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十年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10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一)抗战初期的新诗的特征(1)抒情内容:忠实地纪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战斗性、宣传性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抒情方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与大量的议论式陈词。
民族化、大众化旧瓶装新酒:用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热潮。
如老舍的《剑北篇》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
如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光未然(张光年)的《屈原》等。
(3)叙述方式:回到了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上。
散文化自由诗体田间被称为“时代的鼓手”,《给战斗者》创造了鼓点式的诗。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的新诗1.关于新诗发展方向问题的论争:有人认为,诗需要政治内容,不是技巧;诗人必须是人民的号手与炮手,时代的发言人。
讲求诗歌的艺术规律,向古典传统学习就是“开倒车主义”。
有人认为,文学应有独立的价值,主张“为文学而文学”。
也有人认为,诗歌应注意如何丰富和提高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表现力,推动现实主义诗歌走向成熟。
如力扬《我们的收获与耕耘》现代诗学的雏形:他的长篇叙事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如艾青,为扩大现实主义诗歌思想艺术的容量,就向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借鉴,追求语言的暗示性和总体象征抒情手法的运用。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诗的艺术》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朱光潜《诗论》卞之琳《十年诗草》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1)臧克家《泥土之歌》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火雾》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3.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1)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
第三个十年小说战乱将30年代的文学发展突然打断,等文人疏散和流浪结束,文学便继续发展,于是在四十年代形成中长篇小说繁荣成熟的状况。
(当前网络小说是缺乏短中篇的,只有连载性大长篇,灵活性不够,这和缺乏强有力的其他曝光渠道有关吧)。
国统区有初年的抗战小说,不过之后的讽刺小说和追忆小说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沦陷区则有通俗先锋的混合型小说,解放区则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从苏联引进的词)新型小说。
|国统区小说,从抗战小说到讽刺小说和追忆小说抗战初期作家纷纷写作抗战题材的小说,但是也有人开始暗搓搓写起讽刺小说来,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社会情绪回落,讽刺小说便蔚然成风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重视主观性,接近象征主义的作家,被称为追忆小说,主观的兴味很浓。
①抗战小说一些作家写作被称为前线主义的报告文学,是小说和报告文学的混合体。
比如《华北的烽火》。
初期的抗战小说多表现老百姓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抗战积极性,而姚雪垠(yin2)的《差半车麦秸》则是发展和深化的代表。
其写一个农民游击队员在抗战的烽火中进步成长为一个新人,其口语化和传统叙事方式使其成为抗战时期大众化的典范。
其之后还有《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
这一类的哎呦齐同的《新生代》,萧红的《旷野的呼喊》《朦胧的期待》《孩子的讲演》,吴组缃有《山洪》。
抗战时期的军旅小说要首推丘东平。
其前期的创作写国民党军队,有报告文学《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还有小说《一个连长的遭遇》,写一个抗战中涌现的新人反而被国民党枪决的故事。
后来其进入新四军,有《友军的营长》,还有没写完的《茅山下》。
其现实主义带有悲壮感,能正视生活的阴暗和苦难。
②讽刺小说由张天翼开启。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统区的种种乱象为小说提供了动力和题材典型。
他38年就写出了《华威先生》,讽刺官僚。
后来还有《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这三部一起被收入《速写三篇》,分别讽刺官僚、地主和旧式知识分子。
除此之外还有长篇讽刺童话《金鸭帝国》。
第三个十年文学概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文艺思潮、文化生态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变革和创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文学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的主要特点:一、文学思潮的多元化。
60年代初期,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脱离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文艺路线”,并号召用“新人、新事、新语言”创造新文学。
这使得中国文学在思潮上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
其中,代表性的思潮是“革命文学”、“反映时代”的文学、民间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针对传统文学的束缚,以及现实主义文学的铺陈、崩溃,强调个体意识,多元文化的呈现,导致在文学形式、内容、意义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二、文学中的思想与艺术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思想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文学争议的焦点。
是先有思想后有艺术?还是知行合一?这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在问题。
文学与文艺思潮、哲学思潮的融合,可以在许多作品中看出来,如《蛇身》、《天罪》、《瘦骨嶙峋》等。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将自我充分融入艺术中,并将现代主义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融合进去,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
同时,也将自我满足带入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的一种风格和特色。
三、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
这个时期,中国走过历史的大事,生产力的爆发,社会的变革、革命和后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重大的事件和变革,成为了创作家们的创作素材。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出现和消亡,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统一的历史版块。
它们既是历史的“遗产”,也是创作者当时的“生命”的记录,同时也影响了很多年后的社会和思想。
四、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融合。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也反映在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