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暗的中心》看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创作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黑暗的中心》看康拉德的印象主义创作手法

作者:李思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

摘要:康拉德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黑暗的中心》是他的成名作,自1899年问世以来得到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康拉德一生坚持“感官说”,强调印象主义手法的重要性,本文就从印象主义出发,重新解读小说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印象主义意象黑暗心脏场景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崛起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6岁时,康拉德便离开了祖国,来到了法国马塞,当了一名水手,开始了他漫长的海员生涯,并逐渐由普通水手做至三副,二副,大副,直至做了船长,足迹遍及非洲、南美、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地。21岁时到达英国,并与1886年加入英国国籍。1896年他结束了航海生涯,专心致力于写作,他一生中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十六部,中短篇小说集八部,戏剧三个,散文作品四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水仙号”上的黑水手》(1897),《黑暗的中心》(1899),《吉姆爷》(1900)《诺斯托罗莫》(1904)等。中篇小说《黑暗的中心》是康拉德的成名作,曾经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真正的现代小说。这部作品以他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为原版,对欧洲的“文明”在非洲的失败做了深刻的剖析。鞭挞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罪行,并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探索。

《黑暗的中心》自1899年问世后,一百多年来受到了西方文学批评界及第三世界文学批评家广泛关注。艾伯特·J·格拉德称它为“用英语创作的最伟大的几部短篇小说之一。” F. R. 利维斯尽管对该小说的语言风格颇有微词, 但还是称它为“康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该小说在英美大学现被列为必读的经典性文学作品。它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英美作家,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第三世界作家的创作。 20世纪初英语文学界对该小说是不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作品一直存在着争议,20世纪下半叶这种争论变得愈趋激烈。《黑暗的中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由于叙事方式的改变及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它成了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马洛以多重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的主人公、见证人。近年来评论者们从小说的叙述视角、主题、象征意义以及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康拉德一生坚持“感官说”,强调印象主义手法的重要性。他娴熟而又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印象主义手法,将作品变成

了开放性的文本,使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必须积极参与解读,最终为他们带来了无穷的阅读乐趣。本文将从印象主义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黑暗的中心》。

法国印象派绘画运动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西方近代科学,尤其是光学和色彩发展下的产物。绘画本来以描绘物体固有的形态色彩的形象为目标,而印象派画家们受新科学研究的影响,只对物体在光与色的影响下的不同反映感兴趣,因此,绘画的主要对象不是物体本身,而以物体为媒介,在物体上所反映的强烈的光色变化,才是绘画的真正主题。印象派画家陶醉于光线的千变万化,颜色的五彩斑斓,“艺术家看什么就表现什么,怎样感受就怎样表现”——这是印象派画家的口号,也是他们的执著追求。他们重视印象、重视感觉,尽情地挥舞着饱蘸激情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五光十色、华美艳丽的图画。印象派绘画从19世纪一直蓬勃发展到20世纪,汇合象征主义和诗歌上的意象主义等流派,形成了一股现代主义的洪流,冲击了传统的文学创作。

1.意象的运用

故事采用以马洛回忆的方式,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一件件的讲述给读者和“我”,本身这种回忆就是将马洛的记忆之中的给他印象最深的片断描述出来。而将作品与康拉德的刚果之行联系起来,马洛的回忆也多多少少有作者本身印象中的影子。黑色、心脏是小说中两个重要的意象,频繁出现于小说中。

The stream of darkness p130(黑暗流)

Impenetrable darkness p117(无法穿透的黑暗)

The door of darkness p16(黑暗之门)

Powers of darkness p82(黑暗的力量)

“黑暗”笼罩着全篇,文章以“黑”开头,落日西沉的泰晤士河口,一个叫马洛的水手正在讲故事。“这块地方”,马洛突然说,“也是世界上的黑暗地带之一啊。”

随着情节的展开,康拉德一次又一次地提到“黑暗”。当马洛来到公司总部应聘时,康拉德这样描绘了“深深的阴影当中一条狭窄又荒凉的街道。”“当我在那边的时候,我往往会想起这两个女人来,是她们守卫着那黑暗的世界的大门,她们结的黑绒线好象是用来做一条温暖的遮尸布”。当马洛即将到达库尔兹的贸易点时,康拉德这样描写到,“我们愈来愈深地钻进了黑暗的心,那儿非常安静。”当见到奄奄一息的库尔兹后,船离开库尔兹的贸易点时,康拉德这样写道:“棕黄的水流从黑暗的心中急速地流出来。”“他是一片无法参透的黑暗。我望着他,就象你们俯身窥望一个永远不见天日的悬崖脚下的人。”当库尔兹死后,康拉德写道:“外边是那么一片野兽般的,野兽般的黑暗。”在文章的最后,当马洛讲完故事后,向远处望去,“远处海面上横亘着一带乌云,那通向天涯海角的静静的河道的阴云密布的天空下昏沉沉地流动着--仿佛是流入旷阔无边的黑暗的心中”文章在“黑暗”中结束了,读者的思索也就不禁陷入了那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心脏”既是指形似心脏的非洲大陆,特别是它的心脏地区刚果河上游,同时也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小说所描绘的刚果河之行,不仅是进入非洲腹地的航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发现人内心的黑暗世界的历程。马洛与他所在的公司签署了到刚果去的合同,向库尔兹所在的非洲内陆中心站行进。这一探索非洲内陆中心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探索。在这个旅程中,马洛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作为公司的一名派到刚果的特派员,他逐渐对自己是文明社会一员这一身份感到模糊,可以说用文明同化落后的土著居民是马洛的职责,而事实上,他越发憎恨这不同于欧洲的环境,他把他们看成是他们堕落的元凶。马洛为了到达委派给自己的汽艇的地方,带着六个人乘船想中心站驶进。随着向中心的挺进,马洛逐渐认识到了所谓的对非洲“文明”的改造实质上是罪恶的剥削与掠夺。库尔兹,这个由于患病而要由他接替的先驱文明者的临死所说的话“可怕啊,可怕”给马洛深深的启示,可怕的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他自己和他所做的一切。是欧洲人打着“文明”的旗号所进行的殖民主义恶行。

2、场景的描写

乔斯林·柏恩斯(Jocelyn Baines)认为“康拉德的成就在于在他的创作中主要包含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感情的视觉场景”⑦《黑暗的中心》中一些片断的描写就如印象主义画家在他们的画中使用的碎片一样。这些碎片并不致力于如何将每一具体事物作详尽的描述,而是试图将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无数的手笔在晃动,无数的手掌在拍动,数不清的脚在踩动,人群在摇曳,许多眼睛在上下翻动”因此,“这个世界显得如此非人化的怪诞”

“那些脸绷紧了,手都在发抖,眼睛却一动也不动。”

“无数纤细的木棒在空中四处飞窜—黑压压的一大片”

“丛林里掩映着晃动的四肢,亮闪闪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