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5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 2018年 3月 1日课题蜀道难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课找出作者对于想象、夸张等手法依照: 2018 年高考纲领剖析:认识并掌握要点常有的古代文化知识,挑选整合文中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课培育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依照: 2018 年高考纲领剖析:归纳内容要难点点,归纳中情意思。
正确解读文本,挑选整合信息,剖析思想内容、组成特点和语言特点。
感觉盛唐诗人李白的豪放恣肆。
一、知识目标:原因:古1.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诗文阅读2. 学会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是高考重二、能力目标:点题型。
1、思想能力:学习经过所学知识,学会迁徙知识,培育学生剖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目标趣。
2、运用能力:利用工具书,联合书下说明,读准字音,疏导粗心,从而理解课文感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默写《琵琶行》第二检查记忆状况,评默写,互换批阅,增强记忆 3 分钟三分钟段价总结小考结果校正错误考纲规定的“正确使用词语”部分1展现自主学习作业 1 巡视检查学生完1、各组登台展现,查收学生 4 分钟承接导结果并校正成状况,进行实时课代表辅助老自主学习入环节议论。
师检查达成情的结果并2 增补相应知识。
况。
增强记忆3 大屏幕展现系统2、在书上记录具的完好的背景资体的知识。
料。
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2自由朗诵课文巡视学生课本,检学生读课文,认准读准字音, 5 分钟做议讲查预习状况字形为朗诵课评文中的重环节点片段做准备朗诵课文1、指引学生以各1、抽签指名朗诵。
训练学生7 分钟种形式朗诵课文。
2、集体朗诵。
朗诵能力,2、大屏幕展现易3、小组为单位朗并领会作错字。
读。
者的感情。
3品析语言特点及艺 1 清人沈德潜议论1、小组议论并写出训练学生 6 分钟做议讲术手法它“笔阵纵横,如答案剖析的能评虬飞蠖动,起雷霆2、小组展现。
《蜀道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捕“象”会“意”,品“境”悟“情”,细部感受李白诗歌之气象要求:立足诗作结构,捕捉意象,形成画面,把握意象特征,由景及意,概括意境,初步推断诗情。
问题一:李白一开篇而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为何而难?诗人又缘何而叹?明确:一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高危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雄奇险峻奇丽峥嵘)一叹叹蜀道高险,抒入蜀难行之意问题二:李白紧承一叹而再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叹蜀道又为何而难?诗人又缘何而叹?明确:二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惊险景物悲凄可畏山水险恶(空旷可怖惨淡悲凉)二叹叹蜀道可畏,劝游者何苦冒险入蜀问题三:李白末章三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叹蜀道又为何而难?诗人又缘何而叹?明确:三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凶险剑阁险要申诫杀人惨象(凶煞艰险惊险惨烈)三叹叹人事艰险,劝友人蜀地不可羁留二、小组合作探究,体悟诗作艺术特色,总结李白诗歌之气象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清人沈德潜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请结合文本为两位古人的评价找到文本支撑。
内容参加“文本解读”板块“写作特色”部分。
写作特色【分析文章写作技巧】(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诗歌有不少夸张语句)。
(3)奇异独特的夸张.(4)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明确:重章叠唱情感强烈夸张极度想象瑰丽气象雄奇奔放恣肆三、拓展延伸,探究诗作主旨,完成个性解读历来对《蜀道难》的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请参见“寓意诸说”谈谈你的看法。
蜀道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2、把握李白诗歌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二课时月日总课时【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一、读诗导入。
(5′)通过诵读导入新课。
二、鉴赏要点。
(15′)(一)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二)再说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_高一语文教案《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教学的问题:1.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2.在诵读中感悟体验李白的情思。
3.品味语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诗风。
4.在比较中鉴赏《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大白纸、彩笔、胶带。
课前准备: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并能熟练背诵,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并能生动的讲述。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诗坛争霸目标: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时间:15分钟活动过程:1.多媒体投影2.(画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图片,文字: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走向唐诗的颠峰)3.将学生每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背诵的诗歌和讲述李白的故事,做好“争霸”准备。
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其中两名分别参加“背诵接龙”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4.背诵接龙投影比赛的要求:参赛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背诵李白的诗歌,背不上来的同学可以说“过”,背诵错误较明显的不计数,接龙数最多的组为擂主。
5.讲故事比赛:投影比赛规则:每组讲述一则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过2分钟,得分标准如下表:分类内容准确充实语言流畅简洁表演性强有文采分值3分3分2分2分各组代表演完毕,由评委打分,评出做擂主的小组。
然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蜀道难》写作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投影内容: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问题:《蜀道难》究竟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呢?活动二:朗朗上口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时间:30分钟活动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组讨论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两句,检验初读效果。
4.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节奏,体验作品的感情基调。
5.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诗歌朗读技巧的处理。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李白的《蜀道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它不仅仅在诗歌的形式和技巧上表现出色,在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本人教授《蜀道难》的完整教案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本文的语言技巧和韵律,增强诗歌欣赏能力。
3. 了解唐代交通运输的状况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本文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加深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唐代交通运输的状况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2. 理解李白的情感和文化背景对本文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内容1. 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a. 师生共同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体验。
b. 通过诗歌的字面和隐喻,引导学生探究人生苦难和坚韧不拔之间的关系。
c. 利用情感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历史上的挫折和困难,拓宽视野,共同找到积极向上的策略。
2. 学习赏析技巧和语言技巧。
a. 列出诗歌的韵律和特点,例如押韵和对句的运用等。
b. 分析语言的隐喻和象征含义,例如关于风景和人物描述中的象征意义。
c. 探究李白的语言技巧和诗歌艺术,了解其在唐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探究唐代交通运输的状况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a. 分析文章中关于道路的描述,如路况和交通工具的使用。
b. 了解唐朝时期的路线和开发情况,以及路线如何影响了文化、军事和经济交流。
c. 通过唐朝时期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了解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手段1. 书面材料:《蜀道难》的诗歌文本和文化背景介绍。
2. 视觉材料:图片、地图和影片等展示唐代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交通状况。
3. 情感教育材料:个人经历和经典书籍等,帮助学生体验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带来的成长和启迪。
六、教学效果的评估1.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设计课时讲课时间: 2016 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12 课时课题《蜀道难》课标要求累积文言词汇,阅读简易文言文。
1、感情朗诵全篇,掌握朗诵技巧;知识与技2、经过朗读点评赏鉴,领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点教能3、理解诗歌内容,探知诗歌要旨;学过程与方1、朗诵法2、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目法标感情态度理解文意,感觉先人描述的由秦入蜀道路上的惊险。
与价值观教课要点经过朗读点评赏鉴,领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点1、经过朗读点评赏鉴,领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点教课难点2、理解诗歌内容,探知诗歌要旨;教课方法学生频频朗读,合作研究教课器具多媒体一、赏析课文1、赏析第二小节(1)第二小节有两处描绘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勒出来(2)这两处描绘展现了蜀道的什么特点?课(3)这两处文字是如何来变现蜀道的陡峭的?堂2、赏析第三小节小(1)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结(2)假如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觉?与二、精读诗歌板1、那么李白为何要极写蜀道难呢?书2、哪些句子表现了他的企图?设3、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计4、看来是全力劝友人不要去。
那么这是否是全诗的所存心图呢?5、请同学们联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议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检应备:节,实备节,超备教教查节。
学研评主20 年月管组20 日价质量评论:年月日内容与过程教课环节与内容反省增补第二课时一、赏析课文1、赏析第二小节(1)第二小节有两处描绘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勒出来(2)这两处描绘展现了蜀道的什么特点?明确:描绘了蜀道的险(3)这两处文字是如何来变现蜀道的陡峭的?明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假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光景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为清静,像原始丛林同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对比,色彩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光景的多样,但氛围是逼人的,令人感觉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怀:古木荒芜、鸟声凄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令人闻声失容,衬着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凄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衬托了蜀道之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
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
《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
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
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
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蜀道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蜀道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2.理解《蜀道难》中所蕴含的壮美山川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
3.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蜀道难》诗歌原文、辅助材料(写有《蜀道难》背景介绍和李白生平的PPT或手写材料)、小组讨论题、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成都地图和介绍成都地理环境,引起学生对《蜀道难》背景和内容的兴趣。
2.学习课文主要内容(20分钟)读课文原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中的壮美山川和蜀道险阻,指导他们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山水意象和旅途艰辛。
3.展示辅助材料(10分钟)4.进行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诗句,进行讨论和解读,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发言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向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让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对《蜀道难》的理解。
2.分析写作技巧(15分钟)分析《蜀道难》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如对比、夸张、排比、描写等。
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技巧对诗歌表达的作用。
3.情感体验和评析(25分钟)通过演唱或朗诵《蜀道难》,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壮美山川和人生哲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评析和讨论。
4.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后面附教学设计《蜀道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概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诗,《蜀道难》是第二单元诗歌的第一篇。
《蜀道难》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是李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设计理念: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相信学生会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过程与方法:4、把握诗歌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和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精选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蜀道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2、了解七言诗、乐府诗、歌行题等文体常识。
3、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4、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5、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诗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讨、评析。
【教学方法】合作与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诗歌大家酒会想到唐诗,说到唐诗大家就会想到李白。
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背诵高二学过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中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
作者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马。
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下黄泉。
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畅游。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蜀道上的奇丽险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简介蜀道,图片、音乐欣赏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
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
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
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
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三、听录音朗读听其声、悟其情四、诗题解说:《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熟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1、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三、情感目标:1、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2、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温故导入:《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
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二、课文讲解: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蜀道难的教案蜀道难教案两课时篇一(一)知识与能力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新授课。
1课时。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学习目标1. 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掌握唐代大规模修筑蜀道的背景,以及道路艰险的原因等相关知识;2. 分析和理解《蜀道难》诗歌中的文学技巧,尤其是表现手法和意境。
第二节:教学重点1. 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2. 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3. 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第三节:教学重点分析1.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唐代大规模修筑蜀道,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军事防御。
通过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更好地理解《蜀道难》这首诗歌的文化内涵。
2.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崔九堂”用“打景阳冈”和“飞檐走壁”等高难度技巧,开拓了诗歌表现形式。
这表现了《蜀道难》中的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非常出彩。
3.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蜀道难》。
第四节: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课前讲解蜀道历史和文化通过知识点讲解、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讲述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步骤二:阅读《蜀道难》并解析语言特色对诗歌涉及的语言、词汇、修辞技巧等进行解析,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和探讨。
步骤三: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风景特色通过图片、PPT等展示方式,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风景特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
步骤四: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在理解了《蜀道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指导,引导学生尝试创造类似的意境。
第五节:教学将点的拓展1. 与古代文化相关课程的串连2. 鉴赏其他经典文学作品3.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爱好第六节:教学总结通过教学,《蜀道难》这首经典诗歌的风格和深刻内涵,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唐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使他们体验到文学艺术的魅力通过对《蜀道难》的教学,我们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唐代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和美好。
蜀道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及古体诗,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3.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和主旨;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体会想象、夸X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
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三、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准句读1.听录音2.自由大声朗读3.指名读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活动设计:分组疏通文意,每组由一个学生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指正。
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有什么疑难。
提出疑问,交流解决。
五、三读课文,概括段意浏览全诗,找出每段的关键词,概括每段的描写重点。
(高、险、乱)六、四读课文,品味语言及手法问题设计: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蜀道之难”?试着结合诗句分析。
示例一: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仰望蜀道,情不自已,脱口而出,发出了强烈的感叹!在极度的夸X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危”与“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高不可测。
诗人抛出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统摄全诗,奠定了咏叹基调,点明了全诗主旨。
示例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作者用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引用神话传说,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蜀道难》教学设计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
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
《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
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教学课时】两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
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
(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1、诵读文章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
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
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
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
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
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
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
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
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生:……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
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
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
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
这是什么手法?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
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
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
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
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
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
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
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
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
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
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
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
好,有哪些景啊?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生:夸张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生:……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
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
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
“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
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
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
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
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
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