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荒岛余生
- 格式:docx
- 大小:27.39 KB
- 文档页数:12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提升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运用小说中的表达方式,锻炼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品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积极进取,勇敢生存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点。
3. 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2.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小说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小说情节概要、人物关系图、主题思想分析等。
2. 学生准备小说《荒岛余生》的阅读,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小说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情节,理解人物。
(2)教师提供阅读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创作一篇小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荒岛余生》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特点。
6.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荒岛余生》的故事情节。
(2)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
(3)了解荒岛生存的艰难,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应对困境的意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风光,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会从故事中汲取生活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荒岛余生》的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
2. 分析荒岛生存的艰难,培养学生应对困境的意志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理。
2. 学会从故事中汲取生活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荒岛生存环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讨,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
3. 荒岛生存:讨论荒岛生存的艰难,培养学生应对困境的意志和能力。
4. 生活哲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生活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准备相关问题。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荒岛余生》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课文朗读: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纠正发音、停顿等问题。
4.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查尔斯·罗伯逊的性格特点,讨论其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
七年级语文下册《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学习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自强不息的精神。
(2)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和主题。
2. 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荒岛求生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2)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2. 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写一篇关于自己面对困境的经历或感悟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荒岛求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任务型教学: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荒岛余生》。
2. 与荒岛求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困境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分析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3. 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困境等。
三、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荒岛求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岛求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课文《荒岛余生》。
2. 阅读理解:(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经历了什么困境?(2)查尔斯·罗伯茨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挑战?他是如何应对的?(3)课文中的其他人物有哪些?他们与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下列问题:(1)查尔斯·罗伯茨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他在荒岛求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2)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有哪些?如何看待这些问题?(3)从故事中可以学到哪些人生哲理?4. 欣赏与评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感受主人公在荒岛上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荒岛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荒岛生活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荒岛余生》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人公查尔斯·罗伯茨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感兴趣之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如何面对困境。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面对困境的文章。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课文《荒岛余生》的基本内容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的分享,了解他们如何面对困境,是否能够从主人公的经历中汲取正能量。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是否较高,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荒岛余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小说《荒岛余生》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性格特点。
3. 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品味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乐观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荒岛余生》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商人查尔斯·鲁滨逊在航海途中遭遇风暴,被冲到了一个荒岛上,他凭借智慧和勇气,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终得以获救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中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性格特点。
品味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探讨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说封面、作者简介和故事梗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你会如何生存下去?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性格特点。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探讨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背景。
3.5 文学鉴赏学生选择小说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进行阅读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鉴赏心得。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荒岛余生》语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荒岛余生》的故事梗概,了解鲁滨逊的荒岛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鲁滨逊勇敢、坚韧、乐观的精神,培养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克服困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荒岛余生》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
2.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荒岛余生》的相关章节。
(2)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3.合作探究1.鲁滨逊在荒岛上面临哪些困境?2.鲁滨逊是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的?3.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教师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鲁滨逊勇敢、坚韧、乐观的精神。
5.案例分析1.鲁滨逊在荒岛上种植粮食的过程。
2.鲁滨逊制作陶器的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学习鲁滨逊勇敢、坚韧、乐观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中的感悟。
2.深入阅读《荒岛余生》,了解鲁滨逊的其他故事,分享给同学。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及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2.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鲁滨逊的勇敢、坚韧、乐观精神。
4.作业布置注重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荒岛余生》教材解析1、从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
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调整生活心态。
要避免学生误以为鲁滨孙是运气好,只身落难荒岛又得到许多生活用品,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应该充分注意到,鲁滨孙并不是在旅游,也不是在模拟生存挑战,他遭遇的是真实的海难,他打定主意一个人在岛上苦度余生。
他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终于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的。
正因为这样,鲁滨孙才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2、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提示: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
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
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
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3、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提示: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
日记总是面对自我而非他人。
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
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在这部名著里多次提到《圣经》及鲁滨孙对上帝的祈祷)。
有了这个前提,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其实谁都需要有精神支柱,才活得有理由,活得有意4、鲁滨孙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提示: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
年级下荒岛xx【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解xx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2.学习心理描写【课前准备】1.收集作者xx•xx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预习提纲】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xx漂流记》【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突然发生的事情会使我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可让学生发言,教师适当举例,例如,上山打柴,天黑被困;放学回家,因大雨被困河岸等)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理智的头脑,乐观的精神去对待它,就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二、导入新课:(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
(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三、字词教学把还没有解决的生字词找出来,用以下三种办法求助:1、工具书;2、同学帮助;3、站在讲台上的助手——老师帮助。
(建议学生在课内用此法,快捷一些,困难较大的同学课外用前两法补充)以下为必须掌握的:(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根据情况板书。
)泅(qiú)沮丧(jǔ)搁浅(gē)冻饿之虞(yú)聊以自慰(liáo)泅:浮水。
作践:糟蹋。
沮丧:灰心失望。
搁浅:本文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斫痕:用刀斧砍的痕迹。
抵御:抵挡。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冻饿xx:不用担心受冻受饿。
xx:忧虑。
郑重其事:对事情严肃认真。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
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四、整体感悟A、鲁滨孙在海上遇难,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陷绝境,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鲁滨孙刚流落到荒岛上感到自己的前途很暗淡,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特别是从搁浅的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他的格外恩赐。
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B、鲁滨孙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
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
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十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
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
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C、小结:本文主要描写鲁滨孙被陷落荒岛之初所遇到的生存问题、物资问题和精神问题,鲁滨逊在前途暗淡的绝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并顽强地活下来,活得潇洒,活出了人格。
五、提问、研讨、探究A、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理。
“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孤立无援”“沮丧无聊”“不幸”。
B、第2自然段中“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指理智。
C、如果说第1自然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他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
D、第2自然段中“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句话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表达是什么?它表达了鲁滨孙的什么思想?(这个成语是“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表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说明他已经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E、接下来鲁宾孙做了那些事,为自己生存做了什么准备?1.第4、5两个自然段写鲁滨孙怎样计算时间,一个人在孤岛上时间对他有什么用处?他为什么要计算时间?他观测到初入秋分线的太阳,差不多正在头顶上,测出他的位置在北纬9度22分。
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刻上上岛的时间并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个再大一倍的斫痕,用这种方法来计算____年__月__日。
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
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
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丢失了生存的意义。
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
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
(板书:测定位置、计算时间)2.第6自然段提到鲁滨孙从船上除了搬下许多东西外,还弄到一些价值不大而用处却不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指什么?在鲁滨孙的海岛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这些东西是指给他温饱以外的东西,这里再提那些小东西,表明鲁滨孙决定“细细地”活下去,较高质量地活下去。
因为文明社会创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他极为有用。
(板书:保留小物品)3.鲁滨孙要生存下去,如何解决今后的衣、食、住、行问题?⑴衣:没有针线,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不久便习惯了。
⑵)吃:除了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还要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
⑶住:差不多费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⑷行:每天在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
(板书:安排衣食住行)4.鲁滨孙为什么要写日记?如何理解鲁滨孙写日记的行为?以对话的形式朗读鲁宾孙的日记,老师读坏处,学生读好处,要求学生把“我”改成“你”,以增加对话气氛。
鲁滨孙写日记为的不是留给后人看,只不过写出来给自己每天看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
人们写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
鲁滨孙写日记的行动,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
(板书:坚持记日记)5.请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6.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
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
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7.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E、小结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
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
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
六、知识迁移与延伸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写在周记本上)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度过来的?请找时间与同学交流。
(培养说话能力)3.假如你也像鲁宾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培养正确对待挫折的品质,写在周记本上)七、板书设计:荒岛xxxxxx:xx小说家。
代表作品《xx漂流记》起初后来启发观测位置,记录时间孤立无援决定生存下去,保留小物品沮丧无聊解决衣食住行,记日记伤心绝望乐观对待意志坚强信念执著怨天尤人孤身创业务实肯干勤于创造总的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2.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流落荒岛的鲁滨孙心情前后各是怎样的?.明确:孤立无援知足安命.全部症结在于孤独。
孤独会导致绝望,而绝望是无可救药的。
——汤姆•汉克斯.请一学生读课文第一段,该段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孤立无援的心情?.我为什么能做到知足安命呢?(我的理智控制我失望的心情,并尽量安慰自己)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从孤立无援到知足安命,鲁滨孙经历了一段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他到底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呢?1.一学生朗读课文2-9段,其它同学边听边划,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个人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全班展示。
)2.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鲁滨孙找到了让他活下去的理由:他面对绝境,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冷静分析和思考,并且随后做出理智、积极的反应。
他还给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坏处好处对照法。
(“鲁滨逊式自我安慰”)3.男女分读鲁滨孙在不幸中所分析出来的坏处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