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就是上帝
- 格式:pptx
- 大小:146.17 KB
- 文档页数:16
顾客至上的感悟心得800字(5篇) 关于顾客至上的感悟心得,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顾客至上是我们的服务理念,顾客就是上帝,我们要用最朴素的语言去说服他,用最质朴的服务去化解他,用最真诚的服务去感动顾客。
这也是我们一线柜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态度。
当顾客到了一个新的柜台,要换一个角度和顾客进行互动,要帮助他理解,并帮助她分析产品的特征,提高顾客理解能力,让顾客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感觉到新奇,都能体验到服务的魅力。
顾客至上的感悟心得(范文):1顾客至上是我们的服务理念,顾客就是上帝,我们要用最朴素的语言去说服他,用最质朴的服务去化解他,用最真诚的服务去感动顾客。
这也是我们一线柜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态度。
当顾客到了一个新的柜台,要换一个角度和顾客进行互动,要帮助他理解,并帮助她分析产品的特征,提高顾客理解能力,让顾客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感觉到新奇,都能体验到服务的魅力。
一、热情服务在工作之余,我们要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帮助,为顾客解决问题。
我们有的工作虽然与顾客接触,我们却是与顾客接触最多的一个岗位,要尽可能了解客户的所需所求。
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工作的第一重要内容,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我们用普通话向顾客推销商品,就需要向顾客推荐相应的商品,不同的顾客使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就向反映服务质量的好坏。
这一点我们需要具备相当的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推销工作时有竞争力。
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点很重要,要想做好销售工作,除了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在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注意形象顾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树立优良的服务形象,因为我们不仅仅代表着我们自身,更代表着公司的形象。
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遵守公司的相关工作制度,并且维护好公司形象,顾客就会有个愉悦的心情来办理。
二、注意语言以诚相待,客户有疑问就能转达给我们,而抱怨客户也能转达给公司。
为什么说顾客是上帝问题一:为什么说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
汉语词典上说:“顾客是到商店或服务行业来买东西的人或服务对象。
”企业必须仔细的了解它的顾客市场,这样,可具体深入地了解不同市场的特点,更好的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人们对顾客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商品短缺,什么都凭票供应。
布票、粮票、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举不胜举。
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变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
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力里。
那时候的百货商店里,售货员对顾客很少有笑脸。
而是顾客拿出笑脸一遍又一遍讨好店员,想买点紧俏商品。
问个三声五声,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态度,生硬的回答。
那时候的顾客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上帝”。
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谁的企业就能够有所发展。
所以“顾客是上帝”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
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
为了全面、深入的理解“顾客是上帝”这个命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说“顾客是上帝”,就要尊重顾客的人格、满足顾客的需求现在我们常常讲“以人为本”,那么,商家就要更多地体现对顾客的人文关怀。
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于使顾容满意。
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以前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
现在,市场的主导权已由厂商转向了顾客手中。
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就等于了解了市场。
人类社会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是指人们对生活消费资料和对生产消费资料的一种需求和欲望。
实现消费需求,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消费欲望。
就是对市场提供的消费品的购买欲求。
二是要有货币支付能力。
仅有欲求而不具备货币支付能力,并不能成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顾客就是上帝"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一句服务用语,说的是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恭敬地为之服务。
这倒不是什么人的本性,而是生存竞争使然。
没有好的服务就不会有客人,没有客人商场和工厂就没有办法生存,特别是在美国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
所以,各个商家无不使出各种手段来拉拢客人。
在美国的各个连锁商店,只要你买了物品,不管是多少钱,在60天内都可以退换。
所以有些聪明的旅游者来美国后,租一个房间,然后就到商场大肆采购。
什么电视,音响,家具,厨房用品,电冰箱,电脑等等。
用过一个多月,假期也过完了,雇一辆货车再将买的东西全部退回商店。
商店都是二话不说全部接收,全款退还给你,只当你白用了一个多月。
有的商场也许会问你为什么,你只要告诉他"我不喜欢"就可以,但大多数商店并不会问你任何原因。
某银团的Z先生买了一部日本相机,价值700多美元,不知道是他的技术不好还是机器问题,反正拍了几次照片都是图像模糊,过了10个月又去旅游,拍出的照片还是有些模糊他一气之下找到商店,要求退货。
商店也是二话没说,原款退还。
他还曾在K─MART亲眼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拿着一把已经很破旧的剪刀找到商场,这是一把20年前的剪刀,当时工厂的促销宣传是:"二十年后凭发票和产品保证书可以退回购买的金额,并会获得一把新的剪刀。
"这位美国老太太就是来商场要求换新剪刀,并要商场退还当时买剪刀的2美元K─MART的服务员很年轻,看了产品说明和发票拿不准,找来了经理。
经理一看,二话没说,退钱,赠送新剪刀。
哈佛的学生Bob是一个典型的英国贵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为人温文尔雅,有条不紊,是个很有风度的男士。
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喜欢开快车。
只要一上公路,汽车开得就像飞一般。
为此他吃了不少罚单,还险些被吊销了驾照。
后来,Bob先生听说有商店在卖雷达侦测器,可以提前侦测到警察使用的雷达测速器。
顾客就是上帝节目串词顾客就是上帝小品串词急那个是张小飞张小伟的疯狂系列。
你搜下就搜的到了。
是买了个过期月饼的那个小品吧“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沃尔玛连锁集团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山姆开店坚守着一个信念,“只要商店能够提供最全的商品、最好的服务,顾客就会蜂拥而至。
他向员工提出了两条要求:“太阳下山”和“十英尺态度”。
“太阳下山”是指每个员工都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完成自己当天的任务,而且,如果顾客提出要求,也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满足顾客;“十英尺态度”是指,当顾客走进员工10英尺的范围内时,员工就必须主动地询问顾客有什么要求,而且说话时必须注视顾客的眼睛。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十大经营法则:全心经营,比别人更尽心尽力;和同事分享利润;激励你的同事;凡事和同事商量;感激同事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肆庆祝,失败则不丧心志;聆听公司内每一个人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他们就会一再光临;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走不同的路,放弃传统观念。
萨姆自幼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在他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地扎下了“对每一个美元都珍重不已”的观念,这对他后来形成的经营风格不无影响。
他说:“我们并肩合作,这就是秘诀。
我们为每一位顾客降低生活开支。
我们要给世界一个机会,来看一看通过节约的方式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沃尔玛哲学,顾客是上帝。
录找一些如:“顾客就是上帝”这类语录,我需要一些激励员工的话1.始终把提高用户满意度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通过恪守\"务实、合作、学习、创新\"的行为准则来保障公司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从而为全球民众的信息交流提供优质、高效的整体网络解决方案。
2.质量第一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优质服务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用户满意是我们追求成功的目标。
3.以每次做对为基石,以技术领先和人才专业为支柱,持久永恒地自我完善,确保品质第一,稳定地为顾客提供品质优良,技术领先的产品和服务。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前言“顾客是上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商业口号。
但是这个口号在商业实践中是否真的被重视?以及这个口号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部分:对“顾客是上帝”的解读“顾客是上帝”的意义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这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和礼貌,彰显了企业的诚信和服务意识。
因为顾客是企业的最终受益者,如果没有顾客,企业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对顾客的尊重和服务就是对企业本身的尊重和服务。
还有一些人认为,“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决定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只有积极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不断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尽管这些解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中心:即企业必须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关注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把顾客的利益摆在首位。
然而,“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扰。
例如,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矛盾,以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要,是企业难以平衡和处理的问题。
如何在与顾客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考虑到现代企业集团更加注重股东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是一个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顾客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关系在“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下,顾客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被定义为“天然的默契”。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这种默契可能会被多种因素影响和冲淡。
首先是消费者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消费者在收入水平、文化背景、嗜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企业必须尝试去适应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以满足他们的期望。
但是这种适应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成本。
例如,在研发新产品时,企业可能会考虑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是这种研发成本也许会使得产品定价上涨,影响销量和市场份额。
其次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不断提高。
顾客就是上帝作文
【篇一:顾客真的是上帝吗?】
常言道:“顾客就是上帝”,但事实果真如此么?历史在错误中不断进步,真理也不是永恒的。
那么这句话究竟是对是错?好吧,请亲爱的读者听我讲一段事实再来判断。
下课铃声徐徐响起,敲醒了一片昏昏欲睡的同学。
我被同桌猛的拽起,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学校小卖部。
唉,天不遂人心,虽然我们很卖力地跑,但小卖部里面扔围了一群学生。
真是人外有人。
人仍不断的进去,我和同桌赶紧跑进去。
站在人群的后面,我们踮起脚向里面望去,只见四五的妙龄女子在里面忙碌着,看来一时还轮不到我们,我们只好停下来,感慨这真是生意兴隆。
终于轮到我们了,同桌赶紧把钱递到售货小姐手中,抬头,怔了怔,说:“姐姐,我要一袋辣条。
”我上下打量着她,天哪,这人是面瘫吗?怎么有种欠她八百万元钱的感觉。
在我神游时,小姐找到了辣片,放到了售货台上。
同桌纠正道:“姐姐,我想要的是辣条,不是辣片。
”这次,售货小姐彻底不耐烦了,纤细的小手粗暴的抓起那可怜的辣片,“啪”的一声摔到了售货台上。
一记白眼狠狠地甩过来,冷冷道:“没有辣条。
”同桌似乎吓到了,弱弱道:“那,给我一包奥利奥吧。
”“啪”,可怜的奥利奥也被甩了过来,我似乎听到了它骨折的声音。
买完东西,我和同桌默默的走。
大到机关单位,小到单一消费,很多商家都向员工传输这么一个思想:顾客是上帝。
这话说的没错,顾客来我们这里消费,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当真是地球人都知道,而然顾客是上帝,我们并不是奴隶。
在基督信徒的眼中,上帝是伟大的,他谦卑柔和,所有的生物在他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对待。
当上帝被赋予太多的金钱利欲的时候,一切就会显得不一样了。
可能最初是因为商家的原因,他们想要出售一件东西,不管顾客的需求,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一件原本普通的商品被一番天花乱坠的辞藻装饰,他们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尽量向客户推销,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别人的死活。
在此过程中,顾客就是上帝,顾客说的就是对的。
结果客户买回家,才发现根本没有描述的那样的效果,想要退换的时候,商家就火速变脸,并且给你罗列出九九八十一条的冠冕堂皇的原因,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商家赚足了钱,顾客伤透了心。
在这种现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就容易出现这样的一个心理,你不遗余力的向我推销,看者笑容满面,其实心里就是惦记我兜里的钱。
既然你在此时此刻我把当做上帝,那我就最大限度的行使我上帝的权利,我对你冷眼相加,给你脸色看,那都是我的权利,想要赚我的钱,先要把我伺候舒服了再说。
今天去超市购物,正好就遇见了这样一个情况,一位称重的售货员不知是什么原因在给一位顾客称量商品的时候,口气不太好,顾客听了就不高兴了,当时就破口大骂,叫嚣着要找领导,把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都揪出来,要求把这样的人辞掉。
售货员也是个有火气的人,一听骂的难听就不干了,于是乎,两人就开始的对骂,惹得购物的人频频驻足围观。
平等这个词好像越来越越匮乏了,可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对平等这个词的认识已经扭曲。
即便如此,在人与人交流的时候,也应该有最起码的尊重。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顾客是上帝文案有:
1.顾客是我们的上帝,您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2.在我们的服务中,顾客永远是上帝,您的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
向。
3.我们视顾客为上帝,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4.顾客是上帝,我们将竭尽全力满足您的需求和期待。
5.我们深知顾客是上帝,因此将不断努力提供超越价值的服务。
6.在我们心中,顾客永远是上帝,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7.顾客是上帝,感谢您选择我们的服务,我们将全力以赴。
8.顾客是上帝,您的满意和认可,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9.我们始终将顾客视为上帝,因为您的满意度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10.顾客是上帝,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为您提供最完美的服务体验。
顾客是上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现代意义的“以顾客中心”也早已从“满足顾客需求”发展到了涵盖品牌、服务、广告、公关、企业文化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神经。
无庸置疑,“顾客是上帝”的企业理念对于提高中国企业营销水平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那么顾客是上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去看看吧,希望您能满意,谢谢。
顾客是上帝的五个真正含义:顾客是上帝的真正含义一、上帝不会无礼如果以“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以顾客为尊,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无可厚非。
“上帝”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礼待,但尊重和礼貌都是双方的,顾客也要“顾德”,不能违背起码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才好。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以“顾客是上帝”为由要求企业员工迎合甚至满足顾客所有的要求则未必妥当。
因为上帝不会无礼,而顾客却经常发生“无礼”的错误。
《现代快报》就曾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酒店服务生在推门送客时,不慎碰到一位顾客的胳膊,服务生忙不迭赔礼道歉,但这位顾客却得理不饶人,破口大骂;上海某餐厅在晚间营业时,由于突然跳闸停电,食客竟趁黑逃单;武汉某商场为顾客备了几百把“雷锋伞”,结果借出去的伞除了一小学生归还外,其余的竟有借无还……面对这样的“上帝”,我们如何能够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原则?面对这样的顾客,我们又如何能够“参照第一条”?(服务理念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第二:如果顾客有错,请参照第一条)另一个更为可笑的例子是,在“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指导下,湖南某酒店餐饮部的女经理竟然总结出一套“发嗲服务法”并授之于麾下的服务小姐。
该女经理训示服务小姐要尽量用眉目和身体语言来招徕挽留顾客,要“零距离”接近顾客,甚至发生身体接触,并要求做事、说话都要肉麻,用“发嗲”招呼顾客,越肉麻客人会越喜欢。
试想一下,如果这也算是“顾客是上帝”的话,是不是中国所有的酒店都应该再“改进改进”,以满足“上帝”更多需求,招揽更多顾客(最好别收费)。
顾客就是上帝”怎能变成“花钱就是大爷”“顾客就是上帝”是消费者最常念叨的话“顾客就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皆准“顾客就是上帝”与其说是商家的“经营理念”不如说是他们的“宣传策略”。
这个源自日本和西方的口号在中国有相当多的变种如“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至上”等。
唯顾客利益是瞻、唯顾客利益是务,这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
但显而易见的是,顾客不可能永远是对的,更不可能是中国人普遍不信的“上帝”。
“顾客就是上帝”早就不是它的字面含义,只是商家愿意(或口头愿意)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所表现出的诚意。
你在餐馆吃饭,因上菜慢、没有碗筷去投诉,他们当然应该把你视为“上帝”接受投诉立即改正(否则自有市场去惩罚),但你要在非吸烟区吸烟、和服务员提非分的要求,这当然就不是永远正确的“上帝”。
每种服务的提供都有自己的边界,也有自己的规则,边界之外、规则之外你已经不是他的“顾客”。
遗憾地是,很多消费者并没有和商家达成这样的认识默契,“上帝”们真的以为自己是上帝,追求经营、服务者对自己的尊从和屈服。
“花钱就是大爷”不能成为消费者的自白对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态度,评价起来比较复杂。
一般有三种水准:未达标、达标、超出水准。
我们可以看一下有趣的小费制度。
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它的明确涵义是:侍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顾客对侍者表达感谢,前提是双方互相尊重。
各个国家服务业的小费规则不尽相同,有的是约定俗成应该给(美国)、有的是政府限制不让给(新加坡)、有的是限制索要但可以收(中国)。
小费给或不给哪个更好比较复杂,但其表达出的“尊重、平等”正是服务行业的应有之义。
对于中国的某些消费者,恰恰缺少的正是这种平等意识。
相反,“花钱就是大爷”则寻常可见。
如果说“顾客就是上帝”是商家的表述,那么“花钱就是大爷”则是消费者的自白。
“我付了钱”充当了权力膨胀的催化剂,这个时候“付钱”和“提供服务”不再是一种对等交换。
据被打空姐同航班旅客回忆,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我只是为你服务,你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夫人说“如果没有我们,你连饭都没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