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在经济学思想中的折衷和综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8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集中体现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使他本人声名显赫,而且连同他的门徒也倍受青睐。
由于他们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故被称为剑桥学派,马歇尔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门徒中有名的有庇古,罗伯逊和凯恩斯。
剑桥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看作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
因此,马歇尔被称作“新古典学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
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折衷和综合。
他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
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
因此。
了解马歇尔时代的各个经济学派的观点对于理解马歇尔所作的折衷和综合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马歇尔、折衷、新古典学派正文: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穆勒后的又一次综合。
马歇尔经济学的最大特点是折衷。
它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
这里本质上与传统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
他所说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动机。
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
人类经济生活由这两类动机支配。
前者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
人们的动机从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
经济学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事情本身。
但满足和牺牲在程度和数量上却可采用间接的方法,即通过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
因此,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的动力和阻力来进行分析。
这样,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
经济学历史上的三次大综合1、第一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
穆勒首先重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后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
其《政治经济学原理》共分五编,第一编,生产理论大体上包括三部分:生产要素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的理论;“生产增长规律”,论述的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规律。
第二编,分配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以来把社会阶级划分为工人、资本家、地主三大阶级和把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地租的传统观点,并依次考察了分配的决定法则和变动规律。
第三编,交换。
穆勒认为价值问题是一个交换领域的问题:把价值归结为交换价值,把价格视为价值的货币表示;物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和稀缺,物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
第四编,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第五编,论政府的影响。
他主张由国家政策来调节收入的分配。
穆勒的理论体系大体上综合了亚当.斯密以来的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经济学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里一方面尽量维护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改善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案。
换言之,穆勒字基本上维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同时,提出改善资本主义运行的政策建议。
自出版后的半个世纪里,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视为经济理论的经典而名扬海外,奠定了穆勒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2、第二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是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后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20世纪30年代以前,支配着英美经济学论坛。
《经济学原理》,宣传渐进改良,采用折衷主义方法,综合各种经济学理论,尤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形式下,吸收边际效用学说,因而其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全书分六编。
第一编,导言。
单位经济081学号 08505116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学期中论文(经济系经济学专业)马歇尔对经济的贡献(马歇尔的效率理论)姓名罗金枝专业经济学指导教师杨君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二0一0年十月摘要马歇尔经济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穆勒后的又一次综合。
马歇尔经济学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
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
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折衷和综合。
他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
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
因此。
了解马歇尔时代的各个经济学派的观点对于理解马歇尔所作的折衷和综合是很有必要的。
从制度的视角看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可见,这些学者有的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有的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有的提出了创新体系。
但综合其研究还存在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内涵过于宽泛;概念的宽泛性带来研究对象的片面性等方面问题,对此,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方向关键词:马歇尔、折衷、新古典学派,效率理论马歇尔对经济学的贡献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Marshall,1842-192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经济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通过学习和了解,我认为马歇尔的主要贡献有:1、他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最主要的奠基者,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2、马歇尔将经济学创建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首位将“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并在实际上从经济学中取消了价值论的经济学家;3、他是局部均衡分析的鼻祖,创造了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并“图解了经济学”;4、发现并培养了庇古和凯恩斯这样的经济学大师。
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 人物生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 - 1924),英国经济学家。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主修数学。
后来他的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学。
马歇尔在剑桥大学担任教授等重要职务,对英国乃至世界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主要贡献- 经济思想的综合与传播- 马歇尔将古典经济学与边际效用学派等新的经济思想进行了综合。
古典经济学侧重于生产、成本等供给方面的分析,而边际效用学派强调需求和消费者的主观评价。
马歇尔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观经济分析体系。
例如,他提出了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价格的均衡价格理论。
-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马歇尔在分析经济问题时采用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独分析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市场均衡。
例如,在分析小麦市场的价格决定时,他假设其他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市场的情况不变,只考虑小麦的需求、供给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如消费者偏好、生产成本等,从而得出小麦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 对经济学教育的贡献- 内容框架- 对经济学发展的意义二、新古典经济学1. 定义与基本特征-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经济理论体系。
它以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为代表,融合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效用学派的思想成果。
- 基本假设-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例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在预算约束下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满足(效用)的商品组合;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会选择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生产要素组合。
- 完全竞争假设: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而且市场信息是完全对称的。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
以下是他的一些核心思想。
1. 边际效益法则:马歇尔认为,经济上的决策应该基于边际效益,即每个额外单位的投入或产出所带来的效益。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会在不同选择之间进行权衡,根据边际效益来做出决策。
2. 供给和需求:马歇尔将供给和需求作为研究经济的基本要素。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数量是供给和需求的结果。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交易。
3. 市场均衡:根据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市场会自动达到均衡状态,即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
马歇尔认为,市场均衡是经济系统中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效率。
4. 边际效益递减:马歇尔提出了边际效益递减的概念。
他认为,当某种资源或因素增加时,其边际效益会递减。
这意味着,随着资源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的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会逐渐减少。
5. 成本理论:马歇尔关注生产成本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他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成本概念,如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他认为,企业的决策应该考虑到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平衡,以最大化利润。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后来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思想影响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并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思想史复习要点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产生一、什么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2亦可)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被马克思认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其起源于货币的极度短缺和拜金主义的狂热,重商主义者坚持财富的货币形式,认为金银量的多寡,乃是一国富强的标准。
(1)重商主义者是站在国家或政府立场上,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利为直接目标的。
其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
(2)财富的源泉有两个:一是金银矿的开采;二是发展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3)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
(4)国内商品生产应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应大力支持生产国外畅销产品的手工工场的发展。
(5)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
(6)重商主义者把流通领域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
二、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累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作财富的主要或惟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
相同点:1.都把金银货币看成是财富的主要或唯一形态;并且都认为财富的源泉除开采金银矿以外便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
2.都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
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工商业。
3.以货币积累为目的。
不同点:1.对获取和增加货币财富方法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主张国家以行政手段禁止货币外流(金银输出),鼓励通过对外贸易的多卖原则吸收外国货币, 使本国货币增加并储藏于国内,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
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折衷思想摘要: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折衷和综合。
他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
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连续原理”为基础的个体分析和需求供给理论中的“弹性概念”,而其他观点主要是对以前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当然,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
因此。
了解马歇尔时代的各个经济学派的观点对于理解马歇尔所作的折衷和综合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马歇尔、折衷、新古典学派正文: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穆勒后的又一次综合。
马歇尔经济学的最大特点是折衷。
它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
这里本质上与传统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
他所说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动机。
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
人类经济生活由这两类动机支配。
前者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
人们的动机从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
经济学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事情本身。
但满足和牺牲在程度和数量上却可采用间接的方法,即通过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
因此,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的动力和阻力来进行分析。
这样,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
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吸收了历史学派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广义界定,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合流。
2.方法论。
(1)马歇尔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
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抽象法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相互排斥。
(2)吸收了庸俗进化论,提出所谓“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
(3)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的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
(4)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
这一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
(5)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3.价格理论。
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效用)决定论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需求和供给二者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4.分配论。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
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
他们的均衡价格——工资、利息、和利润。
一、经济学研究对象上的折衷马歇尔对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大都涉及到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和价格机制如何运行的问题。
所以又称为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价值理论或价格理论是马歇尔经济学的核心。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很早就在研究整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把个别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个别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威廉·配第在所著《赋税论》中,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认识到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在所著《国富论》中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确认劳动决定商品的价格,提出劳动就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交换尺度。
李嘉图在其所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劳动价值论中,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耗费是决定分配的关键,但是由于阶级关系的存在,这种分配公平原则受到扭曲。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受到本身阶级立场的限制,不可能揭露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资本主义下的扭曲。
但是劳动价值论却用劳动将经济学研究对象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虽然这并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本意。
随后的诸多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都有自己的观点。
法国的西蒙斯第把自己的经济学说称为“政治经济学原理”。
他认为,英国古典学派只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是有缺陷的,人们用劳动创造财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而不是为财富而创造财富。
他说,我们同亚当·斯密一样都认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节约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手段。
但是,我们还要补充一句:享受是这种积累的唯一目的,只有增加了国民享受,国民财富才算增加。
他的“新原理”是要阐述与英国古典学派不同的理论,他不仅要研究财富,而且要研究人的享受。
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首先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他认为,以往的一些经济学家把良好的政治根本原则与国家财富和私人财富的增长所依存的根本原则混在一起,这样不仅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反而会使问题更加模糊。
财富不能依存于政治,所以政治学与经济学是不同的。
政治学研究的是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阐明财富是这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
”萨伊把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严格的科学规律名义下,把人与人的关系变为人与物的关系。
西尼尔的“纯经济学”。
西尼尔继萨伊之后,认为应把政治经济学改造成纯经济学,即把一般经济、行政、哲学、伦理等从经济学中排除出去,只以财富为研究对象。
西尼尔试图将经济学抽象为如同自然科学那样的一般学科,企图避开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以纯粹理论来建立经济科学,成为西方实证经济学的先驱。
历史学派的国民经济学。
以李斯特为先驱的历史学派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国国民经济与发展,否认社会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和历史性。
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描写和论述说明一切经济生活的现在和过去的事实。
研究经济学必须与政治史、法律史和文化史等相联系。
不能满足于对现在经济现状的研究,必须综合比较过去的国民经济情况。
事实上,各个学派规定经济学研究对象并不是站在有利于经济学发展立场上的。
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抽象妄图将经济学抽象成像数学一样的自然科学,无非是想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经济学。
因此,研究对象上的分歧也是明显的,但这些分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马歇尔就经济学研究对象完成了一次折衷。
马歇尔给经济学规定的研究对象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在这里,他所要研究的人,主要是指支配人的经济行为的动机,也就是人的心理。
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正常生活事务中生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
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利、最坚决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
他认为,人类从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无非是为了两种动机:(1)追求满足,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
(2)避免牺牲,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
他利用两种心理动机来解释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关于人的动机是由什么来衡量的问题,他虽然认为不能直接衡量,但是他主张通过它的结果可以间接地用货币来衡量。
马歇尔把经济现象归结为心理动机,从而把经济学的对象变成十分抽象的东西。
但是,他也不得不看到由经济原因产生的现实社会问题,如失业和贫困等,又都是十分具体的。
因此,他宣称经济学的最高目的是要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
他所说的贡献就是所谓的渐进的改良主义。
这种主张的理论根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这里,我们清楚的看到,马歇尔定义的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前者表现为研究财富,后者表现为人的心理动机。
马歇尔的经济学研究对象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不同于历史学派的“国民经济学”中的描述和记录,它还包罗着失业、贫困等许多现实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
马歇尔的经济学研究对象显然是一次折衷,这次折衷并没有摆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局限性。
他们不愿意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因为,揭露资本主义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不利的。
二、方法论上的折衷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方法论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不同的方法论在同一经济学研究对象上,能得不同的结果,这一点在亚当·斯密身上最能体现,由于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并用,使亚当·斯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概念都是有两重意义,也使他的理论体系充满矛盾。
在说明马歇尔在方法论上有所折衷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之前各个学派所用的方法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配第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开创了正确探索劳动价值的道路。
配第在经济分析中广泛采用的政治算术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有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他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的数量考察和比较,从许许多多的个别材料和个别事实中的出一些一般的和真实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通过这种方法,促使配第去探讨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现象背后的真实的东西,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方面提出一些科学的见解,为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各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和平共存,这是他的研究方法的矛盾的必然结果。
例如,他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前者才人类的同情心出发来研究道德世界;后者却从人们的利己出发来观察经济世界,即使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联系的《国富论》中,各种不同的价值论,利润论,地租论,生产劳动论等等比比皆是,这中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理论上的反映,同时也是有亚当·斯密研究上的方法论决定的。
《国富论》中归纳法与演绎法是同时并用的,这直接导致各种理论充满矛盾。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这大卫·李嘉图较为科学的运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般只看到他所使用的演绎法,把他尊为“演绎法之父”。
其实,他不仅使用了演绎法,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运用了抽象法,马克思指出:李嘉图有意识的把竞争形式,把竞争造成的表面现象抽象化,以便考察规律本身。
他抛弃了亚当·斯密的外在观察法,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理过程”中,去探察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