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研究进展_李正熙
- 格式:pdf
- 大小:128.23 KB
- 文档页数: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研究进展
巫小燕;沈飞霞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7(013)012
【摘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近年的研究发现,G-CSF具有免疫调节、血管保护、促进血管发生、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G-CSF在糖尿病及并发症领域应用研究进展,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影响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等.
【总页数】3页(P909-911)
【作者】巫小燕;沈飞霞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07;R587.1
【相关文献】
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J], 张释双;雷平
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J], 苏峻峰;付文芳
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J], 罗薇;舒斯云;马林;王斌
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J], 许
梦杰; 杜江
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J], 唐云;许建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和复发性流产领域中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最初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和复发性流产领域中的应用主要用于白细胞减少相关的血液疾病,现G-CSF的应用扩展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等领域。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先后证实G-CSF在生殖医学中,对子宫内膜损伤后的增殖修复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并能改善部分复发性流产和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
一、G-CSF概述G-CSF是常见的内源性造血生长因子,广泛作用在骨髓微环境,促进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的增殖和分化,动员骨髓中性粒细胞移行到外周血中,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刺激分叶核粒细胞增殖、分化,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抗感染及参与免疫调控。
G-CSF体内来源广泛,最早发现其主要来源于造血细胞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后发现非造血细胞中也存在G-CSF及其G-CSF受体的表达,包括血管内皮细胞、间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小板等。
G-CSF受体也存在于胎盘细胞、滋养细胞和颗粒黄体细胞。
有研究发现某些恶性肿瘤也可以分泌G-CSF。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血清中G-CSF的含量很低,但应激情况下可显著增高。
二、G-CSF促进子宫内膜生长修复子宫内膜表面细胞广布G-CSF受体,而子宫内膜的基质细胞有多种类型。
高明霞研究发现,子宫内膜G-CSF可以激发G-CSF受体的表达,促进白介素一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白介素-2的表达,从而促进内膜修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Salmassi等发现子宫内膜本身就可以分泌少量的G-CSF及表达G-CSF受体;另一方面,G-CSF还可能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的抗细胞凋亡蛋白生成,抑制细胞凋亡过程,促进血管重生和修复。
三、G-CSF在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国外Cavalcante M,Elkin L等对G-CSF的研究表明,G-CSF可促进胚胎的生长及植入,优化胚胎,促进胎盘的生长,增加反复移植失败患者胚胎着床率;调节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活化数目,促进人卵泡颗粒细胞、胎盘及子宫内膜细胞生长发育,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促进滋养层细胞生长,加快胎盘的代谢;增强孕早期调节性T细胞免疫耐受的发生;体外受精的胚胎培养基中加入G-CSF可增加种植胚胎的存活率;降低35岁以上不孕妇女生化妊娠的发生率,提高大龄女性胚胎着床能力;是子宫内膜重塑过程中子宫环境与胚胎生长同步进行的调节因子;并可抑制化学因素引起的胎儿异常。
集落刺激因子研究进展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是在进行造血细胞体外研究中发现的一类细胞因子,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
从广义上,凡是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都可以统称为CSF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动员骨髓中中性粒细胞迁移至外周血中;促进骨髓中中性粒细胞前体分化和增殖;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主要包括IL-3、IL-7、Flt3L、GM-CSFM-CSF G-CSF SCF EPO和TPO 等。
白介素IL-3可刺激皮肤上皮细胞、CD4-CD8-TC a B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增殖,阻值肥大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又称肥大细胞因子,是c-kit的配体,主要以跨膜型、分泌型形式存在。
SCF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
SCF促进IL-3依赖的早期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肥大细胞增殖,促进黑色素母细胞的增殖。
Flt3配体存在形式分为跨膜型、分泌型,主要来自基质细胞。
Flt3配体刺激原始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 EPO是一种刺激红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主要源自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
EPO促进骨髓红细胞前体分化成为成熟红细胞。
EPO特异的作用于红细胞样前体,对其它细胞系几乎没有作用。
EPO刺激骨髓中红细胞样前体细胞产生红细胞样集落形成单位和红细胞样爆发形成单位。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 , TPO),主要来自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
TPO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为血小板。
表:集落刺激因子基本概述名称分子量细胞来源靶细胞主要功能T细胞未成熟祖细胞诱导多能和定向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IL-320-26诱导中性粒、嗜碱性粒、单核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纤维母细胞,骨髓基质未成熟祖细胞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分化IL-725细胞T细胞,内皮细胞,单未成熟祖细胞,刺激骨髓各系前体细胞生长分化,刺激核吞噬细胞,纤维母细定向祖细胞,单骨髓前体细胞向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GM-CSF22胞核吞噬细胞化,促进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分化,促进肿瘤细胞生长M-CSF40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定向祖细胞刺激骨髓单核吞噬细胞分化成熟胞,纤维母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定向祖细胞促进粒细胞分化G-CSF19胞,纤维母细胞EPO肾细胞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成熟SCF24骨髓基质细胞激活多能干细胞,诱导肥大细胞分化TPO60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rcrophage CSF, M-CSF),又称为CSF-1最初发现其存在于血清、尿或其它体液中,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等产生。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实验动物研究进展
潘伯荣;梁国栋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情报》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u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已通过基因重组,制得纯化的 rhGM—CSF,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rhGM—CSF 是所有粒细胞的全刺激物(pan—stimulator),有多种刺激造血。
【总页数】5页(P9-12,8)
【作者】潘伯荣;梁国栋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
【相关文献】
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预防及治疗性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J], 董向锋;周兴军
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免疫佐剂在肿瘤疫苗中的研究进展 [J], 郭银燕;赵伟;文剑
3.SARS-CoV-2易感实验动物研究进展 [J], 周小青;唐成程;邹庆剑
4.实验动物抑郁模型研究进展 [J], 宇庆迎;杨莹;刘墨林;褚玉鹤;夏小雯;薛玲
5.男性不育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J], 李怡佳;边艳超;李硕;肖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免疫佐剂在肿瘤疫苗中的研
究进展
郭银燕;赵伟;文剑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0(029)003
【摘要】肿瘤疫苗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其通过表达特异性的肿瘤抗原,激活、恢复或加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进而杀伤、清除肿瘤细胞.然而肿瘤疫苗研制过
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多数肿瘤的免疫原性很弱,不能正常呈递抗原以激活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为了提高其免疫原性,常需加入佐剂.大量研究表明,粒细
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因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和低毒性而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免疫佐剂.作者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免疫佐剂在肿瘤疫苗中的研究
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347-351)
【作者】郭银燕;赵伟;文剑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南京,210003;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南京,210003;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R392.7
【相关文献】
1.肿瘤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王新帅;祁岩超;王远东
2.抗肿瘤核酸疫苗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J], 何天霖;曹贵松;仲剑平
3.肿瘤疫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李亭葶;李晖;王熙才
4.Caerin多肽在提高人乳头瘤病毒相关恶性肿瘤治疗性疫苗效率中的研究进展 [J], 马博伟
5.免疫佐剂在乙肝疫苗中的研究进展 [J], 张志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引起粒细胞缺少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促进粒细胞的生成、增殖和成熟,从而提高粒细胞的数量。
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患者常常会出现粒细胞缺少的情况。
G-CSF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化疗相关性粒细胞缺少,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减少化疗的副作用。
G-CSF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刺激骨髓中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粒细胞的生成和成熟过程。
G-CSF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信号传导途径,促进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改善其功能。
此外,G-CSF还可以促使粒细胞释放到外周血液中,从而提高外周血中粒细胞的数量。
临床上,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少常常会导致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使用G-CSF可以预防和治疗化疗相关性粒细胞缺少,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研究表明,使用G-CSF可以显著提高粒细胞的数量,缩短粒细胞恢复的时间,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
在化疗过程中,G-CSF的应用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粒细胞计数和感染的风险来确定的。
根据目前的指南,一般来说,当患者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2.0×109/L时,可以考虑使用G-CSF。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如接受肿瘤骨髓移植的患者或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0.5×109/L的患者,也可以在化疗前或化疗周期中使用G-CSF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G-CSF的应用通常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的,每天一次,连续使用5-14天,或直到粒细胞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使用G-CSF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药物的贮存和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粒细胞计数的监测。
总的来说,G-CSF在化疗引起粒细胞缺少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提高粒细胞的数量,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4年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调查报告引言本报告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是一种用于治疗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的生物制剂。
市场调查报告旨在对该产品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市场规模、市场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方法本报告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市场调查。
通过收集大量的市场数据和信息,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进行综合分析。
市场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大医药公司、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公开数据和报告。
市场概况市场定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是一种生物制剂,通常用于治疗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
它能刺激骨髓产生粒细胞,增加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市场分类根据产品规格和包装形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类型有注射液和冻干粉末。
市场竞争格局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竞争激烈。
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国内外医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
市场上的主要品牌有A公司、B公司、C公司等。
市场规模市场数据显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预计在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调查结果市场需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
这主要受益于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数量的增加。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患者意识的增强,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增长。
市场价格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的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波动。
这主要受到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市场价格在未来有可能继续上涨。
市场趋势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存在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将不断涌现。
其次,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家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市场前景基于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该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市场将继续稳定增长。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促进粒细胞生成和增殖的细胞因子。
它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G-CSF在成人HLH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免疫异常疾病,其特征为异常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扩增,以及异常破坏血细胞和器官组织。
成人HLH相较于儿童HLH更为罕见,病情更为严重。
治疗成人HLH的目标是降低炎症、控制异常细胞增殖和维持器官功能。
近年来,G-CSF在成人HLH治疗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G-CSF通过促进粒细胞增殖和成熟,增加中性粒细胞数量,改善免疫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G-CSF治疗可以缓解成人HLH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学指标,并且对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G-CSF治疗成人HLH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一般情况下,G-CSF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耐受性进行调整。
疗程通常为连续静脉滴注,持续7-10天。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G-CSF治疗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发热、头痛、骨痛等,大部分为轻度不良反应,并可通过调整剂量和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进行控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患者可能出现严重感染和过敏反应等严重副作用,因此在应用G-CSF前需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确保能够忍受和受益于该治疗。
虽然G-CSF在成人HLH治疗中显示出潜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首先,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因此其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评估。
其次,G-CSF治疗对于不同HLH亚型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以及G-CSF对HLH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此外,G-CSF在HLH治疗中的最佳剂量和疗程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优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其常用制剂的临床药理研究和应用进展目的:为开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新型临床靶向药物,发掘现有药物新的临床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方法: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机制”“临床药理”“G-CSF”“Mechanism”“Signal”“Pharmacology”“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 amic”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7年12月的相关文献,对G-CSF作用于靶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常用制剂的临床药理研究和应用进展等进行综述。
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 167篇,其中有效文献53篇。
G-CSF与其受体结合后,经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如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s/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使细胞核发生基因转录,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迁移,抑制炎症和抗凋亡等。
G-CSF的临床常用制剂有非格司亭、来格司亭、聚乙二醇非格司亭等,相比于前两者,聚乙二醇非格司亭在体内半衰期较长、清除率较低且临床疗效更好,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G-CSF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且在帕金森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肝衰竭及子宫内膜疾病等方面也有新的探索。
结论:有关G-CSF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尚浅,需要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以促进开发新的药物,并且应充分发挥G-CSF长效制剂的优势,积极探索其在不同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常用制剂;作用机制;临床药理;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从被发现、提纯、命名的更替经历了20余年,在1983年被命名为G-CSF[1],目前又称为集落刺激因子3(CSF-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熊彩君;林暄
【期刊名称】《妇儿健康导刊》
【年(卷),期】2024(3)7
【摘要】国内外研究显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母-胎界面血管重铸,调节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故逐渐广泛用于生殖领域。
但目前对于G-CSF的用法、用量无统一共识,本文总结其在生殖领域的复发性流产和反复种植失败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使用。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熊彩君;林暄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成都新华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
【相关文献】
1.左卡尼汀在生殖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人工智能在辅助生殖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生殖领域的应用
5.血清及卵泡液AMH水平检测在辅助生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Beh et病患者的口腔和生殖器溃疡Bacanli;A.;Yerebakan;Dicle;O.;Parmaksizoglu;B.;E.;Yilmaz;李政霄【期刊名称】《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年(卷),期】2006(000)012【摘要】背景:Behcet病(B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口腔黏膜和生殖器皮肤/黏膜的复发性疼痛溃疡,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创伤愈合中的有效性,它可能对治疗BD的口腔溃疡(OU)和生殖器溃疡(GU)有效。
目的:旨在确定局部外用G-CSF治疗BD的OU和G U的有效性。
方法:根据Behcet病国际研究小组的标准诊断为BD的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参与研究治疗前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观察,记录在此期间的所有发病情况。
此后给予患者局部OU外用G-CSF4×120μg/d,连用5d,和(或)G U4×30μg/d,连用5d,治疗后随访3个月。
研究期间全部患者未使用并发的疾病特异性药物或免疫抑制性的外用或系统药物。
结果:对比之前接受的治疗,7例用G-CSF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创面愈合时间降低了,并减少了OU和GU的疼痛。
但治疗后一段时间,G-CSF在OU和GU的愈合时间和疼痛严重度的有效性并不持续。
结论:G-CSF对BD患者的OU和GU 的愈合时间和疼痛严重度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但鉴于G-CSF的费用高昂、制剂不实用,不能够治愈本病,因此G-CSF仅用于部分选择性患者的治疗。
(1139~1143译)外用...【总页数】2页(P)【作者】Bacanli;A.;Yerebakan;Dicle;O.;Parmaksizoglu;B.;E.;Yilmaz;李政霄【作者单位】Department;of;Dermatology;and;Venereology;Akdeniz;University;School;of; Medicine;07070;Antalya;Turkey【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7.9【相关文献】1.蒙药外用溃疡散治疗小儿口腔溃疡50例 [J], 红梅;德钦2.蒙药外用溃疡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 [J], 呼斯勒3.外用思密达混悬液辅助治疗小儿口腔炎及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 [J], 焦芳莉4.洁尔阴浸浴及氟哌酸联合外用治疗外生殖器与肛周溃疡35例临床观察 [J], 范继锋;于宪利;李清林5.康复新液与外用溃疡散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J], 王明;李亮;金成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李洪;许志恩【期刊名称】《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年(卷),期】2006(6)6【摘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首先发现于1980年,Metcalf等在研究中发现内毒素处理过的小鼠血清或者条件培养基中的一种活性成分,这种成分具有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集落分化的功能,被命名为粒细胞-巨噬细胞分化因子(Granu—loycyte—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 Factor.GMDF),此后研究发现它能在体外选择性地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分化为粒细胞集落,因此将它改称为G—CSF。
时至今日,G—CSF已逐渐应用于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非常有临床发展前景的新药。
【总页数】4页(P473-476)【作者】李洪;许志恩【作者单位】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相关文献】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J], 王洁洁2.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J], 何晓英;谭华;袁平;李小刚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J], 何晓英;付华;袁平;谭华;李小刚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J], 罗薇;舒斯云;马林;王斌5.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脑组织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J], 王诺;马风杰;张磊;戴力;李东红;耿建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免疫调节效应许昕;李庆山【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9(013)006【摘要】文章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从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途径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诱导移植物中的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使得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产生分离,从而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后,因此,输注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有前途的一种方法.但其作用的途径机制、输注的时机、输注的细胞数等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总页数】4页(P1155-1158)【作者】许昕;李庆山【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磐松楼血液肿瘤病区,广东省广州市,510180;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相关文献】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分离方法的研究现状 [J], 王炳晨;江明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分离方法的研究现状 [J], 王炳晨;江明;;;;3.急性白血病单倍体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15例饮食护理 [J], 林圆圆4.白血病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营养支持 [J],陆姗姗;刘畅;李延召5.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脏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J], 谢铭;李淼静;樊婷;余艳利;韦素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