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33.61 KB
- 文档页数:12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第三章八法八法,是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基本治疗方法。
通过全面检查,将复杂的证候分析归纳,根据表、里、寒、热、虚、实,决定治疗方法。
由于疾病变化多端,治疗方法也有多种多样,如内服、外敷、针灸、按摩,等等。
这里只讨论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内服药物疗法。
内服药物根据方剂的组合(方剂组合原则见药物篇),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是根据证候的阴阳属性和表、里、寒、热、虚、实的鉴别来应用的。
汗法的应用和禁忌汗法是组合各种发汗药物逐邪外出的方法。
外感风寒,病在肌表,证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都可采用汗法,使邪从外解。
这种疗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的初期。
运用汗法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必须具有表证才能使用。
表证里面由于感受不同的外邪、不同的体质,出现的证状又有表寒表热的区别。
属于表寒的,应用辛温发散;属于表热的,应用辛凉解肌。
同是邪在表,由于病人体质强弱不同,或素有痰饮,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在初期病情表现复杂的,就要灵活地配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治疗:阴虚的体质,在发表剂中配入滋阴药品;阳虚的体质增加固气药品;兼痰兼湿的也应该随证配合祛痰除湿的药物,才能适应复杂的病情,把病治好。
凡遇剧烈吐下以后,以及素有淋疾、疮疡、失血的病人,都不可轻易发汗,如果确有表证存在,也应配合益气滋阴养血的方法,适当治疗。
暑天气候炎热,皮肤疏松,容易出汗,辛温发表的方剂,也应该慎用。
病不在表,或久病气血两虚,都不是汗法的适应证。
吐法的应用和禁忌凡停留胸膈的有形病邪,如痰饮、水、食,既不应该发汗,又不是攻下的适应证,使用有涌吐作用的药物,引导有害病邪从口吐出,以缓和病势,叫做吐法。
吐法大都应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积结的实证。
如痰涎雍盛、阻塞咽喉、气息急迫的喉风、喉痹、乳蛾等证,或中风痰厥、顽痰停滞胸膈、痰声像拉锯、不省人事,或食积胃中、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都可使用吐法。
吐是一种急救的方法,用的得当,收效迅速;用的不当,最能损伤人的元气。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方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煎剂、按摩推拿、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外治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搏等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不同患者在同种疾病的治疗上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药物。
二、方药治疗:方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方药是指中药配方的组合,由多种中药组成。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一种或几种中药组合成方剂,通过服用调理患者的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的独特治疗方法,通过将细针插入穴位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四、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配制成煎剂,供患者口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煎剂具有剂量准确、易于吸收和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五、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压、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按摩推拿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配伍和烹调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饮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制方法,可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七、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和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修炼气功功法,调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功疗法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静功是运用意识调节呼吸和体位,动功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的练习来调整气血运行。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理论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食疗、药物疗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艾灸和气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八种方法的相关内容。
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食物来治疗,如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止咳化痰等。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为原料,采用煎煮、研磨等方法制成药物。
中药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且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温通、化湿、利窍等功效,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
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经络、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舒缓压力等目的,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拔罐是通过烧火将气压降低,使罐子附着在皮肤表面,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拔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筋骨受伤、痛经、感冒等疾病,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是使用一种专用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拭,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活血化瘀,从而调理气血,消除疾病。
刮痧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感冒、发热、头晕等常见病,对于疏通经络、排除寒湿有较好的效果。
艾灸是利用艾绒或者艾炷燃烧后的热量和药性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调理气血,活络祛病。
艾灸疗法主要用于一些寒湿病、气滞等病,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湿的作用。
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达到调理体内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方法。
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增强人体的机体功能。
气功疗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气血不足等疾病,也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八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全面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八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包括下面的八种治疗方法:
1. 解表法:主治表浅的热病,如感冒、发烧等。
通常采用辛凉发汗或清热解毒的药物。
2. 祛风法:主治风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关节疼痛等。
通常采用祛风透疹、活血通络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3. 祛湿法:主治湿邪困滞引起的疾病,如风湿病、水肿等。
通常采用祛湿利水、化湿化痰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4. 清热法:主治内热外热等热病,如疮疡、热淋等。
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
5. 消积法:主治脾胃虚弱造成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
通常采用健脾开胃、消积化滞的药物。
6. 止血法:主治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咯血、便血等。
通常采用收敛止血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7. 安神法:主治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症等。
通常采用安神定志、镇静安眠的药物、针灸疗法和气功。
8. 补虚法:主治各种气血亏损引起的虚证,如贫血、萎缩性疾病等。
通常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添精的药物和养生保健措施。
以上八种治疗方法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延伸出的中医“十法、十二法、十六法”,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
它包括“辨证、辩病、辩证、辨证、辨证、论治、配方、调理”等八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辨证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病情特点,确定其所患的病证名称,从而为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辨证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水肿等症状,以及舌苔、脉象等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患者的证候。
二、辩病辩病是指确定患者所患的疾病名称和种类。
通过对患者近期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职业和工作环境、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询问和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所患的病症,为治疗提供针对性的措施。
三、辩证辩证是指根据辨证和辩病得出的疾病证候,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分析,推断出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和病情变化规律等,并从因、病、证、治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根据辨证和辩病得出的疾病证候,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等方面因素,进一步加以区分、分析,确立最为准确的证候,为治疗提供保障。
五、论治论治是指通过辨证、辩病、辩证、辨证的分析,确定最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艾灸、推拿、饮食疗法等,按照祛邪扶正的原则,对症下药,达到去病救人的目的。
六、配方配方是指根据上述的辨证、辩病、辩证、辨证、论治等分析,进行合理的药物组合和剂量,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
配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的药性、功效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进行选择和调合。
七、调理调理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调控,以达到祛邪扶正、改善健康的目的。
调理包括调整药量、加减治疗方案、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八、总结最后,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了解治疗效果、药物副作用等情况,以便更好得对下一步的治疗进行规划和调整。
总之,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其中每一环节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医治疗体系。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法。
八法包括:藥、食、針、灸、按、拔、捏、助。
中医治病“八法”中的“藥”是指中药治疗疾病,中医认为草药和药物可以调理人体
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以其安全、疗效明显、疗效持久、不易反复
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来调理身体。
中医认为饮食和药物一样,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通过食疗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針”是指针灸治疗疾病,包括针灸、推拿、刮痧等。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理人
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治疗疾病。
“按”是按摩疗法,中医认为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治疗
疾病。
“拔”是指刮痧、拔火罐等方法,通过刺激皮肤,调整经络,以治疗疾病。
“助”是指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气功、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调整人
体的心理状态,增强免疫力,帮助治疗疾病。
在中医治病“八法”中,各种方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身体的阳气足,邪气自然会消失;反之,身体阳气不足,邪气就会乘虚而入。
中
医强调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看待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充分发挥人体的自身调节和修复能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则八法中医治则八法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是指中医治疗疾病时所依据的八个基本原则。
这八个原则分别是:辨证施治、辨病施治、辨病机施治、辨证施药、辨病施药、辨病机施药、辨证施针、辨病施针、辨病机施针、辨证施饮食、辨病施饮食、辨病机施饮食、辨证施按摩、辨病施按摩、辨病机施按摩、辨证施气功、辨病施气功、辨病机施气功、辨证施精神疗法、辨病施精神疗法、辨病机施精神疗法、辨证施自我调养、辨病施自我调养、辨病机施自我调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一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辨证结果,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二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对疾病进行辨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治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三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对疾病进行辨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病机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也是中医学的难点之一。
辨证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四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证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五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病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药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六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辨病机施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也是中医学的难点之一。
辨证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七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辨证施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辨病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八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名,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辨病施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辨病机施针是中医治则八法中的第九个原则,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机,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用来描述中医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八法包括药物、针灸、推拿、饮食、运动、石疗、音疗、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采用不同的八法进行治疗。
一、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种主要手段。
中医药物疗法包括中药、草药、植物药等。
中医药物疗法通过药材中所含的各种有效成分,通过药物的药性、归经、功能、味、性等特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达到调理阴阳、气血、津液、脏腑和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主要手段。
针灸疗法是用针或其他刺激物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主要手段。
推拿疗法是通过推、拉、揉、按等手法来调整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疗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和康复期疾病。
四、饮食疗法五、运动疗法六、石疗疗法石疗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种特殊疗法。
石疗疗法是通过石质的温度、硬度等特点,以及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施加石器的方法,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石疗疗法是一种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疲劳等效果的治疗手段。
八、气功疗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疗疾病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八法”。
这些“法”包括辨证、辩证、辩证、辩证、辩证、辨证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法”。
一、辨证中医治病的第一步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病症、体质、脉象等,分析病情,确定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
只有准确地辨证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二、辩证辩证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以及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分析疾病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判断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辩证需要全面分析患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病机,不断深入和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疗效,及时判断病情的变化,确认疗效的证据,调整治疗方案。
辨证需要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辨证是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进行分析,确定治疗的目标和重点,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辨证需要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病史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回顾,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治疗积累经验和知识。
辨证需要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方案、药物等进行评估和总结,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七、制定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方案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必须根据病情、体质和临床经验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需要全面考虑诊断、辨证、辩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法和疗程,确保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是为了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制定的,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临床经验,设计出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给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核心之一。
中医八法包括:辨证、辨病、辩证、辨证、通脉、扶正、祛邪、调和。
下面将对八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辨证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指根据症状、舌脉、病史等方面的信息,来搞清楚疾病的证候特点,从而进行具体的治疗。
中医辨证分为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主要是通过患者表情、面色、舌苔、脉象、体温等信息,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是何种证候。
二、辨病辨病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指诊断疾病,必须归纳、概括出特定疾病的病机和病理过程。
辨病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发展阶段、病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疾病的辨病,可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辩证辩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法则,指根据辨证和辨病的诊断结果,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中医辩证主要包括病机、证候、病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疾病的辩证,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五、通脉通脉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指以调和气血为主要手段,促进气血流通的过程。
中医通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活血、通络、祛风、化痰。
通过通脉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使身体恢复健康。
六、扶正扶正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指以调理正气为主要手段,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扶正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激发机体内在潜能、增强体质等方法。
通过扶正来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七、祛邪祛邪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指以驱除病邪为主要手段,消除身体内部的异物和病理物质。
中医祛邪主要包括驱寒散热、清热解毒、祛湿除痛、泻火去烦等方法。
通过祛邪来减轻身体的不适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八、调和调和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法则,指以协调阴阳、调和气血为主要手段,达到平衡、协调的治疗效果。
中医调和主要包括调和阴阳、协调气血、平衡五脏六腑等方法。
通过调和来促进身体的内部和谐,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的八法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不同的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治病的八种基本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艾灸、食疗、气功和养生。
这八种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武器,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八种方法及其在中医治病中的应用。
一、草药治疗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中草药的药性和药物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草药具有疏利病气、调整阴阳、益气养血、清去湿热等作用,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对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然后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针灸针灸是中医治病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是通过针刺和灸烧来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经络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调理气血运行,祛除邪气,促进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和症状,如头痛、失眠、胃痛、月经不调等,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针灸也有一定的疗效。
八、养生养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方法,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中医认为,良好的作息、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方法,对于保健和治病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方法,可以起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这八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疗效和应用范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脏腑失调、痰湿瘀滞等原因造成的,通过运用这八种方法,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八法”对于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医用药1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法'通常是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
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医用药V法及护理杨艳艳阳经络皆受其汗法及护理护理方法: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
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护理方法: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0毫升或给予幵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护理方法: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 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门留寇 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护理方法: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
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 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 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
忌大汗,因风为 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 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 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汗法及护理汗法及护理护理方法: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 .......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
在一般情况下,汗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 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
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 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 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 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护理方法: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 汗法及护理汗法及护理汗法及护理汗法及护理护理方法: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护理方法: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
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
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J得毕 .丁等。
汗法及护理汗之汗之宜太过。
吐法及护理护理方法3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
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
不能坐起者,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注意观察病情,避免吐物吸入呼吸道,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吐法及护理护理方法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
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护理方法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
因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
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g0.0克开水冲服解之。
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吐法及护理护理方法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
药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吐法及护理吐法及护理吐法及护理主治邪正俱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由于邪在肠胃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卜法及护理护理方法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证。
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护理方法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证。
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护理方法护理方法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9、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病即止。
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
忌法。
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应中高血救方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呕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卜法及护理F法及护理护理方法(1)患者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应安排在调节温湿度方面良好的病室,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有利于静心养病。
(2)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
(3)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观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的情况,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
护理方法(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
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藜日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再作。
⑸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F法及护理护理方法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迟。
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1)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感到温暖舒适。
(2)同时,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给予温热性味之食品。
(3)温脾汤,方中大黄应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煎,药宜饭前温服。
(4)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连续轻泻。
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好转之势。
护理方法3、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未复,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枯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
代表方有五仁汤、麻子仁丸等。
润下药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
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
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卜法及护理护理方法4、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满,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
代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
⑴逐水药多用于胸水和腹水病证,服药后要注意心下痞满和腹部胀痛情况。
(2)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药兼有利尿作用。
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之症。
由于此药有毒而力峻,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
护理方法5、攻补兼施:适用于里实证虚而大便秘结者。
代表方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1)患者多属里实便秘而兼气血两虚、阴液大亏者,用药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服用新加黄龙汤需加姜汁冲服,既可以防呕逆拒药,又可以借姜振胃气。
四、和法及护理和法,亦称和解法。
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和解少阳,和中益气、调和肝脾、调理胃肠,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
《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卜法及护理F法及护理卜法及护理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也没有明显的补益作用,而是通过缓和和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至复。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等。
调和指治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等症。
在太阳病中,和法首推桂枝汤。
和法及护理护理方法1少阳药服小柴胡汤时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而萝卜可破坏人参的药效,;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伽4小时时服用,并向患者交待有关事项,鼓励多饮水。
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和法及护理和法及护理护理方法1少阳药艮小柴胡汤时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而萝卜可破坏人参的药效,;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小时时服用,并向患者交待有关事项,鼓励多饮水。
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护理方法2、调和肝脾药用于肝气郁滞而导致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等证,配合情志护理心情舒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情悦志,精神愉调畅,有利于提咼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