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法律与政策对私营企业的保护
- 格式:docx
- 大小:17.76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在发展当地经济中作用的提高,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一些地方已经就此进行专门立法,将切实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尽管如此,侵占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和严重,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问题具体来看,民营经济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投资经营权得不到保障案例1(资料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XX年版》,p.387。
):收购之后难经营据安徽省工商联等部门的调查,1998年9月,民营企业马鞍山海天集团与市化工局签订合同,海天集团以1620万元抵付1416名职工安置费收购原破产企业马鞍山橡胶厂,成立海橡公司,同年12月恢复生产。
在700多名上岗职工中,绝大多数不愿成为打工仔而未签订劳动合同,近300人不愿或没有上岗。
在公司通知、通告无效的情况下,自次年6月停发这些未上岗工人的工资,由此引起了少数人殴打公司领导、拦堵205国道的恶性事件。
事发后,该公司按照市委、市政府协调指导小组的意见,补发了上述旷工人员的工资。
但因职工大锅饭思想没有转变,对立情绪没有化解,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十分困难。
加上职工为身份、产权归属等问题上访不断,XX年4月市化工局书面通知海天集团退出海橡公司,单方面终止收购合同。
海天集团不同意,化工局便在市领导的支持下以海天集团未安置好职工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于5月25日查封了海橡公司,至报告发表时此案尚在审理之中。
分析与评论:民营企业收购经营不善的国企,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问题是受种种因素限制,民营企业往往并不能以一个平等市场主体的身份开展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
有的企业本来已经破产几乎失去全部价值,一旦民营企业要去收购就变成了黄金;国企职工下岗时尚能正确对待,一旦有民营企业收购或兼并就无理取闹,搞得企业无法应付;政府则往往在矛盾和冲突面前不惜牺牲民营企业的利益以求得一时安稳。
论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与完善路径作者:高峰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06期摘要: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是指民营企业所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参与者,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非公有制经济重要代表的民营企业,在法律上的地位却并没有得到体现,着关系到民营企业是否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未来民营经济的走向,通过对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现状的梳理并找出相关对策,因此明确民事企业的法律地位不仅影响着民营企业的民事权利和义务,也影响着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关键词:民营企业;法律地位;法律保护;完善路径一、引言民营企业是除国有企业以外所有非公有制企业的总称。
民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有着不同的观点与学说,但在法律中并未对“民营企业”明确定义。
因此,民营企业并非法律规定的企业类型,其内涵和外延有待考究。
民营企业伴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其发展过程饱受挫折,从不合法走向合法,目睹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随着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一系列的政府简政放权、优化税收制度的推进,中国民营企业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期。
法律地位,是指法律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实际状态,体现了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角色。
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指的是民营企业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包括民营企业享有的民事权利和遵守的民事义务两方面内容。
二、民营企业基本概念及其外延(一)民营企业从法学的角度来讲,“民营企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在此节着重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民营企业的概念。
在现代经济词典中,广义的民营企业指除国家或政府直接经营的各类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狭义的民营企业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市场经济学中对“民营企业”的定义为:国营企业的对称。
一些国有企业可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制改造成民营企业,从而打破了传统上“国有国营”的旧模式,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试论民营企业法律制度的完善途径[摘要]当前,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何为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法律制度如何完善,已成为学界较为关注的话题。
文章针对民营企业定位、立法现状,制度缺陷进行分析,探讨了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公司治理、融资等方面的法律完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公司治理;融资一、民营企业的法律界定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民营企业概念,“民营企业”提法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出现民营企业概念,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引导和鼓励其健康发展。
”此后,“民营企业”一词就在报刊中广泛出现。
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密切关注。
实际上,民营企业是人们对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具有经营自主性的“非政府经济”给予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
广义的民营企业是指除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狭义的民营企业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从我国民营企业法律保护的现状来看,主要包括《公司法》、《乡镇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
尽管这些法律法规没有以民营企业命名,也没有表现为一个统一的、集中的立法模式,但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有关民营企业的法律保护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例如《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对私营企业的资产来源、私营企业的类型、私营企业的权利义务等作出规定;《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了乡村集体企业在不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吸收投资入股,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从国际来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各国经贸摩擦时有发生,全球经济风险不断叠加,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不利的影响。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处于“三期叠加”的改革攻坚期,伴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民营企业受到资金与市场的压力愈发强烈,于是社会上不时出现一些民营经济退场论等错误舆论,因此从新时代党对民营经济政策的角度来阐明党对民营经济是一贯支持、鼓励的,并通过政策引导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民营经济政策的赓续性1934年,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营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
”“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之外,不但不加以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
”1949年4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概括为“四面八方”,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同年9月,《共同纲领》中指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1950年春,毛泽东提到“不看僧面看佛面”,目前发展私营工商业,与其说对资本家有利,不如说对工人有利,对人民有利。
同年12月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进一步推进私营企业的发展。
1951年底到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暴露出一些私营工商业的问题,党对私营经济政策开始限制。
1953年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私营经济基本消亡。
1958年的“大跃进”政策以及文革时期的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致使民营经济的发展停滞。
1978年改革开放,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个体经济为公有制经济必要有益的补充,以法律政策的形式对个体经济予以肯定。
1987年十三大指出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都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次年宪法修正案通过,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乐税智库文档财税法规策划 乐税网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标 签】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颁布单位】国务院【文 号】国发﹝2005﹞3号【发文日期】2005-02-19【实施时间】2005-02-19【 有效性 】全文有效【税 种】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一)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
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
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宪法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0年6月20日,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法学专科学员国开平台网上形考;同时资料也是期末纸质考试的必备资料。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后来又经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作了一些修改,正式公布施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的宪法性文件。
[答案]对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是中国宪法史上仅有的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光辉结晶。
[答案]对3.国家性质是国家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其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利的归属。
[答案]错4.在实行成文法的国家,根据“遵循先例”原则,法院的宪法判例,特别是最高法院的判例,对于下级法院具有规范的作用。
[答案]错5.在本质上,宪法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答案]错6.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宪法关系、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宪法规范作为法律规范的一种,与其他法律规范在功能上是不一致的,即是对其他类社会关系的调整。
[答案]错7.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政治联盟:一个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另一个是由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政治联盟。
[答案]错8.由司法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度起源于美国,并为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
[答案]对9.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实行民主集中原则,一般都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仅具有立法职能,并负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责任。
[答案]对10.英国宪法是成文法宪法,这是其发展的渐进性所决定的。
[答案]错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或二项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试述我国企业法务制度的现实局限性和完善建议摘要:随着全球化模式的逐渐运行,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承担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
面对这一变化,企业大胆改革,一方面积极完善自己的经济运行模式,寻求转型;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内部的法务工作,不断提升其地位并且适当地扩大其职能权限。
法务工作机制得到完善,既能帮助企业努力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又能帮助企业内部的法律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法务制度;局限性;完善建议引言企业法务亦称公司内部律师,是企业法务制度的执行者,企业法治的实现者,本质职能是沟通政府规制与公司自治,实现企业合法合规地获得最大利益。
从组织架构上看,企业法务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作用具有广泛性、时效性、预防性。
广泛性是指企业法务的职能范围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包括事前监督防控和事后补救。
1新常态背景下企业法务管理改进路径1.1重视立卷归档的重要性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极快,因此更需要重视相关卷宗的立卷归档。
立卷工作不但应涵盖实物卷宗,而且还包含电子版档案,应保证可供法律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如果法律事务复杂性较强,应重视收集同类型的案卷,给予不同具体事件一定参考价值。
有关法律事务的负责人在受理事务之后,应当设置电子卷和实物卷,基于档案性质的不同,在分类上体现出差异。
1.2企业应当重视法务培训工作的落实对企业而言,应当重视培训法务人员的相关工作,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素养,强化法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
基于此,法务部门相关人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
企业也需要拓宽培训渠道,聘请业内翘楚到企业讲课或交流,提高法律培训的相关质量,实现解决问题效率的提升。
如果仍存需要讨论的问题,应当统一组织讨论,强化企业的立法。
2我国企业法务制度的现实局限性2.1企业法务制度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企业法务制度决定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效果。
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历程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认识及保护,有一个不断发展并逐渐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与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性质的认识逐渐成熟,是密不可分的。
回顾个体、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历史及其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对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这一时期从1949年开始,至1954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采取的政策,是允许其存在并鼓励其发展。
这在《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中都有明确宣示。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30条规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这就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并对它采取“鼓励”和“发展”的方针。
《共同纲领》第31条还规定:“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例如为国家企业加工,或与国家合营,或用租借形式经营国家的企业,开发国家的富源等。
”不过,在实践中,私营工业经济的产值在全国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49年的63%急剧下降到1952年的39%。
这说明,从1949年起私营经济并未真正受到鼓励和扶持。
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把我国经济按所有制的不同划分为4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
在提法上,取消了“私营经济”的概念,而使用“个体劳动者”经济和“资本家”经济,其实质仍然是个体私营经济。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6.25•【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2024年6月2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受国务院委托,现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鲜明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强调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期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完善相关法律、开展执法检查,今年又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监督,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作出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构建。
完善顶层设计。
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针对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23年7月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进一步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
一、单项选择题1.英国在17世纪就通过了《人身保护法》和《权利法案》,1791年的法国宪法则把《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纳入宪法的文本之中。
这说明()。
A.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律B.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C.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D.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2.( )是世界宪政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称之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A.1679年《人身保护法》B.1776年《独立宣言》C.1789年《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D.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3.法国现行宪法是( )。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宪法B.封建帝制宪法C.君主立宪制宪法D.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协定宪法4.18世纪、19世纪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只限于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自由权。
但随着( )的制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从自由权已扩大到了社会权、经济和文化权利领域。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B.《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德国《魏玛宪法》D.《世界人权宣言》5.我国1982年宪法是在( )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A.1949年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1975年宪法D.1978年宪法6.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的是( )。
A.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B.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C.1998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7.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是在( )宪法修正案中。
A.1988年B.1993年C.1999年D.2004年8.美国宪法由序言和( )宪法正文组成,并已通过了( )宪法修正案。
A.7条、26条B.7条、17条C.7条、27条D.17条、27条9.宪法不仅规定了国家根本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这些规定为国家和公民提供了行动指南。
这表明宪法具有( )。
A.确认作用B.限制作用C.指引作用D.评价作用10.下列对宪法的定义最恰当的是( )。
A.宪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B.宪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的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及民主运行机制并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规范的总称C.宪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及民主运行机制并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规范的总称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基本法律的总称11.某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 )。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民法学科毕业论文选题1、论民法的渊源2、民法基本原则研究3、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4、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问题研究5、监护制度研究6、论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7、合伙制度研究8、论撤销权9、论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10、关于民事时效制度的完善11、现代化背景下的人身权问题研究12、互联网领域的隐私权保护13、“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14、关于自由权的理解与保护15、关于死者人格权的保护16、法人人格权问题研究17、论精神损害赔偿18、论物权法的原则19、论物上请求权20、用益物权研究21、论物权的公示公信22、关于相邻权的范围及其保护23、论地役权24、论善意取得25、论土地承包经营权26、论水资源使用权27、共有法律制度研究28、试论重押禁止29、论权利质权30、论取得时效31、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及其司法裁量32、我国高新技术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33、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及其法律救济34、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35、 WTO与知识产权保护36、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研究37、服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38、论合同法的原则39、关于合同的成立与生效40、论缔约过失责任41、格式合同及其效力的分析42、违约责任归则原则的分析43、论附随义务44、论情势变更45、关于双务合同中抗辩权的研究46、论有名合同的扩展与完善47、论债权人代位权48、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辨析49、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50、关于特殊侵权行为若干问题研究51、论共同侵权行为52、论学校事故及其赔偿53、试论配偶权54、离婚损害赔偿问题研究55、无效婚姻制度研究56、夫妻关系法律问题研究57、论继承权58、论代位继承与转继承59、遗嘱继承制度研究60、论现代社会中的父母子女关系诉讼法学科毕业论文选题1、论无罪推定原则2、论刑事诉讼中的司法独立3、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4、论刑事证据的可采性5、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6、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7、沉默权原则在我国的立法思考8、论死刑核准权9、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完善10、论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11、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辨平衡12、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缺陷与完善13、论刑事诉讼中的简易程序14、论辩诉交易15、论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16、论刑事审判监督程序17、论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制度18、我国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的构想19、刑事诉讼中非法占据排除原则的构建20、论刑事诉讼中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21、刑讯逼供的法理分析与对策22、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23、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24、论陪审制25、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探析26、论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置27、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28、警察出庭作证制度探析29、刑事证据质证制度的完善30、论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权31、论刑事司法人员的司法理念32、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与构建33、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34、论民事诉讼价值35、论法官中立36、论诉权37、论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38、论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39、论当事人的追加40、代表人诉讼制度研究41、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42、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43、论电子证据44、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45、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研究46、论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47、法院调解制度研究48、论证据交换49、举证时限制度研究50、民事诉讼起诉条件的重新认识51、建立审前准备程序的思考52、论司法行政化的弊端及克服53、论民事强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54、人身执行问题研究55、代位执行制度论56、“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57、论民事审判的检察监督58、建立民事公诉制度的构想59、关于再审程序的重新构建60、论民事简易程序经济法商法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论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互动关系2.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辨正3.经济法与弱势群体的保护4.市场经济与反垄断的立法建设5.论规模经济与反垄断法的关系6.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7.反垄断法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8.加入WTO与加强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研究9.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10.新型消费领域消费者权利保护研究11.税负公平原则和农村税费改革12.税收司法保障研究13.税法公平价值论14.政策性银行运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15.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研究16.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的若干法律问题17.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18.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1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20.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建构21.国外社会保障税对我国社会保障税法的借鉴22.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借鉴23.工伤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24.论土地征用制度25.房地产项目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26.土地储备制度研究27.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28.农村土地权属法律模式研究29.城市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思考30.罢工权法律制度研究31.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32.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研究33.论商法的基本原则34.我国证券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35.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36.证券发行保荐人民事责任研究37.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38.试论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完善39.试论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重构40.合伙协议法律性质研究41.公司章程法律性质研究42.论有限责任与债权人保护4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创新研究44.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研究45.破产法若干问题研究46.论独立董事的义务47.公司资本制度研究48.论股权49.我国股份回购的现实意义与立法完善50.股东知情权研究51.企业并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52.关联交易法律问题研究53.股东诉权的司法实务研究54.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法律问题研究55.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立法模式及其发展趋势56.清算中公司的性质及其责任的承担57.审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58.论保险利益59.票据权利研究60.信托的法律性质与基本理念61.保险委付研究62.论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国际法毕业论文选题1、从国际法上看人权与国家主权;2、海洋法公约与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研究;3、“反恐”国际合作与国际法规范研究;4、联合国反腐公约、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实证研究;5、 BOT项目的法律问题研究;6、国际贸易中的欺诈与防范;7、 WTO规则在我国的适用;8、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模式选择;9、国际私法趋同化趋势研究;10、公共秩序保留在我国的适用;理论法学毕业论文选题一、法理学1、论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2、论法的形式理性、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3、论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关系4、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5、论社会法第三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论法的规范性与社会性7、论权利本位与刑事法的谦抑8、法律权利的规范分析9、论程序的功能10、论法的位阶或法的效力等级规则制度研究11、法律行为制度和法的调整方式12、论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13、应然与实存:中国的司法独立14、论司法权与诉讼权15、中国立法程序的实证分析16、正当程序与中国法治17、对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研究和思考18、中国法律职业的问题及其发展路向19、中国的法律移植和法的“本土化”20、论法与传统二、法制史一中法史1、西周诉讼制度研究2、周代契约制度研究3、法家思想研究4、唐律探索5、唐代刑事法研究6、宋代经济立法探析7、清末变法修律研讨8、中国近代宪政立法研究9、中国反腐立法研究10、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二外法史1、古希腊民主制度探索2、罗马私法体系研究3、中世纪商法研究4、西方教会法研究5、美国宪政制度发展研究6、法国行政法制发展研究7、德国民商法制发展研究8、两大法系诉讼制度比较研究9、西方自然法思想发展研究10、西方人权立法发展探索三、宪法学1、论宪法的效力与实效2、论宪法权利的演进3、论人民主权原则与基本人权原则的关系4、论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关系5、关于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思考6、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比较研究7、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思考8、地方自治及其中国问题9、论宪法社会权10、表达自由的规范分析11、修宪程序研究12、论宪法经济自由权的演进13、中国问题:迁徙自由的社会实证分析14、中国的宪法修正案研究四、行政法学1、论行政权的范围及其演进2、论行政合理性原则3、中外行政主体理论比较研究4、论行政行为的效力5、行政许可的规范分析6、行政立法程序研究7、论中国的行政强制制度8、论行政作用的多元化9、行政复议司法化研究10、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研究11、论行政不作为12、论行政诉讼类型13、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14、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缺陷及完善15、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刑法学、犯罪学毕业论文选题目1. 论犯罪的概念2. 论罪刑法定原则3.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4.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5.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6. 试论刑法的谦抑性7. 论刑法与人权保护8. 论刑事责任与刑法价值的实现9. 论私营企业的刑法保护10. 论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设11. 论刑法的解释12. 论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13. 论我国犯罪构成的模式14.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15. 大学生犯罪的刑罚研究16.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17.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借鉴18. 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19. 罪过的若干问题研究20. 间接故意若干问题研究21.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辨析22.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辨析23. 犯罪中止基本问题研究24. 犯罪未遂基本问题研究25. 正当防卫研究26. 论无过当防卫27. 紧急避险的认定研究28. 共同犯罪的认定29. 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问题30. 教唆犯若干问题研究31. 论牵连犯的定罪与处罚32. 论死刑理念及中国死刑立法33. 论刑罚理念的转变34. 论刑罚的预防功能35.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36. 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37. 累犯制度研究38. 缓刑若干问题研究39. 自首问题研究40. 罚金刑研究41. 资格刑研究42. 假释制度研究43. 论前科消灭制度与罪犯的再社会化44. 持有型犯罪若干问题研究45.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46. 论合同诈骗罪47. 信用证诈骗罪研究48. 有组织犯罪问题研究49. 论洗钱罪50. 我国着作权刑法保护的立法思考51. 论绑架罪52. 抢劫罪研究53. 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54. 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55. 侵占罪探究56. 贪污罪疑难问题研究57. 受贿罪共同犯罪问题研究58. 挪用公款罪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59.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若干问题研究60. 渎职罪若干问题研究61、论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系统62、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63、试论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64、论市场经济对犯罪的影响65、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66、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防治对策67、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68、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69、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70、计算机犯罪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71、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72、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73、对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74、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75、智力、气质、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解析:《宪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因此ABC是正确的。
2.【答案】D。
解析:《宪法》第11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所以D正确。
3.【答案】C。
解析:《宪法》第10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因此C是错误的,应选。
4.【答案】C。
解析:《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D。
解析:我国的基层政权在城市中指的是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街道办事处属于派出机构,也属于基层政权);在农村指的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体。
很显然,县人大及其人民政府不属于基层政权的范畴。
6.【答案】B。
解析:《宪法》第116条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故正确答案为B。
7.【答案】C。
解析:《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其中,言论自由是其他自由权利的基础,居于首位。
故正确答案为C。
8.【答案】C。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
试论我国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摘要】:本文着重通过对中国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导致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政策执行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政策制定中出现的问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对策与措施【正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十一五”期间,如何为经济保驾护航、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进一步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是当前政策制定与执行亟需面对的。
而在这之前,首先要找出现阶段我国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找出进一步提升我国政策水平的对策与措施,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现阶段我国政策制定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我国政策制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已经启动,并且在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尽管人们总是试图制定并实施最有效率、最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但无庸讳言,我国政策制定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及原因有以下6方面:1、政策制定资源不足入世以前,我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型经济,与之相匹配的是政府拥有足够的可支配政策资源,包括财力、物力以及其他资源。
入世以后,市场的比重大为增加,政府控制的政策资源减少,而入世客观上要求提供更多的政策制定资源,但我国中央政府的汲取能力呈逐年下降趋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政策紧张状况。
而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去制定与实施相关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每项政策所能分得的“蛋糕”就很小,往往不足以保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严重影响了政策制定资源(包括财力、物力、人力、信息及其它各种资源)的有效供给,影响着政策制定系统的功能的正常发挥。
另外,入世带来政策制定成本的增加,如果这种增加的需求因为政策资源的相对下降而不能满足的话,那么问题将会更严重。
2、政策资源分布不合适政策制定需要充分合适的资源条件。
我国的政策制定资源除了有效供给不足的危险以外,还存在着分布不均且重点不合适的现象。
经济法学-论述题五、论述题1、试述经济法的法律属性答:(1)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1)一方面,它通过众多的具体的部门经济法,分别调整着各类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在总体上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地调整。
综合调整是经济法特有的功能。
经济法是国家全面调控经济的主要法律部门经济法是天然的法系统工程。
2)经济法当然也要调整具体的经济关系,也要解决具体的经济争议和经济纠纷。
但它对经济关系是就其全过程进行系统调整的,是从头管到尾的,而且调整的重点是在引导参加者依法进行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关系的正常运行。
(2)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在我国,就是要正确调处国家所代表的社会整体的意志、行为和利益与企业组织所代表的社会个体意志、行为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法正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
(3)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4)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现代经济法是在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中产生的,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
在经济法出现并形成之后,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大力运用经济法这一法律手段,不断地调整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关系,为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服务。
(5)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是以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的。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必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负责。
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2、试论经济法律关系与经济关系的联系与区别答:(1)区别:经济关系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物质社会关系,是属于第一性的。
在统治阶级意志制约下的经济关系即为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关系经过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调整后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意志性质的关系,是第二性的。
(2)联系:经济法律关系不是统治阶级可以任意制造的关系,它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观物质基础。
经济法律关系不是经济关系的原型,也不是经济关系的简单的派生物,而是将统治阶级意志通过法律形式整顿、确认后所形成的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表现形式,为内容的关系,它得到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对原生的经济关系起巨大的反作用。
论我国刑法对私营企业的保护法学专业学生陆辉指导教师方启摘要:私营企业迅速开展壮大,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我国对私营企业的政策导向从“引导、监视、管理〞开展为“鼓励、引导、支持〞。
因此在80年代到21世纪初先后制定了调整私营企业开展的法律规。
不容无视的是,对私营企业的法律保护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一方面我们的一些法律仍然存在片面的保护国有财产的倾向,无视私营企业的应有的平等权益。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国有企业的不平等的照顾,要求国有企业承当更多的社会责任,有时反而使私营企业在事实上的法律权益高于一般的国有企业。
本文想从我国私营企业的立法进展和缺陷以及一些应当注意的问题对我国私营企业的法律保护加以讨论。
关键词: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立法缺陷Discuss the protection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f criminal law ofour countryStudent majoring in Law LU HuiTutor LIUFangqiAbstract:The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s rapidly, has already bee the important ponent of market economy, policy guidance on it is for private enterprise in our country from "lead, supervising, management "develop into " encourage , lead , support " of. So successively made the legal norm of adjusting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 to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in the 1980s. The one that can't be ignored is, while making remarkable progress to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enterprise run by the local people, alot of questions exist too, for example: On one hand some laws of ours still have one-sided inclination of protecting the state owned property, ignore the due equ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nterprise run by the local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we requir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o bear more munity responsibility to the unequal treatmen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 make the enterprise run by the local people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fact instead sometimes. This text wants to discuss from the legal protection to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f our country of legislative progress and the defect and some questions of noticing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f our country.Keywords:Private economy; Individual economy; Legislative defect私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正日趋重要。
试论我国法律与政策对私营企业的保护
“三分天下有其一”,当前的形势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切如同马斯洛搭好的5级台阶,度过了生存大关隘的中国民营企业关于安全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一切又是一个悖论:安全常常与弱者相联,而中国的民企长大了,为什么反倒觉得自己并不安全?我们认为,国家实际上规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私营经济的发展。
一、从政策上来讲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发文,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体经济“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7年,党的十三大表明,“鼓励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更快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2000年10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指出,“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要求“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二、从宪法上来讲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这一修改把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从原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提高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地位,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已经作为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处于同等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根据宪法这一精神,相应地体现在司法实践上,最高人民法院在99年6月的“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中也已明确“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发展和发挥积极、重要作用的实际,对现行宪法作第一次修改。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作第二次修改。
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后于1995年2月通过的《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第一次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以明确的刑法保护,规定:利用职务便利侵吞、挪用非公有制企业财物、资金,构成特定职务犯罪,最重可判处15年有期徒刑;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人员因受贿而损害本单位利益,构成犯罪,最重可判处15年有期徒刑。
得到国家法律强有力保护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非公有制经济,这以后在我国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更大,
效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