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8.13 KB
- 文档页数:2
18,《青松》的教学反思
1、在引导学生用‛压‚来体会,感受青松的不怕
寒冷;不怕重压时,虽然指导读了,但读的不到位,应
引导读出压的感觉,大雪应该虚读,这一点课前我没理
解透,不愧是专家,佩服!
2、在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不够,要想引导学生读
出情教师要先动情,,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即以情激情。
3、在介绍写作背景时,太随意,或许教师自己不在意,但是学生是认真的,他们把你的一言一行都当圣旨,所以为了孩子,你应该在意,学会在意,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曲,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一声说:指陈毅。
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
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
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向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让学生进一步联想指的是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该有多好啊!课堂真是遗憾的艺术!直到现在回想起来,犹感惭愧,不为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为了孩子的好想法没被承认。
没被认可。
5、在学生描述雨后的青松是什么样子后,教师可用排比的句式深情的语言描述情境,引导读出轻松的‘高洁’。
试着让学生说出:不怕寒冷就是高洁,依然苍翠就是高洁、、、、、。
《青松》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学中,教与学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和他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和你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尊重人的教育心想,是一种走进心灵的境界,是一种精神与生命的交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呢?下面,笔者结合《青松》一课的教学谈一点看法。
1体验文本,字字句句读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化时。
”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一片明丽的色彩:皑皑白雪,点点翠绿点缀其间,“大雪”一词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晶莹雪白的世界,“青”是那“雪白世界”中特有的颜色,是亮丽的、赏心悦目的颜色。
这首诗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并不雅,但要从中体会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一句时,抓住“压”和“挺且直”来让学生体会。
下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片段一一师:“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的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图。
生l:这是一场大雪,地上、树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白雪。
生2:雪下得很大,像给田野盖上了一层棉被。
生3:树枝上落满了雪花。
师:虽然这是雪后的情境,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生齐: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生齐:长)。
用一个成语来说,这真是一场——(生:鹅毛大雪)。
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天一定很——(冷)。
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雪窖冰天,冰天雪地)师: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气,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就叫做“大雪压青松”。
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生:我感觉雪压在青松身上,很重很重。
师:所以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把这个“压”读得有力。
(指名朗读“大雪压青松”)生:(齐)青松挺且直。
师: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做青松?(生上台来演:昂首挺胸,双臂有力地张开)师:通过这么一演,你们都知道“挺”的意思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
青松读后感
《青松》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青松的生长故事,传达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这本书以青松为主线,讲述了它从一颗树种到最终成长为高耸入云的大树的过程,给人以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首先,青松给我留下了坚持不懈的印象。
无论是在狂风暴雨的夜晚,还是在严寒酷冬的日子里,青松都能够坚持不倒,顶着风雪、扛过所有困难,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这让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坚守初心,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经历各种坎坷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那么成功终将属于我们。
其次,在青松的成长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青松始终生长在森林中,和其他树木相互依存,互相扶持。
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有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正如青松靠着森林里其他的树木,才能挺过风雪,生存下来一样,只有积极地与他人合作,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青松给我带来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青松是大自然的杰出代表,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才能成为如此威严的存在。
而我们人类作为地球的一员,更应该学会尊重和保护环境。
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才能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继续繁衍生息。
总之,《青松》这本书通过讲述青松树的成长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它提醒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并对环境保护保持敬畏之心。
这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读物,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正能量。
《青松》教学后记2011-12-02 19:17:47|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首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挺”、“待”、“高洁”等几个词语的意思,加深学生对青松品格的认识。
青松的形象很美,所以我先让学生观看图画,了解青松的形象。
学生也惊讶于青松在雪中的形象之美和雪后精神之美。
能让学生从感性上感知青松之形象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教学了“压”字。
什么叫“压”?厚厚的大雪压在了青松身上,这么大的力量把松树压弯了吗?学生回答:没有。
这样就进入下一句诗,“青松挺且直”。
大雪重压在青松的身上,可青松依然苍翠挺拔。
哦,原来“挺”就是“挺拔”的意思,而“直”就是“直立”的意思。
在这里,“直”和上文的“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学生可以更好认识到青松的苍翠挺拔。
下面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高洁”的意思,我通过视频让学生明白:青松被雪水清洗后,松树显得更加绿,更加苍翠,这就是“纯洁“。
没有被大雪压弯枝头,依然笔直,这就是青松的“高尚。
学生似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有学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我又结合诗句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青松的品格。
诗歌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会读诗。
学生在读诗时,节奏和字的重音都把握地不错。
如果能知道哪些字重读,哪些字轻读,也就是能大概了解了诗的意思。
在这方面,通过对诗的反复吟诵和理解,学生就能很好读出诗的韵味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最后,让学生学习写话:青松,我想对你说·······这样让学生更深感知青松的的品格。
我以为这次教学相对很成功,可是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学生对“压”、“挺”字容易写错,对“高尚”、“纯洁”的意思还是并不太懂,而且对于青松的品格精神体会并不深刻。
所以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我还需要多多努力。
二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18青松苏教版11月,我在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听了由史莹老师教授的一节语文课——《青松》。
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首诗是开国元帅陈毅所写。
全文语句很精练,明着写的是青松,暗喻着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
史老师先让孩子通读全诗,然后出示重点字词让孩子熟读,帮助孩子顺利读诗。
在教学“大雪压青松”这一句诗,从“雪”和“松”的颜色着手,让孩子体会茫茫大雪中那唯一的绿色,然后抓住“压”字,结合书上插图,再加上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雪之大之厚之重。
而教学“青松挺且直”这句时,可抓住“挺”、“直”两个字,让学生体会青松在大雪重压下依然“挺且直”。
这里,史老师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鹅毛大雪不住地下着,松树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可松树却一点也没被压弯,仍然笔直笔直的,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觉得松树怎么样?让此景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好多孩子也能说出青松不畏严寒、无比坚强的种种精神。
就这样,第一、二句诗所展现的青松不畏严寒、坚强挺拔的形象就能较好地贮存于学生头脑之中了。
史老师的这节课有一下几点值得我学习:1、激趣导入富有新意。
用同学们最近爱玩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改编成《植物大战寒冬》,引出前段时间在识字课中才学过的“岁寒三友”-松竹梅,非常有意思。
既复习了前文,又引出了青松耐寒的特点。
2、反衬手法运用恰到好处。
在学第一句“大雪压青松”时,老师让同学们看冬天冰雪覆盖大地的图片,配上风雪声,请生说你感受到什么?想到哪些有关的成语?引出“冰天雪地、风雪交加、鹅毛大雪、大雪纷飞”,让南方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雪之大,从而体会到“压”字的分量不轻,“压”不仅表示往下压,而且还要用力,从而更加体会到“青松挺且直”时那不屈不挠、毫不低头的坚韧挺拔的精神。
3、补充诗歌,适当引申含义。
在学完《青松》后,老师让学生说说你对陈毅的了解并出示了他写的另外两首诗《红梅》《秋菊》,让学生对陈毅的性格以及写诗的风格有了更深的印象。
《青松》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老师:潘心诚《青松》这首诗内容比较简单,语言接近白话,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感悟青松高洁的品质上。
我首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图画上看到了什么,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孩子们因为有了识字5和练习5的学习基础,看到这幅图画时,都很快地举起了小手,“白雪皑皑”、“鹅毛大雪”、“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等成语脱口而出,同学们都能感受到雪下得很大。
然后我让学生从这首诗中找出能突出雪大的词语,孩子们找到了“压”字,这时,我再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的青松,上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可是青松依然站得直直的,我还让学生展开想像,其他花草树木是怎样的。
通过比较,松树坚强的品格更加突显。
《青松》课后反思
青松是一篇充满豪情,适合朗读的作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勇敢与风雪做斗争的高尚品德。
本文是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之一,当时的中国处于困境中,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勇敢的与困难做斗争,青松是党和人民的象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层深意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刻意的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而是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加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松树的挺拔,从内心产生对松树坚强品格的敬佩,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将松树坚强的品格和人相联系的。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但读中又要体现一定的层次,从最开始初步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后面的理解后读,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从“用你的朗读读出松树的挺拔形象”到“自己对松树的敬佩”,,在读中更该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朗读中评价,在评价中提高。
本课篇幅短小,朗读内容少,形式就必须多,因此在朗读中我和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在竞赛中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进而读好全文,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能有激情,学生有了激情,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激情。
激情是我这堂课自始至终追求的基调,也是学生学好本文的保证。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8青松苏教版《青松》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高洁的品格。
诗人先描绘了一幅“大雪压青松”的图景,触景生情,赞颂青松的高洁。
然后缘情写景,想象雪后阳光普照、冰雪融化后,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
整首诗情景交融,一气呵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时,我基本上采用由字到词入篇的教学顺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自己比较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漫步诗林巧引题。
由一个“咏”字引入,“有些古诗的题目里常常有这样一个字‘咏’,知道这个‘咏’是什么意思吗?”、“还记得哪些古诗的题目里就有这个字?”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知识积累,学生一一说开了(《咏鹅》《咏柳》……),还能朗朗上口地背诵这些学过的古诗,借此检测学生的古诗掌握程度,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训练重点。
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旧知《识字5》,进行说话:“这回咱们把咏的范围定在冬天,你想歌咏哪些景或物呢?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我想歌咏大雪。
因为大雪很白,晶莹剔透的。
我想歌咏苍松,因为它在大冬天里不怕冷。
我想歌咏……”由此引入本节课的正题《青松》。
这样,充分挖掘了学生原有的诗词积累、复习旧知、说话训练,激发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环环相扣,层层剥开,开课的短短几分钟却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是这意蕴饱满的一节课的良好开始。
二、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压、挺且直、待到、雪化时”是本课应重点理解的词语。
低年级的词语理解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应采用一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
因此,我运用了多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例如:教学“压”时,要求学生“你们能把这个字的意思用动作表示吗?”学生做完动作后,接着“你们做这个动作时好像费了很大的劲往下按,为什么呀?”让学生自己道出其中的原因,学生不禁猛然顿悟,一个不好用言语表达的词语迎刃而解。
青松读后感《青松》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以青松为题,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小说中通过对青松树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青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
它代表着坚强、刚毅和不屈的精神。
在小说中,青松树被描绘成高大挺拔,直立不倒,象征着正直和坚定的品质。
然而,小说的情节却让人感到悲凉和沉重。
作者通过对青松的描写,暗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黑暗。
在小说中,青松树被用来比喻主人公的命运。
主人公虽然坚强不屈,但却面临着种种不公和磨难。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人,他们也像青松一样,坚韧不拔地面对着生活的考验。
然而,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扭曲却让他们备受煎熬。
这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青松树还被用来比喻社会的不公。
在小说中,青松树被砍伐,这象征着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不公和不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许多像青松一样的人,他们在社会的不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这让我对社会的现实感到了更深的痛惜和无奈。
小说中的青松树还被用来比喻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青松树被描绘成坚韧不拔,但却最终被人所伤害。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也像青松一样,虽然坚强不屈,但却最终被社会的黑暗所伤害。
这让我对人性的扭曲感到了更深的痛心和无奈。
通过阅读《青松》,我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思考。
青松树在小说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但却面临着种种不公和磨难。
这让我感到了深深的痛心和无奈。
同时,这也让我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像青松一样的人,他们在社会的黑暗中显得如此渺小。
这让我对社会的现实产生了更深的痛惜和无奈。
通过阅读《青松》,我不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像青松一样的人,他们在社会的不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二年级语文《青松》课后反思三篇二年级语文《青松》课后反思?三篇这首《青松》是陈毅元帅写的。
这首诗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并不难,但要从中体会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上的难点,我教“大雪压青松”这一句时,抓住“压”字让学生体会:从这个“压”字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这个‘压’字告诉我们雪下得很大很大。
”“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重重地压在青松身上,压得青松都快断了。
”学“青松挺且直”时,抓住“挺”字让学生体会:这么生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它不但不弯腰,还“挺且直”,你能想像青松与大雪对抗的样子吗?学生想了想说:“青松一这用足了力气,拼命挺直身体,顶着大雪,不让大雪把它压倒。
”我又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青松吗?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喜欢,因为青松不怕大雪压着,他很勇敢。
”“因为青松不怕寒冷,它很坚强。
”“我喜欢青松是因为它不怕困难,不向大雪低头。
”在学习“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句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说:大雪过后,其他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青松又有什么变化?学生说:“大雪过后,有的树枝被大雪压得低低的,有的还被压断了,有的花草树木被雪一冻,叶子都枯了,还有的都冻死了。
而青松等到雪化了以后,叶子更绿了,身体也挺得更直了。
”此时,我再接着问:“学到这里,你知道青松有怎样高尚纯洁的品格吗?”学生就不难归结出青松“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高洁品质来了。
学完全文,我又补充介绍了陈毅写这首诗时的年代的时代背景,告诉学生陈毅写青松,其实是在借青松赞美人。
“陈毅在赞美谁呢?”学生很聪明地领悟到,《青松》这首诗其实是在赞颂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
《青松》一课教学的时候,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
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松高洁”不明白。
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也设想了引导的方法。
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角色的进入。
当学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时,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结合插图,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但是松树能挺住,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
《青松》赏析
一)作者介绍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二)文意赏析
《青松》选自《冬夜杂咏》。
《冬夜杂咏》是一组借物咏怀诗,它包括12题19首,有《青松》、《红梅》、《秋菊》《含羞草》等篇。
《青松》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通过对抗暴耐寒植物的歌颂,赞美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那个特定时代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
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
通过阅读本诗,我们能也感受到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这首诗语言冷峻畅达,画面鲜明生动,字少句短,更见风骨。
读者似乎在动态的激荡中感染了松的精神、松的力量、松的品性。
这正是作者的人格、作者的胸怀,也是那个时代的雄气与豪迈。
三)阅读测验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压”和“且”的读音和正确写法;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一()青松,一()大雪;
3. 默写《青松》(在田字格里默写)。
《青松》教学反思《青松》,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
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图: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反而愈挫愈奋,挺直胸膛,厚雪戏谑,毫不畏惧。
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
这是一则五言诗,只有两句,寥寥20个字,可磅礴的气势叫人肃然起敬。
《青松》这首诗是陈毅元帅1960年冬天吟成的。
当时,我国农业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我国人民面临严重考验,陷于严峻的局势之中。
这首诗的出现,在当时,是多么鼓舞士气。
陈毅元帅是在鼓舞人们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恶势力是要被战胜的,他断言,高洁的品性是绝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陈毅元帅是在赞颂青松傲霜斗雪的品格,更是歌颂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呀!因此,这首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赞颂自然意义的青松、二是赞颂精神意义上的青松。
想营造出绝妙的课堂,我们首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这里所说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自身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及其水平的高低。
一堂具有“韵味”的语文课,必然浸透着语文老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
倘若我们都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用富有“韵味”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象涓涓细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要营造出绝妙的课堂,我们还要关注教与学的和谐。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新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就这样,引导学生诵读、比较、想象、与青松“对话”,教学已不仅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是智慧的触动、情感的交融、个性的张扬。
用慧眼打量教材,用心灵解读教材,打造有“韵味”的课堂,让工具和人文相和谐,让文字与哲理相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妙不可言……。
《青松》案例反思
《青松》案例反思
师:“大雪压青松”,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师:虽然这是雪后的情景,但是从地上的雪我们也能猜想到,这雪下的时候,一定很(大),下的时间也一定很(长)。
用一个成语来,这真是(生:鹅毛大雪)。
下这么大的雪,气温一定很(低)。
天一定很(冷)。
你又想到了哪个成语呢?生:雪窖冰天
生:冰天雪地
生:滴水成冰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
把看上去十分抽象的古诗句与相关的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苏教版教材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
古诗也不例外,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雪的大,并用上积累过的好词语,既为下面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的精神做铺垫,又加强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
)
师:是呀,就是在这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
同学们再读这个“压”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重重的。
生:一定压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青松》听后感一直以为古诗教学是难以推陈出新,学生也觉得索然无味,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但是听了蔡老师执教的《青松》后,我的眼前一亮,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润物无声般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强化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蔡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朗读得正确、响亮、流利,还帮助划分节奏、停顿,指导读出诗歌的味道来。
接着,带领学生在理解基本字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的方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从而体会青松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高贵品质。
二、抓关键词,突破诗歌的重难点这首诗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并不难,但要从中体会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上的难点,蔡老师在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一句时,抓住“压”字让学生体会:从这“压”字上你知道了什么?大雪是怎样压在青松身上的?青松是什么反应?通过动作表演领悟“挺且直”的含义。
在学习“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句时,“高洁”一词的处理也恰到好处。
蔡老师让学生看图,观察对比阳光照耀下的青松和大雪融化之后松树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说出后者的叶子是鲜亮鲜亮的,显得更加挺拔苍翠了,从而体会青松高尚纯洁的品质。
在体会诗句的意思方面更是降低了难度,通过填空、连线等方式对诗歌的意思有整体性的把握。
三、借助媒体,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节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了内在学习的兴趣。
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方面也是锦上添花,“鹅毛大雪覆盖大地的情景”、“大雪融化后,青松挺且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帮助学生理解了青松“不畏严寒、高尚纯洁”的高贵品质。
字词解释的巧妙出示也省去了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陈毅《青松》赏析(通用12篇)陈毅《青松》赏析篇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注释]《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
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
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0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
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
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
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
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
粲,形容笑的样子。
仲弘,是陈毅的字。
[史事]1960年是我国人民经受严重考验的一年。
在国内,农业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加上党的工作失误,使国民经济面临暂时困难。
在国际上,又遭受帝修反华势力的联合围攻。
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妄图控制中国的阴谋破灭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掀起了反华逆流。
他们背信弃义地大搞突然袭击,单方撕毁协定,撤走全部专家,使我们陷于严峻的局势之中。
在这危急关头,党和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真理,坚持原则,迎接困难,奋勇前进,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逆流。
《冬夜杂咏》组诗,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它既袒露了作者的胸怀,也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冬夜杂咏》是一组借物咏怀诗,它包括12题19首。
《青松》、《红梅》、《秋菊》等篇,是通过对这些抗暴耐寒花木的歌颂,赞美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含羞草》、《亡羊》等诗,作者对修正主义者不讲原则、丧失立场表现了极大的轻蔑。
《长江》、《三峡》、《故乡》则是对中国人民的昂扬斗志及不可阻挡的革命潮流的赞扬,同时诗中也暗含了对毛泽东主席的敬仰。
《吾读》、《一闲》则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而旷达的人生态度。
这组咏物诗,寄兴无端,情生意发,字少行短,却每每给人启迪和震撼。
这里只选其中一首重点赏析,其总体风貌,从中可略窥一斑。
[鉴赏]《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青松的情怀读后感篇一青松的情怀读后感读完《青松的情怀》这本书,我心里就像被一块大石头砸了一下,“咯噔”一声,久久不能平静。
你说这青松,它咋就那么牛呢?在寒风中挺立,在冰雪里傲立,好像啥都不怕。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棵树嘛,有啥了不起的。
嘿,您还别这么说!这青松的精神,可能咱普通人还真不一定能有。
我觉得吧,青松就像那些默默在幕后付出的人。
他们可能不被人注意,也许一辈子都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一直坚持着,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我家隔壁的王大爷,他每天起早贪黑地打扫小区卫生,没人给他发工资,也没人给他啥奖励,可他就是坚持干,风雨无阻。
这不就是青松的情怀吗?有时候我也在想,我自己能不能有青松那样的毅力和坚持呢?可能现在还不行,遇到点困难我就想打退堂鼓。
但读了这本书,我又觉得,也许未来的我可以呢?谁知道呢!反正啊,这青松的情怀让我明白了,做人就得有点硬骨头,不能随随便便就被困难打倒。
哪怕前路坎坷,咱也得挺直腰杆往前冲!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青松的情怀读后感《青松的情怀》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一棵青松能有啥情怀?”可随着一页页翻过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青松在那冰天雪地里,独自站着,像个倔强的战士。
它难道不冷吗?它也许冷,可它就是不低头!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每次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哭天喊地的,觉得世界末日都来了。
和青松比起来,我简直弱爆了!我就在想,青松这股子劲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是天生的吗?可能是吧,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它在漫长的岁月里,自己磨练出来的。
这就好比我们人,不经历点风雨,怎么能长大呢?书里描写青松的那些段落,真的太生动了,仿佛那青松就站在我面前。
我好像能感受到它的呼吸,它的坚持。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这句诗一下子就蹦到了我的脑海里。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真的能像青松那样吗?我觉得很难,但又不是完全不可能。
毕竟,我们人也有自己的潜力,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把它挖出来。
青松小作文所见所思
《青松小作文所见所思》
嘿,今天我出去溜达,走着走着就到了一片松林里。
你还别说,那一片青松真的让我印象深刻呀!
我慢慢走近那些青松,哎呀呀,它们可真高!我仰着头看呀看,脖子都酸了。
每一棵青松都笔直笔直的,就好像是一群士兵在那儿站岗呢。
它们的树干摸上去糙糙的,就像我爷爷的手一样。
我就在那盯着一棵青松看,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它的树枝上有个小小的鸟窝,哇塞,可把我高兴坏了。
我就站在那,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那个鸟窝,心里想着这鸟窝里会不会有小鸟呢。
我就那么傻傻地站着,周围安安静静的,只有风轻轻吹过松林发出的“沙沙”声。
这时候,一只小鸟飞回来了,它叽叽喳喳地叫着,飞回了自己的窝。
我感觉自己好像打扰到它们了,于是我轻轻地后退了几步。
看着这些青松,我就在想啊,它们一直在这里,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那么坚强地站立着。
我也要像这些青松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挺直了腰杆。
哎呀呀,这就是我在松林里的所见所思啦!嘿嘿,那些青松真的好棒啊!怎么样,这就是我今天和青松的故事,够真实吧!。
《青松》读后感
你读过陈毅元帅写的《青松》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缓缓地落在了青松上,雪越来越大,鹅毛大雪已覆盖了青松,可是青松却毫不在意,仍昂首挺胸地屹立在哪里。
青松的高洁品质已经被大雪遮掩住了,要想看清松的本真心灵上的纯洁,就得到来年初春,大雪消融之时吧!
我读了这首诗,一种特殊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不禁对青松肃然起敬。
当牵牛花偃旗息鼓,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了神采时,而青松对寒冷的冰霜毫不畏缩,天气越是寒冷,他站的越加挺直,愈加顽强,这种卓尔不群的优良品质使我叹服叫绝。
除此之外,青松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想起了这篇诗文的作者——英勇顽强的陈毅元帅,又想起了不屈不挠的青松,我发现了他们志同道合之处:年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因为洪水和接下来的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高达多万,无疑是给身为元帅的陈毅将军带来了一场风雪交加的“暴风雪”,然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联合反华,又给陈毅元帅“雪上加霜”,陈毅元帅作为国家领导人,面对祖国的“冬天”,他不失气节,大义凛然,心怀祖国,同举国上下
的人民奋起抗战,最终在“天灾+人祸”的情况下战胜了困难。
这种团结协作,不屈不挠,在风雪来临之时不畏缩的精神不正同诗句中的青松一样优秀,一样高洁吗?待到祖国春暖花开时,再来细细品味陈毅元帅的优良品质,不禁感慨万分呀······ 让我们做那风雪之中卓尔不群,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青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