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讲上、下肢假肢控制、使用训练
- 格式:ppt
- 大小:859.50 KB
- 文档页数:42
《假肢与矫形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假肢与矫形器学》英文名称: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公共课总学时: 54 讲课学时: 36 实验(上机)学时:18学分: 3适用对象:康复治疗学专业选修课程:无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假肢与矫形器学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假肢与矫形器在康复医学中的临床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种截肢原因、截肢类型、截肢注意事项、截肢平面选择的基本原则,一般假肢与矫形器的分类方法,各类常见的假肢介绍,各类矫形器的矫正原理、注意事项、及人体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及各类假肢矫形器及辅助用具在临床中的运用.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和了解假肢矫形器学在康复医学中涉及的范围,理解临床应用的意义.2.了解假肢与矫形器的种类、结构特点、生物力学特性及适应症。
3.能根据病情,初步开具假肢与矫形器处方,并进行假肢与矫形器适配性检查与评估.4.能将检查、评估结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做出表达清晰的评定报告.5.对国内外假肢与矫形器的最新动态及发展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假肢矫形器学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实验实践课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类假肢、矫形器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构造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教学手段: 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践课安排到实验基地动手操作;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及实操相结合(各占50%)的方法。
笔试采用闭卷考试.实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件毕业设计产品。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假肢第一节截肢的概述一、截肢的历史二、截肢的发生率三、截肢的适应症四、截肢水平的选择五、截肢技术的改进六、儿童截肢的特点七、残肢的手术后处理八、各部位截肢的特点九、截肢后的主要功能障碍第二节假肢概述第三节上肢假肢的品种、特点、选用和适合性检查一、上肢假肢的分类二、上肢假肢的基本构成三、各种假手品种、结构特点、选用原则四、上肢假肢装配适合性检查五、上肢假肢新结构第四节下肢假肢一、下肢假肢的分类二、部分足假肢三、塞姆假肢四、小腿假肢五、膝部假肢六、大腿假肢七、髋部假肢八、假肢的临床适合性检查第五节假肢处方学一、假肢处方讨论中所需要的基本资料二、影响假肢处方的主要因素三、上肢假肢处方四、下肢假肢处方五、儿童假肢处方六、假肢处方的书写与主要内容第六节截肢者康复治疗一、术前物理治疗二、术后全身治疗三、术后肺功能训练四、术后残肢的处理五、临时性假肢的应用六、残肢的保健第七节下肢假肢使用训练一、小腿假肢使用训练二、单侧大腿假肢使用训练三、双侧大腿假肢使用训练四、髋离断假肢使用训练第八节上肢假肢控制、使用训练一、索控上肢假肢控制训练二、索控上肢假肢使用训练三、肌电假手信号检测和使用训练第九节截肢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一、残肢肿胀二、瘢痕、粘连及滑囊炎三、皮肤病四、残肢皮肤感染、坏死、溃疡五、残肢末端骨刺六、残肢痛与神经瘤七、幻肢痛重点、难点:重点是截肢水平的选择、小腿假肢、大腿假肢、各部位截肢的特点;难点是假肢处方、下肢假肢使用训练、上肢假肢控制、使用训练课程考核要求:了解:膝部假肢、髋部假肢熟悉:上、下肢假肢的分类掌握:残肢肿胀处理、术前物理治疗、术后残肢的处理、术后肺功能训练、复习思考题:1、临床上如何正确选择截肢平面?第二章矫形器第一节矫形器概述一、矫形器的历史二、矫形器的统一命名。
下肢截肢者假肢使用注意事项截肢者每走一步都受到一次体重的冲击。
则假肢一年中可能受到约万次的冲击,这对假肢形成了很大的负荷。
为了尽量延长假肢的使用寿命,应当仔细地做好假肢的保护工作。
另外对残肢来说,紧紧包在假肢接受腔内的,由于随时遭受着压力和磨擦,再加上温度、湿度的变化,尤其是承重部位,如坐骨结节、髌韧带以及内收肌腱部等处的皮肤,特别容易发生异常。
这一情况,当接受腔的适配不良时更易发生。
还有,平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碰伤残肢。
残肢一旦受到伤损,便会严重影响假肢的穿用。
因此,截肢者日常一定要注意残肢的护理。
(1)截肢都穿着假肢时接受腔内处于湿热状态,如果不清洁,各种细菌霉菌很容易快速,大量繁殖,开成皮肤感染和多种皮癣,而且接受腔气味难闻。
因此要保持假技接受腔内表面及残肢的清洁,每晚睡前要仔细清洗并擦干然后凉干(不宜早晨进行);小腿假肢的内接受腔(软接受腔),可以用温水清洗,水温不能太热,以免变形。
同时注意检查残肢有无伤痕或变色部位,残肢有伤时不要使用假肢:如残肢发生破损,在伤口不愈合的情况下使用假肢会加重损伤,感染后情况会非常严重。
正确选用残肢袜套和清洗残肢袜,选用吸水性好的棉、毛残肢袜套,袜套要经常用碱性小的肥皂洗净。
残肢袜至少每天换一次,出汗多时更要勤换。
(1)保持接受腔内表面的清洁。
接受腔是直接与皮肤接触的,如接受腔内表面长期不清洁,会增加残肢感染的危险。
使用者要经常清洗残肢,经常擦拭接受腔内壁,保持干燥和清洁卫生。
小腿假肢的内接受腔(软接受腔),可以用温水清洗,水温不能太热,以免变形。
正确选用残肢袜套和清洗残肢袜,选用吸水性好的棉、毛残肢袜套,袜套要经常用碱性小的肥皂洗净。
残肢袜至少每天换一次,出汗多时更要勤换。
(2))残肢有伤时应停止使用假肢,特别是下肢,因为在使用下肢假肢承重时残肢的伤口是很难愈合的,常会使伤口逐渐加大并造成感染,从而导致长时间不能穿用假肢。
因此,对小伤也要认真处理,及时治愈。
一、下肢矫形器功能训练的目的一具下肢矫形器不仅要求能为病人提供最大限度的功能,同时还应尽量做到穿戴时省力、舒适和不影响美观,因此,为了实现上述要求,除应保证矫形器的质量外,还需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系列训练工作:(一)使用矫形器时的安全性;(二)最适宜的步行速度;(三)通过训练加强肌肉的协调功能和步行节奏的控制;(四)预防畸形及减少已经存在的畸形;(五)美观:使病人的步态异常尽量不引人注目。
(一)不论病人的残疾是最近发生的还是久已存在的,都需要教会病人安全地使用矫形器,包括:1、避免跌倒而引起新的外伤;2、使用矫形器所消耗体力必须在病人心脏和呼吸功能所允许的范围之内;3、使用矫形器不能对病人的骨骼及神经、肌肉系统造成损害。
(二)要根据病情及身体状况来确定不同病人的功能训练内容和步骤,同时要求事先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
(三)考虑到病人的体力和对疲劳的耐受力,采用对病人最适当的步行速度。
(四)如果病人尚具备改进运动功能的潜力,则可通过锻练来增加肌力、肌肉协调功能和对步行节奏的控制。
(五)体重的不正常分布和传递常可导致畸形的发生和加重。
通过矫形器的正确适合将有助于改善足部的不良对线;而矫形器功能训练可使病人以正确的方式步行,从而避免了畸形的加重。
(六)如果病变肢体的运动能作到尽可能地于健肢相似,病人的步态异常就不会过多的引人注目。
例如屈髋肌软弱的病人就有可能教会他利用使躯干屈曲的肌肉来使下肢向前摆动,从而避免了采用更加难看的步态。
二、一个完整的训练基础上需根据病人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一)步态分析(二)使用矫形器之前的体疗锻练(三)穿戴矫形器训练(四)平衡训练(五)步态训练(六)手杖及拐杖的使用(七)登高动作的训练(八)其它活动(一)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为了测定病人步行方式与正常步行的差异,而进行的对病人步态的系统性观察和分析,因此也是步态训练的基础。
(二)使用矫形器之前的体疗锻练:在使用矫形器之前,可采取适当的锻练来增加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的协调功能,同时也可增加病人的耐力和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假肢使用的训练项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假肢使用的训练项目旨在帮助假肢用户恢复和提高肢体功能,使他们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进行日常活动和运动。
这些训练项目涵盖了肢体控制、平衡、步态、运动协调、力量和耐力以及灵敏度和精确性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假肢用户逐步适应和运用他们的假肢。
通过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假肢用户能够恢复肢体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并拥有更多的运动能力。
在肢体控制训练中,用户学习如何主动控制他们的假肢,提高对假肢的操作精准度和灵敏度。
平衡训练旨在帮助用户恢复和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事故的发生。
步态训练是假肢使用者最常进行的训练项目之一。
通过训练,用户能够学会如何正确地行走、奔跑和改变速度。
运动协调训练着重于用户在进行运动时的协调能力,使用户能够更流畅地进行各种活动,如跳跃、转身和转向等。
力量和耐力训练旨在增加用户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完成日常活动和更长时间的运动。
灵敏度和精确性训练则注重培养用户对细微动作的感知能力和准确度,提高他们在进行精细动作时的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这些训练项目,假肢用户可以逐渐适应和掌握他们的假肢,恢复或提高肢体的功能水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康复过程和训练需求可能不同,因此在进行训练项目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训练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假肢使用的建议,以帮助假肢用户更好地进行训练和康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假肢使用的训练项目展开阐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引言,其中1.1 概述将对假肢使用的训练项目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背景、发展和应用范围等。
1.2 文章结构将对本文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给读者一个大致的预览,使其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
1.3 目的将明确文章撰写的目标,即阐述假肢使用的训练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将详细介绍假肢使用的训练项目。
假肢装配前后康复训练对患者使用好假肢,尽可能发挥好假肢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假肢装配前后的康复训练方法:一、假肢装配前的康复训练:1、保持残肢良肢位,大腿截肢后由于大腿原有的肌肉平衡被打破及疼痛,残肢在短时间内容易出现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等挛缩畸形;(1)训练方法:小腿截肢后,膝关节则常有屈曲挛缩的趋势。
因此,术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关节挛缩非常重要。
大腿截肢者戴着石膏或弹性绷带,坚持大腿加沙袋俯卧位训练,每天数次不等,至少两次,20min/次;小腿截肢者在轮椅上使用木板,禁止膝下垫放东西(如枕头等),或从床边将小腿垂下。
(2)要求:以不感疼痛和主观感觉很轻松为度。
并于训练之外的其它时间内,使髋、膝关节尽量处于伸直位和略内收位, 绝对避免各种不良姿势。
(3)作用:能有效克服大腿截肢后的屈髋、外展趋势和小腿截肢后的屈膝挛缩趋势,防止残肢关节产生对装配假肢极为不利的挛缩。
2、肌力增强训练:残肢肌力的强弱对于日后熟练控制假肢尤为重要。
增强残肢肌力的训练于术后第'天即可在床上开始。
(1)训练方法:在石膏固定或弹性绷带固定下,取正确肢位进行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
大腿截肢者与小腿截肢者,分别作臀大肌和股四头肌的最大收缩,保持5-10s,然后放松5S为一个动作单位,连续作10-20个动作单位为一组,每天2-4组。
数日后能够下地可进行肌肉强化训练,用双手按压残肢,令患者抬腿做肌肉抗阻训练。
(2)要求:训练以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为主。
练习时,以患者主观感觉很轻松、无疼痛为宜。
若中途伤口疼痛或感觉疲劳可暂停训练,以后运动强度适当减小。
(3)作用:臀大肌为髋关节伸展肌,该肌肉在穿戴假肢时使髋后伸,其肌力的大小影响着假肢膝关节的稳定;股四头肌为伸膝肌,足够的肌力将有益于今后穿戴假肢迈步有力。
3、关节活动度训练:截肢术后应尽早开始残存关节的各方向运动。
(1)训练方法:手术当日,实施被动伸展训练保持肢位正确;大腿截肢者同时主动收紧臀部肌肉,作臀大肌主动收缩锻炼和髋后伸运动。
疾病康复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脑性瘫痪儿童功能评定中,不重要的方面()A、关节活动范围B、肌力检查C、日常生活能力评定D、智力评定E、言语功能评定2、脑性瘫痪最常见的物理疗法是()A、Rood法B、Bobath法C、Brunnstrom法D、PNF法E、MRP法3、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分级处于BrunnstromⅡ期,康复治疗措施正确的是()A、控制肌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B、增强患侧肢体肌力耐力练习C、增强患侧肢体平衡和协调性训练D、恢复提高肌张力,诱发主动运动E、控制肌痉挛,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更好地恢复4、脑卒中恢复期的步行训练,错误的说法是()A、步行前准备活动包括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训练B、从扶持步行或平衡杠内步行,过度到徒手C、纠正异常步态训练D、上下台阶的训练应该健腿先上,患腿先下E、上下台阶的训练、应该患腿先上、健腿先下5、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包括()A、使用翻身床,气垫床等预防压疮B、按摩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减轻水肿,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C、床上被动运动尽快过度到主动运动,防治呼吸道、泌尿道感染D、床上被动运动维持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变形E、上述说法均正确6、颅脑外伤的康复与脑卒中的康复重点区别是()A、前者以认知康复为主B、言语康复C、运动康复D、心理康复E、ADL康复7、脊髓损伤水平定位在L3平面的关键肌为()A、踝跖屈肌B、长伸跖肌C、踝背伸肌D、伸膝肌E、屈髋肌8、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不正确的是()A、球海绵体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B、损伤平面以下出现疼痛感觉和肌肉张力增高表示脊髓休克结束C、损伤平面以下可引出反射表示脊髓休克结束D、患者意识清楚表示脊髓休克结束E、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肌肉收缩运动表示脊髓休克结束9、患者,女,30岁,右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后6周。
查体:右肩关节前悬、外展、后伸活动度均受限,右侧三角肌,大小圆肌可见肌萎缩,感觉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