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①内因说:坚持内因说的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是一个能动的个体,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真正原因是其内部矛盾的产生,是其主动改造自然的结果。在学前儿童发展过程中,环境与教育对其发展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②外因说:遗传论者、环境论者坚持认为儿童发展的外因论,他们都将学前儿童视为消极被动的个体,儿童心理的发展要么是受外部环境所驱使,要么是被内部生物学因子所规定,这中间,没有儿童自我的力量。

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①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②解释和测量学前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③揭示学前儿童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与指导学前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皮亚杰的临床法:

一般做法: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

对主试者的要求(特点):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①信任对不信任(0~1.5岁):这一阶段为婴儿期。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②自主行动对羞怯疑惑(1.5~3岁):这一阶段为儿童早期。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③主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这一阶段为学龄期。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⑤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为青春期。本阶段个体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皮亚杰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即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

社会生态学理论:

①微观系统:微观系统处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中心点,是指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自己主动接受和探索外部消息,属于一种相对封闭的自为系统。

②中间系统:包括伙伴,父母居家邻居、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即时环境。

③外层系统:包括父母单位,社区邻居,亲朋,各种媒体,机关,医疗机构

④宏观系统:包括养育价值,社会习俗,教养法规及文化价值观,法律,文化和资源等

婴儿脑重增加快:不是脑细胞数量的增加而是脑细胞结构的变化、树突轴突的增加、髓鞘的重量增加,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婴儿脑重增加。

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

①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出现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多次,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一过程被称为习惯化。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研究结果:如果婴儿产生了去习惯化现象,说明其能够区分前后两种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最后一个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两个刺激物的差异过于细微,婴儿察觉不到。

②视觉偏好法: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通过记录婴儿对每一个刺激的注视时间来判断幼儿对其中的哪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研究结果:偏好的出现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婴儿能够对两个刺激作出区分,第二,婴儿对这两个刺激的喜欢程度不一样。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是指婴儿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表情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刺激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但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不恰当的参照信息会阻碍孩子的探索行为或将孩子置于危险境地,不积极关注婴儿的行为,回应婴儿的信息探寻则容易导致婴儿形成不安全的依恋,造成情感淡漠,消极,懦弱的性格。

气质九维度指标:

①活动水平:从活跃到不活跃的比例分配。

②规律性:身体机能的规律性。

③注意的分散程度:环境刺激对行为的改变程度。

④趋近性:面对新的人或事物,婴儿是接受还是退缩。

⑤适应性:婴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自如度。

⑥坚持性:从事某项活动投入的时间长短和控制分心的努力。

⑦反应强度:反应的紧张程度和能量水平。

⑧反应敏感度:能引起反应的最低刺激度。

⑨心境质量:表现欢乐高兴友好的行为数量与不愉快,哭泣不友好的行为作比较。有些婴儿在游戏于或人交往时时常笑,有些则常焦虑和哭闹

婴儿的气质类型:

①容易型表现:这类婴儿在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比较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或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大多数时候积极、愉快,对成人与他们的交流给予积极的反映。

如何教育:从小对他们提出社会性要求

②困难型表现:这类婴儿时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他们情绪经常不好,在游戏中也会不愉快,成人需要花费很多力气来安抚他们,很难得到这类孩子的正面反馈。

如何教育:爱心加耐心,热情而坚定,理解他们,心平气和对待他们的行为

③迟缓型表现:这类孩子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景中逐渐活跃起来。

如何教育:顺其自然,热情鼓励,具体指导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①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前依恋期,出生~3个月)

②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依恋建立期,3~6个月)

③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18个月)

④第四阶段:互惠关系的形成(18个月~2岁以后)

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能安逸的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时候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情景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和探索行为受到影响,婴儿明显地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