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
- 格式:ppt
- 大小:13.11 MB
- 文档页数:51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01《月夜》【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他是新诗运动的先驱,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㈡写作背景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浓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足见此诗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㈢解题《月夜》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所描写的对象。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个)1.尹.(yǐn)。
㈡词语释义1.尹:治理;古代官名。
2.霜风:刺骨寒风。
【文章主旨】诗人以霜风、月光、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写作特色】1.画面感强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辍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⑴《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光”“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⑵从形式上看,诗歌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⑶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2.赏析诗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
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人感到一种生机;用“明明的”修饰“月光”,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3.赏析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而是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青年知识分子个性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现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再别康桥》、《乡愁》、《我爱这土地》、《乡色酒》、《黄河颂》。
这些诗歌代表了现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欣赏能力,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短诗五首》的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对每首诗歌的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
3.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写作:让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风格和主题,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5.总结:通过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歌的标题、作者、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等内容,通过板书,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写作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这一单元共包含了五首诗歌,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的现代诗歌,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其中,《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通过土地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乡愁》以乡愁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黄河颂》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用残损的手掌》通过手掌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和赏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诗歌的赏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讲解:分别对五首诗歌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诗歌赏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诗歌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诗歌的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洞庭》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材通过对这些短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然而,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大声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进行背诵。
3.解析诗歌: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比较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短诗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
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使得他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他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相较于古诗词,形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学生在学习《短诗五首》时,可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短诗五首》中的诗歌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教学九下第三课《短诗五首》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点和学习难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