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汉语之词的分类1.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
语法上给词分类,目的是说明句法结构的逻辑,指明词的用法。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给词分类只能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词类划分的标准历来有三种说法:意义;意义和功能;功能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指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二是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以后产生什么样的关系。
2.词类和词性词类和词性是两个概念:词类指称的对象是集体,指词性相同的一类词;词性指称的对象是个体,指类别相同的一个一个的词。
3.现代汉语的词类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衔接和附着,包括连词、介词、助词。
此外还有叹词和象声词,它们是比较特别的词类,也归入虚词。
4.区别动词与形容词词的归类,难度最大的是区别动词与形容词。
这里把动词与形容词作个比较:第一,“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是形容词”。
这区别动词与形容词的充分条件。
但按照这充分条件,只能确定“能带宾语的都是动词”,却不能说“不能带宾语的都是形容词”。
由于不及物动词也不能带宾语。
其次,能加“很”(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是形容词(其中一个语素有显示程度的作用,这个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但这个条件也不很充分,由于有的动词也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带“很”),如动词“了解”就可以带“很”。
不过,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主要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动词,其他动词普通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所以,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加“很”)还是可以作为动词与形容词的一个辅助区分条件。
另外,还有一类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充当谓语,只能用来修饰名词,如“初级”、“西式”、“国营”、“主要”等,我们称它们为“非谓形容词”。
第三,动词与形容词都可以重叠,但动词重叠后表示“尝试”的意味,如“歇息歇息”;而形容词重叠表示某种程度,如“冷清――冷冷清清”表示程度的加强,“(个子)高――(个子)高高的”表示程度恰到益处。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回顾(一)30年代以前的词类研究: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
受国内与国外语言学的双重影响,他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这可以看出,该书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将词类分为9类,那时还未出现“词”这种说法,而是叫做“字”,故词类均称为“X”字,分别为实字和虚字。
这个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来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格局之上,只有些许变动,数词和语气词分别从静字和助字中独立出来,增加了拟声词和量词。
黎锦熙先生的著作《新著国语文法》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语法,在汉语语法史上影响甚大。
黎锦熙先生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1](P19)他开始引入句子成分这一标准,他认为要按照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分辨词类,词类不能离开句子。
书中将词类划分为9类,和《马氏文通》里的分类大体一致,只是名称略有变动,有了“词”的叫法。
(二)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20世纪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主要受到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影响,主张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产生于这一时期,书中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在于意义的虚实。
吕叔湘先生按照意义和作用把词归为7类,他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意义比较实在,归为实义词一类;并指出凡是意义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实在的,一概称为辅助词,属于这一类的有限制词(副词)、指称词(代词)、关系词、语气词;为了便利起见,还添列了一些名称,如方所词、时间词以及日期等等。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既有规律的描述,又有理论的阐述,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汉语语法新体系。
关于词类划分标准,王力先生从意义出发,但虚词的划分考虑到了语法的意义。
他认为“汉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3年12月第50期Dec.2013NO.50词的分类是语法分析的基础,也是语法研究的中心部分,我国语法学界对词类的划分问题意见最为分歧,争论也最为持久。
关于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尽管如此,研究汉语语法,同研究其他语言语法一样,首先必须解决词类划分问题。
陈望道先生曾说:“普通文法都把研究的范围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可以叫做词论,一个叫做句论。
词论也有一些人称作措词论或连语论。
句论的内容在不同的语文当中也没有极大的差异,大概可以挪借;词论的内容则彼此可以有极大的差异,非设法解决不可。
研究任何一种语文的文法,都不能不拿它当作第一个难关来打。
”看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缺乏正确的引导。
首先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薪酬、待遇和工作地区看得很重,不切合实际,把工作的重点过度集中于东部大城市,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和一些二线中小城市却对毕业生有着大量的需求,而大学生们却不愿意去。
其次是社会的一些偏见和毕业生父母对当今就业形势的认识也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很多父母不切实际地希望孩子的就业岗位是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5.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困难。
目前我国的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等要求比较高,或者是对毕业学校要求比较高,普遍要求为985或211高校的毕业生,这些人为的壁垒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6.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校没有把就业和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师缺乏对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工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些学校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往往是在毕业前才匆匆忙忙进行,因此他们对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也就缺乏针对性。
7.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不完善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比如国家出台的大学生中西部支援计划,支援偏远落后农村的教育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自主创业方面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国家在自主创业审批、创业资金援助、税收减免等诸多方面也出台了很多政策。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词类划分标准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和学派中有不同的观点和标准,但是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助词和叹词的划分标准。
首先,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名词可以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词类之一。
例如,桌子、学生、北京、爱情等。
其次,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变化的词语。
动词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是句子的谓语成分。
例如,跑、看、喜欢、是等。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代词,起描述、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美丽的、高大的、聪明的等。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副词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程度等。
例如,很、非常、快速地、明天等。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的词语。
代词可以用来指示、代替、强调或提问。
例如,我、你、他、这、那等。
数词是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语。
数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或次序。
例如,一、二、三、第一、第二、第三等。
量词是用来表示可计量的事物的单位的词语。
量词通常和数词或代词一起使用,用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如,本、张、件、斤、公斤等。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语。
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例如,和、或、但是、因为、所以等。
介词是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介词通常和名词、代词或动词等一起使用,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关系。
例如,在、到、从、因为、关于等。
助词是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或句子成分的词语。
助词通常和其他词语一起使用,用来表示时态、语气、语法等。
例如,了、着、过、的、地等。
叹词是表示情感、感叹或呼唤的词语。
叹词通常单独使用,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感叹。
例如,哎呀、好啊、哇、嗯等。
关于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作者:王文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0期摘要:词类划分是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
现代汉语的词跟西方语言的词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这就使得汉语的词类划分成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部权威的全面标明词类的现代汉语词典,这不得不令我国的教师、学生、中文信息处理工作者以及外国朋友们感到遗憾和焦急,笔者又学习了新发表的有关词类的论著,现在把自己对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思考写在下面,敬请指正。
关键词:现代汉语;汉语词类;划分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03-02词的分类是语法分析的基础,也是语法研究的中心部分,我国语法学界对词类的划分问题意见最为分歧,争论也最为持久。
关于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尽管如此,研究汉语语法,同研究其他语言语法一样,首先必须解决词类划分问题。
陈望道先生曾说:“普通文法都把研究的范围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可以叫做词论,一个叫做句论。
词论也有一些人称作措词论或连语论。
句论的内容在不同的语文当中也没有极大的差异,大概可以挪借;词论的内容则彼此可以有极大的差异,非设法解决不可。
研究任何一种语文的文法,都不能不拿它当作第一个难关来打。
”看来,词类的划分对研究语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从理论上推动语法研究的进展,丰富和完善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经过九十年的探索,经过多次讨论,应该说取得了重大进展,尽管目前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在不少主要问题上多数人的意见已经逐步趋于一致。
此外,汉语词类的划分在实践上使汉语语法问题的分析更具操作性,给语言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研究词类划分问题,必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词类”,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那么,什么是词类呢?杨海明等编著的《语法分析与教学》(1999)中说:“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即根据词的语法特点,结合词的意义,划分词的类别”,这里的“语法特点”是指“词的形态、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三方面”;马庆株在《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1998)中提到:“词类是一种语法类聚。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的思考
中文词汇正式地划分为不同的词类,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描述泛泛的
语言现象,以更清楚、有条理地描述语言中的文法运作模式及其逻辑
规律。
现代汉语中的词类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数词、量词和感叹词等九大类别。
在真正解决词类划分问题前,需要
先明确一个词所属的语义类型,这就要求首先理清每种词类的区别,
掌握不同的句式表达,以及准确把握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为以后进行
词类划分做好准备工作。
在划分词类前,需要把握词的概念,并从词的意义、转换形式、句法
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若一词具有指代功能,则需要判断它
是否是代词;若具有标示某物的个体性质,则它可能构成名词;若具
有表达动作性质、发生关系的功能,则可能构成动词等等。
划分词类的时候,还要考虑词的变形。
根据人们的实际使用,一些词
可以同时拥有多种词性,及表达不同意义。
当一个单词出现在不同句
式中时,它具有不同的功能,表现出不同的词性,此时,要根据它所
处句式,以及前后文的关系,把握其词性,才能准确划分词类。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词类一、词类的划分(一)划分词类的目的 1.什么是词类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2.划分词类的目的意义划分词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二)划分词类的标准1.词的形态特征(构词特征和构形特征)2.词的组合能力3.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三)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情况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二、实词(一)名词1.名词的定义: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
2.名词的小类(1)表示人或具体事物的名词如:雷锋同志作家老师学生(表人)水山马飞机车辆道德(表物)(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抽象名词)如: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苦头(3)表示时间的名词(时间名词)如:秋天明年早晨现在过去(表时间)(4)表示方位的名词(方位名词)如:上下前后以上以下上面左右(表示方位)(5)表示处所的名词(处所名词)如:中国亚洲远处里屋(表处所) 3.名词的语法特点(1)名词前可以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来修饰限制。
(2)一般不受副词(如“不”、“很”)修饰,两种情况可以构成“副+名”结构:对举或连说的格式中;表示变化发展的句子。
(3)常做主语、宾语、定语,时间名词还可以做状语。
(4)一般不能重叠。
(二)动词1.动词的定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2.动词的小类(1)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如:走坐听批评宣传学习(动作行为)(2)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如:在发生存在有演变死亡(存在、变化、消失)(3)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心理活动)(4)能愿动词如;能能够会可以愿意应当(助动词)(5)趋向动词如;上下进出来去上来(趋向动词)(6)判断动词:是 3.动词的语法特点(1)能受副词修饰,在前可以加副词“不”,但除心理动词、助动词外不能受程度副词(如“很”)修饰,例如能说“很怕、很喜欢、很羡慕、”。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基于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对词汇性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的研究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和准则用于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
1. 词义:根据词汇的意义和语义特征进行划分。
例如,名词表示人、物、地点等,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式等。
2. 词形:根据词汇的形态特征进行划分。
例如,动词通常具有时态、语态等变化形式,名词通常具有复数形式等。
3. 句法功能: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句法角色和功能进行划分。
例如,名词通常可以作为主语、宾语或补语,动词通常可以表示动作或谓语,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等。
4. 派生规则:根据词汇的派生规则和构词法进行划分。
例如,一些词汇可以通过加前缀、后缀或合成形式来派生出新的词汇。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划分并非绝对固定的,某些词汇可能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词类。
此外,由于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语境的复杂性,有时词类划分可能存在争议或灰色地带。
在具体的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学者和语法学家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理论框架,可能会有不同的词类划分标准和分类体系。
因此,理解词类划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判断。
1/ 1。
对汉语词类划分原则的理解一、引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词类体系。
词类划分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我们理解词义、句法结构和语言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汉语词类划分原则,讨论不同学派和理论对词类划分的观点以及词类划分的实际应用。
二、传统词类划分1. 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它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等,并可以具有复数、格变化等语法特点。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主谓关系,同时可通过时态、体态等形式变化来表达时间和语态等语法功能。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语,它用来描述名词的特征、性质、状态等。
形容词一般可以作为定语或描写补语,具有性、数和程度等语法变化。
4. 代词代词是用来替代名词的词语,它可以指代人、事、物或抽象概念。
代词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等,并具有人称、数和格等语法特征。
5. 数词数词是表示数量的词语,它可以表示具体数目或顺序。
数词可以作为独立词语或修饰词语,具有基数、序数等不同形式。
6.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语义,可以用来修饰句子、短语或单词。
7.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它可以表达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语义,是构成短语和状语的重要成分。
8.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因果等关系,对语句的结构和逻辑起到重要作用。
9.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感叹、描绘心情或声音的词语。
它常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情绪,不具备明确的语法功能。
三、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争议传统的词类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汉语的语言规律和功能需求,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一些学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试图对词类进行更精细和全面的划分。
1. 名词和量词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名词和量词在语法功能上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单独划分为两个词类。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汉语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词类区分十分重要。
在参数结构语法中,汉语的主要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十一个。
这些词类共同组成了汉语的基本句式,从而实现语言的表达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功能和形态三个方面。
首先,词义是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之一。
名词是指用于代替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单词。
动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的词语;形容词是指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用于表达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副词是指修饰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或整个句子的词语,通常用于修饰时间、程度、方式、地点等方面的语义意义;代词是指用于代替名词的词语,一般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等类型;数词是指表示数目大小的单词,用于表示数量、次序或位置等;量词是指用于与数词配合起来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单词;连词是指用于连接两个独立语句或句子成分的单词,包括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等;介词是指用于表示空间或时间关系的单词,如“在、上、下、前、后、中、间、内、外、左、右、公、私”等;助词是指起到辅助语言表达作用的一类词语,如“了、着、的、得、地、得、过、与、跟、和、及”等;叹词是指表示感情、情感的单词,如“啊、哦、呵、唉、吟、嗯”等等。
其次,功能也是划分词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名词一般来说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各种语法角色,动词可以起到谓语、宾语等语法作用;形容词、副词可以作为修饰语表达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定意义;数量词和量词通常用于表示数量;介词用于连接名词和表示时空关系的词语;连词用于连接句子或短语;助词起到了辅助语言表达的作用。
最后,形态也是划分词类的一个考虑因素。
在形态上,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都有着一定的词形变化规则,如名词有单数、复数等变化方式;形容词和副词在程度上可以形成比较级和最高级等;在动词形态方面,动词可以用于时态、语态、体式权等方面。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词类划分标准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一、划分词类的标准给事物分类,可以用不同的标准。
选择什么标准,决定于分类的目的。
语法上给词分类,目的在于说明词在语句结构中的特点,即词的组合能力。
哪些词能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另一些词这样和,组合起来能表示什么关系,不能表示什么关系,这就是词的组合能力,或称之为功能。
划分词的标准是功能。
功能与词义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意义不是划分词类的标准,而是词类的基础。
通常说表示人或事物的词叫名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叫动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指明的是词类的意义基础,而不是划分词类的科学标准。
例如“打仗”和“战争”有相同的意义基础,可是功能并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在前方打仗”,不能说“在前方战争”;可以说“一场战争”,不能说“一场打仗”。
我们把“打仗”归入动词,把“战争”归入名词,认为它们属不同词类。
又如“害怕”和“恐惧”有相同的意义基础,“害怕”可以带宾语,说成“害怕出事”,“恐惧”不能这么用。
前者属动词,后者属形容词。
二、现代汉语词类系统根据功能标准,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先划分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后再划分出小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
实词的特点是能充当句法成分,也就是能和别的语言单位(词或短语)构成主谓、述宾、定中、状中、联合等关系。
名词有一个特殊小类:方位词。
动词中有三个特殊小类:趋向动词、助动词、判断动词。
形容词中有一个特殊小类:非谓形容词。
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特点是不充当句法成分,在结构中起连接或附着作用。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或分句。
介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前边,组成介词短语。
助词:时态助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时态。
结构助词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偏正关系。
结构助词“的”还可以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构成“的字短语”。
其他助词的作用都是附着在某些语言单位后边。
语气词附着在句子后边,表示语气象声词和叹词是特殊的词类,不分虚实。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是为了方便对词汇进行分类和描述,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语法划分和语义划分两种。
语法划分是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区分词类。
现代汉语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量词。
其中,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具有“可数性”和“不可数性”两种用法;动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或变化的词语,可以有时态、语态和情态等变化;形容词是指表示物体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用于修饰名词;副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或性质的词语,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代词是指用于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词语;介词是指用于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与其他词语的词语;连词是指用于连接句子或名词、动词等的词语;助词是用于标记语法关系的词语;量词是用于表示数量的词语。
语义划分是依据词语在语言中所代表的概念和意义来区分词类。
根据语义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型词类、动词型词类、形容词型词类、副词型词类、介词型词类、连词型词类和语气词类。
名词型词类包括名词、代词和数词等,动词型词类包括动词、形式动词和情态动词等,形容词型词类包括形容词和德词等,副词型词类包括副词、叹词和语气词等,介词型词类包括介词、状语和补语等,连词型词类包括连词和语气词等,语气词类包括助词、叹词、反问句和感叹句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既有语法划分,也有语义划分两种,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还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语境和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划分标准,正确把握各个词类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关于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
作者:王文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0期
摘要:词类划分是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
现代汉语的词跟西方语言的词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这就使得汉语的词类划分成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部权威的全面标明词类的现代汉语词典,这不得不令我国的教师、学生、中文信息处理工作者以及外国朋友们感到遗憾和焦急,笔者又学习了新发表的有关词类的论著,现在把自己对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思考写在下面,敬请指正。
关键词:现代汉语;汉语词类;划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03-02
词的分类是语法分析的基础,也是语法研究的中心部分,我国语法学界对词类的划分问题意见最为分歧,争论也最为持久。
关于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尽管如此,研究汉语语法,同研究其他语言语法一样,首先必须解决词类划分问题。
陈望道先生曾说:“普通文法都把研究的范围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可以叫做词论,一个叫做句论。
词论也有一些人称作措词论或连语论。
句论的内容在不同的语文当中也没有极大的差异,大概可以挪借;词论的内容则彼此可以有极大的差异,非设法解决不可。
研究任何一种语文的文法,都不能不拿它当作第一个难关来打。
”看来,词类的划分对研究语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从理论上推动语法研究的进展,丰富和完善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经过九十年的探索,经过多次讨论,应该说取得了重大进展,尽管目前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在不少主要问题上多数人的意见已经逐步趋于一致。
此外,汉语词类的划分在实践上使汉语语法问题的分析更具操作性,给语言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研究词类划分问题,必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词类”,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那么,什么是词类呢?杨海明等编著的《语法分析与教学》(1999)中说:“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即根据词的语法特点,结合词的意义,划分词的类别”,这里的“语法特点”是指“词的形态、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三方面”;马庆株在《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1998)中提到:“词类是一种语法类聚。
”“词类定义应该反映各个词类的语法特点……”沙平在《汉语描写语法学方法论》(2000)中提到:“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的类。
所谓语法功能,指的是词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用现代语言学术语来说就是指词的语法分布(distribution)。
词依据这种语法功能(分布)的异同类聚而成的类别就是词类。
”邢福义在《汉语语法学》(1997)中提到:“语法上所说的词的类别,即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征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我们知道,词类就是词的语法分类。
那么,为什么要划分词类呢?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1952)中说:“区分词类,是为的讲语法的方便”;沙平在《汉语描写语法学方法论》(2000)中写道:“我们划分词类确实就是为了研究语法,讲解语法”陈光磊在《汉语词法论》(2001)中说:“按语法分析的要求依词所显现的语法特点,对词加以全面而有重点的分类,就得出词类。
区分词类为的是说明语言的结构规则,指明词的用法。
”可见,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求语法的方便。
词类划分是汉语语法的基础,而划分标准的原则确立与实际操作,又直接决定了词类系统和具体词性认定的科学性价值。
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关于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功能标准以及多标准几种观点。
划分词类的标准问题可以说是基本上解决了,至于分多少类,给个什么名称,这些都不是原则问题,在某个词类体系中的小类,在另外一个词类体系中可以升为大类,反之,大类也可降为小类。
只要分类标准一致,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整个语法体系的需要上下浮动,只是有一个怎么处理更恰当的问题,没有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区别。
下面是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词类体系: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1997)把词分为三级十四类;复旦大学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增订本)(1995)的分类层级是二级十三类;张静的《新编现代汉语》(修订本)(1986)的分类层级是三级十一类;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1991)的分类层级是三级十一类;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的分类层级是五级十七类;上海师范大学张斌《现代汉语》(1996)的分类层级是四级十三类;北大陆俭明主张的分类层级是九级十五类。
关于汉语的词类体系,我们认为,汉语词类体系的层级应分为四级十四类。
汉语词类第一级应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指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副词、叹词、拟声词十类,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包括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四类。
具体阐释如下:
一、实词
(一)主体词。
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它们表达的意义比较具体,往往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而且它们的组合能力最强,数量也最多。
1.名词。
名词大多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主要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不能作补语,不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不能重叠。
它又分为方位词、处所词、时间词三类。
2.动词。
动词主要作谓语,多数能带宾语,能受“不”的修饰,多数能重叠。
它一般可分为动作动词、心理动词和趋向动词三类。
3.形容词。
形容词常作谓语、定语、补语,不能带宾语,多数能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修饰。
它包括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二)数代词
它包括数词、量词和代词,它本身的独立性较差。
1.数词。
表示数目和次序。
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
表示数目的是基数词,它包括系数词如“一、二、三”等和位数词如“十、百、千”等;表示次序的是序数词如“第一、三层”等。
2.量词。
量词不能单独使用,要跟数词组合或跟指示代词组合。
它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
3.代词。
代词是具有代替作用和指示作用的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三)修饰词
它包括副词和区别词。
它们的功能比较单一,分别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1.副词。
修饰动词、形容词、它只能作状语,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五类。
2.区别词。
它跟形容词有些相似,但它不能作谓语,它单独只能作定语,如“金项链,男同志,副处长,大型”中的“金、男、副、大”,此外,它跟“的”构成“的”字结构,如:男的、正的、大的、中性的,等等。
(四)声音词
它包括叹词和拟声词。
它都模拟声音,叹词主要是模拟人发出的表示感叹、应答或招呼的声音,拟声词主要是模拟自然界的声音。
二、虚词
虚词分为两类:
(一)关系词。
它包括介词和连词,主要起介绍和连结作用。
介词主要引进跟谓词有关的对象,跟名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修饰谓词或谓词性结构,如“从、对、用、把、将、按照、在、于”等等。
连词主要是把两个词、短语、分句或句子连接起来,以确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和、跟、同、即使、尽管、如果、而且、只有”等等。
(二)语助词。
它包括助词和语气词两类。
助词黏着在词或短语上面,表示附加意义,主要有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其他助词如“似的、所、给、连、们”等。
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了、呢、着、吗、吧、啊”等。
总而言之,我们在大量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们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划分词类的标准应主要依据语法功能,形态标准只能作为辅助标准,而且形态也只是语法功能的一种标志,意义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说到底,词类的划分,语法功能在起着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昌来.20世纪汉语语法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吕叔湘.汉语的词类问题[M].上海书局,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