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
- 格式:doc
- 大小:16.25 KB
- 文档页数:6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掌握动能与速度的关系,能够运用动能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够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观察动能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动能定理的表述、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中功与动能变化关系的理解。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动画演示动能变化、动能定理应用实例)。
•实验器材(如斜面、小车、弹簧、打点计时器等,用于演示动能定理实验)。
•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明确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
•演示法:利用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动能变化与外力做功的关系。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动能定理的应用实例,促进思维碰撞。
•探究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动能定理的适用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冲刺的视频,提问:“为什么运动员跑得越快,越难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质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出动能的概念。
新课教学1.动能的概念•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表达式:Ek=21mv2,解释各符号含义。
•讨论: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通过举例加深理解。
2.动能定理的引入•通过分析实例(如滑块沿斜面下滑),引导学生思考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引出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表达式:W=ΔEk=21mv22−21mv12。
听课记录: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物理观念:使学生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表达式,并能应用动能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科学思维:通过推导动能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理论探讨,探索动能变化与外力做功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展示一段视频,内容为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落地时产生的不同效果(如沙坑凹陷程度不同)。
提问:“为什么不同质量的物体落地效果不同?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物理规律?”•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并尝试提出初步假设。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做铺垫。
三、教学过程3.1 动能概念的引入•教师行为:结合视频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物体运动状态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出动能的概念,并解释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动能定义,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动能的意义。
•过程点评: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加深对动能的理解。
3.2 动能表达式的推导•教师行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逐步推导出动能表达式(Ek=21mv2),过程中强调物理公式的推导逻辑。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推导过程,记录关键步骤,尝试自行推导动能表达式。
•过程点评:通过推导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动能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3 动能定理的讲解与应用•教师行为:介绍动能定理,即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W=ΔEk ),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通过例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动能1.大小:E k =12mv 2。
2.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为焦耳,1 J =1N·m=1 kg·m 2/s 2。
3.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正值,没有负值。
二、 动能定理1.推导: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此过程力F 做的功为W 。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表达式为E k =12mv 2。
动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
2.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 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表达式为 W =E k2-E k1。
3.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则W 为合力 做的功,它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4.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表达式:W=E k2-E k1。
4.适用范围: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1.自主思考——判一判(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也大。
(×)(2)某物体的速度加倍,它的动能也加倍。
(×)(3)合外力做功不等于零,物体的动能一定变化。
(√)(4)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合外力做功一定不等于零。
(×)(5)物体的动能增加,合外力做正功。
(√)2.合作探究——议一议(1)歼15战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舰载战斗机,如图所示:①歼15战机起飞时,合力做什么功?速度怎么变化?动能怎么变化?②歼15战机着舰时,动能怎么变化?合力做什么功?增加阻拦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歼15战机起飞时,合力做正功,速度、动能都不断增大。
②歼15战机着舰时,动能减小,合力做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