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古代文学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黄霖教授
- 格式:ppt
- 大小:12.14 MB
- 文档页数:84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考博参考书目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1《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余嘉锡说文献学》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上海书店出版社4《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5 《校勘学释例》陈垣上海书店出版社6《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陈正宏等上海辞书出版社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050125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或《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中文系2014 年考博真题(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唯美主义2、复调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4、冯至《十四行集》5、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简答题1、简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模仿理论2、谈谈英国诗人艾略特对当代欧美文学的影响3,叶燮《原诗》言: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后此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
你同意此观点吗?4、鲁迅在《破恶声论》中主要论述了什么,与中国近代西方思潮共同构成了什么关系。
5、谈谈路翎、穆旦、莫言的主要代表作,并围绕作品谈谈他们各自创作的特性。
回憶版1、结合作品试论述“魔幻现实主义”中“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2、宋代目录学的影响3、《文选》的影响及意义4、论“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转变。
黄霖:从20世纪80年代走来——略谈我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下)正是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大好时代,我在小说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二是以《金瓶梅》研究为重心的一些古代小说的研究。
黄霖先生如前所述,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实际上是单位安排给我的集体任务。
当时对集体任务谁都没有什么想法,只认为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
当时王先生交代我的任务是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小说批评文字。
怎么写?当时我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找几个代表性的小说批评家如李贽、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集中研究一下,写几章,也可应付。
当时差不多同时问世的几种中国文学批评史大都就采取这种写法。
这条路比较简便,前人也有或多或少的一些研究成果可借鉴。
但我觉得这样做不彻底,学问必须从头做起,要全面地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于是我从先秦诸子、到历代史书、笔记、文集,再到各类小说、近代期刊等,全面地进行搜罗。
当时没有现在这样的复印条件,要拍几张照片也不容易,基本上都靠手抄,但经过了几年的辛苦,大致完成了收罗与整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资料的基础工作,从中选编了200馀篇文字,在老同学韩同文的帮助下,逐一加以注释与说明,出版了《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下册(1982,1985)。
这两本书的完成,保证了自己顺利地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小说批评文字,为中国小说批评作了一次大致完整的史的构建,也为当时方兴未艾的中国小说批评史的研究在资料上奠定了基础,继而出版的中国小说批评史著作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不出于此。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黄霖、韩同文选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在整理小说批评史的资料与编史过程中,深感到不能简单地将一些资料顺手拿来空谈一套就了事,而必须对这些过去所忽略的人和书的基本情况作一番研究与探索后才下手。
由于小说批评围绕着《水浒传》的问题最多,其中金圣叹的成就又最大,所以我最先下工夫的就是金圣叹与《水浒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1984-2000)索书编号题目作者导师院校时间012000629635 公安派研究王承丹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9634 帝王文化与西汉文学张强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7524 北宋党争与文学萧庆伟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2196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李浩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8012000621830 凌蒙初研究徐定宝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25 中国近古叙事艺术研究高小康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22 《左传》与中国古典文学任振镐钟振振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18 春秋经传研究赵生群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606 阮大铖研究胡金望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012000621594 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吴秀华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470 敦煌边塞文学研究邵文实卞孝萱南大 1996012000621456 李玉时事剧研究 [韩]尹贤淑吴新雷,俞为民南大 1996012000621453 两《唐书》文人传之比较梁承根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7 012000621438 战国纵横家的文学成就郑杰文周勋初南大 1997012000621369 佛教与六朝文学研究许云和卞孝萱南大 1996012000655406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杨玉华曹顺庆川大 1999 012000625139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5012001662739 朱熹诗经学研究檀作文费振刚北大 2000012001662733 《吕氏春秋》研究蔡艳褚斌杰北大 2000012001662676 两汉政事文章研究廉萍费振刚北大 2000012001662398 中国诗性文化与诗观念王南曹顺庆川大 2000012001662396 道的承担与逃逸:六朝与唐代文论差异及文化阐释郝跃南曹顺庆川大 2000 012001661062 士族之魂:《世说新语》中的士人人格精神宁稼雨孙昌武南开大学 2000 012001661059 李渔的文化人格和文学思想黄果泉陈洪南开大学 2000012001660973 梁陈文学编年与考论陈德才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31 袁枚论石玲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884 鲍照论吕寅喆张可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53 先唐辞赋的文化传承与文体流变刘昆庸龚克昌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632 《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于雪棠李炳海东北师大 2000012001660631 二十世纪清代文学研究论稿汪龙麟张人和东北师大011998k14785 中国文学风格学吴承学王运熙复旦 1990011998k1461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张伯伟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89011998k13888 晚明文学初探马美信赵景深复旦 1984011998k12740 明七子文学思想论稿章伟顾易生复旦 1990011998k12735 明代江浙文学论稿陈建华章培恒复旦 1987011998k09985 汉魏六朝传记文学论稿李祥年朱东润复旦 1986012000618575 《文心雕龙》对举概念研究裴得烈童庆炳北师大 1997012000617724 王渔洋神韵说研究朴均雨张少康北大 1997012000617712 欧阳修学术研究顾永新孙钦善北大 1997012000617397 苏轼对韩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高丽观之探讨 [韩]柳基荣王水照复旦1996012000617396 文以载道:韩柳欧苏之道学与文学朱刚王水照复旦 1996 012000617288 明代新安地区的文学韩红根章培恒复旦 1996012000617287 宋代文学的文化阐释蒋安全王水照复旦 1996012000617195 言境释四章屠友祥顾易生复旦 1997012000617193 齐梁文学,文学批评考论刘晟王运熙,杨明复旦 1997012000617192 萧统的文学观与《文选》研究金良美王运熙复旦 1997012000617187 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研究王少良王运熙,黄霖复旦 1995 012000617172 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艺术:论戏剧家李渔的文学创作张晓军章培恒复旦 1995012000617166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语言寻根要英吴中杰复旦 1995012000617152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理论的对应研究彭玉平王运熙复旦 1995 012000617126 宋代文人自由人格心态张海鸥王水照复旦 1997012000617099 杨维桢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黄仁生章培恒复旦 1997012000615768 明代七子派及其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史小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6 012000615442 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于迎春褚斌杰,费振刚北大 1995 012000615257 《昭明文选》研究傅刚曹道衡社科院 1996012000615051 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张松辉卿希泰四川联大 1995012000615050 乐与情:魏晋南北朝文人的人生超脱方式与诗学特色戴武军杨明照四川联大 1995012000653164 元和文学文论研究雷恩海蒋凡复旦 1999012000653082 中国古代文章学赵冬梅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52797 韩柳文道辨溯邹旭光卞孝萱南大 1999012000652755 清初遗民诗群研究张兵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54 清代"盛世"布衣诗群研究田晓春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44 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陈玉兰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9 012000652735 先秦汉魏《庄》学接受史:兼论此期士人心态高树海王钟陵012000652544 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王晓路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 012000652467 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代迅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 012000652265 论六朝吴姓士族的文化特征吴正岚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254 韩白两大流派之比较研究李商千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253 崔致远研究党银平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012000651644 欧阳修散文研究黄一权王水照复旦 1999012000651642 乌台诗案研究温泽远王水照复旦 1999012000651621 中印古代神话传说之比较研究莉杜·巴玛陈允吉复旦 1997 012000650963 姜白石文艺思想研究赵晶晶王运熙复旦 1992012000650960 西汉文学思想汪耀明顾易生,蒋凡复旦 1992012000650950 诗文批评中的对偶范畴张思齐顾易生复旦 1992012000650946 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汉魏两晋文学嬗变论略胡令远王运熙,[日]中岛敏夫复旦 1991012000650919 明代中期文学的发展与城市形态之关系郑利华章培恒复旦 1991 012000650886 中国文学中的雅俗观念周锋王运熙复旦 1990012000650022 论《吕氏春秋》的编纂者及结构体系吕艺金开诚北大 1991 012000650016 世说新语研究王能宪袁行霈北大 1991012000649755 道家与汉魏文学尚学锋聂石樵北师大 1995012000649689 《尚书》探论王蒨褚斌杰北大 1994012000648877 屈原与先秦士文化精神李金善詹锳,刘崇德,詹福瑞河北大学 1999 012000645194 论关陇山东文化圈的嬗变及其文学创作姜必任葛晓音北大 1999 012000645192 庄子与魏晋文学宗明华褚斌杰北大 1999012000645079 茅坤研究张梦新徐朔方浙江大学 1999012000644659 道教文化与唐明皇杨贵妃故事钟东黄天骥中大 1999012000644237 八仙与中国文化王汉民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44116 先秦祭祀文化与文学何长文李炳海东北师大 1999012000643903 李伯元研究丁和根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43901 六朝道教与文学赵益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012000642599 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研究杨旺生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9 012000642597 魏晋士风与诗风的嬗变刘运好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593 朱熹诗文研究王利民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590 八股文流派论孔庆茂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011 王维及其山水田园诗研究内田成一启功北师大 1999012000641903 《左传》文学价值研究朴晟镇韩兆琦北师大 1998012000640741 永明文学研究刘跃进曹道衡社科院 1991012000640707 论刘勰的审美理想陈咏明孔繁社科院 1990012000640703 北朝文学研究吴先宁曹道衡社科院 1991012000639008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李剑锋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9005 南朝佛教与文学张弘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8989 嵇康研究郑焕钟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7655 北宋党争与文学沈松勤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5922 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孙明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3012000635921 关汉卿研究徐子方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3012000635909 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邓小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0012000632773 北宋党争与文学巩本栋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91012000626818 论中唐诗文的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吴相洲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5 012000616546 十六-十八世纪文化思潮与小说戏剧创作吴建国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1 012000624192 陆游研究许文军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5012000624191 宋代儒学与文学马茂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5012000624043 儒道文学理论的冲突与互补杨乃乔王向峰,童庆炳北师大 1995 012000623709 刘禹锡与韩柳异同论:中唐三家的政治个性与文学心态张一平詹锳河北大学 1995012000623072 战国文学研究方铭褚斌杰北大 1994012000622932 士人乌托邦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李春青王向峰,童庆炳北师大 199 012000622921 玄学与魏晋六朝文学张海明启功,邓魁英北师大 199012000622402 中和论:汉魏六朝文论索源王清淮杨明照川大 1994012000622348 中国性灵文学思想研究吴兆路王运熙复旦 1993012000622335 庄学文艺观研究陈引弛顾易生复旦 1993012000622300 皇权政治,齐学思想与汉代文学及文学观:前汉部分汪春泓顾易生复旦199012000622282 中国文学表现商人的历史的研究:以明代文学为中心邵毅平章培恒复旦1994012000620709 论李渔及其小说戏曲世界钟明奇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3 012000620605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程杰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4012000620592 中晚唐政治与文学任晖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20412 论儒释道对晚明文学思潮的影响周群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16516 魏晋南北朝家族观念与家族文学张天来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6 012000605116 《庄子》神话传说的破译与解析朱任飞李炳海东北师大 1998 012000605110 论屈原与司马迁的人格悲剧曹晋聂石樵北师大 1998012000604847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生命学阐释吴建民黄霖复旦 1998012000604804 唐宋之际文学与思想,政局研究任元彬王水照复旦 1998 012000604801 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罗立刚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03805 韩国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本研究郑玉顺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3194 中古文士生命观及其文学表述徐国荣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3190 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张智华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012000603115 陆机兄弟享盛誉于中古文坛的文化观照俞士玲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2620 汉代文学中的避世思想研究:附论汉代避世思想对魏晋文学,文人的影响金昌娥顾易生复旦 1997012000602619 公安三袁论稿赵雪倩章培恒复旦 1997012000653074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汪洪章夏仲翼复旦1999012000622821 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诗文部分饶龙隼罗宗强南开 1994 012000622291 语言的文学观:中国古代形式批评初论张方王运熙复旦 199 012000616335 声韵训诂与古代文论吴琦幸王元化华东师大 1995012000602705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化传统陶礼天张少康北大 1998012000602703 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中西文艺美学的交汇李铎张少康北大 19984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02557 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 陈正宏章培恒复旦 1998012000617715 桐城派姚门五大弟子的思想与古文理论研究金庆国孙静北大 1997 012000652738 清末民初文学研究:前"五四"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刘祥安范伯群苏州大学1998012000652737 近代文学与传播包礼祥潘树广苏州大学 1999011998k14912 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杨明照川大 1987012001660883 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薛海燕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52 南社研究孙之梅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2393 中西叙事话语比较研究熊木清曹顺庆川大 2000012001660910 中国古代艺术哲学中的"气" 张义宾曾繁仁山东大学 2000 012000622396 中国诗学与语言学的共同精神孙若风杨明照川大 1994012000629654 中古文人诗歌情感怀抱抒发研究胡大雷詹锳河北大学 1996 012000629640 金词研究刘锋焘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9639 晚唐诗风研究任海天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6012000629638 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聂永华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6012000629637 黄庭坚诗歌研究白政民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7 012000629636 魏晋南朝诗歌意象论祝菊贤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 012000629027 唐宋词意象论赵梅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6012000612012 散曲学史研究杨栋袁士硕扬州大学 1996012000611417 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陈水云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6 012000611279 嘉道年间的常州词派徐枫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11263 周邦彦《清真词》研究赵允卿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11258 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张兴武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27522 西陵词派研究谷辉之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7521 清代骈文研究昝亮姜亮夫,崔富章杭州大学 1997 012000627514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方勇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 012000621821 唐诗艺术学研究潘百齐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07 柳州词派金一平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1605 南朝诗风演变的文化观照李宗长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604 徽宗年间词坛研究诸葛忆兵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595 唐末诗人群体研究尹楚彬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591 唐中期士风与诗风研究查屏球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6 012000621590 唐代艺妓与诗歌封野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6012000621469 宋代临安词人用韵研究裴宰奭鲁国尧南大 1996 012000621371 敦煌歌词研究金金南卞孝萱,高国藩南大 1997012000658154 陈白沙诗学研究 [韩]申旻也张伯伟南京大学 2000 012000658146 唐末诗歌研究:自咸通至天佑张俊宁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5403 王灼《碧鸡漫志》研究岳珍张志烈四川大学 1999 012000616761 "三李"诗歌研究阮堂明詹锳河北大学 1997012000625140 清初诗学思想研究李世英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5 012000625138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诗歌思想王济民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5 012001662734 《诗经》的解释学研究犹家仲乐黛云北大 2000 012001660927 元嘉诗歌研究胡耀震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16 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吴怀东张忠纲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915 汉赋研究史论稿踪训国龚克昌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906 两汉《诗经》学史专题王承略董治安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876 谢灵运研究李雁张可礼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9907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王小盾任半塘扬州师范学院 1985 011998k19907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王兆鹏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9888 宋词与佛道思想史双元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9841 《诗》逸《诗》用通论傅道彬张舜徽,李国祥华中师大 1988 011998k19690 钟嵘诗品研究曹旭王运熙复旦 19875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1998k14775 中国诗学之人文精神胡晓明王元化华东师大 1990011998k14731 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辑校林继忠萧涤非山东大学 1986011998k14623 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历程马亚中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8011998k14400 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肖鹏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4181 屈原与先秦文化郭杰杨公骥东北师大 1990011998k14106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0011998k14096 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89011998k14032 清代诗歌史朱则杰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8011998k14024 性灵诗与明清文化沈金浩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0011998k13999 清初诗歌研究赵永纪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5011998k13926 王沂孙词研究王筱芸唐圭璋南京师大 1988011998k13693 突破与继承:论贞元至开成年间的唐诗演变朱琦陈贻焮,葛晓音北大011998k12829 钱谦益诗歌研究裴世俊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5011998k12344 九歌新探徐志啸林庚北大 1988011998k12301 论大雅小雅的艺术形象许志刚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6011998k09975 汉诗综论赵敏俐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7011998k09966 汉赋综论曲德来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8011998k09960 韩孟诗派诗歌思想研究肖占鹏王达津南开 1990011998k09652 江西诗派研究黄砺峰程千帆南大 1984011998k08216 赋论:汉魏六朝篇曹虹程千帆南大 1989011998k08174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吴世昌社科院 1985011998k08131 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廖可斌徐朔方杭州大学 1989011998k07516 北宋词人贺铸研究钟振振唐圭璋南京师大 1988011998k07334 大历诗风蒋寅程千帆南大 1988011998k07282 爱国主义与近代爱国诗潮魏中林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0012000618631 汉乐府民歌之研究申柱锡聂石樵北师大 1997012000618578 中国古代审美诗学三论魏家川童庆炳北师大 1997012000617725 梁陈骈文艺术之演变何祥荣袁行霈北大 1997012000617720 清代楚辞学史论林润宣褚斌杰北大 1997012000617718 "以文为诗"与北宋诗学郭鹏张少康北大 1997012000617710 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论略张宏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7 012000617705 唐末五代诗歌研究刘宁葛晓音北大 1997012000617703 南宋四家诗研究吴鸥袁行霈北大 1997012000617154 情理·情文·情景:从关系思维考察情在传统诗学中的位置钱钢王运熙,黄霖复旦 1995012000617153 王士祯与神韵诗学研究郭德茂顾易生复旦 1995012000617151 宋诗体派论吕肖奂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17150 宋词风格之基本范畴研究聂安福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15954 宫体诗三论韩雪曹道衡社科院 1996012000615456 苏轼诗歌艺术研究 [韩]安熙珍袁行霈北大 1996012000615453 屈辞体研究黄凤显褚斌杰北大 1996012000615452 宋代楚辞学研究朴永焕褚斌杰北大 1996012000615041 中国诗学与画论的融通黄金鹏杨明照四川联大 1996012000653180 苏诗研究史稿王友胜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53174 唐孟浩然,王维,韦应物三家山水诗论郑德秀陈允吉复旦 1998 012000652739 乾嘉代表诗人研究赵杏根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9012000652451 中国诗学话语李杰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012000652398 《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郝润华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166 禅诗研究吴言生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9012000651277 《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的演变姚小鸥杨公骥东北师大 1993 012000650957 清代诗歌与王学陈居渊章培恒复旦 1992012000650900 江浙清诗研究霍有明章培恒复旦 1991012000650036 齐梁诗歌研究阎采平袁行霈北大 1991012000650034 八世纪诗风考略吴光兴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7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01384 朝鲜刊杜诗集源流考闵庚三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012000649753 《诗经》文化精神论李山启功北师大 1995012000631409 隋唐之际诗歌之演进张采民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2012000626821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杜晓勤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5 012000624190 元诗发展史王素美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5012000610158 吴伟业与中国古代叙事诗程相占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5 012000648636 王士桢与清初诗歌思想黄河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9012000604937 刘勰之文学语言本体论研究李显雨王运熙复旦 1998012000602695 言意之辩及其诗学效应王柏华乐黛云北大 1998012000631421 散曲形式发展史李昌集任中敏扬州大学师范学院 1991012000652756 词的艺术研究祁光禄杨海明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34 二十世纪词学批评史曹辛华杨海明苏州大学 1999012000652384 北宋前期词研究 [韩]郑台业张伯伟南大 1999012000650956 清代词学理论研究孙克强顾易生复旦 1992012000645070 元词研究陶然吴熊和浙江大学 1999012000645032 明清之际词学思想研究 :以词人群体为中心李康化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9 012000644984 宋代词论研究段学俭邓乔彬华东师大 1999012000642589 宋代词论的美学研究颜翔林钟振振南京师大 1999012000637999 苏轼词评论刘石启功北师大 1991012000637656 宋词的文化定位沈家庄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1416 词的审美特性孙立唐圭璋,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2012000631410 词话学朱崇才唐圭璋,郁贤皓,常国武南京师大 1993012000623707 敦煌情爱曲词:兼论词的起源周延良詹锳河北大学 1995 012000620609 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刘尊明唐圭璋,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3 012000610809 女性词史邓红梅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4012000609475 唐宋词与歌妓关系研究李剑亮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5012000602706 晚清词论之思想与方法研究皮述平张少康北大 1998012000612011 明清传奇结构研究许建中袁士硕,徐沁群扬州大学 1996 012000627940 李渔通俗戏曲研究 [韩]朴泓俊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374 沈璟剧作之研究 [韩]文盛哉吴新雷南京大学 1997012000621373 关汉卿生平及其历史剧研究李占鹏吴新雷南京大学 1997 012000657890 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陈建森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57888 中国古代荒诞剧研究全秋菊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57886 近代传奇杂剧史论左鹏军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62679 古典戏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关于1898-1928的古典戏曲研究李简孙静北大 2000012000644645 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戏曲研究汪超红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44537 《玉茗堂四梦》与晚明戏曲文学观念程芸邓绍基社科院 1999 012000644117 《缀白裘》花部地方戏研究宋容仁李炳海,吴新雷东北师大 1999 012000643913 明代戏曲评点研究朱万曙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39012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研究李陆禾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8 012000631420 元杂剧发展史季国平任中敏扬州大学师范学院 1990012000603111 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林叶青吴新雷南大 1998011998k07446 《梆子剧目论稿》.三.梆子:农民的艺术周传家张庚中国艺术研究院 1987 012000606566 目连戏研究刘桢刘念慈中国艺术研究院 199011998k19904 宋金戏剧论稿薛瑞兆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6011998k14626 中国古典喜剧研究郑尚宪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011998k14525 中国悲剧史概要谢柏梁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011998k12750 明清文人传奇综录及研究郭英德启功北师大 1988011998k12405 论苏州派康保成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6011998k08114 负心婚变母题研究黄仕忠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44623 瓦舍文化与宋元杂剧吴晟吴国钦中大 1998012000620508 论中国戏剧中的人神恋神话原型章俊弟陈瘦竹,叶子铭南大 1992 012000620396 论汤显祖李恒义黄天骥,王起中大 1994012000641274 苏州作家群论稿李玫邓绍基社科院 1994012000620455 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周宁陈瘦竹,叶子铭南大 1992012000606298 明代杂剧研究戚世隽黄天骥中大 1997012000604803 明传奇研究洪恩姬章培恒复旦 1998012000604727 元杂剧宾白研究吴庆禧张俊北师大 1997012000603829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车泫定吴新雷南大 1998012000603774 论目连戏剧文化朱恒夫俞为民南大 1998012000603154 东西方戏剧格局与中国戏曲廖奔邓绍基社科院 1998012000603113 古典戏曲本质论吕效平董健南大 1998012000602920 中日古典悲剧研究:三个母题嬗变的研究张哲俊严绍蘯北大 1998 012000621418 明清南曲格律谱考论周维培董健南大 1997012000623704 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王晓鹰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 1995012000620471 中西戏剧学理论传统研究杜隽陈白尘,董健南大 1992012000620373 宋金杂剧论稿景李虎黄天骥,王起中大 1993012000641911 中国近代短篇小说研究刘美景张俊北师大 1998011998k07834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周建渝蒋和森社科院 1990011998k14475 《三国演义》与封建政治徐中伟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0012000647169 《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研究关四平李时人上海师大 1999 012000644514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张宗伟刘世德社科院 1999012000645197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及其历史渊源白岚玲张少康,陈熙中北大 1999 012000611420 明代言情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研究曹盟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4012000627955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影响 [韩]郑沃根郭豫适华东师大1997012000627926 晚清小说理论研究 [韩]金泰贲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601 《歧路灯》研究李延年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012000627920 《夷坚志》研究张祝平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593 明代话本研究傅承洲郁贤皓,谈凤梁南京师大 1996012001662675 《醒世因缘传》研究段江丽周先慎北大 2000012001662673 《聊斋志异》与日韩志怪传奇小说女性问题研究李京美严绍蘯北大 2000 012001662636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研究王冉冉周先慎北大 2000012001662306 唐代传奇研究刘立云张志烈四川大学 2000012001660932 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探源马珏玶马瑞芳山东大学 1999 012001660925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王平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21 吴趼人小说研究南敏洙袁世硕,郭延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1660877 花魂诗魄女儿心:林黛玉论王海燕马瑞芳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4358 《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张国风吴组缃,周强北大 1984011998k12866 《西游记》论要刘勇强吴组缃,周强北大 1985011998k12605 蒲松龄的理想与《聊斋志异》的小说世界屈小玲陈毓罴社科院 1989 011998k12412 论通俗小说的发展及其创作方法的演变: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的历史考察陈大康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0012000618577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纪德君张俊北师大 1997012000618576 传奇的世界: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模式研究陈慧琴张俊北师大 1997 012000617716 从红楼到青楼: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研究杜志军孙静北大1997012000617173 论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历史地位市成直子章培恒复旦 1994 012000615455 明清世情小说的叙事特质研究宋真荣周强北大 1996012000615454 清代小说中的伦理意识研究朴永钟周强北大 1996012000615250 娱世与醒世:论《三言》,《二拍》对通俗文学的贡献孙丽华陈毓罴社科院1996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52795 《水浒》《西厢》"金批"之研究李金松吴新雷南大 1999 012000650879 试论明清小说发展迟滞的原因陈来生章培恒复旦 1992012000649737 《三国演义》研究张志合启功,邓魁英北师大 1995012000647173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书目研究潘建国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7172 中国古代仙道小说的历史发展柳岳梅孙逊上海师大 1999 012000647171 巫与中国古代小说赵振祥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7170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詹丹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4995 两宋古体小说历史轨迹赵维国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9012000642003 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研究莎日娜张俊北师大 1999012000641962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张俊北师大 1999012000641958 《红楼梦》之文学语言研究012000638971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张庆民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7898 宋人笔记科举史料研究宫云维龚延明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1494 怪异世界的建构:从《聊斋志异》看志怪传统的文化特征石育良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2012000620608 明清小说演进轨迹探索皋于厚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4012000620604 中国古代小说主题系统论李忠明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4012000610796 《英雄谱》论稿:《三国》《水浒》社会心理研究傅惠生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5 012000610776 《金瓶梅》研究叶桂桐蒋和森社科院 1994012000610164 话本,拟话本叙事学研究王昕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5012000609464 论历史演义的形成楼含松徐步奎杭州大学 1995012000605096 明清神魔小说研究胡胜张俊北师大 1998012000605095 章回小说源流论罗书华张俊北师大 1998012000604740 中国古代小说探源:论先秦史传的小说因素诸海星韩兆琦北师大 1997 012000604446 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谭帆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8012000603976 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王进驹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8 012000602873 《三国演义》,《水浒》的叙事艺术:以中国古典小说评点与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为参照系李哲洙周强,周先慎北大 1998011998k14611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史"的传统:《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孙绿怡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5012000624783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程国赋卞孝萱,郭维森南大 1994012000620593 唐代文士与小说孙永如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10808 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陈子平范伯群苏州大学 1994 012000603596 中国古代梦观念与唐代小说姜宗妊罗宗强,李剑国南开大学 1998 012001660917 近代转型期的中国通俗小说张华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83 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薛海燕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78 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郭浩帆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3633 现代小说艺术与古代文学传统方锡德王瑶,严家炎北大 1988011998k12299 论传统文学在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陈平原王瑶北大 1987012000651645 《水浒》研究史述戴云波黄霖复旦 1999012000602209 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近代化程华平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8 012000622195 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张新祥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8012000617719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程水金褚斌杰北大 1997 012000617083 宋代散文研究杨庆存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41994 西汉散文研究张斌荣聂石樵北师大 1999012000620417 韩门诸子文集自然形态研究姚继舜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92 012000620276 《世说新语》研究范子烨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012000604806 苏轼散文研究 [韩]林俊相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1660632 《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于雪堂李炳海东北师大 2000012000645403 晚明小品中的审美世界罗筠筠叶朗北大 19991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21824 尧舜传说总体研究陈泳超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8012000617064 印度佛典那伽故事与中国龙王龙女故事郑筱筠陈允吉复旦 1997。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
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在下面列出一个简略的图表(略)。
从上面的图表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是全国长期分裂。
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
二是政权更迭频繁。
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
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才二十多年。
三是社会动乱。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同时并立的政权之间总不免互相征伐,新旧王朝的更代大多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即使没战争,统治集团中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着杀气。
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四是民族矛盾尖锐。
自汉魏以来,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向内地迁移。
他们受到汉族统治力量的深重压迫。
到了西晋后期,发生宗室争夺皇权的“八王之乱”,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纷纷趁机而起,并把汉族政权赶到了南方。
在他们统治的北方地区,反过来又对汉族民众进行了残酷压迫。
而南方汉族政权的北伐、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南征,也时起时伏。
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
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
经过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量。
他们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忽视。
一代雄豪的曹操,也未能在根本上摆脱对豪族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