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1)
- 格式:pptx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3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近似数》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近似数的含义,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对数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近似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近似数的概念。
2.四舍五入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近似数的概念,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3.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时找零钱,引入近似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找零钱不是精确的整数呢?从而引出近似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4.56近似为5,而3.21近似为3呢?引导学生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如把3.78近似为整数,把2.29近似为一位小数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答案,互相评价。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近似数的概念。
如:一个水果摊卖苹果,每斤3.5元,顾客买了2.34斤,请问应付多少钱?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如身高、体重、温度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的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的教案《近似数》要求学生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一起看看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的教案!欢迎查阅!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的教案1教学目标: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相关数据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
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
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
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括号里能填几49( )835≈50万49( )835≈49万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的教案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正确进行近似数的改写。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近似数》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近似数的意义,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对于数的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求近似数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及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求近似数的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近似数的定义、求法及实际问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近似数解决。
3.小组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遇到了需要求近似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吗?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呈现(10分钟)介绍近似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近似数是一种大约数,用于表示一个数的大小。
接着讲解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初步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近似数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求近似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课时《近似数》练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及应用场合。
2.掌握将近似数与实际数进行比较和运算的方法。
3.训练学生近似四舍五入取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近似数的概念和应用。
2. 比较和运算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1. 如何对近似数进行四舍五入取整操作。
2. 将近似数与实际数做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件和教学材料。
2.班上学生事先准备好纸和笔。
3.教室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性的例子引入近似数的概念,如“假设一堆苹果有38个,但你只能数到30个,这时我们可以用近似数来估算这堆苹果的数量。
”2. 示范和讲解详细讲解近似数的概念,如何将一个实际数近似表示,以及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1.让学生自行计算几个近似数并将其写在纸上。
2.学生互相交换纸张,用近似数相互比较。
3.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近似数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4. 总结请学生总结近似数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强调近似数的重要性及实用性。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上关于近似数的练习题。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两个近似数,并写下与之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内容近似数:1. 概念:对实际数进行粗略的估算。
2. 运算:加减乘除近似数。
3. 四舍五入取整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近似数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及运用方法。
此为本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7 第8课时近似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近似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通过练习掌握近似数的加减法规则。
3.培养学生使用近似数进行实际问题求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近似数的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近似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1.将近似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2.理解近似数的意义和用途。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笔记本等。
2.学生准备:学习用具、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近似数?”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2. 学习近似数的概念讲解近似数的定义,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如让学生估算一些物品的数量或长度。
3. 近似数的加法运算介绍近似数的加法规则,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加法运算。
如:“68.7 + 25 ≈ 68 + 25 = 93”。
4. 近似数的减法运算讲解近似数的减法规则,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减法运算。
如:“72.5 - 38 ≈ 72 - 38 = 34”。
5. 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近似数的知识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6.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进行课堂检查,加强学生对近似数的掌握能力。
六、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可根据板书的重要性,展示板书内容)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近似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近似数进行计算。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會对学生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近似数》课件一、课件封面设计标题设计:在封面的顶部,使用醒目的字体和色彩,写上“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近似数》”。
字体的选择应该清晰易读,大小适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色彩搭配:采用温暖且充满活力的色彩,如蓝色、绿色等,以符合数学课件的理性气质和儿童喜爱的活泼风格。
图像元素:可以在封面上加入与近似数相关的图像,如使用图形、数字等作为背景图案。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场景相关的图形,如苹果、糖果等实物图片,展示近似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在封面下方或醒目位置简要列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学习近似数的概念”,“掌握近似数的应用”等。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本章节的学习重点。
作者与制作团队信息:在封面的底部或角落注明课件的作者和制作团队信息,增加课件的正式感和可信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近似数》课件》的封面设计应该简洁明了、色彩鲜明、图像生动,同时突出课程主题和教学目标,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 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近似数》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我们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非常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概念——近似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精确的数值,而是需要一个大概的范围或者数值大小,这时候近似数就派上了用场。
近似数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接近真实数值但不完全精确的数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无法精确计算的情况,比如估算一段路程的时间、估计物品的数量等。
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近似数来帮我们快速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近似数,比如你数一堆糖果,可能无法准确地数出每一颗,但你可以大概地估计出有多少颗。
这个大概的数值就是近似数,再比如说你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由于测量工具或方法的误差,可能无法得到精确的值,这时就可以用近似数来表示。
近似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它。
比如购物时估算总价、估算时间等。
在数学中近似数也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比如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我们可以先通过近似数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然后再进行精确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_小学二年级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认识简单的近似数》是小学数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接着数数。
1998、( )、( )、( ) 9997、( )、( )、 ( ) 497、( ) ( )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 ) > ( ) > ( )205 306 402 ( ) < ( ) < ( )二、新课教学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
”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小组汇报: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
(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二年级下册万以内加减法口算近似数估算已整理(第一季)二年级下册万以内加减法口算、近似数、估算已整理(第一季)二年级万以内加减法口算、近似数、估算近似数专项练习1)1、轻易写下得数(每日一练习○320+460=630-370=970-240=460+280=800-550=580+210=598+204=307+448=240+380=572-353=860-390=473+218=276+361=348+587=743-489=580+210=598+204=307+448=240+380=572-353=160+250=630+290=980-570=450-360=230+540=194-130=350-180=370+160=240-160=465-396=860-390=473+218=276+361=348+587=743-489=160+250=630+290=980-570=450-360=230+540=194-130=350-180=370+160=240-160=465-396=606-314=700-538=543-239=728-536=800-356=2.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197≈408≈569≈887≈373≈521≈678≈999≈254≈358≈467≈733≈799≈389≈3.估计。
861-319≈209+196≈502+198≈698-223≈959-347≈449+123≈1498+703≈995-303≈481+189≈402+349≈842-601≈398-182≈301+258≈693-381≈452+749≈1、直接写得数(每日一练○2)480+560=530-350=970-280=460+280=810-550=680+350=498+204=327+488=280+380=412-353=560-390=483+218=276+368=313+587=543-489=180+250=650+590=950-570=450-360=280+540=224-130=350-180=370+160=350-160=1165-396=762-314=700-557=503-239=712-536=820-356=2.写下下面各数的对数数192≈503≈459≈879≈1303≈539≈698≈997≈204≈408≈497≈1739≈999≈258≈3.估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他们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来帮助他们理解近似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求近似数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以及如何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数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温度,引入近似数的概念。
2.讲解:讲解近似数的概念,并用实例解释为什么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3.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4.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心得,讨论如何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
5.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课后的反馈,评价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近似数是指在进行数值计算或描述时,用一个较为接近实际数值的数来代替。
在二年级下册数学中,近似数的概念会有一定的涉及,主要以“估算”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以下为相关参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概念和应用。
一、估算数的大小1. 利用整十和整百进行估算:例如:求17 + 35的近似和,可以先将17估算为20,35估算为40,然后计算20 + 40 = 60,得到近似和60。
2. 比较法估算大小:例如:比较24和19的大小,可以利用乐于编唱歌的“大哥”和“小妹”的比较法,大哥24比小妹19大,所以24比19大。
二、数的调整和逼近1. 调整个位数:例如:求37 + 59的近似和,可以将37调整为40,59调整为60,然后计算40 + 60 = 100,得到近似和100。
2. 调整十位数或百位数:例如:求235 + 432的近似和,可以将235调整为200,432调整为400,然后计算200 + 400 = 600,得到近似和600。
三、近似数的四舍五入1. 舍去尾数,取整近似:例如:将89.4近似为89,将96.6近似为97。
2. 判断尾数的大小,再进位或舍去:例如:将35.68近似为36,将23.46近似为23。
四、近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估算物品的数量:例如:有两篮苹果,每篮约有25个,估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可以将每篮的苹果数量近似为30,然后计算30 × 2 = 60,得到近似答案60个苹果。
2. 估算时间的长短:例如:小明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大约需要30分钟,估算他回家需要多久时间,可以将30分钟近似为40分钟,得到近似答案40分钟。
3. 估算距离的远近:例如:从学校到图书馆大约有1000米,估算这两个地方的距离,可以将1000米近似为1000米,得到近似答案1000米。
总结:二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近似数是培养学生数感和估算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估算数的大小、数的调整和逼近、四舍五入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估算数值、判断数的大小,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七课时近似数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和准确数相对的就是近似数,准确数指的是和实际丝毫不差的数。
但是,生活中,有的时候根本就无法得到准确数,还有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用准确数,用近似数就可以了,比如你看到一个景区显示实时人数2285人,你可以说大约2300人,也可以说大约2000人,这里的2000和2300都是景区的近似人数,所以近似数表示一个范围内的数,近似数虽然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来,但学生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所以教材创设了全运会运动员出场的画面,根据电视中播出的人数和实际中家长听到这个数后的反应进行对比出现,引发冲突,引出新知。
(二)核心能力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培养数感。
(三)学习目标1.通过对情境中人数的不同说法,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会找到准确数的近似数,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何找到近似数。
(四)学习重点找一个数的近似数(五)学习难点理解近似数是一个范围数,所以一个数的近似数有时是多个。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预习教材第91页。
2.说一说下面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304 526 709 860(二)课堂设计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①记忆大比拼。
②填一填。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师:让我们一起跟随电视机走进全运会的出场仪式。
画外音:播音员说“本次有9985名运动员参加本届全运会”。
爸爸说“将近10000人”思考1:9985和10000都表示运动员的人数,他们的说法却不同,同学们,你认为谁说得对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1:汇报交流。
小结:这两个数都是对运动员人数的描述,9985是一个准确数,与实际参会的人数一个人都不差,10000是一个近似数,比实际参会人数要多几个,但很接近9985,也就是说10000是9985的近似数。
思考2:准确数和近似数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呢?生1:在去买东西付款的时候,需要售货员告诉我们准确数。
别人问我买东西花了多少钱,我就会告诉他一个近似数。
第8课时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91例10,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结合数轴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实际情境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方便、好记的优点,突出近似数的现实意义,体会到近似数的价值。
3.通过游戏、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合理地找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猜价格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好吗?(1)猜篮球的价钱。
课件出示:师:老师买了一个篮球大约用了100元。
请猜一猜这个篮球的价钱是多少元。
预设1:可能是99元。
预设2:可能是98元。
预设3:可能是101元。
预设4:可能是103元。
师:篮球的价钱是98元。
(板书:大约100元→98元)【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一个近似数对应的准确数不唯一”的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2)猜电脑的价钱。
课件出示:师:老师还买了一台电脑,大约用了4000元。
请猜一猜它的价钱是多少元。
预设1:可能是3990元、4010元……预设2:可能是3980元、4008元……师:电脑的价钱是4090元。
(板书:大约4000元→4090元)师:同学们猜得不错!【设计意图】第二轮关于猜价格的游戏,金额变大之后,学生会发现可以猜想的数字更多了,也意味着可能很多数字对应着一个近似数。
师:像大约100元、大约4000元这样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整十的数,我们把它们都叫做近似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0000以内的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二、借助情境,理解新知1.结合实际,认识近似数。
课件出示教科书P91例1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9985和10000都表示运动员的人数,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近似数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77例8二、教学准备:课件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近似数是学生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它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估算的基础。
之前,学生已接触过估算,知道把100以内的数看作是整十数来估算比较方便。
教材没有给出四舍五入的方法,只要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都可以。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①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②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③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④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合理地取近似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范的运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所以在设计上,我首先力求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数字都是从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都是真实的数据,如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教师数等。
其次,试图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数据,以及最后让学生当一回导购员,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近似数的特点,并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拓展。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五、教学片断实录(一)感知近似数1、提供材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介绍了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钱老师课前也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30个班级,学生1700多名,教职工大概90人。
师:你能猜猜我们学校的这些信息的准确数据是多少吗?我们学校大约有30个班级,你知道到底有多少个班级呢?生1:36。
生2:35。
生3:38。
师:小朋友都猜得比30多,都比较接近30。
师:那学生呢?约1700多位学生,你知道我们学校到底有多少学生吗?生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