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52
医生工作中的各类急性中毒患者处理急性中毒是医生在工作中经常面对的一种病情,处理起来也是相对困难且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医生在面对各类急性中毒患者时,需要及时判断病情,展开相应处理,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细说医生在处理急性中毒患者时的相关要点。
首先在面对急性中毒的患者时,医生需要迅速进行初步诊断,包括询问患者有关病史以及接触史等信息。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医生快速判断患者中毒的可能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其次,在诊断中毒患者时,医生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
这些症状往往是中毒患者出现的常见表现,医生需要及时有效地应用急救知识,以稳定患者的病情。
在治疗急性中毒患者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中毒原因选择合适的解毒方法。
有机磷类农药中毒患者例如需要应用氨茶碱等解毒药物进行处理,而铅中毒患者需要进行螯合治疗等。
因此,医生在处理急性中毒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医生还需在监护患者的同时进行支持治疗。
这包括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循环稳定等。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急性中毒患者,医生还需要考虑进行人工肝、血液灌流等辅助治疗措施。
医生在处理急性中毒患者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随时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在处理急性中毒患者时,医生还需与护士、药师、其他医护人员等密切协作。
医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共同商讨患者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及时的救治。
医生在处理急性中毒患者时,还需进行相关的预防工作。
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普及中毒的危害和避免中毒的方法,帮助他们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发生中毒的可能性。
在处理急性中毒患者时,医生还需要进行相关记录工作。
包括患者的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医嘱等内容都需要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和评估。
急性中毒治疗原则1 .急性中毒的诊断通常包括毒物的化学名称、中毒途径、程度及并发症等,如口服甲拌磷中 毒(重度),呼吸衰竭。
2. 急性中毒的诊断多为临床诊断,即基于确切的毒物接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并排除有相似 临床表现的其他中毒和疾病。
体液毒物检测是确诊方法,但多不适用于急诊科快速诊断,毒 物不同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差异,作为诊断依据时应分析考虑,能包罗所有毒物 的检测仪器和方法是不存在的。
3. 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 立即终止接触毒物;清除进入体内已经吸收或尚未吸收的毒物;如 有可能应用特效解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适用于所有中毒,但有特效 解毒药物的中毒甚少,更多是依靠脏器功能保护和支持等综合治疗。
4. 急性中毒患者来诊后应立即检查生命体征(包括SpO2),不同毒物急性中毒临床缓急有 异,口服中毒生命体征平稳,有洗胃指征时优先洗胃。
生命体征不稳定时进抢救室监护,建 静脉通路,稳定生命体征,病情允许时床旁洗胃。
5. 洗胃和导泻是口服中毒常用排毒措施,注意把握指征,防治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6. 血液净化包括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持续床旁血滤等,是广谱的排毒措施,清除效果与毒 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布容积、毒代动力学等有关,应掌握指征,把握时机,防治并发症, 避免滥用。
7. 急诊科应常备中毒急救较全面的参考书或网络查询,能24小时提供参考。
急性中毒的诊断治疗流程£ 1工 1 维持呼吸 机械通稳定防治维持水电营养道通畅 '(支持循环感染解质平衡戈持病历情况女性,29岁,主因“30分钟前口服'餐具洗涤剂'100ml,头晕20分钟”来急诊。
既往体终止接触毒物对症支持治疗特效解存措施抗毒素清除存物待效药物{高压轼I 皮族黏膜洗消I洗骨,导泻 血液净化 强迫利尿健。
分诊台测量生命体征:BP 110/70mmHg, P 105次/分,SpO2 96%,神志清楚,颈软,胸腹查体无阳性发现,未引出病理反射和体征。
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下)6 中毒救治救治原则:(1) 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并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2) 迅速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威胁生命的情况;(3)促进吸收入血毒物清除;(4)解毒药物应用;(5)对症治疗与并发症处理;(6)器官功能支持与重症管理。
6.1 院前急救[15-18]6.1.1 防护措施参与现场救援的人员必须采取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医护人员应按照现场分区和警示标识,在冷区救治患者(危害源周围核心区域为热区,用红色警示线隔离;红色警示线外设立温区,用黄色警示线隔离;黄色警示线外设立冷区,用绿色警示线隔离)。
6.1.2 脱离染毒环境切断毒源,使中毒患者迅速脱离染毒环境是到达中毒现场的首要救护措施。
如现场中毒为有毒气体,应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上风向的空气新鲜场所。
6.1.3 群体中毒救治群体中毒救治,尤其是在医疗资源不足的群体中毒事件现场,应对事件中的毒物接触人员进行现场检伤。
现场检伤时一般将中毒患者分为四类,分别用红、黄、绿、黑四种颜色表示。
红色:必须紧急处理的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黄色:可延迟处理的重症患者,次优先处置;绿色:轻症患者或可能受到伤害的人群,现场可不处置;黑色:濒死或死亡患者,暂不处置。
6.1.4 现场急救脱离染毒环境后,迅速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心搏停止患者,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对于存在呼吸道梗阻的患者,立即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通气。
有衣服被污染者应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服,用清水洗净皮肤,对于可能经皮肤吸收中毒或引起化学性烧伤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并可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
若毒物遇水能发生反应,应先用干布抹去沾染的毒物后再用清水冲洗,冲洗过程尽量避免热水以免增加毒物的吸收。
对于眼部的毒物,要优先彻底冲洗,首次应用温水冲洗至少10~15 min以上,必要时反复冲洗;在冲洗过程中要求患者做眨眼动作,有助于充分去除有毒物质。
急性中毒救的诊断和急救一.急性中毒的概念: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与器官,通过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使组织细胞的代谢或功能遭受损害,引起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现象称为中毒。
在一定剂量内能引起中毒的各种物质,就称为毒物。
毒物的概念是相对的,剂量在划分毒物与非毒物界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习惯把那些小剂量就能严重危害机体,甚至威胁生命物质的称为毒物。
反之,那些需要很大剂量才危害健康的物质,病毒,细菌,机械及物理因子等均不包含在此概念内。
二.急性中毒概述:急性中毒是指某种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在短时期内机体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疾病状态甚至死亡。
少量毒物多次逐渐进入体内经过一个时期的积蓄,达到中毒浓度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称为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之间。
到目前为止已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2500万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接触中毒物质频度明显增加,而化学品管理(包括药物,农药)和研究相对滞后,使毒物中毒危害更为突出。
三.中毒救治发展史追溯人类五千年发展史,人与毒物斗争从未停过《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面遇七日毒。
十六世纪开始对铅,砷及毒性的研究,1815年出版第一本化学物毒理作用专著,但毒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仅40多年历史。
中毒学是病理学分支,与卫生病理学,职业病学,药物性疾病,中草药中毒,军事病理学,防化医学,急诊医学和蛇毒医学等交叉。
现代中毒救治需要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病理生理学及信息技术及学科基础知识。
四.毒物的分类毒物的品种繁多,各家所用的分类方法不一。
按理化性质可分为:水溶性毒物,挥发性毒物,非挥发性毒物,金属性毒物等。
按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可分为:腐蚀性毒物;毁坏性毒物;阻碍功能性毒物等。
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灭鼠剂,药物性毒物,植物性毒物,动物性毒物)日常生活性毒物(包括食物中毒)五.毒物的急性毒性分级工业毒物: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农药中毒:高毒,中毒,低毒六.毒物的吸收毒物可经过各种途径吸收,产生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