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语文优质课一等奖伯牙绝弦
- 格式:pptx
- 大小:168.35 KB
- 文档页数:18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伯牙绝弦故事的背景和内涵。
2.了解古琴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
3.通过学习伯牙绝弦故事和古琴演奏,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伯牙绝弦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学习古琴的基本演奏技巧。
3.通过古琴演奏,体验古琴音乐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伯牙绝弦故事的情感表达。
2.掌握古琴演奏中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伯牙绝弦故事的背景和内涵,以及古琴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
2.示范法:教师对古琴演奏进行示范,展示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技巧,并引导学生模仿。
体验古琴音乐的美感。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伯牙绝弦的故事资料、古琴、古琴曲谱等。
2.学生准备:听课笔记本、学习材料。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并引发学生对古琴和古琴音乐的兴趣。
2.理论学习(10分钟)教师讲解古琴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向学生介绍古琴的发展历史和音乐特点。
3.故事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引发学生对伯牙和子期的情感共鸣,并分析故事的主题与意义。
4.示范演奏(10分钟)教师对古琴演奏进行示范,展示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技巧,并解读演奏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5.学生实践(30分钟)弹奏技巧和表现方法。
6.学习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七、教学反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和辅导。
八、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古琴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组织古琴社团或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古琴音乐。
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实际表现和教师的观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鼓励和建议。
此次教案旨在通过教授伯牙绝弦故事和古琴演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伯牙绝弦》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⒊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
(板书课题:25、伯牙绝弦。
)2、谁来读读课题?“弦”读的很准,一板一眼的,我们一起来读2遍课题。
3、伯牙简介: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还被誉为“琴仙”呢,那他为什么要绝弦呢?先不要急着回答,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请大家翻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读课文,至少读2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二、整体读文1.自由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1.这篇文章只有几句话?(拿起笔在书上写上序号)5句话。
2、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3、找出难读的句子,读好“兮”和“哉”并书写,注意停顿和节奏。
4、师范读。
5、生齐读。
四、再解绝弦1、这篇课文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2、课文一开始介绍:“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字可以理解为什么意思?(擅长、善于)课文还有哪些带有善字的句子,找句子并想象画面理解句子和读好句子,练习仿写,伯牙还会志在哪里?3、介绍伯牙琴艺,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并理解句字意思。
4、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子期都知道你的心意,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高兴地说——”接着往下写。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伯牙绝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
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
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
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
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
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
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
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
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
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优质教案一等奖1、伯牙绝弦优质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1.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这首古筝曲是不是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解题质疑:⑴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
(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⑴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⑴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解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article/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等奖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故事中的一个传奇故事,被认为是友情和音乐的典范。
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 理解故事中的友情和音乐的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培养友谊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介绍。
2. 听取学生对友情和音乐的意义的理解。
3. 欣赏古代琴曲《高山流水》,了解中华传统音乐。
4. 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再现伯牙绝弦故事情节。
5.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友情和音乐的意义,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a. 学生观看视频或听教师讲解,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友情和音乐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记录学生的看法。
3. 音乐欣赏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欣赏古代琴曲《高山流水》,了解中华传统音乐的美。
4. 小剧场表演学生分组,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小剧场表演,展示伯牙绝弦的友情和音乐。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扮演角色、编写剧本和选择音乐。
5. 展示与分析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点评。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友情和音乐的意义,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四、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学生分享他们对伯牙绝弦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展示优秀的作品。
五、拓展与延伸:学生可以以伯牙绝弦故事为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和音乐。
可以利用手工制作乐器,演奏古代音乐,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音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小剧场表演等活动。
2. 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展示自己对友情和音乐的理解。
3. 教师的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教学效果:学生对伯牙绝弦的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友情和音乐有了更多的感悟。
伯牙绝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经典诗文。
学习难点: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个人通读,小组内交流互读,互相纠正,尤其是“弦”字的读音。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在小组长的督导下,小组内尝试试读文言文的停顿。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学生再次品读文言文。
二、课文停顿示例:(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生合作诵读课文,再次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脱离老师,小组内两人结合,相互诵读、倾听。
四、探究新知。
1.理解文章题目:初解绝弦,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2.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五、自学活动。
1.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2.既然伯牙善于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3.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会独独把钟子期看作知音?他渴望什么?4.当伯牙遇到钟子期,他的心情会怎样?六、完成达标测评文,品析句子,完成习题。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解释词语的意思,乃_______复_______。
(2)这里指_______把_______当做他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等奖《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①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②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③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3)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事例名称教课对象《伯牙绝弦》教课方案科目小学语文六年级学生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剖析“伯牙绝弦” ,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模范,它流传到现在并给人恒久弥新的启示。
正是这个故事确定了中华民族崇高人际关系与友谊的标准。
故事勾魂摄魄、回味无量。
伯牙喜爱抚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峰同样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海洋同样奔跑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识。
无论伯牙怎样弹奏,子期都能正确地道出伯牙的情意。
伯牙因得悉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沉痛欲绝,感觉世上再没有人能这样真实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先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地,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企图,一是让学生借助说明初步认识文言文粗心;二是累积中华优异经典诗文,感觉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赏识的单纯友谊;三是领会音乐艺术的无量魅力。
二、教课目的(知识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教课目的1朗诵课文。
背诵课文。
2能经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累积中华经典诗文,感觉朋友间诚挚的友谊。
三、教课重难点本课的教课要点是能经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说明、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累积。
四、学情剖析固然在学习本文以前,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仍是太少。
五、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经过多层次的读,达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六、教课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
教课中,准备有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课课件。
七、教课过程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学一、课前讲话、揭题导入指引学生说词、此环节的讲话设过程1、师:出示杨柳依依。
4、伯牙绝弦语文教案一等奖一、揭题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1、出示课题:伯牙绝弦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伯牙绝弦》说课稿8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指名读文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2、研读课文的`2至4句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⑵汇报交流: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①出示词语生读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五、板书设计25伯牙绝弦俞伯牙所念知音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绝弦》说课稿13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等奖1. 引言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传说故事,讲述了乐师伯牙在好友邹衍去世后,弹奏琴曲《高山流水》的故事。
这个故事突出了友情和音乐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培养学生情感素养和音乐能力的理想素材。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讲解伯牙绝弦故事并组织学生参与乐器演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力。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伯牙绝弦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传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品味和欣赏能力•学习并演奏《高山流水》这一具体乐曲,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基本技巧和合作精神3. 教学内容3.1 伯牙绝弦故事讲解基于学生对音乐素材的理解力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通过讲解伯牙绝弦故事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传统的认识。
3.2 乐器演奏《高山流水》以《高山流水》为例,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基本技巧,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4.1 情景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有关伯牙绝弦的图片、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伯牙绝弦故事的兴趣,并与学生分享一些关于伯牙绝弦故事的背景知识。
4.2 故事讲解教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伯牙绝弦故事,突出故事中的情感联系和音乐意义。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3 学习乐曲《高山流水》教师向学生介绍《高山流水》这首古琴曲的来源、特点和演奏技巧。
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乐曲的演奏技巧,包括手指的位置、节奏和指法等。
4.4 乐曲演奏与合作安排学生分组,组织学生一起演奏《高山流水》。
教师可以起到指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协调演奏过程中的合作与配合。
4.5 演出和评价安排学生在班级或学校内进行小型演出,展示所学乐曲的演奏成果。
通过观摩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音乐,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例如是否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是否主动参与演奏等。
5.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伯牙绝弦故事和乐曲《高山流水》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演奏中的技巧和表现。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乐器——古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2.学习分析和演奏古琴演奏曲目——《伯牙绝弦》。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琴的基本知识介绍:–古琴的历史和起源。
–古琴的外观和构造。
–古琴的音律和音域。
–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2.古琴演奏曲目——《伯牙绝弦》介绍:–曲目的背景和故事。
–曲目的曲式结构和演奏要点。
–曲目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技巧。
3.古琴演奏技巧训练:–左手指法和手型练习。
–右手指法和指弹练习。
–左右手配合和弹奏速度控制练习。
4.曲目的分析和演奏实践:–分析曲目的音乐要素和表达技巧。
–分段练习和整体演奏训练。
–探索个人演奏风格和表现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琴基础知识介绍1.教师介绍古琴的历史和起源,并呈现一些古琴演奏的录像片段。
2.学生观看古琴演奏片段后,进行讨论和提问,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古琴的感受和认知。
3.教师介绍古琴的外观和构造,并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古琴的音律和音域。
4.学生分小组进行古琴外观和构造的观察和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总结。
第二课时:《伯牙绝弦》介绍1.教师向学生讲解《伯牙绝弦》的背景和故事,并播放相关的音乐片段。
2.学生观看音乐片段后,进行讨论和提问,探讨《伯牙绝弦》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教师分段讲解《伯牙绝弦》的曲式结构和演奏要点,并进行示范演奏。
4.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曲目的节奏和指法,逐渐熟悉和掌握曲目。
第三课时:古琴演奏技巧训练1.教师介绍古琴演奏技巧的基本要求,并进行手型和指法的示范和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古琴演奏技巧的练习,互相交流和矫正姿势和动作。
3.教师介绍古琴的指弹技巧和右手的控制方法,并示范教学。
4.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古琴指弹和右手控制的练习,逐步提高技巧和灵活度。
第四课时:曲目的分析和演奏实践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伯牙绝弦》的音乐要素和表达技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学生按照曲目的节奏和分段进行练习和整体演奏,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伯牙绝弦濮阳市第八中学李娜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3、积累中华古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曲子。
用心听,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刚才同学们听得都很投入,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听不出来很正常,因为,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有限。
但有一个人却能听出来。
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伯牙为什么绝弦?让我们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1、先自由地大声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吧。
自读,指名读。
2、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还讲究读出节奏和韵味。
借助屏幕上所给的提示,试着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吧!(课件出示课文)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真是越读越有韵味。
下面请借助课下注释,自己逐句说说课文的大致意思吧。
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1、同桌互说,标记。
2、交流: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理解的大致意思?3、大致意思弄懂了,那么谁能说说这四个“善”字的意思。
(课件出示)你理解的非常正确。
4、大致意思了解了,重点字词掌握了。
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一遍课文吧。
四、三读课文初品“绝弦”(一)知音相遇。
1、读了课文,我们不难知道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齐说)板书:伯牙钟子期伯牙、子期何许人也?指名读材料(课件)。
他们两个各有什么特点?是啊,所以,课文中写道:第一句。
(课件)读。
指名、齐读。
2、请仔细读课文,看看从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
汇报。
(课件)首先来看这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