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遭受_完刑_考论
- 格式:pdf
- 大小:283.07 KB
- 文档页数:4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①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②姓李氏,③名耳,字桞,④周守藏室之史也。
⑤注①正义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桞,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张君相云:“老子者是号,非名。
老,考也。
子,孳也。
考教觽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理,善化济物无遗也。
”注②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
索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
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
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
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
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苦音怙。
正义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
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
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
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
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厉音赖。
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注③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注④索隐按:许慎云“桞,耳曼也”。
故名耳,字桞。
有本字伯阳,非正也。
然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
正义桞,耳漫无轮也。
神仙传云:“外字曰桞。
”按:字,号也。
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桞。
注⑤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正义藏,在浪反。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①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②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四章一、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sh ì)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二、文学常识1. 老子思想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2. 作品介绍《老子》即《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共81章。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影响:《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被称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文言现象(一)通假字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通“蔂”,土筐)(二)词类活用 1.自是.者不彰 (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2.其未兆.易谋 (名词用作动词,显露迹象) 3.常于几成而败.之 (使动用法,使……失败) 4.是以圣人欲.不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5.学.不学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 6.慎.终如始 (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对待)7.不贵.难得之货 (意动用法,以……为贵) (三)一词多义1.当(1)当其无,有车之用 (介词,在)(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动词,对)(3)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挡)(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把守)(5)北邀当国者相见 (动词,掌管)2.伐(1)自伐者无功 (动词,夸耀)(2)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绩,战功)(3)十年春,齐师伐我 (动词,攻打,讨伐)(4)坎坎伐檀兮 (动词,砍伐)(5)伐无道,诛暴秦 (动词,进攻,征伐)3.为(1)为之于未有 (动词,做)(2)我世世为泮澼絖 (动词,从事)(3)君王为人不忍 (动词,对待)(4)使子婴为相 (动词,担任)(5)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6)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表被动)(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判断动词,是;语气助词,不译) 古今异义 1.埏埴以为..器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前言:<为老子五千言正名>: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
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
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
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
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
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
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
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
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
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
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
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
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
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
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
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
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
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老子》四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日谥伯阳,春秋末期人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又称《道德经》,属于“三玄”(《老子》《孟子》《庄子》)之一,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文化知识:①古代的车。
古代车中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
“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船,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
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
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
它的形状像个趴伏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
②户。
本义指单扇的门,引申为房屋的出人口。
一家人住在一个门内,“户”又引申为家庭单位。
③室。
上古宫室中供人居住睡觉的房间,在堂(上古宫室的主要部分,位于整座宫室前部正中,用于举行各种典礼、接见宾客等)之北。
有户(门)与堂相通。
室南墙上有牖,户偏东,牖偏西,左右对称。
二、重要词语释义三十辐共一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有车之用。
挺埴(和泥)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
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
老子知识点总结老子,又称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鼻祖”,其思想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反思悖德”等理念,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宗教、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老子的生平及主要著作老子,名李聃,字聃,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人物,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左右。
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人所知,传说他是周朝的一位官员,曾经任职于周朝的国都,后因对周朝的政治腐败感到失望,离开国都隐居于著名的函谷关。
在隐居期间,老子开始了他的哲学思考,并将思想整理成著名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计5000余字,包含了老子对“道”、“德”、“无为”等问题的思考。
该书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统一中国著作,规范中国学问”。
此外,老子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如《老子淫》、《老子嬛》等。
这些书籍收录在《道藏》和《道教全书》中。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1. 道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根本,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经的。
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通,同时也是一种普遍而无所不在的力量。
老子认为,“道”超越一切限定和区别,不可名状,难以言表,但它却真实存在于世间。
因此,老子建议人们要随顺道,顺应自然,不可违背道,可以谓之“道法自然”。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无为”指的是不做事,不去主动干涉事物,不去阻碍事物的发展。
“治”是指治理和管理,是指政治和社会管理。
老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懂得“无为而治”,不应干预事物,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做过多干扰。
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才能达到事事顺其自然,万事万物都能够和谐相处。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 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6.1《老子》四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
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
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
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
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
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
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
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
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
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
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
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
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
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
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
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
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
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
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材料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人也。
居周之东门,见贤者若邱,隐居不仕,曰:“吾闻之,良弓藏而不用,良马伏枥,英雄盖世,时不再来。
吾闻之,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天下诸侯有不顺者,则诸侯伐之;诸侯伐之,而天子弗能禁也。
夫以天下之大,而以一人之智,欲以力征天下,吾未见其利也。
是以吾欲去,归隐山林。
”于是,老子遂东出函谷关,过赵、魏,至于齐、鲁,历尽千辛万苦,以求见孔子。
孔子闻之,曰:“吾闻老聃居周之东门,其道深矣,吾欲往见之。
”遂往,至于周之东门,老子迎之。
孔子问曰:“夫子居周之东门,其道何如?”老子曰:“吾闻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孔子曰:“吾闻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夫礼乐刑政,以治天下,其犹播穀于地也。
民之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之谓至治。
”老子曰:“吾闻之,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孔子再拜曰:“吾得见夫子,乃今知吾之不足也。
吾将北学于老聃,以求吾之不足。
”【译文与注释】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的人。
他居住在周朝的东门,见到有才德的人就像见到邱一样,于是隐居而不出仕。
他说:“我听说,好的弓藏起来不用,好的马放在马厩里不用,英雄虽盖世,但时机不再来。
我听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都由天子来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都由诸侯来决定。
如果诸侯中有人不顺从,那么诸侯就会攻打他;诸侯攻打他,而天子无法禁止。
以天下之大,而以一人的智慧,想要用武力征服天下,我没有看到它的好处。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本和乙本,轰动了世界,也让人们对传世本《道德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
在前后顺序后,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约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之后,乙本约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2006年3月中州学刊M ar.2006第2期(总第152期)A cade 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 o.2
易经道家研究
老子遭受完刑!考论
李水海
(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春秋晚期周景王之时,周王朝单氏擅权,在单氏党争中,老子受到迫害,而被罢官,遭罹完刑!(或髡!
刑)。
帛书#老子∃甲本#道经∃#德经∃就明确记载了老子本人被当权贵族伤害而受顽(髡)!刑或梡(完)!刑的史实。
老子刑满后虽被复官,但周王朝内战不休,而后他则被免职归居。
关键词:老子;髡刑;完刑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6)02%0147%04
一、老子遭受完刑!前后的东周王朝
研究历史上任何思想家、哲学家,在考察他的生平事迹之时,必须审视他所处的时代的大气候,更要考察他所处时段的小气候,然后才能准确地把握他所创立的学说和学派的社会背景,正确寻得他的思想认识根源。
老子所处的春秋晚期,是个动荡变乱,战争频仍的时代,是上古中国正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制度大变动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该时代的中心课题,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皆呈现出新旧交替的鲜明时代特征。
这个社会大气候本文无须多述。
至于老子所处时段的小气候即是当时的东周王朝。
对于这一点,#左传∃#国语∃等记载较详,凿凿可考。
这里,先突出叙述一下老子居周!任史官而遭罢官这一时段的东周王朝之具体政治情况(包括周王朝统治者与劳动人民之间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情况),而后再考察老子受完刑!及其思想变化的根源。
现依其年次简述老子居周!任史官而遭罢黜前东周王朝的政治时情如下。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老子30岁。
老子适周!做史官&。
老子居周!,在周王室做太史!∋,而后转为柱下史!(。
前539年(周景王六年)至前536年(周景王九年),老子34岁至37岁。
周王朝主要当权派是刘献公和单献公等。
单氏为了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甚至互相残杀。
老子可能因鄙视单氏族内这种争斗,而得罪这帮当权者,遂遭迫害,而被罢官。
)
前535年(周景王十年),老子38岁。
夏四月甲辰朔(初一),日有食之。
!∗(此公历3月18日之日全蚀)老子为了躲避单氏贵族的进一步迫害,就于本年年初来到鲁国避难,这才发生了遇日蚀、孔丘从老聃助葬于巷党!+之事。
九月单献公(周卿士,单靖公之子)弃亲用羁(客臣),冬十月辛酉,襄(单襄公,顷公之父)、顷(单顷公,单献公祖父)之族杀献公,而立成公(单献公之弟)。
!,老子于此年之后回到周都王城,当恢复柱下史一职。
前530年(周景公十五年),老子43岁。
周王朝原伯絞(周大夫原公)暴虐,其下属及奴隶成群地逃走。
这年冬十月初一,原伯絞的逃走的奴隶起义,驱逐了原伯絞,而立公子跪寻!−为原伯。
周卿士甘简公无子,立其弟甘过为甘悼公,甘过将要去掉甘成公、甘景公两大族人。
甘成公、甘景公的族人赂刘献公(周卿士,刘定公之子,亦为周王朝当权者),丙申(十月二十五日),杀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孙鱼酋!为甘公(甘平公),又杀献大子之傅庾皮之子过,杀瑕辛于市,及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
.
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老子53岁。
周景王宠王子朝(景王之长庶子),欲立为太子,大夫宾起(王子朝之师傅)赞同。
而刘献公之庶子伯蚠事单穆公,恶宾孟(即宾起)
收稿日期:2004%10%20
作者简介:李水海,男,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147
148
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149
老子遭受 完刑!考论
&李水海:#老子 居周!官职考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孔颖达:#/礼记0曾子问1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礼记正义∃(在#十三经注疏∃中),第165、165页。
)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
∗,−.2 ! ∀ # ∃#左传0昭公七年∃、#昭公七年∃、#昭公十二年∃、#昭公十二年∃、#昭公二十二年∃、#昭公二十二年∃、#昭公二十三年∃、#昭公二十六年∃、#襄公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刊印标点本#春秋左传集解∃。
+#礼记0曾子问∃,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礼记正义∃(在#十三经注疏∃中),第172页。
% &#春秋0昭公二十三年∃,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春秋左传正义∃,第399页。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刊印#春秋左传集解∃,第1509页。
(#庄子0天道篇∃,中华书局,1961年刊郭庆藩#庄子集释∃,第477页。
)∗ )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道经∃,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24、21%22、24页。
)! +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道经∃,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56、54页。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0道经校注0乙本∃,中华书局,1996年,第325页。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0帛书老子乙本残卷实录∃,中华书局,1996年,第462页。
)&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德经∃,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0、11页。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0将败∃,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111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0戈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30页。
)(孔安国:#/尚书0舜典1传∃,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尚书正义∃(在#十三经注疏∃中),第16页。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景宋写本),第64页。
+∗#易经0睽0六三∃,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周易正义∃(在#十三经注疏∃中),第39页。
+!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三0周易下经上0睽∃,中华书局,1981年刊#二程集∃(王孝鱼点校),第892页。
+%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四0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24页。
+∀#周礼0秋官司寇0掌戮∃,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周礼注疏∃(在#十三经注疏∃中),第245页。
+&颜师古:#/汉书0刑法志1注∃,中华书局,1962年刊#汉书∃,第1092页。
+∋ +##睡虎地秦墓竹简0法律答问∃,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10、113页。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0刑法分考0髡∃,中华书局,1985年,第299页。
+∃司马迁:#史记0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139页。
责任编辑:成∀一
150
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