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坟复耕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三圈理论”的决策分析作者:珞佳来源:《群众·决策资讯》2016年第02期“三圈理论”最早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马克·莫尔教授提出,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可以用于分析和指导公共决策行为。
理论创建以来在全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这一理论的课程成为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国内公共管理高级培训亲睐的授课内容。
“三圈理论”的三个圆圈分别代表公共价值、组织能力和公众支持三个要素,其涵义是:任何一项好的公共政策首先要具有公共价值,其次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或民众的支持,最后政策的实施者要能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
只有三圈相交,这项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达到预期效果。
但在实践中,三圈往往不能完全重叠,会形成如图所示的六个区域。
本文结合现实案例,对这六个区域的含义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解读。
“三圈理论”的框架示意图一、耐克区图中的1区,是公共价值、组织能力、公众支持三圈相互重叠的部分,是这三种要素都具备的最佳实施区域。
该类型决策最有可能获得成功,决策者只需放手去做。
因为“放手去做”是耐克公司的口号,故将这一区域称为“耐克区”。
案例:杭州建成世界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私人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拥堵,为市民提供有效的公共交通服务成为很多地方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2008年5月,杭州借鉴法国巴黎等城市的经验在全国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并取得较大成功,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被称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杭州模式”,为国内诸多城市所效仿。
自2008年5月试运营以来,杭州市的公共自行车服务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完善,三年总租用量突破上亿人次,日最高租用量30多万人次。
这是一个“耐克区”的典型案例,具有很明显的公共价值,也深受市民支持,在组织方面由于借鉴了国外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但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我们看不到的是,这个项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创意、选点、建设、投资、维护、宣传,都需要充足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组织。
以周口复坟决策案谈政府决策与民俗冲突的协调2500字一、周口复坟决策案例简述中国是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五千年的历史厚度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风俗习惯开始与政府决策有所冲突,甚至背道而驰,河南周口就发生这样一起案例。
2012 年 3 月,周口市发布"1 号文件";,提出平坟计划开展,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各种阻挠与困难。
而到了年底,事情却发生了戏剧化的一幕,两三天内,数十万个坟头又被重新恢复,并且数量还在随着事件的推进而增加。
政府前期为平坟所做努力工作化为乌有。
在这次平坟活动中,当地有自己的考虑,能增加耕地,集约使用。
但葬俗文化是民俗传统。
在当地民间,更是有不少民众心结尚未解开,毕竟封坟护墓,慎终追远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这种风俗具有深深的历史渊源,当决策遇上民俗,两者发生冲突,最终是来回折腾,消耗的是公共资源,损害的是公共利益和人民对政府的感情。
二、周口复坟政策与民俗冲突的原因分析民俗虽是历史留传下来的,但是民俗不一定都是好的,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在人死之后树立坟头的风俗,在平原地带多散落在农田之中,且以家族为单位聚葬为主。
即使是单个的坟头,由于其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小土包,也会对耕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的坟连成片,其所产生的影响就会更大。
尤其是在机械化耕作迅速普及的当下,这种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坟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我国耕地紧张,世界粮食危机的大前提下,平坟是势在必行的。
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讲,坟墓不仅仅是埋着死人的小土包,它还是活着的人情感的寄托,甚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滥觞,公祭黄帝陵的活动之所以受到全球华人的关注,其原本即在于此。
此外,平迁如此多的坟墓,如果说所有坟墓下逝者的亲人都没表示过反对,肯定是欺人之谈。
隐藏在这一数字背后的,肯定是数不清的矛盾冲突和怨气的积累。
此外,从民族的心理上来讲,国人最不能接受的是"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身后葬所的不确定性过大,人们的恐慌感就会增加,这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
“周口平坟周口平坟是个很奇怪的事件,与整个中国社会和政治演变的大趋势背道而驰”,学者秋风11月底称。
11月初周口平坟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后,他在11月8日发出了《关于立即停止“平坟运动”的紧急呼吁书》,两天时间里即获得了三批签名支持。
签名者中学者近半,其中又以儒家学者群体身份突出。
《呼吁书》发出的第二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628号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删除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
11月28日,秋风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了一场名为“平坟运动之宗教、文化与法律审视” 的小型研讨会。
“河南的平坟运动必须终结”,秋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等14位高校或民间学者在会议上倡议。
而在周口官方,针对民间的强烈反对诉求,一直未有直接回应。
据人民网[34.470.64%股吧研报]报道,河南省周口市民政局负责人称,11月23日下午,该市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上级对周口平坟复耕作出肯定评价,称“成效显著”,要求在外界舆论压力下进一步推动。
只是到现在,周口市政府网站仍在“升级维护中”无法打开,知情者称,等到网站恢复时,“恐怕找不到平坟复耕的内容了”。
平坟的例外与强推周口平坟取得“显著成效”的首因,应归功于干部带头,但周口之前的南阳平坟,恰恰折戟于此。
据当地知情者称,平坟运动率先在南阳市展开,但运动初起时,当地一名村支书去郑州找到了南阳籍河南省政协常委赵克罗,请他统计一下在郑州的南阳籍副处级以上干部名单。
此举却引来了赵克罗于今年5月在微博上对“南阳不平副处级以上干部祖坟”的炮轰,此后,当地官方迅速称统计副处级以上官员名单是“为了让他们起带头作用”,但平坟运动随后还是在南阳偃旗息鼓。
知情者称,当时甚至曾有反对平坟的短信在任职河南省外的南阳籍官员中流传。
有在周口当地采访调研的记者告诉本报,“周口亦曾统计在北京工作、在媒体工作、在部队任职人员,称别把他们的祖坟误平了”,他通过实地走访还了解到,“当地一些特殊人物的祖坟有的被划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被划为养猪场,蔬菜种植基地等,从而免遭平坟命运。
2015届高三年级政治学科《政治生活》第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号:20401第四课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2、理解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3、理解政府如何审慎用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二、重点与难点1、依法行政。
三、知识清单,找出/写出准确答案并记忆。
1、依法行政的含义?2、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3、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必要性与重要性)4、政府如何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政府要树立权威必须要依法执政。
( )说明:2、我国政府应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 )说明:3、政府属于立法机关,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 )说明:五、巩固练习1、目前,我国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之一是地方保护。
一些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增加税收、创造宽松发展环境为由,阻碍跨地区的打假行动,不允许执法部门进行检查。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这些地方政府的上述做法()①没有正确履行管理经济的职能②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③违背了依法行政的要求④违背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要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在有些地方,发展就是不断毁掉资源,留下垃圾和污染,产生GDP。
如果把排污企业比作老鼠,那么环保执法人员就应该是猫,但结果往往是猫要靠老鼠供养,老鼠更要靠猫活下去。
针对这种现象()A、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坚持依法执政 B.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坚持依法行政C.党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D.党应坚持依法行政3、“对于公民来说,凡法无禁止就是自由,而对于政府来说,凡法无授权就当禁止。
这段话表明()A、政府的权力小于公民的权力B、从根本上讲,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C、政府的权力受制约,公民的权力不受制约D、政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权力4、安徽省太各县公安局因治安拘留争议被诉上法庭,公安局长主动出庭,并要求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旁听。
周口平坟背后的土地博弈作者:暂无来源:《大经贸》 2012年第11期周口通过平坟复耕增加3万亩耕地,不过,仅通用机场一项就需要用地1.5万亩。
文:梁为2012年12月的最后几天,河南省周口市练集镇下了一场小雪,雪化后,田里翠绿的麦苗掩住了平坟后留下的痕迹。
从2012年3月起,在河南省周口、洛阳、南阳、商丘四个试点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坟复耕运动”。
而将这场运动视为“一场革命,绝无退路”的周口市则是这场运动的中心。
至今,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周口市农田间的350多万座坟头已被平迁234.6万座,按计划,剩下的近120万座将在2013年3月前完成。
而按河南省政府的计划,则拟将周口市树立为“平坟复耕”的典型,向全省推广、实行。
但是,随着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第628号令,对《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进行修改,删除了其中的“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条款,以及12月26日,农业部的表态“河南平坟愿望虽好,但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方法欠妥当”,这场运动逐渐陷入了沉寂。
而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处于这场运动中的人,从政府官员、农民、反对者到外界舆论,也转入了观望态度。
在这个时间点,对地方政府以土地谋发展的思路下催生出的这场平坟运动,从其源起、发展、高潮,到其根本逻辑,值得思考。
一场“革命”的兴起2011年11月,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的村民们发现河南省领导一行出现在村子边的乡道上。
他们看到,陪同省领导的除了有周口市和商水县的官员外,还有他们的村支部书记、村长朱伟。
河南省领导在这次调研中,“看着田里的坟头,‘针对平原农区耕地坟头多的情况,提出实施殡葬改革,推进平坟复耕’”。
省领导发言完毕后,周口市与商水县的官员也随即对平坟复耕作了表态。
最后说话的是朱伟。
这名退伍军人当着众多官员的面说:“我能叫它这田里一个坟头也没有。
”从后面的事件发展来看,省领导出现在朱集村附近绝对不是出于偶然的。
而殡葬改革在河南于几年前便提出,只是几年间一直进展缓慢。
【MPA教学案例】河南周口平坟2012年6月开始,河南省周口市开始了一项为期数月、颇受争议的“平坟复耕”工作,300多万个坟头先后被平掉。
就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平坟运动”达到高潮之时,2012年11月1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第628号令,对《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进行修改,原规定“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其中的“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被删除。
该变动将河南周口“平坟复耕”运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河南周口“平坟复耕”事件回顾回顾河南周口“平坟复耕”运动,梳理这场风暴的来龙去脉,客观呈现,让我们理清事实,判断是非。
从周口当地官员在多次会议上的发言中可以得知,近几个月这场轰轰烈烈的平坟风暴,导火索早在2011年11月份就已埋下。
彼时,河南省委一位领导在周口市调研,曾“就殡葬改革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2012年2月29日,在周口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两位市领导对殡葬改革工作做了专题部署。
3月,周口市委、市政府发布今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火化率100%;不再出现新坟头,逐步取消旧坟头。
5月15日,市领导又就周口的殡葬改革工作做出批示:“此事已无退路,是一场革命,攻坚战。
”6月25日,周口市在商水召开殡葬改革现场会,对该项工作进行再动员。
事后证明,这次现场会为周口市日后的大规模开展“平坟复耕”定下了重要基调。
在这次会议上宣布,周口的平坟复耕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进。
并要求:“年底前,中心城区、县城出入口,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2公里以内和产业聚集区内、农业高产开发田内,确保无坟头。
”三个多月时间过去后,10月9日,周口市再次召开全市殡葬改革暨平坟复耕推进会,宣布全市已平(迁)坟头40多万座,恢复耕地近5000亩。
平坟复耕,谁来买单?
姓名:王亚杰
学号:20115021212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调查时间:2013年二月
调查地点:周口市商水县
参与人员:王亚杰
调查主题:平坟复耕谁来买单
摘要:为积极响应上级平坟复耕,以增加耕地的号召,河南周口市等地区大力开展强制“平坟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数百万坟头顷刻化为平地;如今一夜之间百万坟墓纷纷“拔地而起”,甚至比以往还有明显的增长,两天平的坟两小时就被圆起。
一平一复之间,面对二次平坟的尴尬,这出闹剧如何收场,谁来买单?
关键词:平坟复耕精神寄托认祖归宗
正文:
河南周口市等地区今年持续开展的“平坟运动”于不经意之间上演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昔日“平坟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数百万坟头顷刻化为平地;如今一夜之间百万坟墓纷纷“拔地而起”,甚至比以往还有明显的增长,两天平的坟两小时就被圆起。
一平一复之间,面对二次平坟的尴尬,当地相关部门颜面丧尽,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平坟的行政成本造成资源巨大浪费,传统宗法文化惨遭破坏,民意滔滔之下官民矛盾激化。
固然,在有限土地面积的基础上,随着人口的不间断增长,工业用地,城市拓展不断增加,仍要保持农业用地基本数量,因此人地矛盾在此时显得十分突出。
为缓解这一矛盾,政府开展这一运动,化坟地为耕地,以增加农业用地,似乎有情可原。
但是要知道每一座坟墓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历史记忆,一座座坟茔连接着亿万家庭的精神信仰。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事实上,无论经济怎么发展,物质如何进步,国人都有一种认祖归宗的精神需求和心灵寄托,而祖宗坟墓成了人们尊敬先人、寻求归宿感的最直接最现实的一种载体,让民间最朴实的信仰有了具体的现实途径。
作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土地和中国文化、坟墓和中国人生命的天然而又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对于“死有所葬、入土为安”的强烈渴望,超出了任何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想象。
事实上,坟墓之于中国人,早已超越风俗和文化的边界,犹如宗教和信仰的范畴。
围绕坟墓发生的种种有关丧葬、孝道、仁爱、忠义等价值观念和礼仪体系,可有效解决生死焦虑,赋予短暂生命以永恒意义。
如果说个体生命会遇到“舍坟墓何归”的焦虑,那么中国文化就有可能遇到“舍坟墓何在”的问题。
再者来说,如今国际上,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世界华人兴起的潮流。
在清明节,墓地平完了,让独在异国他乡的亲人掂记谁呢?
除去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从实际方面出发,试问:依照“平坟复耕”政令的说法,平坟的目的是增加耕地,但是,公墓建设又圈占了大片耕地,那么,最终结果究竟如何,耕地到底是因平坟增加了,还是因大量建设公墓减少了?平坟之后,耕地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从现实来看平坟只是把土堆推平了,那故人的遗骸和骨灰怎么办?就算是增加了,而这些增加的土地又用到了哪里?真正用到了维护农民的实际利益上了吗?
看看各县圈起来的工业园,占用了多少耕地,农民耕地被抢占,荒芜的农民心痛。
即使要减少土葬占用的耕地,也要实事求是,一方面建好农村公墓,一方面可以深埋,不但可以不占用耕地,还可以减少火葬的环境污染,也顺应了民意。
但事实上,对于这一涉及千家万户情感和利益的“平坟运动”,执政者又何时在乎过政府行为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民主决策,是否举行社会听证,广泛征求
各界意见,避免官民矛盾激化。
“平坟复耕”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怨愤,可谓得不偿失。
当然,改革殡葬,减少可耕地的浪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但在推行的时候要考虑到平坟后炎黄子孙先人们的骨骼如何安置,盲目推行,只要政绩,当政者有没有考虑到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
忠、孝、礼、义也是治国做人之根本,如果作为子孙连祭奠先人的地方都没有是不是想抹杀后人对先人缅怀的念想?如果连先人缅怀祭奠遗址没有,如果抹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和吊念,华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哀念何谈爱国。
不仅如此,领导算的的不如算算自己少贪污点,多为民办点实事。
平坟不如先整治贪官;平坟不如先整治滥圈耕地、滥开发。
如今看来,河南现实的当政者只是打着改革殡葬、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的使用,避免浪费可耕田、增加农民收入、增大农村经济效益为方针的平坟政策的幌子推行平坟运动,而真实的目的不乏当政者为显示政绩,捞取政治资本的一种手段而已。
平坟运动,这出闹剧也该是寿终正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