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0.87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九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九年级是初中最后一年,也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
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核心内容和情感表达,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研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将选取多部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 教学方法:阅读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再现法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准备:教师提前选取多部适合九年级学生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同时,布置学生事先阅读作品并做好阅读笔记的任务,为后续的小组研讨做准备。
2. 阅读引导: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阅读选定的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注重作品的情节、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小组研讨:学生按照教师提前分组的要求,进入小组研讨环节。
每个小组选取一部作品进行深入研讨,结合自己的阅读笔记和理解,进行情节剖析、人物性格分析等,各小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情景再现:学生根据研讨的作品内容,选取其中的重要情节或场景,进行情景再现的演绎。
可以采用小剧场、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
5. 总结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对各小组的研讨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群文阅读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群体讨论中的表现、情景再现的演绎、总结评价等环节的学生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
人教版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在人教版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格式来呈现文章:首先,我们可以使用教学设计的格式来展示本次课程的计划。
教学目标:1. 学习和理解不同类型的群文作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
2. 掌握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包括主旨理解、推理推断和文本解读等。
3. 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群文作品的兴趣,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群文作品的图片或是播放相关的音频,引发学生对群文作品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学习不同类型的群文作品:教师将选择几个经典的群文作品,如一首诗歌、一篇散文和一段小说,让学生阅读并学习这些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3. 理解主旨: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群文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并且提醒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
4. 推理推断:让学生通过阅读群文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推理和推断。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提供他们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5. 文本解读:在学生理解了群文作品的主旨和细节后,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文本解读。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6. 总结和反思:在课程的最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并鼓励他们将这些知识和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正文内容的格式来进行示范文章的书写。
题目:经典诗歌欣赏课程简介:本次课程旨在使学生欣赏和理解经典诗歌的美丽和深意。
通过学习和解读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学生将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学修养。
课程安排:1. 导入:播放一段与诗歌有关的音频,例如鸟鸣声或是自然风光的录像。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2. 阅读诗歌作品:教师将选择几首经典诗歌,如《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等。
学生将逐句阅读,并注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理解主旨:学生将交流和分享自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感受。
《故乡》群文阅读课【学习目标】一、目标确立依据(一)课标分析1.与本课相关的课程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3).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与本课相关的阶段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课标分解(将行为动词和行为内容进行扩展、分解,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1).学生学什么:关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所谓“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是指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出小说的主要情节,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关于“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指学生能够品读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关于“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指学生能够快速通读课文,没有阅读障碍。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篇(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篇(群文阅读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包含的父子深情。
难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课文中心的作用。
教法——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口述重点段落,体会描写的好处。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1、检查预习:⑴给加点字注音,齐读。
⑵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含义。
2、以小故事,激发情感,引入新课:父亲与母亲不同的送别方式:一个用行动,一个用表情或语言。
如父亲或许早早起床准备好行李,口理会说你走吧我就不送了,但在你走后父亲却会默默地站在某处目送,而母亲则会一边送一边流泪。
3、听录音朗读,体会课文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哪一次?⑵以背影为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⑶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讨论:课文四次写“背影”。
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在车站父亲爬月台买桔子时的背影。
难忘背影——点题。
(1段)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2、3段)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4、5段) 买桔子:周到入微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6段)再现背影——思念。
(7段)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分段朗读,加深理解。
思考: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讨论: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
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朗读课文,准备复述“望父买桔”一段。
第二课时1、读4、5段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⑴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
⑵尽管有事,终于决定自己亲自去送。
⑶给我选定座位。
⑷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组群文阅读活动教学设计一、阅读文本(_)“1+N”篇目我们群文教学研究小组这次的研训主题是“基于单元目标的'1+N群文阅读课堂策略”。
正值笔者任教九年级,苦于摸索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方法,单篇不容易教,群文更是有挑战,那就试一试,笔者选择的“T就是九上第六单元《范进中举》。
课内选文“1”:《范进中举》,作者吴敬梓,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选文“N”:确定了“1”,接下去就要找“N”,找合适的群文跟《范进中举》匹配。
《儒林外史》是最优秀的清代讽刺长篇小说。
笔者想群文文本大致的方向,要从古代的白话小说,聚焦到讽刺小说,最后聚焦到讽刺艺术(结合典型人物的分析),古今中外讽刺小说,他们的共性很明显。
笔者就从讽刺小说入手,抓住单元目标中的关键词,“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这一点出发去找群文,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入手,最后找到了《官场现形记》中的第五十三回,取名《文制台见洋人》;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中找到了第四十二回,取名为《同考装疯》;最后再选择《儒林外史》中第二回中的著名片段,取名《周进哭贡院》就这样,“1+3”四篇群文阅读找到了。
1. 《周进哭贡院》,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回,清•吴敬梓著,中华书局出版,2018年版。
2. 《文制台见洋人》,选自《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清•李宝嘉著,中华书局出版,2013年版。
3. 《同考装疯》,选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四十二回,清•吴跖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二)学习目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的目标——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本堂课的目标是:通过赏析研读人物疯狂举动,来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图像化”阅读法:特指在阅读描述性的语言时,调动起自己的感官,在头脑里形成画面,有助于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部编高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文学作品与阅读教育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群文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本篇文章旨在针对高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拓宽学生的视野;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4. 提供学生与经典文学作品对话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选取多样的群文阅读材料,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内容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2. 针对不同阅读材料,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包括文本分析、创意写作、文学鉴赏等;3.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可以通过展示一幅图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提出一个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本课内容进行连接。
2. 阅读与解读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
可以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 集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展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交流。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创意写作针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或情节,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力。
5.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6. 演讲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展示,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表达。
九上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对多种文学形式的兴趣;4. 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以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群文阅读部分为基础,精选了三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分别是《范进中举》、《聪明的一休》和《连城诀》。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例如展示相关图片或进行简短的故事引入。
2. 提问“你们对群文阅读是什么印象?”二、文学作品导读(20分钟)1. 针对每篇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背景、故事内容等,同时给予适当的背景知识。
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与分析(3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
2. 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重要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并进行分析讨论。
3. 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如角色扮演、绘制思维导图等,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四、写作训练(40分钟)1. 提供写作任务,根据所学文学作品进行写作训练,如写文章、写读后感、写故事等。
2. 引导学生合理组织文章结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五、评价与总结(10分钟)1. 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提出改进建议。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教学辅助手段:1. PPT演示:用于导入、导读和文学分析环节。
2. 视频素材:配合文学作品进行观看和讨论。
3. 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写作训练。
教学时长:本教学设计以一节课为基准,总计90分钟。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分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此外,通过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坚持定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思考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导言:群文阅读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设计一套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1. 确定教学内容范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课本中的文言文、现代散文、诗歌等,也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文学名家作品等。
2. 教学材料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课本、名著、文学作品集等。
3. 设计教学活动a) 阅读引导: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先进行阅读引导,介绍作者背景、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 阅读分析: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文学作品后,进行阅读分析,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分享阅读体会、情感体验、故事情节等,并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
c) 文学鉴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进行文学鉴赏,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表达等。
d) 写作扩展: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进行写作扩展,如写读后感、写小品文等。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群文阅读表现进行评价,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主动性。
2.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提问导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视听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以图表、图片、音频等辅助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阶段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引导学生预先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为之后的群文阅读做好准备。
九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本文旨在设计一套九年级上学期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鉴赏技巧的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
2. 阅读理解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通过解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诗歌鉴赏与创作:教授学生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小说阅读与写作:推荐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并组织学生参与小说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主题、问题或图文等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预测和猜测。
2. 组织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拓展学生的思路。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和图片等,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前期准备:教师通过引入相关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背景知识,并进行相关词汇和句型的预习。
2. 阅读理解训练:教师选择一篇经典短文进行阅读,提供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然后进行问题解答和讨论。
3. 文学鉴赏讲解:教师介绍一种文学鉴赏技巧,并通过篇章、句子和词语等进行实例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该技巧。
4. 诗歌鉴赏与创作:教师选择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进行鉴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 小说阅读与写作:教师推荐一本小说作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小说的创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采用群文阅读模式,培养获取信息、比较阅读的能力。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1.文中写景文字的赏析理解,主要是三个“与”字、以及量词异化所创造的那种独特境界的理解。
2.抓住“痴”字,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教学难点:体会张岱流露出的旧游如梦的感伤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揣摩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号?他是哪个朝代的人?今天我们采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努力走进 300多年前张岱的心灵深处。
二、出示学习目标1.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采用群文阅读模式,培养获取信息、比较阅读的能力。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
四、群文阅读,品“痴”(一)比较阅读,把握人物性格1.速读课文,说说舟子为何说张岱“痴”。
(可以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三个方面来谈。
)2.阅读《西湖七月半》(节选),张岱与一般杭州人游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看出了张岱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西湖七月半(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杭人游湖,巳①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③,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⑤,如魇如呓,如聋如哑⑥。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注】①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②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③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
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古典小说中的衬托
大兴小学:周萍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感知经典人物的形象特点;
2.通过寻读,引导学生品味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映衬关系。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映衬关系及衬托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映衬关系及如何衬托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大名著大家耳熟能详了。
能谈谈你们喜欢的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吗?
学生交流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经典人物。
为什么这些人物能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相信学习了这课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课堂教学
1.快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分清并列举出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重点阅读四篇文章,勾画能体现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语句或语段。
3.成果展示
学生活动:填表梳理整合,列举四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由此引出衬托。
4.重点讲解衬托
(1)衬托的定义: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
(2)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
4.师生研讨,衬托在《借东风》中是如何体现的。
老师在学生填表基础上,将《借东风》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带回”原文,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分析:
(1)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找出和品读次要人物言语和反应的语句,老师及时提问:写诸葛亮借东风,为何要着墨于这些次要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在此环节基础上带出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3)交流:用鲁肃的忠厚仁义,忧心战事来正衬诸葛亮。
用周瑜的心急如焚,心浮气躁,将信将疑,卧病在床,忧心战事,“骇然曰”来反衬诸葛亮。
诸葛亮——智绝,镇定自若,潇洒自如,成竹在胸……
5.小组合作
分三个大组(组内四人一小组)讨论完成形象特点、展现方式和关系的探讨,
各小组确定好发言人,展示其讨论成果。
学生活动:小组发言人在发言时,需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出其形象特点、方式的由来。
做到“千说万说”不离文本。
教师引导:作者就是通过衬托、夸张、前后对比、动作语言描写等方式为读者塑造了这么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突出的经典人物。
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及其行为方式成就了其个性特征。
当然,衬托这种手法的运用功不可没。
6.小练笔
用上衬托这种手法写一篇200字的片段描写。
点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继续研读四大名著
五、板书设计
主要人物诸葛亮(智绝)唐僧(善恶不辨)宋江(愚忠与寡义)↑
衬托
↑
次要人物周瑜、鲁肃孙悟空、妖精李逵、武松、鲁智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