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年级上《2快乐的游戏》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快乐的游戏》教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一)单元总要求1.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
2.继续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
(二)具体要求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拔河》,并能随歌声作表演。
2.认识堂鼓、小钹、木鱼,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作伴奏。
3.听赏《转圆圈》、《踢踺子》和《布老虎》,能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
4.用人声和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为《士兵进行曲》设计动作。
教学准备:(一)教具1.录音机、录音带《阿西里西》、《转圆圈》、《拔河》、《踢踺子》、《布老虎》、士兵进行曲》。
3.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
(二)文字图片材料1.图片、各种布老虎、彝族山寨的图片。
2.节奏卡片。
教材分析:(一)编写意图本单元由《阿西里西》、《拔河》两首唱歌曲目、欣赏曲目《转圆圈》、《踢踺子》、《布老虎》及音乐活动《士兵进行曲》组成,其主题是儿童们快乐的游戏。
这一贴近儿童生活、易为儿童所接受和表现的题材,必将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这在儿童游戏歌曲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阿西里西》和《转圆圈》都是十分典型的游戏歌曲,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继续使学生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诸方面得到锻炼,特别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更是处处有空间和机会,例如探索堂鼓、小做木鱼的非常规演奏方法就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练习,学生们很可能想出一些连教师也想不到的演奏方法来。
例如《拔河》中的领唱和齐唱;音乐活动壮兵进行曲》,不仅要求学生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律吻合,而且还要求学生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很有利的。
(二)重点与难点1.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快乐的游戏-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乐教案4课时)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教学要求(一)单元总要求1.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
2.继续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
(二)具体要求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拔河》,并能随歌声作表演。
2.认识堂鼓、小钹、木鱼,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作伴奏。
3.听赏《转圆圈》、《踢踺子》和《布老虎》,能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
4.用人声和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为《士兵进行曲》设计动作。
三、教学准备(一)教具1.录音机、录音带《阿西里西》、《转圆圈》、《拔河》、《踢踺子》、《布老虎》、士兵进行曲》。
2.投影仪。
3.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
(二)文字图片材料1.图片、各种布老虎、彝族山寨的图片。
2.节奏卡片。
四、教材分析(一)编写意图本单元由《阿西里西》、《拔河》两首唱歌曲目、欣赏曲目《转圆圈》、《踢踺子》、《布老虎》及音乐活动《士兵进行曲》组成,其主题是儿童们快乐的游戏。
这一贴近儿童生活、易为儿童所接受和表现的题材,必将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这在儿童游戏歌曲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阿西里西》和《转圆圈》都是十分典型的游戏歌曲,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继续使学生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诸方面得到锻炼,特别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更是处处有空间和机会,例如探索堂鼓、小做木鱼的非常规演奏方法就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练习,学生们很可能想出一些连教师也想不到的演奏方法来。
例如《拔河》中的领唱和齐唱;音乐活动壮兵进行曲》,不仅要求学生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律吻合,而且还要求学生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很有利的。
(二)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1.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快乐的游戏布老虎(2)_人教新课标(2022秋)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教学目标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明白得音乐表现的内容。
2、倾听音乐《士兵进行曲》,能按节拍灵敏的做出种种动作。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花蛤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准确按节奏读童谣,感受儿童的生活情趣。
2、通过表现童谣《花蛤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及意识。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花蛤蟆》是由儿歌改编的童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儿童情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性格特点,但在个别节奏把握方面,还需教师多加练习。
3重点难点重点:能准确按节奏读童谣《花蛤蟆》。
难点:表现童谣《花蛤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
4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的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大家介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一位新朋友,现在让我们随着音乐乘上出发吧。
(教师播放音乐《郊游》)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位新朋友是谁?教师出示谜语:水中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叫呱呱,穿件绿色花衣裳,伸出舌头把虫抓。
生:青蛙。
师:恭喜同学们答对了,教师介绍青蛙又称蛤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与蛤蟆有关的童谣《花蛤蟆》。
三、节奏练习1、教师讲解节奏2、用青蛙的叫声来练习。
四、按节奏读童谣1、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童谣。
2、学生练习读童谣。
3、通过接龙练习巩固童谣。
4、让学生用拍手的方法为童谣伴奏。
5、和学生一起为童谣创编动作。
五、找学生上台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六、欣赏山东民歌《花蛤蟆》。
七、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童谣《花蛤蟆》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能够捕捉害虫,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八、小任务。
请小朋友把童谣和你的亲人和朋友分享,让他们一起感受读童谣的乐趣。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第4单元教案愉快的游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愉快的游戏一、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课时五、教学设计例如第—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阿西里西)。
2.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歌曲(阿西里西)。
2.学会堂鼓、小钹、木鱼的根本演奏方法。
3.能积极探究堂鼓等乐器的其它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1.从第三单元的观赏曲(阿细跳月)引入(阿西里西),这两者都是彝族的音乐,前者是表现青年们的舞蹈,后者是表现儿童们的游戏。
2.听(阿西里西)的录音数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
3.教师解释“阿西里西〞〔我们是好朋友〕和“丘都拉迪嗡啊〞〔表现愉快的衬词〕的含义。
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彝族的一些风土人情〔这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介绍过〕。
4.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阿西里西)。
5.展示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请学生说知名字,学生可能将堂鼓说成小鼓,将小钹说成是小镲,这也无妨。
教师分别介绍并示范这三种打击乐器的根本演奏方法。
堂鼓用单槌击和双槌同时击都是根本的演奏方法;小钹上下相击,左右相击也都是根本的演奏方法。
6.学生分三组,分别学习堂鼓、小钹和木鱼的根本演奏方法。
堂鼓可奏“&215; &215; &215;&215; &215;〞的节奏,小钹奏“&215;&215;&215; &215; &215;〞的节奏,木鱼奏“&215;&215;&215;&215;〞和“&215;&215;&215;&215; &215;&215; &215;&215; &215;&215;〞的节奏。
然后三组齐奏,形成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7.各组分别探究堂鼓、小钹、木鱼的其它演奏方法,如堂鼓击鼓边、或用手按住鼓皮敲击、小钹磨擦发音、用鼓槌击木鱼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同一件乐器身上探究发出几种不同音色的声音,这一练习是很有意义的。
《数蛤蟆》教学设计泸师附小颜霞一、教学目标:⑴通过欣赏、学唱歌曲《数蛤蟆》,引发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和表现歌曲的情绪与调式。
⑵通过学说童谣,学生有初步的节奏感。
(3)用轻松愉快的声音熟练演唱童谣《数蛤蟆》,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在音乐活动中能积极大方地表现自己,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5)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二、教学重点、难点:⑴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数蛤蟆》。
(2)学习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
(3)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吐字的清晰灵巧。
三、课前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物头饰、打击乐器四、教学过程:(一)、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律动《如果喜欢动物你就拍拍手》,师生互问好。
(二)、导入新歌。
1、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名字告诉我们?(学生说出喜欢的动物的名字:小羊,小猫一,小狗等)2、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猜猜,看看谁能猜出是什么动物。
“水中有位歌唱家,穿件绿色花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叫,田里数它本领大”.猜一猜它是谁?生:青蛙师:“青蛙”它长得什么样?生:大大的眼睛、大大的嘴巴、长着四条腿……(出示青蛙卡片,放在黑板的“池塘”里。
)师:青蛙有个好朋友,外形跟它长得很相似,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蟾蛛(也叫癞蛤蟆)青蛙和蟾除统称蛤蟆。
生:蛤蟆。
(师出示蛤蟆的卡片,也和青蛙贴在一起。
)3、师:青蛙和蛤蟆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播放课件,讲解)师:小朋友们,你们这回了解青蛙和蛤蟆的区别了吧。
虽然蛤蟆的形象相对丑陋些,但是,它和青蛙的本领一样大,都是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小能手。
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
(用小朋友喜欢的话题激趣引题,在区别小动物的同时进行爱护益虫的思想教育)三、歌曲学唱。
(一):激趣导入1、师:你们能模仿蛤蟆的叫声吗?(师用响板打节奏)生:呱呱,呱呱呱、、、、、2、发声练习:模仿蛤蟆在池塘里蹦来蹦去的声音。
bengbeng bengbeng bengbeng beng3、做游戏、数一数师:真是一群快乐的小蛤蟆,你们的歌声把池塘里的蛤蟆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它们有的从荷叶底下、有的从水里, 还有的从岸边都蹦了出来要和大家做朋友呢,你们看,它们都来了。
最新人教小学音乐二上《2快乐的游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2快乐的游戏》是人教小学音乐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歌曲和游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教材中包含了多首与游戏相关的歌曲,以及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
这些歌曲和游戏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简单的节奏、旋律、音高、唱名等。
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歌曲和游戏,感受音乐的快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他们的音乐知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表达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节奏的掌握和运用。
2.音乐游戏的设计和执行。
3.学生个体差异的兼顾和引导。
五. 教学方法1.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2.运用示范法,引导学生正确参与音乐游戏。
3.采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游戏相关的歌曲,如《捉迷藏》、《丢手绢》等。
2.准备音乐游戏道具,如小鼓、铃铛等。
3.准备教学PPT,包含歌曲、游戏图片等。
4.划分教学区域,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如《捉迷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学PPT,呈现与游戏相关的歌曲和图片。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捉迷藏》,教唱旋律、节奏等。
快乐的游戏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
2.欣赏歌曲《转圆圈》。
教学目标1.能较为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2.感受《转圆圈》所描绘的儿童月下欢乐歌舞的情景,跟着录音哼唱部分词句并随音乐即兴表演动作。
3.能用堂鼓等打击乐器为《阿西里西》作伴奏。
教学过程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
2.随教师学唱《阿西里西》的歌谱。
3.出示“×××”与“×××”两张卡片,让学生能清楚地区别两者的不同,再请学生找一找在《阿西里西》的歌谱中“×××”和“×××”各使用了几次,“××××”用了几次。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能更有表情地唱好《阿西里西》。
在教师的指挥下,随着伴奏带全体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5.请学生分组设计如何用堂鼓、下钹、木鱼为《阿西里西》伴奏(为每种打击乐器设计两小节节奏型),师生共同比较、归纳、综合,作出几套方案。
例如:6.部分学生歌唱,部分学生用堂鼓等伴奏,掀起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7.教师介绍合唱歌曲《转圆圈》的相关资料,并与已欣赏过的《阿细跳月》作比较,两者相同的是都是彝族的音乐,且都是在月光下的歌舞,不同的是《阿细跳月》是青年人的舞蹈,《转圆圈》是儿童们的游戏歌曲。
8.出示《转圆圈》的歌词,听赏《转圆圈》。
9.听赏几遍后,引导学生跟看录音哼唱以下两个片断:10.部分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不求动作统一,只求与音乐合拍,表演自信大方,教师应启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表演,掀起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
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阿西里西》时的表情与投入程度。
2.学生设计打击乐器伴奏时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3.学生听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
4.学生即兴表演时的参与率及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程度。
数蛤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教育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的游戏”中的唱歌课《数蛤蟆》。
是一首四川民歌,它的歌词和曲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学生听起来风趣幽默,但学习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歌曲采用我国民族五声音阶创作而成,商调式,四二拍。
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节奏紧凑,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
节奏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为歌曲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情绪。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一共有六句。
歌曲的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表现出蛤蟆跳水,有水的情景。
衬词“太平年” “花儿梅子兮”的运用具有地方特色,增添了活泼的情趣。
【学情分析】本堂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他们对事物好奇,而且好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力较强,能模仿简单节奏,但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认知还不够,所以我设计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辅助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轻松愉快、有弹性的声音熟练演唱歌曲《数蛤蟆》,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说歌曲,初步感受四川民间童谣的语言特点。
并能找出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地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积极大方地表现自己,乐于用音乐的形式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以及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用轻松愉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1、能够会唱八分附点音符节奏型以及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吐字的清晰灵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响板、头饰【授课类型】唱歌课【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模仿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有序进入教室坐好。
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二:猜谜语导入师:欢迎同学们跟着芬芬老师度过愉快的一堂音乐课,今天老师为同学们邀请了一位来自我们四川的好朋友, 但是呢同学们要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告诉我,它是谁?小耳朵注意听,有答案的举手告诉我。
谜语:满身疙瘩长得丑蹲着像条看门狗捕食害虫本领大它是庄稼好朋友师:抽生回答生:蛤蟆(青蛙)师:夸奖学生并公布答案,出示PPT,展示不同蛤蟆图片,老师在此环节问蛤蟆与青蛙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布老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 ,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
2、聆听音乐?士兵进行曲? ,能按节拍敏捷的做出种种动作。
2学情分析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
聆听音乐?士兵进行曲? ,能按节拍敏捷的做出种种动作。
3重点难点1、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 ,让学生能反响灵敏、动作协调 ,到达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目的。
4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 ,明确课堂纪律 ,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1、发声练习:1234│5—│5432│1—‖。
小猫爱吃鱼 ,鱼。
2、模奏练习:2/4××××│×.×│×.×│×—‖2/4×××│××××│×××│×—‖2/4××××│××××│×××│×—‖3、实践模唱 ,复习歌曲?拔河?。
边唱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4、老师给予鼓励。
三、新授1、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布老虎是儿童玩具 ,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中 ,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 ,头戴老虎帽 ,脚穿老虎鞋 ,睡觉时还有老虎枕头……2、引导学生说出小时侯玩过的动物玩具。
〔同学们答复〕3、初听音乐 ,让学生安静的欣赏。
4、复听音乐 ,引导学生分辨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 ,一个貌似凶猛的 ,一个温柔可爱的。
四、音乐活动1、聆听?士兵进行曲? ,感受其进行曲的律动。
2、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示 ,并做动作。
播放歌曲 ,感受音乐形象与情绪。
教师进行表演 ,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
3、师生合作。
〔反复练习〕4、学生分组比赛 ,模仿木偶兵的形象。
第二单元《快乐的游戏》教学设计1、数蛤蟆教学目的: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能力。
2、通过创编歌词和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在熟悉旋律的同时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具: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幻灯片、双响筒、串铃等。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我来给大家读一首小诗,请你们猜一猜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动物?“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青蛙)问:谁知道,青蛙又叫什么?(蛤蟆)师: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关于蛤蟆的歌曲,你们想学吗?(二)学唱歌曲《数蛤蟆》1、听范唱:提问:歌曲的情绪?2、识谱(出示谱)(1)师生一起数小节。
(2)观察谱子中有颜色的小节。
提问:哪两个小节应该跟(绿色、黄色、蓝色)一样呢?(3)谱子中有一句是没有重复的,是哪一句?(老师带着唱一唱)(4)师生接唱歌谱。
3、读词:(1)教师范读。
(2)跟读。
(3)教读附点节奏及十六分音符节奏。
(4)齐读。
(5)教师讲解歌词:提问:这首歌曲的歌词都知道什么意思吗?讲解: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荷儿梅子梭水上漂。
4、唱词:(1)师生接唱。
(2)老师带唱一遍。
(跳跃的感觉唱出来)。
(3)学生齐唱。
(4)指名唱。
(三)续编歌词(四)小结:同学们大家都因该知道,蛤蟆是捉害虫的小能手,是我们的朋友。
你们知道吗?一只蛤蟆平均一天能捉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00只。
一年就可以消灭害虫约15000只。
但是,它们的生命是脆弱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它们受伤害时,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让我们一起说:保护青蛙,顶呱呱。
保护环境,靠大家。
(五)拓展:师:正因为大家都非常喜欢青蛙,所以民间还有许多歌唱青蛙的歌曲,下面就再来听一首山东民歌《花蛤蟆》。
2、花蛤蟆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花蛤蟆》,感受当地儿童的生活情趣。
第四单元快乐的游戏第一课时①唱歌《阿西里西》②堂鼓、小钹、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堂鼓、小钹、木鱼的其他演奏方法彝族风土人情第二课时欣赏《转圆圈》①随着欣赏曲《转圆圈》哼唱部分词句②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①随着《转圆圈》的音乐,即兴表演动作②用堂鼓等为《阿西里西》作伴奏第三课时欣赏《踢踺子》唱歌《拔河》①用人声、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②合着音乐表演踢踺子的动作①歌表演《拔河》②用人声、打击乐器为《拔河》设计伴奏第四课时①欣赏《布老虎》②活动《士兵进行曲》用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表现《士兵进行曲》的节律另行设计动作表现《士兵进行曲》的节律布老虎的民俗教学要求(一)单元总要求1.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
2.继续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
(二)具体要求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拔河》,并能随歌声作表演。
2.认识堂鼓、小钹、木鱼,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作伴奏。
3.听赏《转圆圈》、《踢踺子》和《布老虎》,能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
4.用人声和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为《士兵进行曲》设计动作。
教学准备(一)教具1.录音机、录音带《阿西里西》、《转圆圈》、《拔河》、《踢踺子》、《布老虎》、士兵进行曲》。
2.投影仪。
3.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
(二)文字图片材料1.图片、各种布老虎、彝族山寨的图片。
2.节奏卡片。
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1.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3.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单元的难点:1.《拔河》中领唱与齐唱的相互衔接与配合。
2.同时学习堂鼓、小钹和木鱼三种打击乐器,少数学生会感到困难。
3.《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且要合拍,容易发生手忙脚乱的情况。
第四单元快乐的游戏第一课时①唱歌《阿西里西》②堂鼓、小钹、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堂鼓、小钹、木鱼的其他演奏方法彝族风土人情第二课时欣赏《转圆圈》①随着欣赏曲《转圆圈》哼唱部分词句②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①随着《转圆圈》的音乐,即兴表演动作②用堂鼓等为《阿西里西》作伴奏第三课时欣赏《踢踺子》唱歌《拔河》①用人声、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②合着音乐表演踢踺子的动作①歌表演《拔河》②用人声、打击乐器为《拔河》设计伴奏第四课时①欣赏《布老虎》②活动《士兵进行曲》用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表现《士兵进行曲》的节律另行设计动作表现《士兵进行曲》的节律布老虎的民俗教学要求(一)单元总要求1.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
2.继续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
(二)具体要求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拔河》,并能随歌声作表演。
2.认识堂鼓、小钹、木鱼,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作伴奏。
3.听赏《转圆圈》、《踢踺子》和《布老虎》,能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
4.用人声和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为《士兵进行曲》设计动作。
教学准备(一)教具1.录音机、录音带《阿西里西》、《转圆圈》、《拔河》、《踢踺子》、《布老虎》、士兵进行曲》。
2.投影仪。
3.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
(二)文字图片材料1.图片、各种布老虎、彝族山寨的图片。
2.节奏卡片。
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1.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3.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单元的难点:1.《拔河》中领唱与齐唱的相互衔接与配合。
2.同时学习堂鼓、小钹和木鱼三种打击乐器,少数学生会感到困难。
3.《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且要合拍,容易发生手忙脚乱的情况。
4.《踢踺子》和《布老虎》这两首管弦乐小品虽然都比较形象,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时仍然有一定困难,主要是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要素尚没有较多的感性积累。
音乐材料分析1.《阿西里西》《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阿西里西”为“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
这首歌曲从结束音上来看是宫调式,但从第1、3乐句来看,显然具有微调式的特点,因此,这首歌曲具有调式交替的特点。
2.《转圆圈》这是云南少数民族撒尼人(彝族的支系)的童谣,表现了撒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歌跳舞转圆圈时的生动情景。
全曲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只有两处用了la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而且曲调的进行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有别于外国大调歌曲中主和弦的分解进行。
歌曲开始的领唱犹如一位先出来的儿童在召唤小伙伴们出来玩,接着是大伙的呼应“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然后,欢乐的舞蹈开始了,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表现了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的情景。
3.《踢踺子》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管弦乐曲,是老一辈作曲家王义平于1979年为联合国国际儿童年而作,全曲取名《中国儿童玩具》,由《踢踺子》、《抖空竹》、《放风筝》、《布老虎》四首短小的管弦乐曲组成。
《踢踺子》是其中的第一乐章。
由大军鼓、三角铁、铃鼓、木梆子、马锣组成的节奏音型更增添了活泼欢乐的气氛,小提琴用跳弓、顿弓,在不同的音区重复这一主题,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接着主题由木管乐器演奏,并加以变化,表现了热烈欢快、相互据戏的场面。
最后,在弦乐的长音和弦上,结束了这一乐章。
4.《布老虎》这是管弦乐曲《中国儿童玩具》的第四乐章,描绘了民间玩具布老虎的生动形象,布老虎既有威严的一面,也有温柔动人的一面,音乐很好地描绘了布老虎的双重形象。
乐曲开始时由大管奏出威严的老虎主题:随后出现的打击乐声,描写布老虎在孩子们的摆布下做出种种勇猛威严的动作。
接着就出现了一段由双簧管奏出的温和的曲调,表现了布老虎被驯服后的温柔:一声吊钹声过后,又出现了布老虎威严的主题,随着提琴的拨弦声,布老虎迈着稳健的步伐越走越欢。
全曲在一声大锣声后结束。
5.《拔河》这是一首富有民族风格的儿童游戏歌曲,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犹如民歌中的号子,数板“一二三、一二三”和“加油加油加油!”的运用更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生活气息。
除了第一乐句外,其它各句都是领唱与齐唱各唱两小节,既方整又富有规律,并符合拔河的节奏,但领唱的最后一个音与齐唱的第一个音都不是同一个音,这可能会形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6.《士兵进行曲》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名作,选自《儿童曲集》。
表现了一群木偶兵神气地操练的情景。
全曲的旋律进行几乎都是级进,加上八分休止符的多次使用,塑造了既神气可爱又小心翼翼地前进的木偶兵的生动形象。
这首乐曲虽然不长,但与作者的《快乐农夫》一样,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小曲,成为钢琴初学者的必弹曲目。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阿西里西》。
2.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歌曲《阿西里西》。
2.学会堂鼓、小钹、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3.能积极探索堂鼓等乐器的其它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1.从第三单元的欣赏曲《阿细跳月》引入《阿西里西》,这两者都是彝族的音乐,前者是表现青年们的舞蹈,后者是表现儿童们的游戏。
2.听《阿西里西》的录音数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
3.教师解释“阿西里西”(我们是好朋友)和“丘都拉迪嗡啊”(表现欢乐的衬词)的含义。
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彝族的一些风土人情(这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介绍过)。
4.学生跟着伴奏带演唱《阿西里西》。
5.展示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请学生说出名字,学生可能将堂鼓说成小鼓,将小钹说成是小镲,这也无妨。
教师分别介绍并示范这三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
堂鼓用单槌击和双槌同时击都是基本的演奏方法;小钹上下相击,左右相击也都是基本的演奏方法。
6.学生分三组,分别学习堂鼓、小钹和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堂鼓可奏“× × ×××”的节奏,小钹奏“× ××× ×”的节奏,木鱼奏“××××”和“×××× ×× ×× ××”的节奏。
然后三组齐奏,形成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7.各组分别探索堂鼓、小钹、木鱼的其它演奏方法,如堂鼓击鼓边、或用手按住鼓皮敲击、小钹磨擦发音、用鼓槌击木鱼等,总之,要求学生在同一件乐器身上探索发出几种不同音色的声音,这一练习是很有意义的。
8.用堂鼓、小钹和木鱼为歌曲《阿西里西》伴奏,请学生在课外作好设计,下一节课大家共同来实践。
9.复习一遍歌曲《阿西里西》,再用刚才试敲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评价1.学唱《阿西里西》的效率。
2.学生掌握堂鼓、小钹、木鱼基本演奏方法的普遍程度。
3.探索堂鼓等乐器其它演奏方法的积极性与参与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
2.欣赏歌曲《转圆圈》。
教学目标1.能较为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2.感受《转圆圈》所描绘的儿童月下欢乐歌舞的情景,跟着录音哼唱部分词句并随音乐即兴表演动作。
3.能用堂鼓等打击乐器为《阿西里西》作伴奏。
教学过程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
2.随教师学唱《阿西里西》的歌谱。
3.出示“× ××”与“×××”两张卡片,让学生能清楚地区别两者的不同,再请学生找一找在《阿西里西》的歌谱中“× ××”和“×××”各使用了几次,“×× ××”用了几次。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能更有表情地唱好《阿西里西》。
在教师的指挥下,随着伴奏带全体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5.请学生分组设计如何用堂鼓、下钹、木鱼为《阿西里西》伴奏(为每种打击乐器设计两小节节奏型),师生共同比较、归纳、综合,作出几套方案。
例如:6.部分学生歌唱,部分学生用堂鼓等伴奏,掀起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7.教师介绍合唱歌曲《转圆圈》的相关资料,并与已欣赏过的《阿细跳月》作比较,两者相同的是都是彝族的音乐,且都是在月光下的歌舞,不同的是《阿细跳月》是青年人的舞蹈,《转圆圈》是儿童们的游戏歌曲。
8.出示《转圆圈》的歌词,听赏《转圆圈》。
9.听赏几遍后,引导学生跟看录音哼唱以下两个片断:10.部分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不求动作统一,只求与音乐合拍,表演自信大方,教师应启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表演,掀起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
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阿西里西》时的表情与投入程度。
2.学生设计打击乐器伴奏时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
3.学生听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
4.学生即兴表演时的参与率及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程度。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拔河》。
2.欣赏管弦乐曲《踢毯子》教学目标1.能用富有力度和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拔河》。
2.能用人声和打击乐器表现拔河的情景,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拔河》伴奏。
3.能随着乐曲《踢踺子》的韵律,即兴表演踢踺子的动作。
教学过程1.用拔河的图片或提问的方式引入歌曲《拔河》的教学,请学生用语言描绘拔河时欢快、热烈的气氛。
2.提问“拔河的音乐应当是怎样的?”“演唱时在声音上应具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想象表现拔河场面歌曲的音调特点一热烈、欢快、紧张。
3.听赏歌曲《拔河》的范唱录音,听几遍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认识,为正确地表现这首歌曲打下基础。
4.录音学唱歌曲。
5.教师领唱、学生齐唱,学生领唱、齐唱。
6.按课本上的要求,用打击乐器(或小喇叭、喊声、跺脚等)表现歌曲《拔河》热烈、紧张。
欢快的气氛,再将这些声音录下来。
7.边演唱歌曲,边放渲染气氛的录音,师生共同评论。
8.欣赏管弦乐曲《踢踺子》,引导学生注意由木琴奏出的主题。
9.教师表演踢踺子动作(也可将踺子带到课堂上来,因有些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和玩过踢踺子),开始时两拍踢一下,后可变为一拍踢一下,可用右脚踢,也可用左脚踢,可以站着踢,也可以跳着踢,还可以右脚交叉到左脚后面踢等。
10.学生随音乐即兴地做踢踺子的动作,不要要求整齐划一,只要求能合拍,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演音乐”的目的。
11.复听一遍《踢踺子》以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能在以后播放这段音乐时立即说出曲名。
12.歌表演《拔河》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但以徒手表演拔河为好,不要使用真的绳子,以免目标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