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郭富斌)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115
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5篇)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5篇)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每天都是晴空万里,心情也像这晴朗的天空一样,格外舒畅。
从晨练开始,大家就很开心,在体验着学生生活,也更多地理解了孩子们的辛苦和不易,真是太多的剥夺了孩子们玩儿的时间,可在体制内又是无法解决的,唯靠我们去走伏羲教育这条改革之路。
今天晚上,老师们分组讨论了现今教育面临的现状,并分别派代表进行了分享,王美霞老师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分析了当今的现状。
认识也很深,也充满了对伏羲教育的期待和希望;崔桂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郑红霞老师结合实际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教育改革,吴教授虽然说伏羲教育很简单,但也确实需要一批老实真干的实干家,需要一批有思想,善思考的老师去做。
听了大家的讨论,我感觉改革的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客观原因,不是体制问题,不是家长,不是孩子,而是老师的思想观念,没有真正的认识,没有思考,没有一种胸怀和责任感,不会做好教育。
只要对伏羲教育有深刻的理解,不断的学习,钻研,真正为孩子未来着想,没有可能做不好的。
最大的阻碍,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走素质教育之路这是国家方针政策,只是大家都找不到适合的目标和方向,伏羲教育“教人伦,顺人性,终生受益”的理念是对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
这次学习完,我更感到任重而道远,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改革的路上,需要不断引领老师找准方向,坚定信念,不断的学习、探索,坚定的走下去。
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给课堂增添了趣味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手段。
今天在看新课程视频时,专家讲到吴正宪老师在《商不变的规律》时,引发了这样的故事情景,小猴子分桃子:3只猴子分6个桃子,小猴子们一听不高兴了说:“太少了。
”;于是妈妈说30个桃子分给15只猴子吧;小猴子们还是不高兴地说:“还少了点。
”妈妈又说道:“600个桃子分给300只猴子吧!”小猴子们听后高兴的说:“太好了。
图2
(2)根据图表(详见图2),中国共产党早期
名党员以什么身份为主?学生回答,以教师
和学生为主,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笔者进而引导在近代中国能获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往往即使做不到富贵泼天,至少也能独善其身,为什么要冒很大风险去建党搞革命?学生意识到他们是为了救亡,为了使人民摆脱贫困,振兴中华。
(3)在展览的尾厅“追梦”,今天中共领导的中国强大繁盛,请同学们结合生活感受和本课所归纳中共能成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的原因
其是其源头是什么?该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
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的高中创新课堂——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364200)丘元生[摘要]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不同的学科,学科思想的内涵是不同的。
文章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论述通过开展融入古典文学的历史教学,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的真实,把握时代的主流思想,体会社会生活百态。
“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创新了课堂教学,又渗透了历史学科思想,避免了单纯文学内容的灌输,实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科思想;高中历史;创新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1-0061-03历史与语文的结合自古有之,中国传统的文史观“以诗文证史”的基本含义是:以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为史料来研究历史或者书写历史。
这种文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以诗言志”“文以载道”等理念关系密切。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内容涵盖了上至先秦下到明清的文学发展历程,点明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
按照时序,其内容可分为诗的经典、楚辞的魅力、汉赋的风采、“李杜诗篇万口传”、宋代词苑、元曲与市民社会、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等七个子目。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分析各个子目,一节课45分钟明显不够用;如果每个子目都蜻蜓点水般地讲,又必然会造成“走过场”的情况。
因此,许多历史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感到茫然。
虽然该课涉及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是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教师不应该把这节历史课上成语文课。
那么历史课程如何扬长避短,既能贯彻学科思想又能实现三维目标呢?教师不妨大胆改弦更张。
史学界历来有“以诗文证史”的传统,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入手,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文学。
在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教师可以把该课的标题转换为“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诗词歌赋中感悟真实历史、宋词元曲里寻觅草根文化、四大名著中探究主流思想。
回看清秋不改其乐———特级教师郭富斌访思录郭富斌1徐赐成2(1.西安中学,陕西西安710018;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总第664期Sum No.6642013年第03期No .03,2013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关键词]教学,阅读,教师,专业成长[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55-10【收稿日期】2012-12-10编者按:中学特级教师作为一线教师中的成功群体,一直是我刊的关注对象,从2013年起,我刊将不定期刊发“特级教师访谈”,受访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历史特级教师,希望从中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学特色和其对目前教学的思考。
刊载内容力求实效并具有思想性,希望通过这种交流来为广大教师的专业之路提供借鉴和指导,最终厚实我们的历史课堂。
徐赐成(以下简称“徐”):郭老师您好,请简要介绍一下您是为什么选择了历史学科的?郭富斌(以下简称“郭”):我是因为对历史的热爱才进入陕西师大的。
当年一本院校我报了四所学校,四个志愿专业清一色的是历史系。
在我的潜意识中,历史是我的生命归宿,历史的神奇(神秘)深深地吸引着我。
报考陕西师大是因为当年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陕西师大历史系教授声讨日本的新闻,我深深地为他们的情怀所感染。
我是被历史牵着手走入大学校门的。
成为一名历史教师是我一生的幸运,因为它能把我的职业与我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我是准备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历史的。
徐:由此可见,“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热爱历史属于个人兴趣,历史教师则有了责任和使命的要求,二者间的转换是需要过程和条件的。
郭:对,这可能与我的求学经历有关,我有一位启蒙老师,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我的班主任老师。
他当时只是一位年轻的民办教师,一直生活在农村,但儒雅帅气,多才多艺,会弹管风琴,会拉二胡、手风琴,又能歌善舞,上课说一口没人会说,也不愿说的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衣着虽然朴素但很干净得体,同样是红卫服就比别人穿着合体,特别是冬天,爱穿一件很少见的浅灰色的对襟罩衫,围一条素雅的带格子的围巾,加上一米八二的身高,显得是那样与众不同。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2)
郭富斌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4、一本一见钟情的书——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是一本一见钟情的书,一看书名就喜欢上了。
“新陈代谢”是个生物学名词,被当作历史书名,是多么地与众不同。
【总页数】4页(P4-7)
【作者】郭富斌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论加强“广东精神”、“四自”精神对女大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基于“广东精神”与“四自”精神的调查与思考
2.成人仪式:成长的界碑
3.营造一方教师精神成长的乐土——新郑二中实现教师发展之精神成长纪实
4.镜像视域中的成长传奇\r——电影《中国合伙人》成长叙事的精神分析
5.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与企业成长——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企业家精神影响作用实证检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师暑期集中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推荐教师暑期集中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暑期集中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暑期集中培训心得体会1本次培训的重点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改进,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达成高效教学。
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高效课堂”构建模式的探索和自己的工作实际,有以下体会: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先学和自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勇敢的去承担。
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时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有效教学赢得了时间。
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果要有效果,有效益,必须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完成。
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教师应善意地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定决心、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有效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实施。
三、善于发现和总结很多名校和名师的教学模式,都是在它们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来的,适合自己学生的一种特色模式,比如“三疑三探”和“先学后教”等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要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反思,总结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有效教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通过学习我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内涵,从而有效的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抓好教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1-2期目录O历史教育视野O♦特别关注♦传统的误读/刘梦溪(封二)努力迎接“静悄悄的革命” /本刊编辑部(1)寻找中国的DNA / 执教:郭富斌整理:刘雅雯(34)西周宗法制研究综述/苑忠霞(54)西周分封制研究综述/马敏霞(58)唐宋时期政治制度变迁概述/贾连港(61)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研究综述/邓亚萍郭家玮(65)♦公民视点♦价值协商与价值共享:当代历史教育的重大课题/任鹏杰(4)钩沉记忆书写历史——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综述/向超唐宇君(14)历史教育: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张汉林(17)♦史里史外♦试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分化/雷慧清刘金霞(26)旧灵魂中的新观念: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与西学图书阅读/郭平兴(101)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途径的再探讨/赵灿东税光华(113)浅论日俄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丁大武(140)♦书林一叶♦徐继畲: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孙国平(10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在美国发现历史一一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想到的/孟伟(106)。
教学实践研究。
♦课程论要♦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观/朱汉国(9)关于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兼议“问题史学”的借鉴意义/李林川(80)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破教学难点的实践性认识/王德民郑菲(85)♦课堂观察♦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问题——课堂观察笔记(一)/吴萌(32)初中课堂“回到历史现场”的教学价值分析/方毅宁(129)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析——以川教版“西安事变”一课为例/武其芳(136)♦教材评解♦教科书插图选择应审慎——以“北宋文官出行图”为例/孙淑松(88)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影响浅析/董宇(94)深挖教材:晚清历次对外战争的“和”与“战” /郑清坡(96)运用材料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探索——以美国“新经济”为例/李秋珍(98)♦岳麓谈新♦高考试题在复习教学中的运用——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冯波(108)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宗教知识教学/马懿(111)♦人教走廊♦深挖拓展:有效备课的路径选择——以人教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复习课为例/霍建山(116)“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学法指导设计与思考/陈倩郑雯(118)O学生成长聚焦O♦聚焦成长♦我眼中的历史/陆燕南(69)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历史作业设计/马蔚(142)♦课堂内外.让知识课堂透射生活之光——例说“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的平衡策略/吴金炉(76)回到原点:有效阅读历史教科书的实践性认识——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刘晓庆(131)♦题来题去♦关于一道“心理类”试题的命制与反思/陈春东(83)“变脸”记:关于一道选择题的评价及认识/刘继伟(134)♦考试论坛♦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边界的思考——由一道高考试题说起/南向红(122)浅谈高考对教学的引导和调适作用——从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评价说起/ 丁苏霞许春凤(124)高中历史复习课的策略与实施——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石峰涛(127)O教研互动广角O♦热点追踪♦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的新陈代谢(上)/冯一下(18)“大熔炉”: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陆安(29)♦他山之石.“发现”大英帝国的历史/著者:克里斯托弗•哈丁译者:金永丽(12)澳大利亚《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探析/陈伟壁(22)追寻意义:“核心概念”在美国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于“美国独立战争”设计的比较分析/周仕德李稚勇(72)♦笔随心舞.关于初中历史好课的几点思考/叶德元(90)《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目录O历史教育视野O♦特别关注♦把握实践与学习需求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苏争艳(43)走出历史教学的“碎片化”——有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探索/闫璟(45)找准中心主题意在探索创新/吴勇(46)从“学习效益金字塔”视角审视我们的评课/陈维坚(47)掂量华丽课堂背后的“度” /尹明攀(49)“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一课的教学探索/华春勇(50)交互对话用心创新——兼评华春勇老师执教的“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王少席(53)历史课堂突破教学难点的尝试——由“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说起/王国栋(54)“麦田守望者”的智慧和价值——“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的感悟/许长荣(58)精选素材挖掘教学价值的实践性认识——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例/郭蕾(61)我看郭蕾老师执教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张赛芳(65)读书•教研•做人/张德高(66)从理论引领到实践反思/罗金永(67)回归精神家园的追问与探寻/杜国良(69)“为有源头活水来” /杨复元(70)参加“国培”学习有感/黄兰英(71)我和“国培”的“约会” /周明(72)♦史里史外♦晚清民族主义与国粹主义概述/史海燕(40)。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教案简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民族复兴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民族复兴历史丰碑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民族复兴的概念与内涵。
2. 民族复兴历史丰碑的重要事件。
教学难点:1. 民族复兴历史丰碑事件的理解与分析。
2.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策略。
教学准备:1. 教材《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相关内容。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复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详细介绍民族复兴历史丰碑的重要事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民族复兴历史丰碑的意义。
2.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
第二章:民族复兴的概念与内涵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民族复兴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培养学生对民族复兴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民族复兴的概念。
2. 民族复兴的内涵。
教学难点:1. 民族复兴内涵的理解与分析。
2.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策略。
教学准备:1. 教材《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相关内容。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复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详细介绍民族复兴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民族复兴的概念与内涵的意义。
2.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民族复兴的理念。
第三章:民族复兴历史丰碑的重要事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民族复兴历史丰碑的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民族复兴历史丰碑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民族复兴历史丰碑的重要事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览繁华姑苏,忆盛世滋生2017年版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教学立意主线:一幅画,一座城,一个“繁华”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主题:览繁华姑苏,忆盛世滋生。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素养目标】1.认识明清时期经济转型与思想启蒙、文化新变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水平3/4】)2.认识《姑苏繁华图》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并激活图画信息,对明清经济、文化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解释。
(史料实证【水平3/4】)3.以多元史料为依托,对繁华苏州陷入社会转型困局的原因进行理性分析,进而理解明清中国社会逐渐停滞不前的原因。
(历史解释【水平4】)【重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转型特征。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空前强化的专制体制、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牢固的传统经济结构。
三、教学过程明线——《姑苏繁华图》中的新变化暗线——明清时期的社会进步与危机【文化视角下的苏州】1.画卷场景:广大民众围看戏曲2.文字材料: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形式的转变思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生了怎样的转变?3.视频材料: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思考:《牡丹亭》为何长盛不衰?它传递出怎样的精神打动了老百姓的内心?七、困惑反思1. 图像史料与文字史料相比在证史方面还存在诸多局限,如何实现图文史料最佳相互印证?2. 如何实现“用好教材”、“专业阅读”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阅读的边界影响教学的边界,教师的视野影响学生的视野。
”——陕西省特级教师郭富斌。
主题教研活动(培训)讲稿历史教育的视野与方法一、历史教育为什么需要“视野”“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这是我对大学人文学科基本教育和专业训练三个阶段的理解。
——张隆溪,《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一是视野,第二是视野,第三还是视野。
——赵亚夫探索历史教育终极价值,领悟人生智慧,服务人生。
——任鹏杰视野决定高度:从历史高处眺望,从历史深处沉思,从历史细处雕琢。
——李惠军历史教师要有理想、视野、情怀和担当。
——郭富斌(一)什么是“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思想和知识的领域。
(百度百科)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于“拣到篮里便是菜”,反而漏掉了必读的经典,形成引用参考文献的“随意”。
(张隆溪)(视野就是专业眼光)第一,你这个学科的历史、研究的领域如何?第二,你这个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第三,你应该有,或者希望你有的学术视野有多宽。
参考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文献”,一个是“进阶文献”。
(葛兆光)教师的视野决定着教育的视野。
教师视野的向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视野的宽度决定教育的范围内容;教师视野的深度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水平。
(二)视野决定认识创意决定一节课的品质。
创意:高远的立意;精深的悬想;博大的情怀;历史的感念。
——李惠军:《历史视野与教学创意——用智慧、哲理和情意激活课堂》(三)历史:人类认识视野拓展的结果这个一般性的自我、具有人性的我(Ich der Menschheit)是历史的主体。
历史是人类的(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人类的自知。
历史是人类对自己认识的觉醒,以及人类对自己的意识。
——[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被人们记录下来的孤立事件的正确性有赖于一种理论,而被记录下来的各种情景的链锁则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理论,那必定要与被想象是有被动的感觉所构成的事实距离得更远,而且与真实与虚妄的更大的可能性在一起,就必然蕴含着其积极相合的更多的存在。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教师如何应对挑战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提得以高是关系到课改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诸多方面共同促进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有效性教师从2004年的新课改试点到2010年全面铺开,历经六年的风雨,新课程的改革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本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着巨大而持续的挑战和困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
教师只有适应并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才能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上的挑战: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健全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然而当前的现实是部分教师仍停留在经验式甚至是程序式的教学上。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要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2.教学方法上的挑战: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
以前,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总之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
3.对知识储备的挑战:新课程改革提倡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教科书的滞后性已不容回避,仅仅对教材知识滚瓜烂熟还远远不够,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实却是部分教师在知识结构老化、基础薄弱、更新速度缓慢,这必然影响他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04、中考课内单元主题范文——八下——第四单元——思想光芒——议论文【课内要求】在公共场合,有的人说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魅力四射,能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的人则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甚至词不达意。
其实,这种当众讲话的能力,便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去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
【主题解析】精彩的演讲稿。
【主题范文】胸藏惊雷,向阳而生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胸藏惊雷,向阳而生”。
罗曼·罗兰曾长歌纵行:“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于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更当胸藏惊雷,拒绝躺平,纵使踽踽独行于暗夜茫茫,眸子里仍蹁跹着灼灼朝曦。
何谓躺平?“躺平”,顾名思义,就是瘫倒在地,失去斗志。
如今,躺平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态度,他们沉浸在“还过得去”的生活,失去了往日的理想,不再执着于诗与远方。
拼搏的艰辛、未知的恐惧、失败的可能,让他们宁愿封闭在自己的狭小天地,也不愿踏上新的征程。
何来躺平?英国有尼特族,日本有低欲族,美国有归巢族。
躺平绝非哪国特有,面对一个信息大爆炸、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时代,在高压力、快节奏的运转中,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命状态。
面对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愈渐多元的经济选择,”躺平学”作为一种生命状态应运而生。
然,躺平绝不应成为生命的底色。
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但无论在哪个时代,怂恿人们去放弃理想和奋斗永远都站不住脚。
若李子柒躺平,则谁人把文化细落成物件,融进时代的诗,宣扬华夏之韵?若朱婷躺平,则谁人以实力击破流言,彰显女排精神,让国歌奏响奥运赛场?若袁隆平躺平,则谁人培育东方魔稻,缓解世界饥荒?人不可躺平,国家更不可。
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个人肩上都是一座山,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青年倘若躺平,那东方雄狮又何以屹立与世界之巅,傲立于不败之地?时代的重担已沉甸甸的压在我们肩头,那我们,又怎能躺平?故,打破躺平窘境,融入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