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参考文献
- 格式:docx
- 大小:17.90 KB
- 文档页数:1
长平之战——赵国没落之始摘要: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国力日渐强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之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
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
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
然而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
邯郸之战,赵国国都被围,几近投降。
可以说,长平之战是赵国没落之始。
关键词:赵国长平之战没落之始一、赵国之强盛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养马,后赐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其孙赵衰事晋公子重耳,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自赵衰以下至赵籍(赵烈侯)这期间,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智氏,先后被灭,为赵、魏、韩三家所瓜分,晋哀公死后,晋国剩余国土继续为三家所瓜分。
赵北有代,南并智氏,为三家最强,周威烈王始命赵籍为侯(前403年)。
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
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娄烦。
北辟了云中、雁门、代三郡,筑长城。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
遭到五国讨伐的沉重打击,齐国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赵武灵王薨后,赵惠文王继位。
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
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
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先秦军制与战争——长平之战学院:商学院专业:注会学号:130608202姓名:赵小立序言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此间,社会的动荡与兼并战争,军制与战争更成为这一个时期的标志。
下面根据自身所学,讲述一下先秦的军制和中国古代军事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长平之战。
先秦兵制、编制与兵种一、兵制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兵制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兵制类型繁多,不同时期兵制随之变化,如: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等。
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
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
秦国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二、编制春秋时,军事编制扩大,出现了军。
各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
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
每军置一军将(后称为将军)。
二千五百人为师,有师帅;五百人为旅,有旅帅;百人为卒,有卒长;二十五人为两,有两司马;五人为伍,有伍长。
军将为卿爵,师帅为中大夫,旅帅为下大夫,卒长为上士,两司马为中士。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30公里。
遗址东西两面皆是山,两山之间的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为遗址范围。
“据《泽州总论府志》,《山西通志》记载;‘赵括乘胜至秦壁,即今山西省冤谷也(古称杀谷,长平之战战场)其谷四周皆山,唯前一路可容车马,形如布袋,赵兵既入,战不利,筑垒坚守……后括自出搏战为秦射杀之’[摘自网络]。
”冤谷也就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万的地方[此地建有骷髅王庙]。
当地老百姓曾经把这里称之为杀谷。
后来唐代的玄宗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命官员在此地修建骷髅王庙,即;择其骷骨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建庙宇贡奉,借以祭奠40万被坑杀士卒之先灵。
又把庙南面的山改称之为骷髅山,更杀谷为冤谷。
明代的诗人于达真经此提诗曰;“此地由来古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
恒多风雨幽魂泣,如今英灵古庙荒。
赵将空遗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语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吏上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也是我国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
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
但是,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投降士卒40余万人,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头颅堆积成山,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吏上最残酷最大规模屠杀投降士卒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至今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
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局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韩,孤立了韩国的上党郡,把上党郡与其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王自知韩国的国力和兵力无法与秦国的国力和兵力匹敌,为了自保,就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向秦国求和,以求秦国息兵。
但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又加上上党郡的百姓也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除了秦国外,只有赵国的宗合国力最强,也只有赵国是秦国的强劲对手。
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
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赵国。
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
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
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昭襄王亲至河内,悉发成年男子到长平助战,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马服子赵括被射死,白起收赵降兵四十余万,白起认为赵兵不忠,夜里坑杀之,赵国继而衰落。
过程及后果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今山西曲沃东北)。
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
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等10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
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
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
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
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
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食万户城3座,封县令3个千户城,官民赐爵三级。
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恰如赵臣赵豹指出"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
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
长平之战——序、前言序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
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
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
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
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
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
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
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寝假至于战国,三家分晋,都城先后向外移徙,韩都南郑,魏都大梁,赵都邯郸,仿佛皆与表里山河无关。
虽然如此,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里,表里山河之地也未能免除更多的兵争,秦赵长平之战就是最为巨大的一次。
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最为巨大的兵争,就在整个战国时期也是少有的大战。
正是这样巨大的兵争,引起了其后历代学人的关注,特别是军事学家的重视,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可是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却难得把这一次少有的大战具体情况源源本本说得详细清楚。
为什么如此?其中最关重要的一点,乃是虽然关注和重视,却非亲临战地,从事实地考察的工作。
虽然多费心力,只是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如何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不佞还是略有体会的。
70年代,不佞和几位学侣承皮定钧将军的雅命,从事陕西军事地理的研究。
陕西也是历来多次发生战争的地区。
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当繁多,有的过于简略,难得具体,有的相互参差,未能一致。
这就不能不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正由于实地考察,才能把事情廓清。
这里有很多例证。
可以略举两则,稍作说明。
北宋时,与西夏为敌国,时有兵争,而以永乐城之战最为剧烈。
这一战役,北宋自主帅以下损失20万人。
永乐城何在?自来记载皆说是在米脂县西南,迄今舆周上米脂县西南尚有永乐村。
不佞前往考察,路过米脂县,当地人士见告,现在永乐村就是以前的永乐城,路远难行,何必再事奔波。
长平之战历史资料长平之战决定中国走向战国后期秦赵60万对50万在长平大战,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3],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韩国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赵王召开会议议上党郡的事。
蔺相如为首的大臣力主不受地,以防和强秦对战。
赵胜为首的大臣力主受地,增加赵国国力。
赵王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赵国领土。
秦王大怒,在公元前260年派王龁帅20万秦军攻上党。
赵王不甘示弱派廉颇帅20万赵军抵抗。
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王龁得胜。
赵军怯,廉颇筑垒坚守。
此时,秦军伤亡5万。
赵军伤亡8万。
长平之战--反间计廉颇想,秦是外线作战,赵算是内线作战,只要坚垒不出,秦军无法决战,自然会撤退。
待敌后退,咱再掩杀上去,必胜。
长平相持前六个月中,王龁屡次挑战进攻,都未能攻破赵军壁垒。
秦军伤亡4万,赵军伤亡2万。
秦军从水路运粮,赵军从陆路运粮。
长平之战(古代史结课论文)《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纵观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可以知道老孟子的话没有夸张的成分。
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好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在战争中,秦军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们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260年),秦派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相持。
秦军散布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上任后,改变廉颇的作战方针,秦国听到赵括已经代替廉颇,于是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
赵军求胜心切,立即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
赵军追赶,陷入秦军包围。
秦昭王知道后,赐民爵一级,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助战,用来堵塞赵国的援军和粮草。
赵军被围困46天,粮草断绝,赵军突围失败,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
白起认为赵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人归赵报信。
这次战争,秦国先后斩杀赵卒45万,仅活埋就达40万,赵国精壮尽死于长平,国力大减,从此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
长平之战,双方大军近百万,这对后勤和粮草物资是极大的压力,因此这场战争也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秦国在孝公时代,任用卫鞅推行变法,从经济到政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
长平之战前,秦惠王时,北灭义渠,秦将司马错夺得巴蜀,秦国后方稳定,战略物资储备非常充足,且水利发达。
赵国地处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虽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和商鞅变法比起来,赵国改革局限于军事领域。
参考文献
靳生禾、谢鸿喜:《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王树新:《战国长平之战新考》.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郭沫若:《中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中国历代史话·春秋战国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
武汉部队司令部军事资料研究组:《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张景贤:《长平之战时间考辨》,《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
张景贤:《长平之战时间再辨》,《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
杨宽:《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历史教学》,
杨宽:《再谈长平之战的时间》,《历史教学》,
郝良真、侯廷生:《冯亭献上党与赵国实为诈降辨》,《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刘润堂《长平之战不是纸上谈兵》,《百科新说》,2008年第9期.
唐根希:《长平之战再研究》,《南京邮电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宋裕:《白起坑赵卒有四十万吗》,《晋阳学刊》,1983年3期.
宋裕:《长平之战真象》,《河北学刊》,1990年第6期.
邵服民:《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质疑》.邯郸市、河北省历史学会:《赵国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张箭的:《战国长平之战赵降卒被秦坑杀数新探》,《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舒咏梧:《“长平之战活埋赵卒四十万”质疑》,《文史杂志》,1990年第3期.
马美珍:《长平之战的杀戮》,《语文世界》,2001年第10期.《文明的碎片》2001年第10期
王志远:《赵括的悲剧,不仅在纸上谈兵》.
李晓光、张蕾.对赵括的再评价[J].历史研究.
侯英梅、温耀刚.评长平之战中赵括的启用及赵国的决策得失[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武铁城、郭孟良:《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辨析》,《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孙乾博:《秦赵二国农业文明决定长平大战的胜败》,《国农学通报》2010年.
李民等:《纵横战争与长平、邯郸两役的成败》,《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
郭一峰、张广善:《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文物季刊》,1992年第4期.
山西省考古所:《长平之战遗址永禄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6期.
常四龙.秦坑在何处——长平之战永禄村尸骨坑的发掘与探讨[J].
张颔:《古长平战场资料研究》,《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2期.
褚良才.《白起的军事艺术》.作者:《先秦军事研究》,金盾出版社,1990.
石泉:《秦赵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的历史教益》,《》.
余准的:《长平之战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