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34
学习社会规范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90)给出另一个进化与利他主义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对于个体来说,从社会其他成员那里学习社会规范,是高度适应的。
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具有生存优势,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学习了哪些食物有毒、合作有多好等文化教养。
一个学了这些规则的人,比那些没有学的人更可能生存下来。
其结果是,通过自然选择,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
人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的价值——实际上在所有社会中都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规范。
简而言之,人们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Hoffman,1981;Kameda, Takezawa,&Hastie, 2003)。
总的来说,进化心理学家相信,人们帮助他人,是因为3个植根于我们基因的因素:近亲选择、互惠规范、学习和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
正如我们在第10章看到的,进化心理学以一种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来理解亲社会行为,尽管也有人对其提出批评(Batson,1998 l Caporael&Brewer,2000lGould,1997;Wood&Eagly,2002)。
例如,进化论如何解释为什么完全陌生的人有时候互相帮助,甚至没有理由认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基因,或者将来能得到回报。
9.11的英雄们看起来岂不是很荒唐,他们献出了生命来拯救他人,在他们决定救助之前,无从计算他们和其他人的基因怎样相似。
此外,因为人们在火灾中,相对陌生人而言更可能救助家人,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基因上设置了帮助近亲的程序。
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失去自己,断毋的人.所以比那蝼从未见过面的人更大力救助他们所爱的人。
下面我们探讨亲社会行为背后,其他未必源于人类基因的可能动机。
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虽然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反对亲社会行为的进化解释,但同意利他行为可能基于利己的观点。
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15商务英语2班周瑞153302235社会心理学覆盖面极广,本学期学习了有关自我概念,从众,服从,依从,亲社会行为等相关概念。
本篇文章意在研究亲社会亲社会行为的一些反应和体现。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本能习得旁观者个体情绪在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提出多种看法,亲社会行为从何而来?据相关数据表明,犯罪分子的孩子犯罪的几率比普通家庭孩子高出很多。
根据弗洛里达州立大学的Kevin Beaver教授研究表明,犯罪者体内存有犯罪基因。
他们比对了美国2000个青少年的基因,MAOA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参加帮派的概率是那些此基因正常人的两倍,而且那些基因变异的帮派成员使用武器的可能性更大。
Beaver 说:“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为团伙犯罪与基因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却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故此,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本能行。
然而本能并非可以完全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后天的习得亦将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
”这句话强调两点,一、人是动物的一份子,无论多高级,依旧是动物,也就具备动物的一些通性;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也可以说是群体性的,不能脱离群体存在。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有关旁观者行为的研究视频。
发现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对这一点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里更好的帮助和求助他人。
因为我们不想让“小悦悦”事件再次上演!《三字经》最初就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这里,也有人说过:人之初,性本恶。
在此,我不置可否。
我想提出的一句话是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
同样的,对于旁观者行为的认识还让我想到了有关社会道德绑架的事情。
因为道德绑架被爆出的视频太多,其中似乎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亲社会行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采取的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被认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互助合作的基础。
亲社会行为可以包括各种行为形式,比如帮助他人、分享资源、合作、关心他人等。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改善他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可以来源于道德观念、同理心、社会认同和合作的需求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利益的一致性,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和竞争。
因此,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也会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与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情境因素相关。
一些研究指出,个体的人格特质中的一些因素,如同理心、道德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关。
同时,情境因素,如紧急情况、社会规范和奖励机制,也会影响个体是否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总之,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亲社会行为受到文化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Batson, C. D. (2011). Altruism in hum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nner, L. A., Dovidio, J. F., Piliavin, J. A., & Schroeder, D. A. (Eds.). (200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social behavior.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如:同情、关心、谦让、互助和共享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游戏对小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因此,游戏是小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小儿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且可使小儿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小儿全面发展。
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而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
一、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二、满足好奇心的需要。
三、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四、满足幼儿自我肯定的需要。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把学习型组织的技能要求归结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受此启发,笔者将学习、实践、培训、合作、研究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
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学习是源泉,利于更新思想,提升教育理念,实现自我超越;实践是根基,利于转变行为,革新工作方式,改善心智模式;培训是捷径,利于获取指导,拓宽视野领域,建立共同愿景;合作是外力,利于交往互动,开展深度汇谈,整合团体智慧;研究是动力,利于系统思考,敏锐洞察渐变,推进整体改革。
这“五项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师只有通过“五项修炼”才能快速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指幼儿园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的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
其本质是:第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是研究者。
第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条件是对幼儿教育、幼儿园尤其是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一、关键词解释、研究背景和成果简述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西方心理学界对亲社会行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从这几十年的研究看,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具体决定因素进行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在吸收、总结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因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即建立一种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从而更深入、细致地探查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 Bandura(1962、1977、1986)的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 S. H. Schwartz(1968、1977)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B. Latane和M. Darley(1970、1981)的社会作用力的干预模式。
这三种模式均能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产生问题,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发展颇为关注,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一课题,查阅了大量文献,以完成此综述。
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还有一大派别,即社会生物学假设助人的先天特性来自我们的基因,来自于进化遗传,由此亲社会行为也有强烈的遗传原因;而我们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更感兴趣,因此此篇综述的内容并不包括遗传学的观点。
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现场因素现场因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偶见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由不可预见的因素组成的。
人们在这种因素分类下产生的助人行为通常有可能有伤害施助者性命,使其财物受到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而且这种助人行为是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定计划,往往措手不及;现场变化中还会引起施助者生理上的应激状态。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它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后果,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深入的洞察力。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亲社会行为的相关问题。
一、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人类天生具有合作和共情的本能。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繁衍。
通过亲社会行为,个体能够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获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强烈的社会认同需求,亲社会行为可以增强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联系,提升自我价值感。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道德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
其次,亲社会行为还受到社会规范和期望的影响。
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会受到他人的期望和评价,这些期望和评价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受到情绪和情感的调节。
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和共情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而消极情绪和自我关注则抑制亲社会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后果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重要的后果。
首先,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
通过帮助他人和提供支持,个体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从而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
其次,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研究发现,参与亲社会行为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也更少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亲社会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亲社会行为,个体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结论: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涉及个体的行为选择、价值观念、情感体验等多个方面。
从进化心理学、社会认同理论和道德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看,亲社会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社会心理学的关键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被社会因素和群体行为所影响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包括认知失调理论、亲社会行为、群体决策和归因理论。
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遇到冲突或矛盾的认知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一种强烈的动机去解决这种认知上的冲突。
例如,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这会引起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这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人们可能会采取一些行动来调整他们的认知,从而使其与行为和价值观相一致。
2.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为了帮助他人而采取的积极行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什么因素会促使一个人对别人提供帮助。
根据亲社会行为理论,人们对他人的帮助是基于他们对待对方的态度、社会规范和自我利益的权衡。
情感因素也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例如同情心和共情能力。
3.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由多个人共同参与的决策过程。
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决策的效果和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群体的决策可以比单个个体做出的决策更加准确和有效。
然而,群体决策也可能受到一些问题的影响,如群体中的群体思维和归属感。
4.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如何解释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根据此理论,人们倾向于通过内在因素或外部因素来解释行为。
内在归因是指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特质、倾向或能力,而外在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外部情境或环境因素。
归因过程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和对自我行为的解释。
总结:社会心理学的关键知识点涵盖了认知失调理论、亲社会行为、群体决策和归因理论等。
这些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如何被社会因素和群体行为所影响,以及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深入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动态。
社会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那种我们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做些好事的行为。
你想啊,咱们身边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地铁里让座啦,看到摔倒的人扶起来啦,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出援手啦。
别看这些事情看起来不起眼,可它们却有着巨大的意义。
生活中就是这么一点小小的举动,可以让你的人生充满温暖,也能让你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想想是不是有点这种“温暖人心”的感觉?说到亲社会行为,其实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并不总是出于完全自愿的好心。
做了好事也能让自己觉得挺爽的。
比方说,你看到路边有一个人掉了钱包,不顾一切去捡起来,还得自己亲手还给人家,结果一转身你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舒服,好像做了件对的事。
心理学家说,这就是一种“互惠原则”在作祟。
我们之所以做亲社会行为,不光是为了别人,也是在回报自己某种心理上的需求,想想是不是挺奇怪?做了好事,结果却是自己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简直有点像是“顺便占了个便宜”呢。
亲社会行为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做的。
你可能也会有过这种体验,明明看到别人需要帮助,你却心里一紧,不知道该不该上前。
就比如,你路过一个摔倒的老爷爷,看到他爬不起来,心里想要帮忙,但又有点犹豫:“我该不该过去?要是他不需要怎么办?万一我不小心弄伤了他咋办?”这种时候,咱们有个词叫“旁观者效应”,就是说当有多人在场的时候,大家都会心想着“别人会帮忙吧”,结果大家都在等着别人先行动,结果谁也没出手,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这种现象也挺能说明咱们人类的弱点。
大家都有点“怕麻烦”的心理,生怕自己做错了事,反倒成了“多管闲事”的人。
所以,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立马去帮忙,其他人也就敢跟着动起来。
你看,就是这样,偶尔咱们也需要一点“推力”,让自己克服那种不确定感,才能让亲社会行为发生。
不过,说实话,亲社会行为也并非每个人都能随便做到。
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那么乐于助人,尤其是当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有事情要忙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人有时候也挺自私的。
博士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浩瀚而又复杂的学科,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分支领域。
其中,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关注的是人类行为和思维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博士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博士生常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1.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维护群体利益而表现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帮助行为、合作行为、亲社会动机等方面。
人们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亲社会动机,如利他主义和互惠主义。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面对社会信息时进行的心理加工和思维活动。
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包括认知结构、认知内容、认知过程等方面。
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对他人的认知会影响到个体的态度、情绪和行为。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信念产生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从众行为、权威性、社会规范等方面。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受到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观点的影响。
4.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我与他人、团体以及社会的关系所形成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涉及到个体对自我身份和群体归属的认同和评价。
社会认同在个体自尊、群体偏见、群体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是研究群体内部互动和群体行为的科学。
在群体中,个体行为、态度和意见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群体动力学效应。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领导力、归属感、集体决策等方面。
6.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人际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和互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7. 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在博士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熟悉社会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提取出有意义的结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本文主要探讨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大部分的研究证明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显著,并且这个结论被实验证实。
关键词: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B84 A 1007-0745(2013)03-0176-02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研究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心理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动的术语,如分享、助人、合作、同情等。
比较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指有机体为了同类中其他成员的生存而减少其自身或后裔生存机会的一种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关心他人利益、福祉的行为。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角度对亲社会行为作了大量的研究[1]。
1.1 亲社会行为的现代定义范畴传统研究中一直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
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性。
从利他性来说,应包括:①某些调节性的行为(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性行为);②帮助性的行为;③分享性的行为;④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只顾他人利益的无私性行为)。
从社交性来说,包括:⑤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⑥包容性的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等吸纳性的行为);⑦公正性的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某些控制性的行为(终止他人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等[2]。
这里的社交性部分在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常常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