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 格式:docx
- 大小:29.09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人们对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人类的态度如何影响其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态度。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探讨其对于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启示。
一、认知一致理论认知一致理论是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最早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在思考、决策和行为过程中,会努力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
当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人们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称为认知不和谐。
为了消除这种不和谐,人们会倾向于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使其一致起来。
根据认知一致理论,一个经典的实证研究是Festinger和Carlsmith在1959年进行的“转轴实验”。
实验通过让被试进行一项无聊的任务,然后让他们说服下一个被试,任务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结果显示,被试在为了说服下一个被试而改变自己对任务的态度后,对任务的兴趣也随之增加。
这项实验表明,当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一致时,他们对行为的评价也会更为积极。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针对认知一致理论的扩展和发展。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观察和推断,不仅仅依赖于外界刺激,还依赖于个体的思考过程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们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态度则是对于这些行为的评价和反思。
社会认知理论的典型研究之一是Asch在1951年进行的“线段实验”。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判断一组线段的长度,然后在其他人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判断。
结果显示,被试在面对明显错误的他人意见时,仍然选择改变自己的判断。
这项实验表明,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三、认知反馈理论认知反馈理论是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会进行反馈,这种反馈又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态度与行为的变化。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理解和干预这些变化的研究非常关键。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干预措施的应用。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人们对于某个事件、人物或物体的看法和评价形成了态度,而态度则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行为一致、行为不一致、行为中立和行为意图。
1. 行为一致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一致时,我们称之为“行为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实际上采取了保护环境的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与态度一致。
2. 行为不一致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相冲突时,我们称之为“行为不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但自己并没有主动采取保护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与态度不一致。
3. 行为中立当个体对某个事件、人物或物体持中立态度时,其行为往往是不确定的、无规律的。
例如,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对环境保护既没有积极的态度,也没有消极的态度,那么他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会保护环境,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没有任何行动。
4. 行为意图与行为一致和不一致相比,行为意图是一种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倾向。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表示将来会采取一些行动来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可以预测他在未来的行为会与这一态度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变化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究态度与行为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研究领域和方法: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一种压力,促使其进行行为或态度的改变。
研究者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认知失调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失调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解读人类行为与态度人类行为与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的心理过程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人的行为与态度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通过分析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人类行为与态度。
首先,人类行为与态度的形成受到了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们往往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归属感来评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而社会归属感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集体中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受。
这些社会认知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社会压力和社会规范也是影响人类行为与态度的重要因素。
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的来自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的压力。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期望和规定。
个体往往会受到社会压力和社会规范的影响,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态度,以符合社会的期望。
这种社会压力和社会规范的作用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和规范动力。
此外,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对人类行为与态度也有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常常受到他人的评价和互动情境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不同的社交场景中,由于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此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会改变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例如通过社交交流、信息传递和共同决策等方式,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会随着社会互动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最后,人类行为与态度也受到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类的行为和态度往往受到个体心理特征、信念、情感和价值观念等内部变量的制约。
例如,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心等都会对其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认知偏差和决策偏向等心理机制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与态度的形成和变化。
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人或事件的态度倾向,而行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动态反应。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对此关系的影响。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1 提出态度-行为一致性理论态度-行为一致性理论是研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该理论,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应该保持一致。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体的态度并不总是能够准确预测其行为。
这引发了心理学家对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研究。
1.2 探索态度-行为一致性的复杂性研究发现,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认知和行动决策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起到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他人和事件的认知和解释过程,决定了个体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行动决策是个体在实际行为中做出的决策,涉及到心理过程中的动机、目标和意图等因素。
二、社会认知与态度的关系2.1 认知不一致引发态度变化根据认知一致性理论,个体倾向于寻求自己认知上的一致性,当个体的认知与其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态度的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的态度对某一政治观点持有正面评价,而其周围的社会认知环境却对该政治观点持有负面评价时,该个体可能会重新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保持认知一致性。
2.2 社会认知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社会认知对个体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接收到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通过社会认知的加工和解释,形成自己的态度。
此外,社会认知还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认同等过程,引导个体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态度形成和改变。
三、行动决策与行为的关系3.1 动机对行动决策的影响个体的动机是行动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个体对于某一行为的动机高低会影响其是否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引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态度与行为一致性。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而行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实际行动。
研究表明,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并非总是一致的,因此,探究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原因和机制对于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互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知不一致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是解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形成态度时,会考虑到自身的认知一致性,即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态度与其它认知元素保持一致。
当个体的态度与其它认知元素存在冲突时,个体会通过改变态度或寻找新的认知元素来恢复认知一致性。
这种认知冲突可能导致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二、社会压力与规范社会压力与规范也是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重要因素。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从而导致其行为与自身态度不一致。
例如,一个个体可能在私下表示支持某种观点,但在公共场合由于社会压力而表达相反的行为。
三、自我认同与自我一致性自我认同与自我一致性也是解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重要因素。
个体在形成态度时,会考虑到自己的自我认同,即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态度与自身的价值观和身份保持一致。
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自我认同存在冲突时,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维持自我一致性,导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四、情境因素与行为一致性情境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一致性。
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受到不同的激励和约束,从而导致其行为与态度不一致。
例如,一个个体可能在某种情境下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在另一种情境下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相反的行为。
结论:态度与行为一致性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其涉及个体的认知、社会压力、自我认同和情境等多个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总是一致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深入探究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原因和机制,对于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互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解释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却经常存在矛盾和不协调,有时行为与态度相反,有时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这种矛盾和不协调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学者的兴趣,他们开始探究什么导致了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
虽然许多人认为态度决定了行为,但实际上这不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许多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态度。
这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包括社会压力、个人信念、经验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假设一个人对于保护环境非常认同,但他却每天开着大排量的汽车上班。
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这种差异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个人的信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异,社会压力的影响,以及行为本身对个人信仰的影响,等等。
另一个例子是,当心理学家要求参与者完成有关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实验时,他们发现在一些情况下,参与者做出了与他们所声称的道德观点相反的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义无反顾的道德主义者,但在实验中他会欺诈或不公平地行事,他所采取的行为与他的道德观点是不一致的。
这些例子揭示了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
它们表明了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这可能是由于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社会心理学家经常使用一种称为“情境理论”的方法来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试图考虑所有深层的因素和情境的影响。
除了情境理论之外,社会心理学家还使用了许多其他的方法来研究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例如,有些心理学家使用了“认知一致性理论”这一概念,这种理论指出,人们试图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因为这样做可以保持内心的稳定。
如果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他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被称为认知不协调。
第四章社会态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所谓态度,一直是两种传统社会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甚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曾经形成过研究态度的高潮。
其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进一步影响和完善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识,无论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行为或社会环境的解释,还是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各种反应,或多或少都与我们所持的态度有关。
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界定(一)态度概念的提出最早把态度这个定义引人心理学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赛(H·Spencer)。
他在《第一原理》中提出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导引至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这种看法,后来在兰格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兰格在他关于反应时间的实验中发现,对某种事物的反应,事先有精神准备和没有精神准备是不一样的。
当被试者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即将做出的反应时,其反应时间就会比其他集中注意力于即将来临的刺激的被试都的反应时间要短。
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引人注目的概念,是从1919年托马斯(W·I·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开始的。
他们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假定了“态度”这个概念。
自此以后态度这个概念便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二)态度的定义由于人的社会态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理解对态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为了加深对态度概念的理解,有必要介绍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定义。
1、萨斯顿(Thurstone)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他强调态度是主观的心理状态。
某人对某种对象在情感上的亲疏、远近就是态度。
2、奥尔波特(Allport)提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
”这种定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他强调的是从兰格时代起就为人们所重视的行为反映的准备状态。
3、杜博(Doob)认为态度是“含蓄的、驱动力产生的,在个人交往中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种反应。
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的读后感篇一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的读后感哎呀,说起这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读了相关的内容后,我发现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复杂!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理性的,能掌控一切,可也许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就好比说,我们可能会因为周围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我就想起有一次,我本来觉得穿某件衣服挺好看的,结果身边的朋友都说不好看,我居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了!这难道不就是社会对我态度的影响吗?可能我们总觉得自己很有主见,但实际上,外界的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我们。
再说那些从众行为,简直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大家都在做一件事,你不做好像就成了异类。
可我就想问了,大家都做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也许有时候我们只是为了融入群体,而放弃了自己真正的想法。
不过呢,反过来想想,这种社会影响也不一定全是坏事。
比如说,在一些正能量的事情上,大家一起行动,不是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吗?总之,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自己对人的行为和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我也在想,我能真正摆脱社会的影响,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篇二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的读后感哇塞,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让人头疼的话题!读完相关的内容,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啊!你说我们的行为怎么就这么容易被态度影响呢?就像有时候我明明下定决心要早起学习,结果一到早上,那个温暖的被窝就像是有魔法一样,把我的决心打得稀碎。
这难道不是我的态度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巨大矛盾吗?还有啊,社会压力对我们的影响简直大到超乎想象!比如说,大家都觉得某个工作好,你要是不这么认为,好像就成了另类。
可我就奇了怪了,凭啥大家觉得好的就一定适合我呢?难道我不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吗?我记得有一次参加活动,大家都在抢着表现自己,我本来不想凑那个热闹,但是看着别人都那么积极,我心里就开始纠结了,我是不是也应该去表现一下呢?这难道不是社会在无形中给我施加的压力吗?不过话又说回来,社会也有它好的一面。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 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IIport,GFridman, 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__________________ 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 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 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 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 (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 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教材P154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第二,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态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双向性3.态度的协调性4.态度的恒常性5.态度的内隐性三、社会态度的构成态度是后天习得的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1. S.Rosenberg&C.I.Hovland 的态度三要素说罗森伯格认为,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这些反应倾向是情感的、行为意向的和认知的。
这种观点对后期的研究影响很大,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由知、情、行三部分组成。
态度三要素说图式2•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认知因素;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
&情感因素: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意向因素: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的分析(1)认知因素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
它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等。
认知因素是个人知觉和判断的参考,也是态度的其余部分的基础。
(2)情感因素是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或情感。
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
(3)行为意向因素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在将来对某个态度目标采取行动。
3•三要素的关系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关系,但有时候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当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情感因素最重要。
――认知清楚,不能够真正转变人的态度。
――认知清楚,不能够保证感情融洽和行为意向的产生。
只有认识清楚、情感增强,才能保证行为的思想准备状态的出现。
(两个人的纠纷)四、态度的种类1.情感性态度2.理智性态度3.动作定向性态度4.均衡的态度5.自我防御的态度五、社会态度的功能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态度对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卡茨(katz,1961)总结出态度的四大功能:(1)认知功能:组织和吸收外界信息,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帮助。
(2 )动机功能:帮助人们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3)价值观表达功能:态度既来自于价值观,也能够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
(4)自我防卫功能:帮助人们避免内心的焦虑,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例证:拉姆伯特等的实验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
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
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
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拉姆伯特等实验的结果与结论结果:(1 )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
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_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形成新的行为改变旧行为预测人的行为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实验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的实验 _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_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
六、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态度影响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
(里帕Lippa,1990)2. ----------------------------- 态度与行为并不是对应的关系。
3•行为的影响因素①Birnbaum&Benne, (1983)认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归纳起来,影响行为的因素包括:态度、环境、一般认知倾向、情绪状态、个人对环境的一贯倾向等都会对行为产生影响。
(参见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结构图)②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Fishben&Ajzen ( 1975,1980)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用以解释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比较有说服力。
该理论认为,预测人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他的意图,而意图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对人、物、事件的态度;二是个人对于采取该行为的主观规范,即个人主观上的行为标准。
一般来说,人们意图中的两个因素是一致的,即态度与主观规范是一致的。
行为决定于意图,而意图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态度、规范、态度与规范的相对重要性。
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图示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1.态度形成的阶段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欲望满足知识(信息)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其它因素二、偏见(prejudice)《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小说通过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男主角的傲慢和女主角的偏见。
然而, 时间和感知消除了两人以前的误解,悲欢离合的爱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主人翁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尊严,爱情……1•偏见的定义偏见是一种态度,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在偏见这一种态度中,认知的成分少,情感的成分多。
因此。
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表现为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后者。
(张春兴,1992)2.偏见的特征偏见具有多种特征:第一,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第二,偏见的认识成分是社会刻板印象。
归类的思想本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但是容易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第三,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点带面;爱屋及乌;以偏概全。
典型的晕轮效应。
第四,偏见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固执己见;执着执拗。
3•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一,偏见产生的客观原因政治因素导致阶级偏见、种族偏见;文化因素导致习性、习俗偏见,性别偏见;经济因素导致阶层偏见。
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会导致垄断,形成阶层偏见。
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群体的隔阂与偏见。
遗传观一老子英雄而好汉;环境观一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第二,偏见产生的主观原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形成的偏见反映在个体身上,仍然存在差异。
偏见的产生也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的绝对化的公平观念、权威性人格和某些特定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投射心理)。
4.偏见产生的后果偏见既可以造成社会群体生活的不协调,也会导致个体生活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