物释放较快。
可用于湿润的或糜烂的创面,也可用于腔道黏膜或防油保护性软膏。
油脂性基质:包括动植物油脂、烃类、类脂及硅酮类等疏水物质。
润滑,无刺激性;涂于皮肤上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表皮增厚、角化、皲裂有软化保护作用;能与较多药物配伍,不易长菌。
缺点是油腻性大,不易洗除;吸收性差,与分泌物不易混合,不适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皮损;药物释放性能差;往往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
主要用于对水不稳定药物的基质,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吸水性,常用作乳膏基质中的油相。
实验十一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2.掌握软膏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二、实验指导1.软膏剂是由药物与基质组成,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形剂,占软膏组成的大部分,所基质对软膏剂的质量、理化特性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质本身具有保护与润滑皮肤的作用;常用的基质有三类:即油脂性基质、乳剂基质和水溶性基质;不同类型的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吸收的影响不同,其中以乳剂基质释药为最快;不同类型软膏的制备可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制备量及设备条件不同而分别采用研合法、熔融法和乳化法制备;若软膏基质比较软,在常温下通过研磨即能与药物均匀混合,可用研磨法;若软膏基质熔点不同,在常温下不能与药物均匀混合,或药物能在基质中溶解,或药材须用基质加热浸取其有效成分,多采用熔融法;乳化法是制备乳膏剂的专用方法;2.制备软膏的操作注意事项1选用油脂性基质时,应纯净,否则应加热熔化后滤过,除去杂质,或加热灭菌后备用;2混合基质的熔点不同时,熔融时应将熔点高的先熔化,然后加入熔点低的熔化;3基质可根据含药量的多少及季节的不同,适量增减蜂蜡、石蜡、液状石蜡或植物油等用量,以调节软膏稠度;4水相与油相两者混合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以下,且两相温度应基本相同,以免影响乳膏的细腻性;5乳化法中两相混合时的搅拌速率不宜过慢或过快,以免乳化不完全或因混入大量空气使成品失去细腻和光泽并易变质;6不溶性药物应先研细过筛、再按等量递增法与基质混合;药物加入熔化基质后,应搅拌至冷凝,以防药粉下沉,造成药物分散不匀;7挥发性或易升华的药物和遇热易破坏的药物,应将基质温度降低至30℃左右加入;8处方中有共熔组分如樟脑、冰片等共存时,应先将其共熔后,再与冷至40℃以下的基质混匀;9中药煎剂、流浸膏等可先浓缩成稠膏,再与基质混合;稠膏应先加少量溶媒稀乙醇使之软化或研成糊状后,再加入基质中混匀;三、实验设备器皿、药品与材料设备器皿:乳钵、水浴、软膏板、软膏刀、蒸发皿、烧杯、电炉、温度计、药筛、乳匀机等;药品与材料: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凡士林、甘油、羊毛脂、液体石蜡、三乙醇胺、包装材料等;四、实验内容一盐酸黄连素软膏处方盐酸黄连素0.5g凡士林适量液体石蜡适量制法取盐酸黄连素置乳钵中,加少量约2ml液体石蜡,研磨至均匀细腻糊状,再分次递加凡士林至全量,研匀即得;功能与主治抗菌、消炎;用于化脓性皮肤感染;用法与用量外用,涂敷于患处;注盐酸黄连素应与液体石蜡先混合使成细糊状,以利于与凡士林混合均匀;混合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二W/O型乳剂基质处方白蜂蜡12g石蜡12g液状石蜡56g硼砂0.5g蒸馏水适量制成l00g制法取白蜂蜡、石蜡与液状石蜡,置容器中在水浴上加热熔化后,保持温度在70℃左右;另取硼砂溶于约70℃的水中,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不断向同一方向搅拌至冷凝,即得;作用与用途滋润皮肤,也作作软膏基质用;注1.处方中蜂蜡含有少量高级脂肪醇为W/O型乳化剂,尚含有少量高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与硼砂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钠皂,为O/W型乳化剂;因处方中油相大于水相,故形成的是W/O型乳剂基质,如果增加水相比例大于50%,则形成O/W型乳剂基质;2.油、水两相混合时温度应相同,并不断搅拌至冷凝,搅拌是做乳化功,乳化功越大,乳膏越均匀细腻;三O/W型乳剂基质处方硬脂酸17g液体石蜡25g羊毛脂2g三乙醇胺2g甘油5ml尼泊金甲酯蒸馏水加至100ml制法取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在水浴中加热至熔,继续加热至75℃;另将三乙醇胺、尼泊金甲酯及蒸馏水25ml,加热至75℃,慢慢倒入硬脂酸等混合物中,随加随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至40℃此时基质乳化后由细变粗,又由粗变细即得;注1.本品为O/W型乳剂基质;处方中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作油相;甘油、三乙醇胺、蒸馏水作水相;部分硬脂酸与三乙醇胺形成三乙醇胺皂作乳化剂;甘油为保湿剂;尼泊金甲酯为防腐剂;2.羊毛脂为类脂类,基质中加入羊毛脂,增加了对皮肤的亲和性,有利于药物透入真皮中发挥作用;3.本品除用尼泊金甲酯作防腐剂外,亦可用尼泊金乙酯及苯甲酸钠等四黄芩素乳膏处方黄芩素细粉过六号筛4g冰片0.2g硬脂酸12g单硬脂酸甘油酯4g蓖麻油2g甘油10g三乙醇胺1.5ml尼泊金乙酯0.1g蒸馏水50ml制成100g 制法1.将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蓖麻油、尼泊金乙酯共置干燥烧杯内,水浴加热至50℃~60℃使全熔;2.将甘油、黄芩素、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50℃~60℃左右,边搅拌边加入三乙醇胺,使黄芩素全溶;3.将冰片加入1液中溶解后,立即将1逐渐加入2中,边加边搅拌,至室温,即得;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用于急、慢性湿疹,过敏性药疹,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疖肿等;用法外涂,一日2次;必要时用敷料包扎;有渗出液、糜烂、继发性感染的病灶,先用0.05%高锰酸钾或0.025%新洁尔灭洗净拭干后,再涂药膏;五油脂性基质黄芩素软膏处方黄芩素细粉过六号筛4g凡士林87g羊毛脂9g制法称取凡士林,加羊毛脂,水浴加热熔融后,加入黄芩素细粉,搅匀,放冷即得;五、软膏剂质量检查1.刺激性检查采用皮肤测定法,即剃去家免背上的毛约2.5cm2,休息24h,俟剃毛所产生的刺激痊愈后,取软膏均匀地涂在剃毛部位使形成薄层,24h后观察,应无水疱、发疹、发红等现象;每次试验应在3个不同部位同时进行,并用空白基质作对照来判定;2.pH值测定取软膏适量,加水振摇,分取水溶液加酚酞或甲基红指示液均不得变色;3.无菌检查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XⅢB无菌检查法,主要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4.稳定性试验将软膏装入密闭容器中添满,编号后分别置保温箱39℃±1℃、室温25±1℃及冰箱0℃±1℃中一个月,检查其含量、稠度、失水、酸碱度、色泽、均匀性、酸败等现象;在贮存期内应符合有关规定;六、思考题1.软膏剂的制法有哪些如何选用2.分析乳剂基质处方,写出制备工艺流程及应注意哪些问题油、水两相的混合方法有几种操作关键是什么3.制备软膏剂时处方中的药物应如何加入实验十二黑膏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黑膏药的制备方法、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2.判断炸药、炼油的程度及膏药的老嫩度;3.熟悉黑膏药的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二、实验指导1.黑膏药系以植物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红丹炼制而成的铅硬膏;炼膏药的植物油以麻油为最好;油在高温条件下炼制,发生氧化、聚合、增稠作用,同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低分子的醛、酮、脂肪酸等分解产物;这些低分子物质,对皮肤可产生刺激性,这种刺激性物质俗称“火毒”;通常利用其能溶于水或具挥发的性质,将炼成的黑膏药趁热以细流倒入冷水中可部分挥发、溶解除去;2.黑膏药制备工艺流程为基质原料的选择→药料的处理→炸药→炼油→下丹→去火毒→摊涂→质检→包装;3.红丹的主要成分为Pb3O4和少量PbO,若红丹含有水分时易聚结成颗粒,下丹时易沉于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故在使用前应炒去水分,过五号筛备用;红丹在高温下与脂肪酸作用,生成脂肪酸铅盐,此铅盐又可进一步促进油丹化合起催化作用,使油继续氧化、聚合、增稠为黑膏药基质;3.丹与油的比例,一般为500g油用150g~210g;4.黑膏药处方中的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和细料药两类;粗料药提取时按药料的性质分先炸和后炸,质地坚硬药料先炸,一般者后炸,炸至药料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细料药如麝香、冰片、乳香、没药、血竭、樟脑等可先研成细粉,在摊涂前于70℃左右加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5.炼油为关键操作,油温应控制在320℃~330℃,炼油程度以达到“滴水成珠”为度;炼油时应注意安全、劳动保护及通风,并控制温度,以防着火,一旦着火立即覆盖铁锅盖,并撤离火源;6.膏药程度的判断:若膏药粘手或撕之不断表示过嫩,可继续加热或适当补加红丹;若膏药撕之较脆表示过老,可加嫩油或嫩膏调节;若膏不粘手,粘度适当,即表示油丹化合良好;三、实验设备器皿、药品与材料设备器皿:火炉、小铁锅、铁锅盖、漏勺、油勺、过滤筛、温度计500℃、丹罗、搅棍、水盆、等药品与材料:麻油或花生油、红丹、白蔹、苍术、连翘、黄芩、白芷、木鳖子、生穿山甲、赤勺、栀子、大黄、蓖麻子、金银花、生地黄、当归、黄柏、黄连、蜈蚣、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丹、裱褙材料等;四、实验内容一拔毒膏处方白蔹苍术连翘黄芩白芷木鳖子生穿山甲赤勺栀子大黄蓖麻子金银花生地黄当归黄柏黄连各100g蜈蚣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丹各18g麻油7500g制法1.配料按处方将上述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将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等药分别研细粉,过筛,100目混合均匀;2.炸药将白蔹等17味,予以碎断;另取麻油7500g,置于铁锅中,将白蔹等倒入,加热炸枯;捞除残渣,取油过滤,即为药油;3.炼油将药油继续炼至“滴水成珠”;4.下丹取红丹加入油中搅匀,使生成物由黄褐色变为黑褐色,取少量滴入水中,数秒钟后取出,撕之不粘手,柔韧钢劲,断面有声既可;4.去火毒取上述炼成的膏药以细流倒入水中,充分揉搓,再换水浸泡,少则1天,多则数日,每日换清水1次,摊涂前取出凉干;5.摊涂将已去火毒的膏药加热熔化,于70℃以下加入细料药物搅拌均匀,按规定量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即得;每张膏药重0.6g或1.5g;功能与主治拔毒止痛;主治痈疽肿痛,已溃未溃,疼痛不止;用法与用量用时温热化开,贴于患处,1~3日换药一次;贮于阴凉干燥处;注1.处方中的药料应按性质分先炸和后炸,如生穿山甲等14味药应先炸;金银花、蜈蚣后炸;细料药如血竭等7味药可先研成细粉,在摊涂前于70℃左右加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即得;2.炼油至“滴水成珠”为度;炼油时应控制温度,以防着火,一旦着火立即覆盖铁锅盖,并撤离火源;3.下丹速度应适宜,太快则反应剧烈药油易溢出,且膏药质地不匀;过慢则油温下降,油丹反应不完全,影响膏药质量;4.膏药制成后应除去“火毒”,否则对皮肤易引起刺激性;五、黑膏药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外观乌黑光亮,油润细腻,厚薄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老嫩适中;2.重量差异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ⅠP规定的方法和标准检查;取膏药5张,分别称定总重量,剪取单位面积cm2的裱背称定,折算出裱背重量,膏药总重量减去裱背重量即为膏药重量,与标示重量比较,不得超出表12-1规定;表12-1膏药重量差异限度标示重量重量差异限度3g或3g以下±10%3g以上至12g±7%12g以上至30g±6%30g以上±5%3.软化点用环球式软化点测定仪测定,软化点一般在54℃~58℃之间;六、思考题1.试述黑膏药的工艺流程及操作关键;2.如何除“火毒”为什么要除“火毒”3.简述炼油的程度及膏药过老过嫩应如何处理。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回复1. 实验目的:[介绍软膏剂制备实验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软膏剂是一种局部用药剂型,广泛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制备软膏剂,学习和掌握药剂学制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增进对局部用药剂型的了解。
软膏剂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湿疹、烫伤、烧伤等疾病,同时还可以作为化妆品使用。
2. 实验原理:[介绍软膏剂制备的基本原理]软膏剂的制备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乳化法,另一种则是熔融法。
本实验采用的是熔融法。
熔融法制备软膏剂,其原理是:将药物、基础油、乳化剂、调味剂等材料混合后加热熔化,再搅拌冷却成型,制得软膏剂。
具体过程包括:首先将药物、基础油混合加热至材料熔点以上溶解,这样可以使药物易于溶解和均匀地分布于基础油中;然后加入乳化剂和调味剂,在搅拌的作用下将药物均匀地分散于软膏剂中,从而使药剂达到快速、稳定和均匀的效果。
最后冷却成型。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材料的比例、加热温度、搅拌次数和冷却速度等因素。
3. 实验步骤:[详细介绍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步骤,包括材料准备、配制、操作流程等](1) 材料准备:软膏剂基础油、药品、乳化剂、调味剂、烧杯、温度计、石英汤锅、电磁炉、巴嘴漏斗、试剂瓶、清洁无菌的容器和手套等;(2) 药物与基础油的混合:将药物和基础油按比例混合,放入石英汤锅中,在电磁炉上加热到熔点以上,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控制加热时间和温度,保证药物完全溶解、分散均匀;(3) 加入乳化剂和调味剂:在混合好的药物基础油液体中,加入乳化剂和调味剂按比例混合,调节溶液pH值,然后在搅拌的作用下均匀分散,直至药物与基础油、乳化剂和调味剂充分混合均匀;(4) 冷却成型:将混合后的软膏剂溶液倒入清洁无菌容器中,静置冷却,调整温度并定型,最后将封装好的软膏剂进行密封保存,准备使用。
4. 实验结果:[叙述软膏剂制备实验结果,包括外观、颜色、臭味等方面的变化]制备过程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操作,最终得到的软膏剂外观均匀、质地柔软,没有异味,颜色透明或者奶白色。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等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并能根据基质类型及处方组成合理地选择制备方法。
2.掌握药物加入基质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了解糊剂的制备原理和方法5.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概念软膏剂是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剂型。
配制环境要求:无菌软膏剂的配制、灌装(或灌封)需在C级环境下进行软膏基质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型剂,可使软膏具有一定的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还具有保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有以下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可根据主要的性质及临床治疗要求选用适宜的基质制成软膏剂。
软膏类型: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制备方法:研和法、熔和法、乳化法。
质量标准(1)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粗糙感。
(2)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黏膜,涂布后能软化而不熔化。
(3)性质稳定,无酸败、异嗅、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4)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它不良反应。
(5)用于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6)必要时可向软膏剂中加入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附加剂。
(7)所用包装材料,特别是直接与软膏接触的内包装材料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8)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置避光容器中密闭保存。
糊剂(Pastes)概念糊剂系指用适宜基质与大量粉状药物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其含粉量通常为25%~50%,多为具有吸湿、收敛性亲水性药物,如淀粉、氧化锌、碳酸钙、白陶土、碳酸镁等。
糊剂类型(1)油脂性糊剂用油脂性基质和多量粉末药物制成。
(2)水溶性凝胶糊剂以蒸馏水加甘油,淀粉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为基质,所含固体粉末长较油脂性糊剂为少。
质量要求全质均匀、细腻,有较高的硬度、较低的油腻性和较强的吸收水分能力,适用于分泌液较多的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的干燥、收敛和保护作用。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回复导语: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烧伤、磨擦伤等治疗中。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软膏剂的制备过程,并对其中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解析。
1. 引言软膏剂是一种以油脂、蜡质和增稠剂为基础,通过混合、熔融、制备制得的一种外用药剂。
软膏剂的特点是质地柔软、易于涂布和吸收,能有效地将药物输送至皮肤组织,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学习和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了解不同成分对软膏药剂性状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制备的软膏剂的质量。
3. 实验原理和方法(1)药物选择: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其适用于外用制剂的剂量。
(2)基础药膏配方设计:根据药物性质、制剂要求以及药膏的基础性质,设计合理的基础药膏配方。
(3)制备过程:3.1 量取相应配方中的软膏基质,如白石蜡、液体石蜡等,放置在烧杯中,加热至完全熔化。
3.2 将配方中的溶质添加到熔融的软膏基质中,充分搅拌均匀。
3.3 在熔融的软膏基质中缓慢加入增稠剂,并继续搅拌均匀,直至制备成膏体。
3.4 将制得的软膏剂倒入容器中,待冷却凝固。
(4)质量检测:对制备的软膏剂进行外观检查、质地评价和稳定性测试等。
4. 实验结果和讨论(1)实验结果: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制备了一种软膏剂。
外观为白色、光滑、无气泡或有明显气泡的膏体,质地柔软,易于涂抹。
(2)讨论:软膏剂的制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药物非常重要。
药物的选择应基于药物的性质、预期治疗效果以及外用剂型的适用性。
此外,基础药膏的选择也需要根据药物的溶解度、渗透性和安全性来确定。
增稠剂的添加量对软膏剂的质地有很大的影响。
增稠剂可以增加软膏的稠度和黏性,提高药物的附着性和滞留时间,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然而,增稠剂的过量使用也会影响软膏的透气性和渗透性,降低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质量检测是确保软膏剂质量的重要步骤。
外观检查可以评估软膏剂的颜色、气泡和悬浮物等情况;质地评价可以判断软膏剂的黏稠度、滑润性和易涂性等特性;稳定性测试可以检测软膏剂在储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软膏剂的制备唐明星蔡姣(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北碚 400716)【摘要】实验目的: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的加入方法。
方法:采用研和法和熔和法制备油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以及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种类型的乳膏基质。
结果:制备出四种基质的水杨酸软膏。
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略带粉红色透明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无油腻感;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淡黄色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但油腻感很强;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膏状半固体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感小,易涂布均匀;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均匀细腻的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性较小,但比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油腻性大。
【关键词】基质制备水杨酸软膏软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在软膏剂中,基质占软膏的绝大部分。
基质不仅是软膏的赋形剂,同时也是药物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以及药物的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基质,其中用乳剂型基质制成的软膏又成为乳膏剂,按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包油型乳膏剂与油包水型乳膏剂。
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水中而制成的半固体软膏基质。
易溶于水,无油腻性,能与水性物质或渗出液混合,易洗除,药物释放较快。
可用于湿润的或糜烂的创面,也可用于腔道黏膜或防油保护性软膏。
油脂性基质:包括动植物油脂、烃类、类脂及硅酮类等疏水物质。
润滑,无刺激性;涂于皮肤上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表皮增厚、角化、皲裂有软化保护作用;能与较多药物配伍,不易长菌。
缺点是油腻性大,不易洗除;吸收性差,与分泌物不易混合,不适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皮损;药物释放性能差;往往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
主要用于对水不稳定药物的基质,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吸水性,常用作乳膏基质中的油相。
乳膏基质:与乳剂相似,乳膏基质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组成,有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之分。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引言软膏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剂形式,由于其方便使用和渗透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中。
本实验旨在研制一种具有良好药物渗透性和稳定性的软膏,并验证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性能。
材料与方法1. 材料:- 载体油相:白凡士林- 水相:甘油、聚山梨酯20- 药物:抗菌药物(以灰霉素为代表)2. 方法:- 准备药物负载软膏:将适量的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按一定比例(如3:1)加热混合,制备油相基质。
将甘油和药物溶解在水中,制备水相溶液。
将油相基质以小滴加入水相溶液中,同时边搅拌边加热至软膏完全均匀。
- 药物释放性能测试:在离心管中取一定量的药物负载软膏,放入透析膜袋中,并将透析膜袋封口。
将透析膜袋浸入含有模拟皮肤温度和体液条件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保持一定时间。
每隔一段时间取出透析膜袋中的药物负载软膏样品,测定释放的药物量。
结果与讨论1. 软膏制备: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的混合比例对软膏的稳定性和渗透性有一定影响。
当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的比例为3:1时,软膏的质地较为均匀,易于应用在皮肤表面,且在体温下不易变色。
2. 药物释放性能:通过药物释放性能测试,我们发现药物负载软膏样品在模拟皮肤温度和体液条件下释放药物的速率较为稳定。
初期释放速率较快,后期逐渐趋于平稳。
这是由于软膏中的药物通过透析膜袋逐渐被扩散出来。
结论本实验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良好药物渗透性和稳定性的软膏,并验证了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性能。
研制的软膏可应用于外用药物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 张颖, 李明, 陶元红. 软膏剂及其临床应用[J]. 医药导报, 1999, 12(9):16-18.致谢感谢实验中指导老师和实验室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感谢提供药物和材料的厂家。
软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含现象结论及讨论)实验日期:202X年X月X日 T:24℃ RH:40%一、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剂质量评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研和法、融合法、乳化法。
根据药物和基质性质、制备的量及设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研和法:固体药物→研细→加部分基质→研磨至糊状→递加其余基质研磨→成品融和法:基质→水浴加热熔化→加入其他基质→搅拌至基质全熔→搅拌下加入药物→搅拌冷却至膏状乳化法:油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约80℃;水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将水、油溶性组分加到一块搅拌冷凝至稠膏状→成品三、仪器与材料仪器:水浴锅,研钵,软膏板,软膏刀,显微镜等。
材料:水杨酸,凡士林,白凡士林,液体石蜡,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羊毛脂,三乙醇胺,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苯甲酸钠,纯化水。
四、实验内容1.油脂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液体石蜡适量(约4 g)油脂性基质凡士林加至200g 油脂性基质制法: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液状石蜡研磨成糊状,分次加入白凡士林,研磨均匀,加入剩余的液体石蜡调节稠度,即得。
2.O/W型乳剂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2.0 g 主药硬脂酸 4.8 g 与三乙醇胺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 1.4 g 辅助乳化剂白凡士林0.4 g 油脂性基质羊毛脂 2.0 g 油脂性基质液体石蜡 2.4 g 油脂性基质三乙醇胺0.16 g 与硬脂酸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纯化水加至40.0 g 水性基质制法:取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羊毛脂和液体石蜡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80℃搅拌熔化。
取三乙醇胺和计算量纯化水于另一烧杯、水浴加热至80℃,搅拌均匀。
同温下,将水相与油相混合,水浴上不断搅拌,后取出于室温搅拌。
在有水杨酸的研钵中加入O/W型乳剂基质,即得。
3.水溶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羧甲基纤维素钠 1.2 g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甘油 2.0 g 油脂性基质苯甲酸钠0.1 g 防腐剂纯化水16.8 ml 水性基质制法: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后研磨均匀,然后边研磨边加入溶有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磨均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乳膏剂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掌握乳膏剂的制备方法,了解其成分配方及制备过程。
实验原理:
乳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制剂,由水相和油相组成。
其制备过程包
括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将两相混合并搅拌均匀,最终得到乳膏剂。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原料和设备,包括油相成分、水相成分、搅拌设备等。
2. 将油相成分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融化并保持在一定温度。
3. 同时将水相成分加热至一定温度。
4. 将两相分别倒入混合容器中,开始搅拌均匀。
5. 搅拌至乳膏剂达到所需的质地和均匀程度。
6. 将制备好的乳膏剂装入容器中,密封保存。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步骤,成功制备出一定量的乳膏剂,其质地均匀,无分层现象,符合要求。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乳膏剂的制备方法,并了解了其成分配方及制备过程。
同时,对乳膏剂的质地和均匀程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油相和水相的温度,确保两相混合均匀。
在搅拌过程中,应该耐心等待乳膏剂达到所需的质地和均
匀程度。
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制备过程,提高乳膏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以上就是乳膏剂制备实验报告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7.软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试验.doc软膏剂是一种在制药领域中应用广泛的制剂类型。
它由固体或半固体的药物混合物和一个适当的天然或合成基质组成。
软膏剂可以在皮肤表面、眼睑、阴道等部位进行应用。
软膏剂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药效并且可长时间保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软膏剂的制备和体外释药试验。
软膏剂的制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适当的基质软膏剂的基质是决定药物在软膏剂中分布和药效的关键因素。
它可以是单一的物质,如白软蜡,硬脂酸甘油酯和液体石蜡,也可以是多种混合物。
基质应具有适当的黏度、流动性、透明性和易于制剂。
此外,基质还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无害性。
2. 加入药物药物的选择取决于制剂的用途。
药物应考虑其溶解性、分散性和粘附性。
在加入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在制剂中的相容性,以避免药物分解或降解。
药物的浓度应根据所需的剂量确定,并应在制剂中均匀分布。
3. 加入辅料辅料用于改善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在软膏剂中,常用的辅料包括高度糊化的淀粉、聚乙烯醇、乳化剂等。
辅料的选择应考虑其相容性和稳定性。
4. 搅拌和加热软膏剂的制备需要搅拌和加热。
搅拌可以使药物均匀分布,并消除气泡。
加热可以帮助药物均匀分散,并促进药物的溶解和扩散。
加热的时间和温度应根据所使用的原料确定。
体外释药测试是一种评估药物释放性能的方法。
在软膏剂中,药物的释放性能取决于其在基质中分布和扩散。
体外释药试验通常涉及以下步骤:在体外释药试验中,常用的设备包括弗兰克鼓式释放器、常数释放器等。
每种设备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限制,应根据试验需要进行选择。
2. 准备样品样品应根据所需的药物剂量制备,并在等容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测试。
3. 测试在试验期间,样品应放置在适当的设备中,并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取样。
样品应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析,以确定药物释放的量和速率。
4. 数据分析数据应根据试验的目的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计算剂量释放的百分比或药物的释放速率。
总之,软膏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的制剂类型。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回复
实验名称:软膏剂制备
引言:
软膏剂是一种局部外用制剂,具有黏度适中、易于使用、良好的外用性能以及较长的残留时间等特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掌握制备软膏剂的基本步骤和相关原理,并评估其质量。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软膏剂制备的基本步骤;
2. 理解软膏剂的制备原理;
3. 评估软膏剂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
软膏剂制备主要包括固体脂类和液体油类的混合、加热溶解、加入活性成分、调整黏度和添加辅助剂等基本步骤。
1. 固体脂类和液体油类的混合:软膏剂的基础是由脂类组成的基... ...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软膏剂制备的基本步骤,理解了软膏剂的制备原理,并评估了软膏剂的质量。
我们成功制备出具有良好外用性能的软膏剂,并完成了对其质量的评估。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该实验中只是简单介绍了软膏剂的制备过程和相关原理,还有许多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没有涉及,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软膏剂的特性和应用,开展更为复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估实验,以期更好地应用该制剂。
此外,软膏剂的制备是一项综合性实验,需要熟悉所使用的原材料和实验操作,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软膏剂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对于掌握制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能够对软膏剂的制备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研究中。
软膏剂的制备***(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08药学,200831***,南宁,530200) 摘要:目的 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剂的制备的方法。
[1]了解软膏剂质量评定方法。
方法 采用研和法,融和法和乳化法制备软膏剂。
结果 软膏主要对皮肤,粘膜或创面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如消炎、杀菌、防腐、收敛等作用。
某些药物透皮吸收后,亦能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可根据药物和基质性质、制备的量及设备条件等适当选用。
结论[3] 油脂性基质软膏为白色,表面细腻光滑;O/W 型乳化剂基质软膏为白色,表面细腻光滑;水溶性基质软膏为淡粉色半透明,表面细腻光滑。
本文就该软膏剂的制备及改进方法作出了系统的报告如下。
关键词:软膏剂,研和法,融和法,乳化法,基质Preparation of OintmentLiu Wen-bo(Facult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University 530200)Abstract:Purpose: Master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atrix method of preparation of ointments. Understanding of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s ointment. methods: Use of research and method, integration method and the emulsion prepared ointments. results: Ointment mainly the skin, mucous membranes or wounds from the protection, lubrication and the role of local treatment, such as anti-inflammatory, bactericidal, antiseptic, convergence and so on. Transdermal absorption of certain drugs, can also produce systemic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drug and matrix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equipment conditions, the amount of the appropriate choice. conclusion: Ointment oily matrix is white, the surface smooth and delicate; O / W emulsifier and matrix paste is white, the surface smooth and delicate; Water-soluble ointment for the pale pink semi-transparent substrate, the surface smooth and delicate.[2]Key words: ointment;research and method;integration method;emulsion method;matrix1.材料和方法1.1仪器水浴,研磨,软膏板,软膏刀等。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实验目的: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了解软膏剂的性质并探究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实验原理:软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制剂,具有质地柔软、易于贴敷和局部涂抹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发挥药物治疗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软膏剂应选用适当的基剂和辅料进行合理配方,以达到最佳的质感和良好的药物释放效果。
实验过程:首先准备所需药物、基剂和辅料,按照给定的配方比例进行称量。
然后将基剂加热至70℃左右,加入药物和辅料,充分搅拌混合,直至获得均匀粘稠的软膏剂。
最后将软膏剂灌装于容器内,密封保存。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配方制备出了莫匹罗星软膏剂,经观察发现其质地柔软,均匀,并能较快地被皮肤吸收。
在肌肤上涂抹后,有一定的保湿、护理作用。
对于皮肤炎症等疾病也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实验思考: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在软膏剂制备中,配方比例的合理性对于软膏剂的效果至关重要。
如果药物浓度过大或过小,不但会影响软膏剂的质感和外观,同时也会影响药物释放效果,从而减弱药物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实际的药剂制备中,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配方,以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
此外,在软膏剂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其质感和稳定性等特点。
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软膏剂,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正确使用。
同时,为了保证软膏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也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质量控制。
总结:软膏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医药制剂,在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增强生命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软膏剂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总结:
本实验报告主要介绍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和步骤。
软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制剂,常用于皮肤、黏膜等部位的治疗。
实验中,我们选用了一种合适的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并加入适量的药物和添加剂,如防腐剂、保湿剂等,通过加热溶解、搅拌、冷却等步骤制备出软膏剂。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所需材料,包括基质、药物、添加剂等。
2. 将基质加热至熔化,加入药物和添加剂,搅拌均匀。
3. 将混合物倒入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形成软膏剂。
4. 对制备的软膏剂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稳定性、药物含量等。
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软膏剂符合质量要求,可用于皮肤、黏膜等部位的治疗。
此外,通过实验还探究了不同基质、药物和添加剂对软膏剂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软膏剂配方
提供了参考。
总之,本实验报告详细介绍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软膏剂具有良好的质量和疗效。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紫草软膏的制备方法。
2. 了解紫草及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3. 学习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紫草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紫草软膏是将紫草提取物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制成的外用膏剂,具有较好的药效和安全性。
三、实验材料1. 紫草:干燥全草,100g。
2. 乙醇:95%,500ml。
3. 凡士林:200g。
4. 羊毛脂:100g。
5. 甘油:10g。
6. 硫磺粉:适量。
7. 药匙、烧杯、玻璃棒、滤纸、电子天平、恒温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紫草提取液的制备:(1)将紫草洗净,晾干,切成小段。
(2)将紫草与95%乙醇按1:10的比例混合,浸泡24小时。
(3)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2. 软膏剂的制备:(1)将凡士林和羊毛脂按1:1的比例混合,加热融化。
(2)加入甘油和硫磺粉,搅拌均匀。
(3)将紫草提取液缓缓加入上述混合物中,边加边搅拌。
(4)继续加热,使混合物温度保持在70℃左右,不断搅拌,直至混合物冷却至室温。
(5)将冷却后的混合物倒入涂膜器中,涂膜厚度约为0.5mm。
(6)将涂膜器放入恒温箱中,于50℃条件下干燥24小时。
(7)取出涂膜,用剪刀剪成所需大小,即为紫草软膏。
五、实验结果制备出的紫草软膏外观呈淡黄色,质地均匀,无杂质。
经检测,软膏中紫草提取物的含量为2%。
六、实验讨论1. 紫草软膏的制备过程中,紫草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对药效有一定影响。
实验中采用95%乙醇浸泡24小时,提取率较高。
2. 紫草软膏的基质选择对药效和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实验中采用凡士林和羊毛脂混合基质,具有良好的赋形性和稳定性。
3. 紫草软膏的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紫草软膏,其外观、质地和药效均符合要求。
紫草软膏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烧伤等疾病。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乙醇等易燃物质引起火灾。
软膏剂的制备
唐明星蔡姣
(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北碚 400716)
【摘要】实验目的: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的加入方法。
方法:采用研和法和熔和法制备油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以及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种类型的乳膏基质。
结果:制备出四种基质的水杨酸软膏。
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略带粉红色透明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无油腻感;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淡黄色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但油腻感很强;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膏状半固体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感小,易涂布均匀;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均匀细腻的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性较小,但比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油腻性大。
【关键词】基质制备水杨酸软膏
软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在软膏剂中,基质占软膏的绝大部分。
基质不仅是软膏的赋形剂,同时也是药物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以及药物的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基质,其中用乳剂型基质制成的软膏又成为乳膏剂,按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包油型乳膏剂与油包水型乳膏剂。
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水中而制成的半固体软膏基质。
易溶于水,无油腻性,能与水性物质或渗出液混合,易洗除,药物释放较快。
可用于湿润的或糜烂的创面,也可用于腔道黏膜或防油保护性软膏。
油脂性基质:包括动植物油脂、烃类、类脂及硅酮类等疏水物质。
润滑,无刺激性;涂于皮肤上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表皮增厚、角化、皲裂有软化保护作用;能与较多药物配伍,不易长菌。
缺点是油腻性大,不易洗除;吸收性差,与分泌物不易混合,不适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皮损;药物释放性能差;往往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
主要用于对水不稳定药物的基质,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吸水性,常用作乳膏基质中的油相。
乳膏基质:与乳剂相似,乳膏基质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组成,有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之分。
稠度适宜,容易涂布,不妨碍皮肤分泌物的分泌和水分的蒸发,对皮肤的正常功能影响较小。
因含表面活性剂而较易洗除,并有利于药物与皮肤的接触。
可用于亚急性、慢性、无渗出的皮肤破损和皮肤瘙痒症,忌用于糜烂、溃疡、水疱及化脓性创面。
[1]
水杨酸软膏为皮肤科用药,应用广泛,用于银屑病、皮肤浅部真菌病、脂溢性皮炎、痤疮、鸡眼、疣和胼胝等的治疗。
浓度不同药理作用各异。
1~3%
浓度具有角质促成作用,可使皮肤角质层恢复正常,同时有止痒作用;5~10%具有角质溶解作用,通过溶解细胞间粘结物而减少角质层细胞间粘附,或通过降低角质层的pH值而提高水合作用和软化作用导致角质松解而脱屑。
≤0.3%水杨酸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及致病性酵母菌即有抑菌作用,水杨酸的抗真菌作用由抑制真菌生长及去除角质层两方面产生。
此外,浓度≥ 0.1%还有光保护作用。
不良反应: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大面积使用吸收后可出现水杨酸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神志模糊、呼吸急促、持续性耳鸣、剧烈或持续头痛。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药
1.1.1仪器
马头牌JYT-1架盘药物天平(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FA2104A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HH-W600数显三用恒温水箱(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1.2试药
水杨酸;白凡士林(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有限公司红酚公司新乡市恒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羟苯乙脂(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分析纯);羧甲基纤维素钠(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实验试剂);丙三醇(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分析纯);十八醇;十二烷基硫酸钠;単硬脂酸甘油酯(成都市克隆化工厂分析纯);司盘40(批号20040820 化学纯);液体石蜡(成都市克隆化工厂)
1.2方法
(1)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处方:水杨酸0.5g
羟甲基纤维素钠0.6g
甘油 1.0g
羟苯乙酯0.05g
纯化水8.4ml
制法: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0.506g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研匀,然后边研边加入羟苯乙酯的乙醇溶液,待溶胀后研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水溶性基质研匀,制成
10g。
(2)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处方: 水杨酸 0.5g
液体石蜡 2.0g
凡士林 7.5 g
制法: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入液体石蜡,研成糊状,分次加入凡士林混合研匀即得。
(3)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处方:凡士林 1.2g
十八醇 0.8g
单硬脂酸甘油酯 0.2g
十二烷基硫酸钠0.1g
甘油0.7g
羟苯乙酯0.02g
纯化水加至10g
制法:取凡士林1.2g、十八醇0.795g和单硬脂酸甘油酯0.107g置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70~80℃使其熔化;将十二烷基硫酸钠0.109g、甘油0.7g、羟苯乙酯0.020g和7.0ml的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70~80℃使其溶解,在同温度下将水相以细流加到油相中,边加边搅拌至冷凝,即得O/W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O/W乳剂型基质研匀,制成10g。
(4) 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处方:单硬脂酸甘油酯 1.0g
石蜡 1.0g
凡士林 0.5g
液体石蜡 5.0g
司盘40 0.05g
乳化剂-OP 0.05g
羟苯乙酯 0.01g
纯化水 2.5ml
制法:取石蜡1.0g、单硬脂酸甘油酯0.996g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加热熔化,再加入凡士林0.5g、液体石蜡5.0g、0.052g的司盘40,至完全熔化后并保持80℃,将同温的乳化剂-OP0.054g、羟苯乙酯0.018g、2.5ml水细流加入上述油相,边加边搅拌至冷凝,至成乳白色半固体状凝固即得W/O 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W/O乳剂型基质研匀,制成10g。
2.结果和讨论
2.1结果:
(1)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略带粉红色透明状膏状物质,涂于手上,易分散,光滑无油腻感,易洗除。
(2)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淡黄色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但形成油膜,油腻感大,不易洗除,吸收性差。
(3)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白色的膏状半固体物质,质软,光滑,容易涂于皮肤上,油腻性小,较易洗除。
(4)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白色均匀细腻的膏体,光滑,有光泽,手感滋润,容易涂布于皮肤上,油腻感较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大,较难洗除。
2.2讨论:
(1)采用乳化法制备O/W或W/O型乳剂基质时,油相和水相应分别水浴加热并保持温度70~80℃,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边加边不断顺向搅拌。
为了得到合格的乳剂基质,搅拌必须沿一个方向进行。
(2)用CMC-Na等高分子物质制备溶液时,可先撒在水面上,放置数小时,切忌搅动,使慢慢吸水充分膨胀后,再加热即溶解。
否则因搅动而成团,使水分子难以进入而导致很难溶解制得溶液。
若先用甘油研磨而分散开后,再加水时则不结成团块,会很快溶解。
(3)乳剂基质的类型决定于乳化剂的类型、水相与油相的比例等因素,即便乳化剂为O/W型,但处方中水相的量比油相量少是,则往往难以得到稳定的O/W型乳剂,会因转向而生成W/O型乳剂基质或破乳。
(4)混合基质熔化时应将熔点高的先熔化,然后加入熔点低的熔化。
(5)水相与油相两者混合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左右,且二者温度应基本相等,通常水相温度略高于油相温度,这样当水相加入油相时,油相不会在两相交界凝固,有利于两相的混合。
(6)乳化法中两相混合的搅拌速度不宜过慢或过快,以免乳化不完全或因混入大量空气使成品失去细腻和光泽并易变质。
参考文献:
[1]张志荣,张强,潘卫三.药剂学.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