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70
角色冲突的缓解方法:1角色规范化(对角色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2角色和并法(2个相矛盾的角色合二为一,发展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新角色)3角色层次法(将角色按重要程度排列,首先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扮演着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
开放性角色: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
功利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
表现性角色:不计报酬,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自我过程:1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决定一个人的目标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社会比较,将自己和他人相比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和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2自我增强(个人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个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和提升)3自我表现(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加强、维持和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1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躯体性别体形样貌等生理物质的意识)2社会自我(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社会阶级阶层的意识,微观上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尊敬程度等的意识)3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社会认知1特征(选择性、防御性、互动性、认知的完形特性)2图式(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3范围(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认知偏差1晕轮效应(光环作用),人们依据某人的特征得到印象后还据此推论此人在其他方面的特征;2投射效应(相似假定作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来推论他人,如果没有其他准确的信息,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结论代表实际的认知结果3刻板效应(类化原则),人们常常依据籍贯民族肤色职业等将人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人形成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依据。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的反社会行为。
(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又必须给予他人。
(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及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缺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自我暴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是一种(反暗示)。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内化)阶段。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社会惰化)现象。
西师大本科自考社会心理学(02047)应考小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2.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
3.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4.自我实现的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叫做~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6.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7.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不敢做的事情来。
8.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信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9.谣言: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法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简答题1.杨国枢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杨国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使用社会取向的概念研究,并且用社会互动和性格特质两种观点论证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点。
他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提出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2.简要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心理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属于心理学文脉的冯特,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7.自我美化: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
1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自我效能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
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
3.自我设障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4.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3.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5. 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8.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10. 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20.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6. 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
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利他和侵犯利他和侵犯⼈类可以表现出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社会⾏为,⽽如果以⾏为的后果作为划分的标准,可以将社会⾏为分成两类,⼀类是对社会或他⼈有益的⾏为,或者称之为亲社会⾏为;另⼀种是对社会有害的⾏为,即反社会⾏为。
⼈类的亲社会⾏为是那些⾃发性地帮助他⼈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的⾏为,其中包括了助⼈⾏为和利他⾏为。
⽽以侵犯⾏为作为典型代表的反社会⾏为则明显对他⼈和社会具有极为不利甚⾄是破坏性的影响作⽤。
本章以上述两类社会⾏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利他⾏为和侵犯⾏为为重点,着重对引起利他和侵犯⾏为的原因、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它们出现与否的⽣理、⼼理和社会因素进⾏详细的阐述。
第⼀节利他⾏为在⽇常⽣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愿意⽆偿地帮助他⼈,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或者他根本也不在意他的⾏为能否为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我们把这种⾏为称为利他⾏为。
利他⾏为是⼈类社会中⼀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利他⾏为概述(⼀)利他⾏为的定义顾名思义,利他⾏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种⾃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为唯⼀⽬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为。
从利他⾏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为有如下⼏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为⽬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愿性;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个特征是利他⾏为的主要特征。
美国911事件中的华⼈英雄曾喆舍⾝抢救病⼈,他本⼈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并且还献出了⾃⼰的⽣命,这是⼀种典型的利他⾏为。
然⽽,⼈们助⼈的动机并⾮都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为中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的因素。
如果你志愿为某个慈善团体⼯作,以便给你的朋友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或增加⾃⼰未来找⼯作时简历的砝码;当⼀个慈善家⼤量捐款帮助穷⼈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为是以利他为⼿段、以利⼰为⽬的,有些⾏为有微妙的利⼰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的幸福⽽助⼈,丝毫没有想到⾃⼰的得失。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嘿,咱今儿来聊聊社会心理学里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利他行为。
你说啥是利他行为呢?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对别人好,不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呗。
这就好比大冬天你看见有人在路边瑟瑟发抖,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人家披上,自己冻得直哆嗦也不在乎。
或者说你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好多钱呢,可你一点儿歪心思都没有,就想着赶紧找到失主还回去。
咱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呢!你想想,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们,他们不顾危险去帮助别人,这不是利他行为是啥呀!就像那次地震的时候,好多人自发地去灾区帮忙,送吃的送喝的,照顾受伤的人。
他们图啥呀?啥也不图,就是单纯地想帮别人度过难关。
这利他行为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
它得有几个条件呢。
首先,你得有那个心吧,得真心想帮别人。
要是心里压根儿就不想管闲事,那肯定不会有啥利他行为啦。
然后呢,还得有那个能力呀。
你说你想帮别人,可自己都自顾不暇呢,那也不行啊。
你再想想,要是这社会上人人都有点利他行为,那该多好啊!走在路上不用担心摔倒没人扶,遇到困难也不怕没人帮忙。
大家都相互照顾,相互帮助,那得多温暖呀!这不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嘛。
有时候,利他行为也不一定得是多大的事儿。
给老人让个座呀,帮邻居拎个东西呀,这些小小的举动也是利他行为呢。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事儿,积累起来那力量可大了呢!咱再说说为啥会有利他行为呢?有人说是因为人天生就善良,就有那种帮助别人的本能。
也有人说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好事呀。
反正不管是因为啥,这利他行为都是值得提倡的。
你说要是大家都光想着自己,那这世界得变成啥样啊?都自私自利的,谁也不帮谁,那得多冷漠呀!所以呀,咱都得有点利他行为,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反正我觉得吧,利他行为就是一种特别棒的行为。
它能让别人感受到温暖,也能让自己心里踏实。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咱都别光想着自己,多为别人考虑考虑,这世界不就更美好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