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水肿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6
第二十三单元至第二十五单元合并讲解第二十三单元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1.水肿的常见病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2.水肿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
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诊断水肿的诊断要点(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辨证论治1.水肿的辨证要点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
先辨阴水、阳水。
阳水,一般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湿毒、水气、湿热。
肿多从头面开始,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多见表、实、热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正气大亏之象。
阴水,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多见里、虚、寒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
阳水阴水亦可相互转化。
其次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
肺水多并见咳逆;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心水多并见心悸、怔忡;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
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2.水肿的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中医内科学—肾系病症:水肿【定义】水肿是体内水液滞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表现的一类病证。
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论治。
【病因病机】水肿的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2.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总量、抗核抗体、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心电图、肝肾B超等有助于水肿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鼓胀、饮证水肿主要影响肺、脾、肾而致水气通调失职,水泛肌肤,四肢皮色不变,发病时头面或下肢先肿,甚者全身浮肿,可有喘息但先肿后喘,多伴有尿量减少。
鼓胀主要影响肝、脾、肾,脾虚木贼,湿热相乘,水聚腹腔,单腹肿胀,青筋暴露;病重时或兼下肢肿,或先积聚后成鼓胀,有时小便减少。
饮证由水气射肺所致,病位在肺,水凌胸肺,久咳喘逆后面目浮肿,其形如肿,实不是肿;严重时可见身肿,先喘,久喘才成肿胀,小便初正常,后偶有不适。
【辨证论治】(一)阳水1.风水相搏临床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
可兼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临床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中医内科学——水肿一、概念二、病因病机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合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遇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健运之职,致水湿不得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不节,或劳倦过甚,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原因发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
三、诊断要点1.症状: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
轻者仅眼睑或足跗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出现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病史: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3.辅助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B 超等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1、水肿与鼓胀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的鉴别五、辩证要点1.辨别阴水和阳水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又可互相转化。
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渐耗伤,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增剧,也可急则治其标,先按阳水论治。
2.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
外感多实;但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
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损伤正气所致。
内伤多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