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称谓翻译要“名副其实”——《茶馆》两英译本人名翻译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茶馆》中隐喻英译的对比分析摘要: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不能仅局限于意思的转达,还要关注隐喻意象的处理,这样才能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言读者一样欣赏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按照隐喻意象的留与变,隐喻翻译法可分成三种类型:隐喻意象留存、隐喻意象缺位和隐喻意象借用。
借助这三种类型对《茶馆》的霍华译本和英若诚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两译本绝大多数隐喻翻译都是成功的,再次证明这两译本的经典性。
关键词:《茶馆》;隐喻英译;对比分析一、隐喻和隐喻翻译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曾把隐喻定义为:“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 。
[1]后来Lakoff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2]隐喻包括本体、喻体和喻义。
本体即英文的object或tenor,指喻体所依附的对象,喻体则是英文中的image或vehicle,指用于比喻和形象本体的术语,喻义也就是英文中的sense,指本体与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或共同之处,例如:张三是个饭桶。
本体→张三;喻体→饭桶;喻义→饭桶=只知道吃饭不动脑的笨人。
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2](P154)因为以认知为基础的隐喻所表达的意义,是借助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的心理运行机制而产生的结果,故而隐喻的翻译就不只是简单语际间的符号转换问题,它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
虽然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语言(包括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似乎造成了隐喻的不可译,但从整体来看人类的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因此在不同语言下的隐喻中,由于它们共有类似的人类认知基础,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东西,这为隐喻的翻译奠定了基础。
二、《茶馆》中隐喻及其英译的个案分析老舍所创作的《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由盛而衰,在三幕戏中描绘了戊戌变法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幅鲜明、完整的北京社会生活风俗画。
《戏剧之家》2018年第16期 总第280期235文化天地目的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严聪聪(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作者简介:严聪聪(1997-),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戏剧翻译。
【摘 要】翻译以目的为导向,译者的目的影响其对译文的处理方式。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可读性和可演性两个标准。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以《茶馆》为例,分析在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译者对人物台词、舞台说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译者;《茶馆》;戏剧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6-0235-01《茶馆》作为老舍话剧的巅峰之作,以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反映国家的变化。
目前其公认的译本主要有两个:由加拿大译者John Howard-Gibbon(霍华德)所译,及由中国译者英若诚所译。
二人的翻译目的不同,其译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一、关于目的论目的论(Skopos)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的奠基之作,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针对特定的目的进行服务。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包括译者的目的和译文的交际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由译文活动的发起者,即委托人来决定。
[1]二、译者的目的译者霍华德(HV)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工作多年,目的是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进而让读者了解中国。
[2]故此,霍华德集委托人和译者的身份于一身,以翻译文学作品供外国读者阅读为导向,其译文与原文对等程度高,阅读性强。
另一译本由英若诚(YV)所译,1980年《茶馆》剧组赴欧洲演出,英若诚受命翻译,此时译文的交际目的是用于舞台演出。
他和老舍有相似的背景,因此他熟悉剧中所描绘的场景,对人物理解更到位。
他主演了如《茶馆》《推销员之死》等剧,作为翻译家和表演家,英若诚熟悉舞台,他的译文能让外国观众迅速理解、欣赏这部话剧,从而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并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强调译者本身对于翻译的影响。
《茶馆》是我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之一,并被译者翻译为不同的版本,本文以霍华与英若诚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对《茶馆》英文版翻译的影响。
标签:《茶馆》中译本主体性比较研究《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老舍分别用三幕展现了中国清末、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执政三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发展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老舍出身于北京,熟悉北京的市井生活,《茶馆》也将北京作为创作背景,并在其中融入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茶馆》第一幕是以戊戌变法失败为背景。
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上午营业,茶馆中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而常四爷却非要在茶馆中痛骂洋人,也痛恨那些讲洋话、吃洋饭的人,因为在谈国事时说“大清国要完”被特务抓进监狱。
在茶馆里,有相面骗人的唐铁嘴,还有说媒的刘麻子,而刘麻子还要将康6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老太监当媳妇。
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在茶馆中说要办工厂。
《茶馆》第二幕已是十年后的军阀混战时期,裕泰茶馆生意愈发惨淡,为了避免被淘汰,掌柜王利发积极迎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在茶馆后开设了公,改良了座椅桌子,还贴上了广告画,但茶馆生意依然难以为继。
在第二幕中,常四爷出狱;给人说媒的刘麻子却糊里糊涂地被砍了头;十年前抓常四爷的特务又开始为军阀卖命;康顺子逃出了宫;还有两个逃兵想一起娶一个老婆。
小茶馆里个人命运的走向是整个社会兵荒马乱的一个缩影。
第三幕以抗日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为历史背景,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原来的藤椅被换成了条凳,家具也破破烂烂,但墙上“莫谈国事”的字却写得更大了。
小刘麻子吹嘘着自己的拐骗妇女计划,太监的老婆来找掌柜讨要康顺子,能做满汉全席的厨师只能到监狱蒸窝窝头,评书艺人唱一次连面饼子钱都挣不上。
茶馆其他常客的遭遇也十分凄惨,常四爷生活更加艰苦,希望以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却被抢走了工厂,掌柜王利发的茶馆被霸占,被逼得上吊。
名要名得名副其实
韩凤鹏
【期刊名称】《采.写.编》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大凡名者,当是名下无虚。
如何争当一个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且能名副其实?回答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
” 总论墙上飞不出黄鹂鸟, 沙漠长不出君子兰。
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何以出名?我们说,名就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有深厚的理论根底,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韩凤鹏
【作者单位】邢台市广播局;副局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2
【相关文献】
1.人名、称谓翻译要“名副其实”——《茶馆》两英译本人名翻译对比研究 [J], 于红梅
2.百名车主评新车——低油耗名副其实舒适可靠 [J],
3.92只债基规模超600亿名副其实“吸金王” [J], 林然
4.小钢炮归来——新款TYPE-R,又一位名副其实的赢家 [J], 无
5.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名教师” [J], 徐长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20-9-31 研究背景在最普遍的意义上,当某一文化的成员发出一条信息供另一个文化的成员理解消化时,跨文化交际便发生了。
翻译是一种特殊且普遍的语言活动(祝一舒,2020),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文学发展越来越繁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跨文化交际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展现我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刘冉冉 等,2020),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万佳琦 等,2020)。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上成就最高的剧作之一,也是让我国的戏剧作品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作品之一,对我国的戏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祝一舒,2018)。
目前《茶馆》有两个英译版本,一个是英若诚译本,另一个是霍华译本。
笔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两个译本,以期能够激发译文文本的活力(朱昀 等,2020)。
2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茶馆》两个译本戏剧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艺术,老舍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家。
《茶馆》的语言风格突出,人物对话简洁,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使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
本文从文化负载词和句式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探究跨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
2.1. 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被打上了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或者词组。
由于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因此它们往往成了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障碍。
《茶馆》中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负载词(章璐 等,2020),而英若诚和霍华二人在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英若诚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目的是在国外的舞台上演出,注重追求语言的表现和感染力。
而霍华注重让外国读者了解更多中国文化,语言忠实地道。
顺应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为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顺应论”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
在戏剧翻译中,顺应论通常被理解为在翻译时尊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适当进行调整和改变,以使译文更适合目标语言的受众。
《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译本也不少。
本研究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为个案,探讨顺应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1. 探究顺应论在戏剧翻译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2. 分析《茶馆》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3. 对比两个译本,找到翻译中的优缺点,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顺应论在戏剧翻译中。
三、研究内容
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顺应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2. 对比分析《茶馆》两个英译本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
3. 挑选比较经典的场景或台词,对两个译本的表现效果进行评价;
4. 总结两个译本的优缺点,并提出更好的翻译策略,以期更好地运用顺应论在戏剧翻译中。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分析《茶馆》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表现效果,总结适合戏剧翻译的顺应论实践方法。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探讨顺应论的理论基础和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阐述戏剧翻译中重要的译者选择和表达策略,分析《茶馆》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并提出更好的翻译策略,为戏剧翻译提供实践借鉴。
关联理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茶馆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的是当年古代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
它描绘了当时的人们的爱恨情仇,也把当时的道德价值观展现出来。
伴随着《茶馆》的出现,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也吸引了许多译者。
根据关联理论视角,本文将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试图探寻其中的翻译思维和翻译理论。
首先,在《茶馆》两个译本中,加西亚阿尔贝托(José Alberte)的译本具有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语言表达特别是对描写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
他的翻译用词贴切,把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具体的例子是“师父芳菲湿润而富有生气,仿佛朝露临日,惹起一张面庞”,用了“湿润”、“活跃”、“面庞”等词语,可以准确地把作者的心理描述出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道德价值观。
另一位译者鲁道夫诺曼(Rudolf Norman)的译本,则更偏向于传统文化,布满道家精神的智慧。
他的译本对人物的描写也很惊艳,特别强调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比如他将“芳菲”改称为“福德”,可以看出他在翻译时候,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融入其中,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道德价值观。
此外,通过两个译本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也不尽相同。
比如,阿尔贝托译本更偏向于复杂句式,突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可以将文本中的情感更生动地展现出来;而诺曼译本则更多使用简单的句式,以表达出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根据关联理论视角,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探讨了两位译者的翻译思维以及翻译理论。
从中可以看出,两位译者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道德价值观。
由《茶馆》等作品中人物英译看汉剧作品人物英译【摘要】:汉剧作品的创造中,人物名字的选取是很重要的。
因为在塑造人物时,根据创作意图,为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尾,总是精心而又慎重地为人物选择名字。
而且,正如尼科诺夫在《人名与社会》一书中所说:”越是著名的大师越是谨慎为自己作品主人公选名”。
这就意味着其内涵更加丰富,翻译时更加字斟句酌,一定的翻译指导原则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茶馆; 汉剧作品; 人物英译近年来,在国际学术、人员交往中,中国人姓名的英译,姓和名的顺序,双名问题的处理上,出现了各行其是的混乱状态。
例如:有人采用威妥玛式(WadeSystem)拼法,有人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有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姓前名后;有人按照西方国家的习惯,名前姓后;有的人姓后面标一个逗号,然后才是名;有的人姓的每个字母都大写;有的人双名之间加一个”-”;有的人姓名每一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都大写;有的姓在前,后跟一个逗号,然后跟以名字的缩写;有的人中英结合,有的采用广东或福建等地方言的拼法。
这些译法各有各的可取之处。
文章通过汉剧中人物英译进一步看人名英译的特点。
一、汉剧中人物基本翻译方法1.1 直接用拼音翻译一般遵守先姓后名原则,直接以汉语拼音表达中国数千年封建宗法观念强调的传统道德是”光宗耀祖”。
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中国人重姓轻名。
翻译时无须与英美人的姓名排列顺序接轨。
姓和名作为两个组合应分开书写,名的部分不要分开。
王利发--Wang Lifa 秦仲义--Qin zhongyi二德子--Er dezi 宋恩子--Song Enzi吴祥子--Wu Xiangzi 康顺子--Kang Shunzi采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最易懂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法。
国际标准化组织早在1982年就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门名词的国际标准。
事实上,我国领导人的姓名在对外文件中都是按照拼音法拼写的,在国际上也广为接受。
从文化翻译观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作者:余美霞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3期【摘要】翻译不仅是符号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流。
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本文将从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习语的文化翻译,宗教文化的翻译,生活习惯的文化翻译等4个方面对《茶馆》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索如何选择文化翻译策略,以达到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茶馆翻译策略《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生涯中一部重要戏剧。
戏剧中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人物群像,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且包含了大量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域色彩。
本文从霍华和英若诚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习语的文化翻译,宗教文化的翻译,生活习惯的文化翻译等4个方面浅谈如何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
一、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茶馆》中人物众多,姓名称谓也各异。
要把《茶馆》翻译给外国人看,如何处理这些姓名文化无疑是对译者的考验,《茶馆》中一共有五十多个人物,大体来说,可将姓名称谓分为如下几类。
1.体现社会地位的称谓—松二爷,秦二爷,马五爷,常四爷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关系。
“爷”通常用来敬称那些有钱有权的人。
“姓氏+兄弟排行+爷”是特有的中国文化。
在英语中,对于这样的称谓却没有对应的翻译词,因而难免部分文化因素必须省略。
问题是哪一部分文化因素应该省略,哪些文化因素应该传递呢?我们知道称与文化因素“爷”相比兄弟的排行不是那么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译文必须保留文化因素“爷”以帮助读者了解那些人的社会身份。
英若诚将松二爷译成“Master Song”而霍华则译成“Second Elder Song”。
霍华有文化意识,但是这种译法没有将那些人物较高的社会地位反映出来,有人可能要说英若诚翻译成“Master Song”没有体现“二爷”,但是松二爷体现文化意义的词重点在“爷”而不是在“二”,因此英若诚采用异化的策略译成“Master Song”兼顾了原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考虑了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基于目的论的《茶馆》两英译本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剧作,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展示了作者郭沫若精湛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
由于该剧集中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中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目前,该剧本已被多次译成英文,并且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和演出,但不同版本之间的翻译质量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次研究选择基于目的论的翻译理论,结合《茶馆》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两个版本的主要翻译手法和表现效果是否符合原著精神,进而挖掘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并为今后类似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及其与原著的对比,重点探究两个版本在翻译句子结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为此,我们将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重点分析两个版本在语言使用、翻译策略、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异同。
同时,我们将采用访谈法获取目标读者对两个版本的阅读感受和意见,以便全面了解两个版本的优缺点,发现并分析不同版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因素。
基于目的论的翻译理论将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确保翻译品质和正确性。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预计将发现《茶馆》两个英译本之间存在的翻译差异和问题,并对两个版本的翻译品质、翻译策略、语言表达和文化解读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翻译优缺点及其原因。
此外,我们还将探究不同文化背景对译文的影响,并为今后类似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研究的意义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今后类似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文化沟通和跨文化理解提供更多的价值和贡献。
同时,本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的认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这对于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促进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试对比《茶馆》两个英译本-精品文档试对比《茶馆》两个英译本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
我国著名翻译家和话剧演员英若诚曾在其译本前言中提到:“《茶馆》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上成就最高的巨作,早就脍炙人口,在戏剧界是有名的‘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的好戏。
”该剧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该剧运用浓郁的北京方言和个性化、简洁、幽默的人物语言,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中所探讨的《茶馆》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由中国对外出版公司出版、中国译者英若诚翻译和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加拿大籍译者霍华翻译的译本。
由于译者对戏剧翻译有着迥然不同的思想,故而两个译本在翻译原则和策略上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本文从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思想出发,对比两个译本由于在翻译原则和策略上的不同,最终获得不同的翻译效果。
一、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思想(一)英若诚的翻译思想英若诚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
英若诚的生前口述录音里直言:“老舍是北京方言大师,他极了解市井人物――从拉车的到掌柜的,从手艺人到当官的――其语言驾驭能力是无可比拟的,这使他的作品,特别是《茶馆》,无法直译。
”英若诚在《茶馆》译本前言中,提到了戏剧翻译的几个特点,即口语化、简洁化、语言的动作性和目标读者的同感性。
口语化,即符合戏剧剧本的语言风格,表演时念着朗朗上口,让观众在看表演时。
获得立竿见影的舞台感受。
由于《茶馆》在国外上演的迫切需求,因此英若诚在翻译时。
为了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尽量避免使用冗繁的解释或者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脚注,译本语言简洁紧凑。
人名、称谓翻译要“名副其实”——《茶馆》两英译本人名翻译对比研究摘要:人名不仅是人的代号、称谓,还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作品中经过作家加工创作的人名更是如此。
《茶馆》的两种译本在人名翻译上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
人名的翻译对读者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译者必须从作品内容和语境出发,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传达文学作品中人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学作品人名翻译的“名副其实”目标。
关键词:人名;称谓;文化;音译;意译姓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对于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作家在为人物命名时,总是根据创作意图,精心设计和选择人物的名字,绝非随心所欲、信手杜撰。
研究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对于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和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翻译界有“译名难于译文”的说法,看来人名翻译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译得太简单化了,既不符合起名人的初衷,更无法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类似或等同的阅读心理效果。
(许均, 1995)笔者通过对比研究英若诚和霍华分在翻译过程中对《茶馆》中人名的处理,探讨如何使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实现最大程度的“名副其实”。
一、《茶馆》两译文对人名的处理《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话剧力作,目前比较通用的两个英文版本分别来自中国翻译家英若诚(简称“英译本”)和外籍翻译家霍华(John Howard Gibbon)(简称“霍译本”)。
话剧本身不算长,但前前后后有五十余个人物出场,重要角色也不下二十人。
根据剧中人物名字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带括号的为剧中用的称谓)。
1、姓+名,如王利发、秦仲仪、宋恩子等。
2、姓+绰号,如唐铁嘴、刘麻子、大傻杨。
3、姓+职务,如王掌柜、庞太监、沈处长。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的开题报告题目: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研究背景:《茶馆》是著名的现代话剧作品,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自首演以来,该剧数次改编和演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同时,由于其内容深刻,并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因此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然而,不同的翻译版本对于原作的表现方式、传达的信息以及受众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将针对《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分析两个版本在表现方式、传达信息及受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结合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茶馆》两个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文本分析:选取两个译本,从翻译策略、语言、文化适应、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2.问卷调查:在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撰写问卷调查,在目标受众间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两个版本的受众感受和反应;3.数据分析:将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两个译本在受众效果方面的差异和优劣。
预期成果:1.深入了解《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在表现方式、传达信息及受众效果方面的差异和联系;2.准确把握翻译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性;3.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翻译改进措施,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跨文化沟通的交流。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戏剧翻译——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日益增多。
戏剧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思想与情感,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剧作品时,翻译成为了一项必要的工作。
而在戏剧翻译中,如何在保持原作情感和表达形式的同时,顾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成为了翻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茶馆》作为代表中国戏剧作品,表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
《茶馆》不仅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戏剧作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份瑰宝。
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时,翻译成为了关键的环节。
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对《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戏剧翻译问题,为戏剧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戏剧翻译中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问题,旨在达到以下几点:1. 增加对《茶馆》的认识。
通过研究《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探讨《茶馆》这部中国优秀戏剧作品的背景、主题和特色,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部经典作品。
2. 分析戏剧翻译中的问题。
通过对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语言文化差异、表达方式的选择等问题,并探讨如何在翻译中更好地保证原作的情感和表达形式。
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提高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并整理《茶馆》两个英译本的文本资料。
2. 对两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并分析对原作情感和表达形式的影响。
3. 深入研究《茶馆》的文化背景和主题,分析原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4. 结合前期的调研和阅读,提出在戏剧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名片中姓名及称谓的英译
胡晓姣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名片翻译包含有对姓名、称谓、单位、部门、地址、电子信箱等诸方面内容的语码转换,是一种集各方面综合知识于一体的翻译活动。
本文作者在剖析大量名片翻译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名片中姓名及称谓翻译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教学以翻译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胡晓姣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人名、称谓翻译要“名副其实”——《茶馆》两英译本人名翻译对比研究
2.商务名片中姓名和地址的英译
3.浅说中国人的姓名、字、号、称谓的英译和写法——兼与《谈谈中国人名及号、衔、称谓等的翻译》的作者商榷
4.《林海雪原》中姓名称谓语的英译特征研究——以《中国文学》中沙博理英译文为例
5.称谓词中姓名翻译的处理方法——以《高兴》中的姓名翻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名、称谓翻译要“名副其实”——《茶馆》两英译本人名翻译对比研究摘要:人名不仅是人的代号、称谓,还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作品中经过作家加工创作的人名更是如此。
《茶馆》的两种译本在人名翻译上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
人名的翻译对读者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译者必须从作品内容和语境出发,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传达文学作品中人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学作品人名翻译的“名副其实”目标。
关键词:人名;称谓;文化;音译;意译姓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对于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作家在为人物命名时,总是根据创作意图,精心设计和选择人物的名字,绝非随心所欲、信手杜撰。
研究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对于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和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翻译界有“译名难于译文”的说法,看来人名翻译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译得太简单化了,既不符合起名人的初衷,更无法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类似或等同的阅读心理效果。
(许均, 1995)笔者通过对比研究英若诚和霍华分在翻译过程中对《茶馆》中人名的处理,探讨如何使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实现最大程度的“名副其实”。
一、《茶馆》两译文对人名的处理《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话剧力作,目前比较通用的两个英文版本分别来自中国翻译家英若诚(简称“英译本”)和外籍翻译家霍华(John Howard Gibbon)(简称“霍译本”)。
话剧本身不算长,但前前后后有五十余个人物出场,重要角色也不下二十人。
根据剧中人物名字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带括号的为剧中用的称谓)。
1、姓+名,如王利发、秦仲仪、宋恩子等。
2、姓+绰号,如唐铁嘴、刘麻子、大傻杨。
3、姓+职务,如王掌柜、庞太监、沈处长。
4、“小”+名,如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小宋恩子。
5、“老”+姓,如老林、老陈。
6、姓+家中排行,如松二爷、秦二爷、李三(李三爷)。
从以上分类中各选出一到两个英若诚、霍华英两种不同的译本整理出如下表。
<img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110/1091. jpg" />二、译法比较首先,对于最为普遍的“姓+名”的译法,两个译本都采用了直接音译的方法。
无论哪种语言作为目的语,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大多数译者采用的都是音译的方法。
音译法最为简单、直接,形式上也最忠实于原文。
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名都不仅仅是人的称谓而已,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如王利发,汉语中“利”指“好处、金钱”,而“发”则指“好运气”。
直接音译为“Wang Lifa”势必造成信息的流失,使译文读者难以把握住作者命名的真正用意。
但如果为了追求完全达意,意译过来的人名又面目全非,连人名最基本的简短原则都具备不了,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只能舍此求彼,这是出于语言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所造成的一种无奈之举。
当然对于对作品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或有着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人名,可以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来弥补单纯音译造成的内容、文化流失。
其次,对于“姓+职务”两个译本的处理大致也相同,中西方都有以“姓+职务”称呼人的习惯。
如中文“王掌柜”,英译过来就是“Manager Wang”(英译本)和“Proprietor Wang”(霍译本),至于前者用了“Manager”后者用了“Proprietor”,用词不同,意思却相同。
同样,两个译本对“姓+绰号”的处理方法也相同,只是在选词上有所不同。
“绰号”是根据人的特征、特点或体型另起的非正式名字,大都含有亲昵、开个玩笑、憎恶或嘲弄的意味,这决定了在翻译绰号时首要采取的应该是归化的翻译方法,即将绰号的涵义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唐铁嘴”为例,英译本为“Tang The Oracle”,霍译本为“Soothsayer Tang”,译法相同,只是选词上有差别。
英、霍两个译本对人名处理出入最大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老”或“小”开头的人名或称谓“老X”这种称谓在中国非常普遍,虽然英文中也有诸如“old George”之类的称呼,但含义比较单一,“old”就是“老,年纪大的”之意,使用范围也相对较窄。
在西方,一个小学生不会称呼他姓George的同班同学“old George”。
但在中国,从不到十岁小学生到年逾八十的老叟,都可以用“老X”称呼其同龄人或年长自己者。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称谓中的“老”字已经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鉴于这一点,“老X”直接音译为“Lao X”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
反之,如果不考虑中国特殊的文化,将其译为“Old X”,反倒使西方读者产生误解。
如《茶馆》中的老陈、老林是两个逃兵,三十多岁,显然他们名字中的“老”还不至于是“old”,霍华将其翻译为“Old Chen”“Old Lin”显然不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中文名称“老X”、“小X”除了有上述涵义之外,还喻指父辈的“X”、子辈的“X”。
英语中“old”一词带贬义,有“老而无能”之意;“little”则带褒义,指“年纪小的、可爱的”,这一组词不包含父子关系。
若在翻译时直接对应地译为“Old X”和“Little X”,不仅造成语意的不对等,还可能造成逻辑上的不通,闹出笑话。
原作品中的“小刘麻子”、“小唐铁嘴”等均为老一代的儿子,霍华却将其译为“Little ……”西方读者必定纳闷:怎么小时候的刘麻子、唐铁嘴又出来了?所以,对于此类的“老”和“小”不能直译为“Old”和“Little”,而应该用“Senior”和“Junior”来传达原文人物间的父子关系。
相比之下,深谙中国文化的英若诚翻译的“Tang The Oracle Jr.”更胜一筹。
2、含兄弟排行或“爷”字的人名或称谓中国人倾向于按照人在家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排行命名或称谓,如“李三”、“方六”。
对于这类人名有两种译法,一是像霍华那样,采用意译法,如将“李三”译为“Third-born Li”;二是像英若诚那样,采用音译法,“李三”就是“Li San”。
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前者清晰地道出了人名的真正涵义,但作为人名,“Third-born Li”又稍显奇怪了些;后者简单直接,但又无法体现出人名的本来寓意。
在取舍上笔者认为译者可根据自己的翻译需要选择不同的译法。
中国文化中“爷”字的含义很丰富,翻译时译者一定要联系语境,对含“爷”字人名或称谓中做适当处理。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英、霍二人对“松二爷”等的翻译可谓大相径庭。
英译本统一地译为“Master+姓”,霍译本则是“序数词+elder+姓”。
“松二爷”、“常四爷”虽是满清贵族后裔,却并没有在朝廷当差或做大生意,只是靠着祖辈积的公德、靠朝廷发放钱粮度日。
“秦二爷”虽有钱,却没势。
“马五爷”和“黄三爷”则是靠着卑鄙手段和朝廷洋人、地痞流氓勾结媚上欺下的势利小人。
英译本“Master+姓”的翻译是否妥当?参照牛津高级英汉大辞典对“master”的解释可知,“master”用于称谓时,称谓的双方在地位上有高低、尊卑之分。
松、常二人在当时社会中的是同等的,王利发虽不及他们地位高,但和他们也非主仆关系,所以让他们之间相互称呼“master”显然不恰当。
笔者认为,剧中身份大致相等的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等之间可直接以“Mr+姓”相称。
但作为房东的秦二爷之于租房给王利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的主仆关系,所以王利发口中的“秦二爷”用“Master Qin”无可厚非。
虽然王利发称李三为“李三爷”,是因为李三爷是跟着老掌柜的老伙计了,所以敬称为“爷”,英译本的“Master Li”混淆了二人的主仆关系。
庞太监地位很低,却很得慈禧太后的宠,在朝廷内外耀武扬威,所以别人称呼他为“Master Pang”并不为过。
霍译本属于比较中庸的译法,没有将原作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不过与同是“一刀切”的英译本一样,霍的译法也不无可取之处,如剧中介绍靠卑劣手段当道的“马五爷”之类人物出场用“Fifth Elder Ma”要比“Master Ma”在信息传达和情感表达上更为妥当,不过这种译法在对话中以称谓的形式出现就不符合口语习惯了。
鉴于此,译者在处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时,应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及传统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译文表达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所要传达的东西,尽可能地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空缺(吴自选,2001)。
三、结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要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并非易事。
《茶馆》的两种译本在人名翻译上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
人名的翻译对读者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译者必须从作品内容和语境出发,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传达文学作品中人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学作品人名翻译的“名副其实”目标。
参考文献:[1]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2]老舍.茶馆[M].霍华,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3]许均.小说翻译中人名地名的处理[J].外语与翻译,1995,(3).[4]陈英.小议《茶馆》人名寓意[J].中学语文教学,2008,(3).[5]吴自选.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