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赛课教学设计_0
- 格式:docx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4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正面战场的几次重要的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及其重要性,要正确评价正面战场。
2.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设问,学生分组探讨互助学习,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出示图片、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李宗仁的图片:教师:说起李宗仁,总让我想起台儿庄战役。
在这场重要战役中,伟大的中国人表现出了英勇的气概,他们浴血奋战,最终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不朽的神话。
今天我们就学习相关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总结战役的相应内容。
学生先自主阅读,,,同探讨并写出相关知识点。
教师针对以上内容设计以下讨论问题,并请学生代表回答。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结果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结果:(1)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2)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说明了:(1)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抗战。
(2)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
(3)抗日战争只能是一场持久战。
通过学习以上三次战役,你能体会到中国官兵在抗日战争中的哪些精神?可以投影助学资料:……城中残留官兵,均战至最后,以手榴弹自戕(qiang,无一被俘投降。
奉命之忠死事之烈,克以保障徐淮,奠定抗战之基……——李宗仁(台儿庄战役)回忆录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教师讲解时要充分肯定正面战场的作用,但也要点到它的不足之处。
简单介绍一下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军队抗战,而脱离人民群众,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说的。
全面抗战路线:相比较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全面抗战路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2.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血战台儿庄》视频,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
著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冷静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一、台儿庄战役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武汉保卫战后期,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
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正面战争的抗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并了解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进程、战役、战略战术及对于敌人作战方针的改变等。
2.思想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强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懂得珍惜和继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3.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例证演绎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交流和引导。
创造情境,增强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进程以及在正面战争中的抗战。
2.本课时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进程、情景演绎。
三、教学过程1.引入(1)让部分学生集体朗读《雨竹前传》:“满朝文武大臣,纷纷吐气扬眉,恭候打开皇帝亲笔批示的奉化县诸英勇杀敌人声援各军第一人的雨竹……(2)教师带着学生欣赏抗日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
(3)教师提出“中国的地理环境怎么样,这是否影响了中国的抗战发展呢?”(4)让学生展开思考,现场讨论,思考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否影响国共合作的战争形势。
(5)通过师生互动,进行简要说明和解释。
2.学习(1)学习内容由防线保卫战到反攻战争(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进程以及在正面战争中的抗战。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进程、情景演绎。
(3)学习方法试讲、讲解、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互动等。
(4)学习过程1)认真阅读课本20页内容2)让学生分组讨论:二战中中国抗战与全球战争的关系?3)教师讲解:从十九路军的顽强抗战、鲁莽反攻、八百壮士的死守,到长沙、洛阳、武汉、太原等抗战名城的沦陷,再到三胡之战、保卫陕北韶山的抗战,以及使用人民战争来后续打击对国家的摧残,又重新建立国防。
从几个方面概述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的战争进程和历史贡献。
4)预计时间:45分钟(5)板书从井冈山召开的红军政治局扩大会议到释放中共领袖,然后是淞沪会战,共军从打法上展示了他们的实力。
在这场战斗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正统军合作,这表明了国共合作在抗战时期是可以实现的。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经过之前一年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但对总体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对于抽象的事物仍难以理解。
所以,根据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在课堂中以自主合作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授课过程注重知识的回顾、联系,加深对内容的分析、归纳,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
3.教材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了解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故事。
2.通过史料,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3.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按照自学要求,勾画课本、巩固记忆,找出疑难,基本能讲述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了解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故事。
实现目标1、2.的学习。
当堂训练1.2.3题检测目标1.2.学生能结合史料,通过组内合作,条理、清楚的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实现目标2.3.当堂训练4.5.6题检测目标1.23.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保家卫国的情感。
实现目标3附:板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台儿庄战役二、武汉会战三、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学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教学设计
实,包括:时间、地点、指挥、战果。
出示材料: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
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
……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
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 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的回忆
出示相关图片
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
对全国抗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
结合相关史事,小组合作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
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二、保卫大武汉
1、出示材料:
材料一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主要的党政军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掌握台儿庄战役
的具体情况,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
学生阅读材料
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分析材料的
方式使学生更能
明确地掌握台儿
庄战役的意义。
通过讨论使学生
更深刻明白台儿
庄战役胜利的原
因,培养学生合
作学习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本课主要内容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几次重大战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几次重大战役,认识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前提下,正面战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但对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更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几次重大战役,认识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几次重大战役。
2.难点: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和作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战役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相关战役的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战役情况。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相关知识,了解战役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几次重大战役,包括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文字,了解战役的具体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战役,分析战役的特点和作用。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知道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以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旨在充分展现在十四年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争上的英勇抗争。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情况,需要突出重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进而准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
经过初一的历史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对于“正面战场的抗战”,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比较感兴趣。
他们已经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所了解,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立足点。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体现素养立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值得老师去认真地思考,大胆地实践。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
六、教学资源推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3)郭汝槐、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4)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5)马振犊:《血染辉煌——抗日正面战场写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徐勇:《征服之梦——日本侵华战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7)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8)薛岳、赵子立等:《武汉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9)戚厚杰《湘江战火——长沙会战纪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七、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反映日军侵华战争暴行的一组照片和中国十四年抗战期间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战役,揭示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这些战役展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以及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但对于正面战场的具体战役,以及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战役,感受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的基本情况,掌握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役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战役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战役内容和精神。
4.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战役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视频:准备相关战役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用于课堂播放。
4.板书:设计战役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的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教材通过介绍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战役,展示了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精神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正面战场的抗战史实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的认识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局变化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局变化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战役,让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战役图片、地图等。
3.视频:准备相关战役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教师辅助讲解,阐述战役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局变化及其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一篇: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2.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血战台儿庄》视频,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
著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冷静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一、台儿庄战役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单元前几课主要讲述了日本侵华的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本课则聚焦正面战场的抗战,使学生对全民族抗战有更全面的认识。
2.教材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四次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通过对这些战役的讲述,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和巨大牺牲。
教材还提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突出了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的积极表现。
3.教材特点以战役为线索,突出了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抗战的过程。
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阐述,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材中配有图片、史料等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掌握正面战场抗战的特点和意义,认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正面战场抗战的成败得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正面战场的抗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役的地理位置和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认识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及其影响。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抗战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入在民族危亡之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存在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都为抗战的胜利作出积极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正面战场的抗战》,了解国民党军队对抗战作出的贡献。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1.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2.正确分析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3.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主学习提示完成学习任务。
1、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初探题。
(课前预习)2、同桌相互检查,互纠错误。
3、熟读整理好的自主初探题。
(3遍)三、探究学习1、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地点、指挥者、歼敌情况及影响是什么?日军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观看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图片,你感受到怎样的抗战精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2、武汉会战的时间、地点、战役、结果及意义是什么?3、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1938年12月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战进入什么阶段?原因是什么?(相持阶段;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
课题名称部编人教2017版中国历史八上第四单元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一、课标要求:知道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了解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相关的地图、口述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2)通过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和陈诚对抗日战争的回忆资料,引导学生论从史出,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认识到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规模溃败的原因是国民政府独裁专政、政治腐败,以及后期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等,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台儿庄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党派纷争只会引起内乱外患、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抗战军人的家国情怀难点保卫大武汉、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四、教学用具和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实证与解释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设计情境:同学们,你们给家人写过信吗?老师这里有两封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书信,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呈现史料:(1)“……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值此国家兴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责,我为军人,怎能临阵退缩?尚望双亲体谅时艰,善自颐养天年……我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决……!”——曹克人(国民革命军第99军99师295团1营少校营长)(2)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望勿以我为念。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组成部分,以人教版教材《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为蓝本。
本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包括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理解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顽强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对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正面战场的抗战具体情况,以及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掌握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2.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抗日战争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歌曲,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包括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同时,简要介绍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重要战斗和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采集、筛选、归纳资料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爱国情感,懂得珍惜和平、推崇英雄。
二、教学重难点1.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和战斗;2.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快速复习抗日战争的由来和进行了几年。
2. 学习与探究(35分钟)(1)正确理解正面战场的概念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正面战场,大致了解正面战场的定义、构成和作用。
(2)正面战场的抗战介绍正面战场的三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让学生了解每一场战役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3)抗日战争的其他战役和战斗让学生查阅资料介绍抗日战争中的其他战役和战斗,如百团大战、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等。
(4)抗日战争中的主力军和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介绍国民政府主力军、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抗日军事力量的壮大过程。
3. 总结与归纳(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归纳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和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
4.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要求归纳一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和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的表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通过教师的提问和评议以及课后作业的评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了解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同时,还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进一步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感。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以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讲述十四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上的重大战役。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情况,需要突出重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进而准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知道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图文史料分析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八年级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在保护这种热情前提下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是我一直思考探究的问题。
学生虽然对本课知识储备比较丰富,但是知识不够严谨,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认识不全面。
学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思维方式过于简单,欠缺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能力。
因此适当丰富材料,拓展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问题,同时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由浅入深,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在此过程中适时恰当引领其情感教育,在重大事件中看清人物的力量,感受人格的震撼与引领并自我激励。
【导入新课】学情分析教学过程重点难点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日本侵略与中国抗战》图片导入,解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壹正面战场战役贰正面战场的评价【壹】正面战场战役问题探究:自主阅读课本94100页大字部分,梳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战役(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国民党正面战场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时间、结果、意义等),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本课重点介绍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大规模战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我国军民英勇抗日的英勇事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我国军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和重大战役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掌握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重大战役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重大战役的基本情况。
2.难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战争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性。
2.案例教学法:以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为例,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3.视频资料: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相关战争片段。
4.图片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相关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材分析】
从单元体系上看,本课位于第六单元第三课,前承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与后面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并列关系,一起为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做了铺垫。
本课是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三次比较突出的重要战役,分为三目。
第一目:台儿庄战役。
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最大的一场胜仗。
教材从台儿庄战役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第二目:保卫大武汉。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由防御阶段转向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点。
教材介绍了武汉会战的战前部署、典型战役以及其重要意义。
第三目: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相持阶段的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会战,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虽然对抗日战争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正面战场的抗战史实了解不多,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向学生介绍、列举正面抗战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涉及到学生家乡武汉的抗战历史,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乡土资源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并设计了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来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了解武汉的抗战历史。
【教学目标】
1、通过识读地图、视频、图片、史料等,来了解台儿庄战役的基本史实;
2、设计武汉保卫战战事报道的小组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了解武汉会战的基本史实,并通过对正面战场的数据分析和史料分析,让学生理解虽然武汉失守了,但是武汉会战也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3、观看《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微课,学习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重要意义及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4、梳理正面战场22次会战,认识并理解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地位和作用;
5、学习正面战场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感受中国军民不屈不挠、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教学策略】
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
理解武汉会战的重大意义——抗日战争中的转折点(防御转为相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今年10月25日,每一位武汉人的手机里都会收到同样一条短信?同学们,猜一猜会是什么短信呢?(学生猜测后,展示短信)
每年10月25日,我们都会收到这条短信,来提醒我们这一天武汉三镇会拉响防空警报(播警报),为什么要在这一天拉警报呢?
授新:
首先介绍正面战场(电子教材标注)和敌后战场的概念,然后播放微视频《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态势》
(一)浴血奋战台儿庄
展示材料:日军日记“四小时下天津,六小时占济南,小小台儿庄,谁知道竟至于这样困难!其惨状实为人间地狱。
”
用日军日记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探究问题:台儿庄在哪里?日军为什么要进军台儿庄?在台儿庄中国军队怎样浴血奋战,以至于日军都直呼惨烈。
1、展示《徐州会战前中国形势图》和局部放大图,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日军进军台儿庄的战略意图。
2、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台儿庄战役的激烈。
3、展示材料:
照片:武汉市民庆祝台儿庄大捷
史料:“台儿庄捷报传出,举国若狂。
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新曙光。
”——《李宗仁回忆录》
分析材料,认识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二)热血保卫大武汉
1、展示:《徐州会战后的中国形势图》和《武汉会战要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日军进攻武汉的战略意图以及武汉会战的作战部署。
2、学生小组活动:武汉保卫战战事报道
(1)文字编辑组
收集武汉会战的相关信息
小提示:时间、地点、双方兵力、重要战役、感动人物或事迹、会战结果……
(2)数据分析组
依据《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基本情况一览表》,分析武汉会战的特点;并完成《正面战场上的日军兵力投入变化曲线图》,观察在武汉会战后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力投入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字编辑组:
数据分析组:
《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力投入变化曲线图》
提示:兰封会战为徐州会战的支线作战,制表时将兰封会战的日军兵力计入徐州会战一起统计。
3、师生探究活动:武汉会战的意义
思考问题:为什么日军在武汉会战后,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力投入大大减少?
引导学生分析在武汉会战中日军的有生力量消耗明显,加上战线过长,随着战事的推进,兵力、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而不得不做出军事战略调整。
展示材料:《1938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方策》的文件:第一,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作战;第二,……;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
通过史料实证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武汉会战的意义。
(三)喋血鏖战长沙城
1、播放微课:《第三次长沙会战战事报道》,看完后学生在课本上做批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间、结果、意义。
2、展示材料:第三次长沙大捷后,美国宣布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印缅战区盟军最高统帅,美英宣布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国际影响。
(四)一寸山河一寸血
展示数据材料: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22次大型会战,1117次中型战役,38931次小型战斗。
其中21名上将、73名中将、167名少将为国捐躯,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毁损殆尽,几近覆没……
结束语: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是一组泣血的数据,这是一段喋血的历史,这是一个浴血的战场。
国难当头,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们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为尊严而战,他们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韧,宣示着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尊严!
(五)课后拓展——寻找我身边的抗战遗址遗迹
大家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抗战遗址遗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图片(中山公园受降堂、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最后展示《武汉抗战遗迹手绘地图》和武汉39处抗战遗址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