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
- 格式:docx
- 大小:36.13 KB
- 文档页数:3
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一、选择题1.收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有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短暂一致的隋朝C. 一致国家的成立D.繁华与开放的唐朝【答案】 D2.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到现在还保存着唐朝人的某些风俗的最典型的国家是()A. 印度B.阿拉伯C.朝鲜D.日本【答案】 D3.“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先期的特有文化气象。
以下各项中,能表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张骞出使西域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4.公元9 世纪出现的日文字母“平假名”“片假名”是依据汉字创建的。
现在在日本的街头巷尾,我们仍旧能够看到很多汉字,并且字意同汉语基本一致。
这类日本文字发源于中国的()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代【答案】 C5.2016 年,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 ?卡特接见印度,企图开启新式的防务关系,以截止不停强盛的中国。
报导称,中印两国关系积厚流光,印度不肯意和美国走得太近。
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追忆到唐朝,当时为中印文化沟通做出贡献的人物是()A.阎立本B.鉴真C.玄奘D.阿倍仲麻吕【答案】 C6.公元628 年的秋季,一位和尚从安出,开始了茫茫的西行之旅⋯⋯19年的,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和印度,100 多个国家了他的身影,位唐朝和尚是()A. 迦牟尼B.真C.法D.玄奘【答案】 D7.日本官方多次差遣使到唐朝的根本目的是()A. 征服中国B.学中国先文化C. 救助中国D.成立外交关系【答案】 B8.唐朝期,西行“求法”,将身口述整理成《大唐西域》的是()A. 玄奘B.真C. 李珍D.【答案】 A9.下边四幅画像中的人物,他生在不一样的期,相互不相,但他的事迹所反应的史主倒是同样的,即()A. 祖国一B.中外交往C.抗争侵略D.民族【答案】 B10.唐朝,国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 多人。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自学测试题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下图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它见证了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下列与之相关的人物是A.张骞B.玄奘C.鉴真D.班超2.“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
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新罗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唐朝著名的诗人有很多。
有一位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的名句。
后人称他为“诗圣”。
他是A.王维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4.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5.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清朝的经济繁荣7.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王昭君出塞8.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①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人中原②玄奘前往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③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建筑知识④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历法、医药等方面的书籍A.经济繁荣B.民族团结C.国家统一D.文化交流9.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是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1.九年级某班同学以“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为主题进行专题活动。
评测练习
1、1980年4月,我鉴真的塑像曾回国“探亲”,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鉴真的塑像应该是从哪个国家回中国“探亲”的?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俄罗斯
2、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来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要求注意答题格式:序号化、提示化、要点化、段落化)
材料一:“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朕盼你取经早日归来”……(1)材料一中的“你”指得是哪位高僧?他去往哪儿“取经”?他以亲身见闻写成了什么作品?“朕”指的是哪位皇帝?
材料二:他屡遭挫折,出生入死,甚至双目失明,直到第六次才东渡成功……他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的事迹是什么?
4、看图片,讲故事:
以下三枚纪念邮票分别是《玄奘译经》《遣唐使船》和《唐招提寺》,请你选择其中的一枚邮票并结合今天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讲一个邮票的故事。
【评测练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2、图中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A、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
3、唐朝时,日本遣唐来中国的目的是()
A、传播日本文化
B、加强中日友谊
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D、求取佛经教义
4、“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5、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想一想:
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广泛和活跃呢?。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精练含答案【单项选择】1.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深两国之间的友谊D. 求取佛教经典经义2.“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
”从《旧唐书》中可以看出,唐朝派遣来唐学习的人不包括()A.使节B. 橘逸势C.鉴真D.空海3.遣唐使回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史实有()①根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中央官制。
②唐朝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传到了日本。
③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奈良)的城市规划完全参照唐长安城。
④日本人仿照汉字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图示是在中国出土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
它是哪个国家铸造的?()A.唐朝 B. 日本 C. 天竺 D. 大秦5.宋代一位名士为各高僧作传,其中一位“才出洋,遇恶风涛”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并专门为他修筑了唐招提寺。
这位高僧是()A.空海B.玄奘C.鉴真D.晁衡6.图示僧人为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位僧人是在何时到达日本?()A.西汉 B.唐 C.宋 D.明7. 公元8世纪中期,鉴真辛苦过劳导致双目失明后,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
他那矢志不渝的精神让人感动。
鉴真经过几次失败最终成功?()A.6次 B.5次 C.4次 D.7次8.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一直和中原来往频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新罗强盛以后,派遣大量使节和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还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C.新罗物产居于唐朝进口首位,但是新罗人无法在唐朝获得官职。
D.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9.“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
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评测评练习
1.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半岛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2.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新罗往来
D.遣唐使
3.现在很多外国人仍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唐朝时到海外的中国人数量最多
4. 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
A.互派使节 B.佛教
C.交换土特产 D.科技交流
6.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一中日本“常须达”唐朝的有哪些人?这些人来唐朝的目的主要是什么?
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等。
学习唐朝文化。
材料二:
两幅图是唐朝两位高僧,他们都为唐朝的对外友好往来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分别是谁?有何贡献?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玄奘、鉴真。
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学,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太宗、唐玄奘。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敢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本课重点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本课难点从文物图片和唐诗中感受唐朝的社会风尚。
一、选择题1.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赠物的包装箱上附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
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亲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大唐文化。
这位高僧是()A.玄奘B.鉴真C.蔡伦D.郑成功2.印度(天竺)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唐朝时候,与天竺有密切往来,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A.《史记》B.《大唐西域记》C.《资治通鉴》D.《马可・波罗行记》3.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迅速向全国蔓延。
抗击新冠病毒期间,日本向湖北高校捐赠物资的包装箱外,附上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寓意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
下列历史事件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的是()A.玄奘西行天竺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张骞出使西域4.湖南卫视首播的历史穿越剧《梦回唐朝》,讲述了一个女博物馆研究员梦回唐朝,以武则天身份经历诡谲宫斗的故事,其中在《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剧本中,初拟了四个场景,下列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玄奘西游天竺研习佛经B.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C.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D.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5.“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玄奘B.鉴真C.郑成功D.郑和6.《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
其中的“西天”是指()A.大秦B.天竺C.波斯D.大食7.中国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包容。
下列对此叙述有误的选项是()A.玄奘西行取经地点被称为波斯B.玄奘西行取经学佛,译经著书,为中印友好交流作贡献C.鉴真东渡传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D.朝鲜半岛的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8.有一位新罗人曾经在大唐留学,在扬州做官,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诗人、大学者。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检测题1、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
A、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C、为了宣传日本文化
B、为了游山玩水
D、为了来唐朝交换物品
2、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人数达到()
A、200多人
B、300多人
C、400多人
D、500多人
3、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阿倍仲麻吕
B、吉备真备
C、玄奘
D、鉴真
4、高僧玄奘西行时在位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5、记载了玄奘西游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著作是()、
D、唐玄宗
A、《春秋》
6、识图题
B、《史记》
C、《大唐西域记》
D、《资治通鉴》
图一图二
(1)图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一的人物是在唐朝哪一位皇帝在位是东渡的?他有什么贡献?
(3)图二的人物在何时前往天竺?他有什么贡献?
(4)两人有什么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检测题答案:
1、A
2、D
3、D
4、B
5、C
6、(1)鉴真玄奘
(2)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唐太宗时期在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前往天竺。
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品质。
七下历史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练习一、擦亮慧眼,认真识别,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相信你是最棒的噢!1.“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2.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
2010年6月12日,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如下图)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
这艘船再现的是()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D.张骞出使西域3.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鉴真B.玄奘C.张骞D.松赞干布4.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D.求取佛教经义5.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外友好交往使者的是()A.鉴真、玄奘B.鉴真、松赞干布C.松赞干布、文成公主D.玄奘、唐太宗6.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③都为实现人生目标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A.武则天B.文成公主C.鉴真D.玄奘8.唐朝具有兼容并蓄的胸怀。
唐朝时,对外交往的地区和交流的内容都有所扩大和发展,与亚洲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唐文化圈),确立了东亚文化的特色。
下列历史现象中,不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印度建造了著名的那烂陀寺B.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C.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D.唐朝朝廷中有大食人身居要职9.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
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
A.《马可•波罗行纪》
B.《金刚经》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的亲身见闻被写成《大唐西域记》
5、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有()
①鉴真东渡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华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6、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
反映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张骞出使西域
7、“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A.天竺B.朝鲜
C.日本D.越南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
外国来使中,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材料二
(1)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是什么?分析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3)唐朝时期世界各国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应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C 6A 7C
8、
(1)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和玄奘;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行印度。
(3)唐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在和平的基础上学习各国的先进技术。
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