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引路人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班级:姓名:一、阅读专项训练。
当时国民党不但怕活鲁迅,而且也怕死鲁迅。
国民党对鲁迅的葬礼如临大敌,派出军队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拿着长枪刺刀监视送殡队伍。
但送殡者们毫不畏惧,他们跟着灵柩,唱着挽歌前进:“……你的笔尖是枪尖,刺透了中国人的脸,你的发音是晨钟,唤醒了奴隶的迷梦……”一路上自动参加送葬的人愈来愈多,有工人、店员和小学生,浩浩荡荡,足有二十多里长。
他们高喊抗日口号,高唱救亡歌曲,把送葬行列变成了宣传抗日救亡的群众示威游行队伍。
正如郁达夫所说:“鲁迅的葬事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座纪念碑,他的葬仪可以说是民众对当时国民党和侵略主义的一种示威运动。
”1、理解关键词语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前提。
“纪念碑”有两种意思:①为纪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②比喻值得记载或保存的成就或事件,在下面的句子中应选哪种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我们在鲁迅墓前立了一块纪念碑...。
( )(2)鲁迅的葬事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座纪念碑...。
( )2、结合时代背景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要方法。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用手中的笔批判了当时病态的社会,揭露了一个个丑恶的嘴脸,用自己的文章唤醒了精神麻木的百姓B.鲁迅先生用笔尖当作枪尖,把中国人的脸刺穿,让他们知廉耻;用如晨钟般的声音把沉睡中的奴隶惊醒,让他们恢复神志。
3、联系短文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一说国民党为什么“不但怕活鲁迅,而且也怕死鲁迅”。
二、阅读综合训练。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你要我告诉你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
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
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仪馆里,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
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
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成县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刍议关键词:成县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内容摘要:成县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一派窘迫,其成因主要包括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因素。
要从学校和教师都要提高对语文课外阅读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能力;社会和家庭要转变对阅读的传统观念,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搭设平台、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学生要改变对语文课外阅读的态度,带着激情“披文入情”,持之以恒,储存积累,纵笔驰骋三个方面去改进提高。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许都有和笔者一样的教学感触:越往高年级,阅读和写作在教学与考试中占的比重就越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起来也就越慢越难,甚至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还会大幅滑坡,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究其缘由,不难得出主要原因是对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的重视和指导不够。
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边读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
)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词汇的积累、句式的储备、修辞的仿用、视野的开阔等等便都很难达到要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阅读这泓“源头活水”,当然,创造性思维、审美情趣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的实现等这些溪流就很难“清如许”了。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
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的。
而对于生活在图书馆和网络并不普及的农村的绝大多数农村小学生来说,100万字的阅读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竭力开发利用已有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堂内外做孩子阅读路上的引路人赵 泓(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钟灵街小学,四川 宜宾644000)最初,做书香班级,我的想法比较简单,一方面是因为我所教的学科语文,是一个需要和文字亲近的学科。
另一方面,是因为第一年接触到这个班级,我发觉里面有许多孩子他们很活跃,静不下来;而有些孩子呢,能静下来,但是学习有障碍,不会思考。
而阅读是一件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事情。
同时,它又像是一剂培养人思维能力的中药良方,它需要文火慢熬。
而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我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我希望他们通过阅读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充实头脑、丰富人生。
我们要做书香班级,我觉得首先要掌握的不是学习方法,而是更新理念。
这个理念并不是说我们重不重视读书,而是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
而且,这些理念你得内化认同,并传递给家长,家校共营读书氛围,才有可能真正让孩子爱上读书。
以下我讲的很多来自于他山之石,我不过是截取当初我读时,让我醍醐灌顶的文字,与大家共享。
一、功利阅读,只会败坏孩子读书的胃口许多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总喜欢考察他“记住了多少”。
有位家长,也听取了别人的建议,同意让孩子看课外书。
孩子刚读了第一本小说,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复述这个故事,背会其中的“优美段落”,要孩子在写作中用上小说中的一些词语和素材,甚至还要求孩子写读后感。
到孩子读了第二本小说,她就责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认为前一本书白读了。
家长这样做简直是故意给孩子制造绊脚石。
这反映了家长的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阅读,二是功利心太切。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搞得孩子厌恶阅读。
当儿童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移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
一旦孩子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
破坏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
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第32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要求教师做四个引路人。
培根在《论读书》中谈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教师要做好四个引路人,就要重视读书意识,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
一、利用班级课外阅读系统,让课外阅读任务化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童年的阅读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我一直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一项根本任务。
要求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
我设置了班级课外阅读系统,要求所有家长进入并每天记录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包括读书日期、所读书名、阅读页码、读书用时、读书评价和读书心得。
我每天将好的心得分享在班级微信群内。
为让自己的心得出现在班级群里,学生非常努力。
石建红读完《草房子》第1~20页后,写道:看起来凶恶的人不一定是他们的本性,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保护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秦大奶奶一样。
李蓉芳读了《世界最大百科》的51~73页后这样写感受:“最大的动物利兹鱼虽然庞大,却害怕比自己小的滑齿龙,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可能外表凶悍,内心却很脆弱。
”张旭读完《鲁滨孙漂流记》的前言后写道:“我非常想知道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是如何生存的,我会在书中寻找答案。
”二、举行课前三分钟故事比赛,让课外阅读课程化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都有一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教师给予加星的奖励。
每个月根据获星情况评出十个“故事大王”。
这样一来,学生激情高涨。
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冉雅楠讲完故事后,大声、流利地把感受也说了出来。
黄晓蓉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灰兔和白兔》,告诉同学们要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中国神话故事里》的“盐王詹渔夫”“女娲补天”“钻木取火”“十二生肖的故事”“狮子、狐狸和狼”等故事,学生讲得绘声绘色。
GDJ Y广东教育6年第期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高中阶段要达到150万字。
这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语文课改的一个导向: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袁奕聪汤雪松严红黄书贤潘孟良□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袁奕聪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和促进者课改以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有关的研究很多,成为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
大多数都是围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选择好课外书、教给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展开论述。
笔者试图在别人轻描淡写或比较少谈到的地方再作点发挥,“冷门”的地方其实很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加把“火”。
一、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当前,大多数中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还非常有限,效果也还难以评估。
笔者认为,要把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入正轨、落到实处,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过字、词关,读准字、词音,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基本条件。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要求学生一定要买,教师讲清要害,家长一定会支持。
下一步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些工具书和初步掌握社科文献检索的方法。
掌握了工具书的使用和社科文献检索的方法,学生就多了一位无声的老师,也掌握了一种学习本领,阅读的道路上就可以自己排除常见的“拦路虎”。
这也是增强学生阅读自信心的一条途径。
2.落实课外阅读的书语文新课标列出了学生应该阅读的课外书的书目。
但能主动去找去读的学生肯定是少数。
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要读的书,一定要确保学生能买到或借到,最好能告诉学生去哪里借或去哪家书店买,否则教师的要求就是一句空话。
过去常讲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本身要有一桶水”,在这里还是适用的。
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读《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有感一个有协助能力的老师,是一个书香校园环境的营造者,一次阅读分享的发言激励者和思维激发者。
上学期我荣幸的成为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图书的借阅登记,班班有个图书角的图书借阅以及楼道图书架上的图书阅读活动。
我认为图书管理员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目的就是要连接每一个儿童和图书。
让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喜欢上阅读,让喜欢阅读的孩子读更多的书,让不会阅读的孩子学会阅读,让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屏障,喜欢上阅读。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按照中图法的划分要求,把图书按照五大类22小类陈列,有儿童文学类、历史地理类、自然科学类等。
上学期已经向各位家长朋友和孩子们开放,让孩子们去自由选择借阅,但是在借阅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不会选书,他只是看这个书名,喜欢就借阅了。
所以,关于图书管理员如何为孩子的阅读指路,我想从以下方面交流:一、选书:小学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对于他们来说识字量非常有限,他们有看书的热情和兴趣,所以他们阅读的书要有拼音、有图案的、文字一定要浅显,故事一定要有趣,幽默的。
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与日俱增,他们仰慕英雄,渴望友谊,对所有的事都充满好奇,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以结合所学语文课本内容包括成语故事,英雄人物、名人轶事、历史事件等向学生推荐读物。
而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记忆力超强,注意力很容易集中,思维敏捷,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所以他们对于课外书的要求不高,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根据他们的特点,我可以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一些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书,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积极勤奋,品德向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然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动力,学生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求,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第一步,他们一旦有了阅读兴趣,便会有选择、有目的去阅读。
童话系列、名人故事、神秘异事、自然科学、中外名著、古今经典等都会喜欢。
引路人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
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
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呛(ling qing)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
”“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歉。
“噢,噢,不要紧。
”哎呀!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
“太谢谢你了,小姑娘。
”他很感动地说。
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说:“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
”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会绊倒的。
”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
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
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
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
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
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雨仍在下着。
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 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在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2.仔细阅读第三节的第三、四句话,用“____”划出写实在事物的句子,用“~~~~”划出写联想的句子。
3.下面几句话中,哪一句最能确切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括号内打“√”①文章赞扬了小姑娘乐意为盲人做好事的好行为,好品质。
()
②文章赞扬了盲人伯伯时时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
③文章赞扬了盲人伯伯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表达了小姑娘要像盲人伯伯
那样做人的决心。
()
4.给文章分段的方法一般有:①按事件发展的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地点变换的顺序;④按“总-分-总”的顺序。
你给这篇文章分段采用了第 _种方法。
5、说说“引路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