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劳动力)流动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21
城市人口流动模型研究与应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流动可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同时也会对城市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城市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显得极为重要。
一、背景城市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城市化使城市发展起了速度,但也带来了人口过剩的压力,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口的过度流动等问题。
这些问题常常会导致城市社会的不稳定和城市治理的困境。
因此,为了有效治理城市,必须对城市人口流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二、城市人口流动模型的分类城市人口流动模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可以有三种类型:城市间人口流动模型、城市内人口流动模型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模型。
城市间人口流动模型是指研究城市间人口流动模式的模型。
通过建立研究模型,可以探索城市间人口流动的数量、方向、目的地、时间和特征等重要因素,为城市规划、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内人口流动模型是指研究城市内人口流动模式的模型。
这种模型通常也称为交通流模型。
交通流模型可以促进交通规划,提高城市交通效率,降低人口流动成本,进而提高城市社会的稳定性。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模型是指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流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的模型。
空间结构分析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城市的特定空间结构和人口流动的关系,并评估这种关系的影响。
这种模型可以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关空间结构和人口流动的研究结果。
三、城市人口流动模型的应用城市人口流动模型在城市规划、管理和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列举几个应用案例。
(一)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人口流动模型的一种重要应用。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设计师通常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安排社区的空间结构,以及社区之间的联系方式。
城市人口流动模型可以帮助规划师预测人口分布情况,制定社区之间的联系方式,为可持续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二) 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管理中,城市人口流动模型可以用来建模城市交通网络和交通需求。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究【摘要】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态现象。
本文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点,结合当前我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矛盾,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提出从美国和西欧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推进城乡生产分工,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但托达罗在对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就业进行分析后指出,在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同时,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这一矛盾现象用已有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无法进行合理解释。
因而他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大量失业现象,新的迁移者很难马上找到他所期望的高收入职业。
迁移者在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初期或者完全失业,或者在“传统的”或“非正规部门”找到一些临时性工作。
所以,当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做出迁移决策的时候,必须在获得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业或就业不足之间进行权衡。
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m=f(d),f’>0。
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按照托达罗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
这样,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d=w*π-r。
在这里,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π表示就业概率。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w*π>r,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迁移。
当w*π=r时,对农村劳动者来说,到城市去和留在农村预期收入没有差别,这就意味着城乡劳动力达到了均衡状态,从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迁移将停止。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国际劳动力流动模型一、概述国际劳动力流动是指人们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工作和定居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国际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际劳动力流动模型是研究不同国家间劳动者流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它对于理解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典国际劳动力流动模型1. Heckscher-Ohlin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它也可以用来解释国际劳动力流动。
该模型基于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设两国之间的生产要素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和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
在此模型中,如果两国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存在差异,将会导致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2. 新经济地理模型新经济地理模型关注的是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这些模型认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动力。
劳动力会向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集中,从而形成城市化和区域发展。
这些模型更加注重地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差异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三、影响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工资差距、就业机会等因素是影响国际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倾向于向收入较高、就业机会更多的国家流动。
2. 政策因素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国际劳动力的流动。
政策的开放程度和灵活性对劳动力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文化因素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也会影响国际劳动力流动。
移民者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文化相似、语言相通的国家。
四、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1. 对源国的影响国际劳动力流动会造成源国劳动力资源的流失,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可能引起劳动力市场紧张和工资上涨。
移民者的离开也会减少源国的人口压力、增加外汇收入等。
2. 对目的国的影响国际劳动力流动会对目的国的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文化和社会带来影响。
合理的国际劳动力流动能够弥补目的国劳动力短缺、促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推动经济的发展。
人口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模型引言:人口和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口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模型,并探讨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一、人口数量与劳动力供给人口数量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基础。
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学家利用人口数量理论模型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1. 人口数量理论模型人口数量理论模型是用来研究人口数量变化的经济学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模型是人口增长模型和人口转移模型。
a. 人口增长模型人口增长模型通过考虑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来描述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b. 人口转移模型人口转移模型则分析人口在不同区域、职业和产业之间的迁移情况。
这些转移将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和行业供给条件。
2.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是指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与用工需求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供求关系,可以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工资水平等。
a. 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状态。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将出现失业现象;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将出现劳动力短缺。
b. 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水平将上升;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水平将下降。
二、人口结构与劳动力质量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1. 性别结构性别结构是指男女比例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分布情况。
一些研究表明,性别结构的平衡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创造力。
2.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年龄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结构调整。
3.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城乡人口流动(rural-urban migration)或劳动力转移(labor transfer)的讨论颇多。
(1)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决定他是否迁入城市的原因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还取决于城市的失业状况。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一个农民也不会简单地作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①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决策,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工资水平,二是就业概率。
②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的失业率成反比。
③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就会如此。
因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平等的必然结果。
(2)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则是:如何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
其政策含义主要包括:①依靠工业扩张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这是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必然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就会低于工业产出的增长;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概率就越大,从而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据托达罗估计,对于每个新创造的工作岗位,将会导致2至3个农民迁入城市。
这就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城市现代部门扩张得越快,就业机会创造得越多,失业人口就越多。
②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
在发展中国家,由某些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一般高2—3倍,有的甚至达4倍以上。
收入差距的拉大无疑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托达罗建议,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
WORD整理版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袁志刚(000018)目录1 .导论 (1)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1)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1)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1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2)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3.1.两部门…………………………………………………………………………………………23.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23.3.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23.4.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 (2)3.5.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2)3.6.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23.7.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24 模型的完整表述 (2)4.1. 模型的均衡 (2)4.2.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5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5)5.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55.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5.3.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66. 对两种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政策的社会福利分析 (6)6.1 工资补贴 (6)6.2 限制人口流动 (7)6.3 两种政策的组合 (7)7. 参考文献 (8)图1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1、导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其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后,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乡-城间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转移到高生产力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