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2018版第四章教案首页
- 格式:pdf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23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理论成就教课目的:知识目标:经过本章教课,率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早期的探究,让学生们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究中我党获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究中我党的失误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早期在思想理论探究上存在的问题。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此后党的思想和理论确定认识基础。
教课重难点:调换全部踊跃要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经验教训教课方法:讲解法、事例剖析法教课课时: 4 课时新课导入 :大家阅读与议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重要理论成就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理论成就表现:1、《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 年 9 月3、《对于正确办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 2 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达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质的“第二次联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以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第一要从学习他人的经验开始。
因此,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履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明日”,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乞降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一定向他们学习”“要恭恭顺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余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楷模。
”【事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 诞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善联盟互帮合约》【资料】《合约》规定,苏联赞同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 1952 年从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全部权益和财富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离,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 1945 年在此处的建设花费。
大连的行政送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富于 1950 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是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认清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和成功的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即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究竟在何处,有些什么样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四章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理论[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二、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道路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目的要求]一、懂得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懂得我国在五十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一、社会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根据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及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条件。
1、政治上,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49年10月—50年10月)A、到1950年10月,实现了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之外的统一,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B、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然后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C、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政权(50年7月—52年12月)A、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还相当大,他们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
B、中共中央从1950年3月发出严厉镇压反革命的指示。
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镇反任务,规定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但由于出现“宽大无边”的右的偏差,使反革命分子的气焰十分嚣张。
(尤其是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C、1950年10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中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纠正了“宽大无边”的偏向,镇反运动在全国展开,1951年春形成高潮,1952年12月结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2018 年新版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容、教学方法)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通过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和涵,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实事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革命的一生,其晚年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
2.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1. 正确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
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容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3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P3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P4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P6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P6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1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4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P14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P15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P16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四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时分配:4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3、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6、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原因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事物和偏差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授课时数:2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掌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3、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学难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