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42
学习资料专题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资料助读]◎释标题“将进酒”为乐府古题,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将”,“请”。
◎知作者李白(见第一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明背景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这一时期,诗人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
三人常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悲愤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精要赏析]◎析技巧1.诗歌首二句,作者的真正用意是悲伤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种表现手法叫________。
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
请在诗中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其他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提示:第一空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入手,第二空从题干“极言”入手。
参考答案:比兴夸张2.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提示:明确典故正用、反用类型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
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悟意旨3.结合全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请在横线空缺处填上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恰当词语:悲伤→________愤激→________。
提示:扣住题干要求“情感变化”思考。
参考答案:欢乐狂放(2)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诗人为何而愁?请在表格空缺处填上恰当文字。
提示:根据提示,把握分析。
参考答案:4.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将进酒》教学设计河北新河中学马震廷一、教材分析:《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
二、设计理念: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学习古诗领略其旨的好办法。
范读与自渎相结合也是学习古文的必经途径。
新课改再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次课想要再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以上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学习的重点,故采用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选择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
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都知道我国是酒的故乡,同时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
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就是一个酒的文化,就是一个酒的历史。
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而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
欧扬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
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真好还乡的潇洒。
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显然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二>初步感知:1、自由大声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
并推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
《将进酒》教学反思《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诗篇,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之后的教学。
一、教学设想及过程《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诗篇,其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反复诵读体味,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把握诗人情感,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基本思路是:1、导入:课前演讲《我心中的李白》,调动起大家的情感体验,然后利用对出李白关于酒的诗歌名句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李白,同学们已经相当了解,因此,我通过PPT 展示填空题目来和大家一起回顾李白。
2、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3、再读诗歌,把握节奏,感知诗情。
这一步主要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李白感情的大致变化。
4三读诗歌,把握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诗句,品味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李白。
这一环节主要以读带思,在不断优化的诵读中把握作者愁中有自信,愤中有乐观,郁中有豪迈的感情。
5四读诗歌,读出文化这一环节围绕诗歌中的酒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李白的“万古愁”6作业,为李白写一段颁奖词,意在内化同学们对李白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反思(一)可以肯定的几点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仅仅是大小讨论所能体现的。
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进度的推进这几方面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在教学之前,我通过学案的批阅,已经了解了学情,使得在课堂上的点拨更有方向性和侧重。
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贪图教学进度的快速,而是依靠学生的讨论来推进,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各个部分的时间,从而使讨论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将进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
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
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学诗,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了解相关咏酒诗篇及酒文化,对学生进行“诗化”教育,感受、培养诗人气质,一举多得。
同时注重对诗篇的诵读、背诵及比较阅读。
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也善饮,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题解:《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二、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背诵全诗。
3、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的诗风。
三、学习步骤:1、知人:说李白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想像、夸张、激情),又称为“诗仙”。
李白从小就有不凡的抱负,出众的才华,想直取卿相之位,实现济世安邦的理想。
曾经被唐玄宗召为翰林学士,但唐玄宗仅仅把他当作文学弄臣,权贵又因不满李白的傲岸的个性,嫉妒他出众的才华,遭到谗毁排挤,被迫离开长安,飘零江湖,落魄失意。
写这首诗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功业未就而两鬓斑白。
(翰林,为皇帝储才之地,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政策研究处,可成为皇帝的秘书。
)2、论世: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叛乱前四五年光景。
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
《将进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情绪。
能力目标:通过观看视频,感受中国古典诗歌慷慨豪迈的韵律。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诗歌的学习,了解李白的诗酒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古典诗歌慷慨豪迈的韵律和李白的豪迈的诗酒人生。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和学生感悟。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布衣亦可傲王侯》,孙中山年轻时曾去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见其名片上写着“学者求见之洞兄”,脸色非常难看,他心中有些生气。
便出联相讥:“持三尺帖,见一品官,孺子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不卑不亢地回答:“行千重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看后大惊,马上开中门迎接。
孙中山年轻时候豪迈之气可见一斑。
然而一千多年前,同样具有豪迈之情的大诗人李白也曾说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李白豪迈的诗酒人生。
2、感受《将进酒》:欣赏北大物理系教授、博导陈涌海先生的跨界吟唱《将进酒》,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朗读《将进酒》,并梳理诗歌内容。
4、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诗歌《将进酒》描绘的是一副欢乐宴饮的画面,诗中用几个部分展现的?(2)诗人的酒兴由何引起?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情绪?诗人又是如何排遣的?(3)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李白的豪迈,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诠释了李白的豪迈之气?5、课堂检测练习:有人说李白是个酒鬼,你同意么,请你与李白进行对话:写一段话,谈一谈“酒”对李白有何意义?6、课堂小结:已故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诗作《寻李白》中写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一生离不开三样东西,就是酒,月亮和诗。
如果没有酒,就没有那七分的月光和半个盛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解释: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赏析:此句形象生动,寄意深沉,诗人借用雪泥、鸿爪作喻,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的感慨,此后,“雪泥鸿爪”便成了惯用的成语。
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1/3《和子由渑池怀旧》教学设计一、导入1.生读标题2.解题:“和”、“子由”2.ppt展示《怀渑池》,师读,并疏通大意3.介绍背景在写这首诗的六年前,苏轼、苏辙兄弟,在父亲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考。
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奉闲和尚的寺庙内借宿,并在壁上题诗。
六年后,朝廷任命苏轼为陕西凤翔府签判。
兄弟二人第一次分手,子由送行,一直送到直到离开封四十里外的郑州地方。
巧的是此时再次路过渑池,但奉闲和尚已经去世,再加上前路漫漫,兄弟俩都颇有感触,于是便有这两首唱和诗。
二、疏通诗意1.把打乱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复原,一生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2.齐诵3.二生反馈翻译,令一生倾听,对比。
人生到底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过雪后的泥路吧。
泥上偶然留下飞鸿的爪印,但是它已经飞远,又哪里知道飞向何处。
老僧早已圆寂,安葬于新塔之下,从前借宿的僧房破败不堪,没有机会看到墙壁上的题诗了。
还记得当年道路崎岖的景象吗?那时山路漫漫,行人困窘不堪,跛脚的驴不停地嘶叫。
三、课堂研讨1.“人生到处知何似”一句,以提问发端,“到处”是到底的意思,仿佛要对宇宙众生追本溯源,寻根究底。
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用苏轼后来写的《赤壁2/3怀古》里面说的,那就是“人生如梦”,把人生比作一场大梦。
在这首诗中,苏轼的答案又是什么呢?与《赤壁怀古》不同的是,“应似”以下三句,连续使用三个意象来回答这个问题:飞鸿、雪泥、指爪。
那么,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受?提示:飞鸿(鸿飞)、雪泥、指爪——“雪泥鸿爪”为什么是大雁,而不是燕子、苍鹰、白鹤?(比较法)学过的诗词中有没有涉及飞鸿、大雁的?(联想法)大雁是候鸟,有秋去春来、远程迁徙的特点,飞行路程长达数千公里,有的要飞几个月,飞回去又要几个月。
“鸿雁传书”、“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