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论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6
论老子形而上学之道“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1]老子在开篇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道,那么何谓“道”呢?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
”[2]即作为具体事物之道是可言说的,而不可言说之道才是超验存在的形而上学之道。
[3]接着,老子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其形而上之道。
首先,老子之道是终极创生之道。
在《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的表述早已肯定了“道”是宇宙之始的终极存在。
老子则又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进一步确认道是世界的始基并给出了宇宙演化的动态过程。
[5]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万物是由“道”逐步创生而来的,道不但是宇宙的质料因,又是宇宙的动力因。
老子描述了道生万物的情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7]对此句的理解是道是“有”还是“无”争论的导火索:道有论认为“道为之物”不是显有之物是什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这些不都是道为物的表征吗?而道无论认为,“恍惚”是对道处于“无”浑沌状态的描述,浑沌就是一片纯粹的“无”,老子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就更能表明“无”是天地的本原和万物的始基。
但是,不论道是“有”,还是“无”都难以回答这样一个二元悖论的问题:如果道是有,一个具体之物如何能成为无限物的始基呢?如果道是无,世界的质料又从何而来呢?显然,这一问题轻易地就终结了道有论与道无论的争论。
因为,它们都是站在素朴实在论的立场上理解老子之道,这种理解方式明显是受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薰染所致,总是试图要找出一个宇宙的始基来,并冠以“本体”之名。
那么如何理解老子之道与有无的关系呢?老子之道的本体又是什么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韩海泉【摘要】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老子;道;人;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作者】韩海泉【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现代工业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危及人类的生存。
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正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代意义的问题。
今天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去解读老子的自然之道,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取向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这些思想有助于引导人类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老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那就是道。
关于道,老子有简要的概括:[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第二十五章)这“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成”物即是老子的自然之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老子相对论名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老子的哲学中,相对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理念。
以下是一些老子相对论名言:
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相对论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
这种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关系,也体现了老子对于事物对立统一的深刻理解。
2.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看法。
他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会走向反面,这是道的运动规律,道的作用体现在弱者身上。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善”的看法。
他认为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与它们争斗。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的追求,也揭示了老子对于“善”的深刻理解。
以上是老子相对论名言的一些例子,这些名言表达了老子对于事物对立统一、发展规律、善的理解和追求。
简论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作者:王煜国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摘要]《老子》思想与柏拉图哲学分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其“道论”和“理念论”分别就本体问题展开了探索,而各自的探索方式又分别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并讨论老子“道”的思想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是对柏拉图方法的一种补充或反思。
[关键词]道;理念;哲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21-02虽然西方哲学可以沿着柏拉图的道路创立无数精确的本体论或排斥本体论的哲学体系,而中国则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和成就,但武断地说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思想还是不能让人信服。
尽管“道论”能否被视作是一种本体论,尚待进一步确认,但老子“道” 的根本思想具有浓厚的本体论思想的萌芽或启示意义。
一、“道”与“理念”的本体性“道”与“理念”分别是老子思想和柏拉图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各自的哲学以及对后世的启示中,“道”与“理念”都有丰富的多层次内涵。
本文仅就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理念”展开讨论。
从主体上讲,老子思想是一部政治哲学,其最终目的也是寻求一种合理的政治制度或国家形态,这种合理的状态被称作“德”。
而“德”的依据则是“道”,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先秦思想流派所主张的“仁”、“礼”、“法”作为社会价值核心的最根本区别,道家的价值核心就是“道”。
“道”的核心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伦理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在整个自然界和宇宙秩序中都处于核心和主宰的位置。
这样的思想,虽不能说是一种精确的本体论,但已经体现了本体论思想的启示和萌芽。
《老子》第一章讲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四十二章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这些内容体现了“道”的本体思想,即“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亦是世界的创造者。
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同样体现在柏拉图的思想中。
论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摘要:老子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学说的核心是“道”本体论,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自然主义的。
在道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独树一帜,开掘出中国思想界中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友好相处的强大思想流派。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自然主义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形上本原,但是它的形下根据则归依于“自然”,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道即自然”的一体观念。
老子遂把自然宇宙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他讲的道自然是自然之道。
这种自然原初地具有“生长”和“自己如此”、“自然而然”的天然本性。
于是,老子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和一切宗教唯心论的基础。
他的自然观和宇宙生成论,在中国文化史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法自然“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在西方哲学中找不到与之相应的称谓,中国哲学正是因为有了包括“道”在内的一系列范畴,才形成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特点。
可是,“道”的本义乃是“道路”,那么,“道”是如何由“道路”这样一个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概念演变、抽象成为宇宙万物的产生者和决定者的呢?这一任务是由老子完成的。
胡适就曾说,“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1] 换言之,老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道”由一个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概念上升成为一个世界本原或本体概念。
从此以后,“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地位便确立了。
在老子哲学中,“道”的含义极其宽泛,但概括说来,大致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道”是天地万物的产生和主宰者,所谓道为“万物之宗”,道为“万物之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这一含义;(2)“道”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原理,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说的就是这一含义;(3)“道”是人生所追求的极致境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所谓“唯道是从”,“执大象(道),天下往”说的就是这一含义。
#中国哲学史#老子之/道0与/有0、/无0关系新探)))兼论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何 石 彬一在今本5老子6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0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0。
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
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5淮南6语羼入者。
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耶?0(马叙伦,第396页)但由于当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这种质疑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
而郭店楚简5老子6的出土则为这种质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今本5老子6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0一句,在郭店楚简5老子6中作/天下之勿(物)生于又(有),生于亡(无)0。
由此可证明,今本5老子6/有生于无0的/有0字是后来衍入的,古本5老子6中并不存在一个/有生于无0的命题。
而/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0与/有无相生0两个命题显然是可以互相统一的。
在老子的道论体系中,/有0、/无0一对概念的重要性可以说仅次于/道0,而且处于连接形而上/道0与形而下/万物0的关键性位置,因此,对/有0、/无0关系的解读是切入老子道论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途径。
从/有无相生0或/有生于无0这两个不同的命题出发,可以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诠释模式:前者将/有0、/无0作为一对对等的概念,将/有0与/无0的统一性和二者对立面的消解作为理解老子道本体的基本途径:后者则对/有0、/无0作一种阶次性的理解,认为/无0高于/有0,/无0即是/道0,/有0从/本无0的/道0中产生。
而5老子6王弼注本作为5老子6传承、诠释的两大系统之一)))文人系统的代表,¹正是以/有生于无0为基本的方法论命题来诠释老子的道论体系的。
郭店楚简5老子6的新发现,无疑为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老子道论的本质特征,重新审视王弼与老子的思想分野以及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青年文学家《道德经》中的本体论和辩证法张绍斌 天津外国语大学汉文化传播学院 天津 300204[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234-03要理解老子的《道德经》,什么是“道”或“道”是什么的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
而这个所谓本体论问题却始终是老学研究中的根本难题,众说纷纭,玄而又玄。
时至21世纪,学界对此仍然没有突破性的成果可以作为理解老子思想的奠基石而被普遍认可和接受,主流的观点仍然不外乎以下一些传统认识:第一种观点是从世界观或宇宙观角度认识“道”,认为道是宇宙之本原、本质、本体或本因等。
第二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道统有无论”,或认为无即道,或认为有即道,或持综合论认为“道统有无”。
第三种观点是将老子之道归结为规律、规则,认为道生万物,是规律产生了一切,在这里,道不是精神性的实体也不是物质性的实体。
[1]还有一种常见观点,可称之为神学道论,即把道与西方的上帝、印度教的梵等宗教哲学属性的本体论相提并论,即使阐释不清楚其存在合理性,但是为了信仰的需要也必须确立其权威性。
当然,众所周知的,在西方近现代哲学史背景下,以上这些观点已经受到了致命的挑战,如西方近代哲学对人的存在和理性的怀疑,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对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消解等等。
但是,什么是“道”仍然是当前爱好和研究老子学说的学者们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能否对“道”的内涵给予一个合理而精确的解说,已经可以作为评估任何一本老学著作的实际价值的根本标准了。
目前,随着当代中外学术史的拓展,我们已经具备对“道”有更新和更深入的讨论的条件了。
本文认为,造成传统上的道论长期辨析不清、徘徊不进的局面的症结在于解老者们没有清晰的区分“老子论道”和“老子所论之道”这两者的差异。
何以这个问题会如此关键呢?因为这个问题牵涉辩证法和本体论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问题。
正是由于当前学界对辩证法和本体论的本质和关系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澄清,才引发了本文对“老子论道”和“老子所论之道”,即对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和本体论二者关系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论道家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意义"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体;"道"指规律性;"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
老子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是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状况的观察思考中提升出来的。
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由于统治者过多地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即是由于没有做到“道法自然”,而实行“有为”的结果。
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老子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发挥成为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使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因而统治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无为而治”,或者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社会。
不过,老子虽然反对“有为”,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是排斥一切的政府行为,而是要取消那些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的不适当、不必要的政府行为,以保障社会的自然和谐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从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见有为。
在这点上,老子有一个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是说,管理一个大国家,就像煎小鱼一般,需要动静适度,翻得过于频繁鱼虾就会因破碎而不成形,而完全不予翻动则会被烧焦。
所以,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动和静的和谐统一,是自然主义的原则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贯彻和落实。
自然的才是好的,自然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社会的发展在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弊端。
《老子》道论的形上学诠释
刘立夫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史》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老子>的道论哲学兼有本原论和本体论的双重含义,还体现着中国哲学特有的"体用一原"的思维方式.老子尚未完全摆脱上古宗教神话意识的影响,他需要从理论上寻求一种"最古老"、"最神圣"的"母性"存在,导致了他的道论包含了本原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老子时代已经发展出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他本人那超越常人的智慧又将他的哲学带入了高度抽象的理性世界,使得他的道论具备了本体论的特征.老子的哲学是"哲学"的,但不一定是完全"逻辑"的,但对于已经习惯于用概念和逻辑把握世界的现代人来说,则不得不用清晰的概念与逻辑去接近老子那终极性的"道".【总页数】5页(P106-110)
【作者】刘立夫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
【相关文献】
1.传统思想的哲学言说--以老子道论的现代哲学诠释为例 [J], 白欲晓
2.论《老子》哲学思想诠释的基础——从《周秦道论发微》出发的考察 [J], 周杰
3.老子道论的理解和诠释 [J], 谢丰泰
4.儒家道论转向中道德主体建构的演进逻辑——以《周易·系辞上》中三个道论命题的诠释史为中心 [J], 陈继红
5.质疑大道论(生存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哲思与老子道论的差异[J], 刘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道论”浅说
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上由以往
单纯的“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嬗变。当世界
上有识之士分析了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
家文化各自的利弊和当代全球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后,都不约
而同地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原始道家文化。因此,深入
挖掘道家文化的核心 “道论”的精义,对发展着的中国和世
界,对“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思想观念的嬗变,
重塑民族之魂和世界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一书作为其社会政治学说-“德论”立论的基础
-“道论”,以其丰赡的学养和深邃的思考,阐发得格外高远
也格外宏富,其宇宙论、社会论和人生论,几乎涵盖了被后世
称为宗教、哲学、史学等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并且其思想的
光芒历久弥远,甚至超越了种族意识成为了人类意识和宇宙意
识。
首先,《老子》的“道论”以无以伦比的智慧确认了宇宙
论和本体论,并且进行了超因果的推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王弼注《老子》第二十五章,下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
二十一章)
《老子》“道论”开篇就在“独立”和“周行”的情状下,
即既不可分割又不是静止的状态中,以完全抽象的概念阐发了
“道论”,确认了宇宙本体。(郭店楚简《老子》就以此段开
篇)而这正暗合了人类100多年前才搞明白的辩证唯物主义原
理。并且,又对“道”由粗到精、去伪存真地在意识上真切地
确认它(“其中有信”)。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大勇呢?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智慧,只强
调物质的第一性,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以“有”为本体论的基础
上的,对物质的生成之“道”不去再追问。这就有认识的局限
性。而《老子》“道论”却对“独立”、“周行”的宇宙本体
提出了疑问: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
先。”(第四章)
这个“先天地生”的“道体”渊渊湛湛,或存或无,好象
是万物之宗本。但按形式逻辑推下去,这个“万物之宗”是谁
生的呢?这就不是形式逻辑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按因果说,“物
物者非物”。那么既生物又非物的东西是什么?这比光物质的
波粒二象性麻烦多了。即使按超银河系的现代宇宙论质能关系
说,如果因果论的物质是时空条件下的有限性的话,那么“道”
这种“独立”得不能分割的东西,就是超时空条件下超因果的
无限性。这种完全彻底的超时空的无限的抽象概念,比西方“存
有论”的宇宙观和本体论超越得多,既不是“上帝”概念所能
比拟的,也不是佛教单向度的来世概念所能比拟的。
其次,《老子》“道论”表达了社会政治论——“无为”。
《老子》作为当时的社会政治学说,其“道论”必然要在
“德论”上有所体现。而“德论”的“无为”又是其社会政治
学说的核心概念。所以对“无为”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讨,尤其
要对“无为入无间”作细致的分析,方能对“无为而无不为”
的辩证法哲理有透彻的了解。更能对“道论”有所阐发。
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
天下。”(第四十八章)也就是说,根据其“阴阳和谐”的天
道认识论,老聃认为作为执掌“天下神器”这种现象是不可为
的,是不好按照私己意志“为”、“执”的,是必须“无为”
的。
对于“无为”的本质,曾经“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
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的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
说: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
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
有省不省耳。”接着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
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
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史记卷一百三
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对于《老子》这种“不为物先,不为
物后”、“因物与合”的“无为”论,《淮南子》一书是这样
解释的: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
南子·原道训》)。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
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淮
南子·主术训》)。
“¨¨¨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
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
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
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
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
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若夫以水熯井,以淮灌山,此
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
(《淮南子·修务训》)。
《淮南子》这种“不先物为”“莫从己出”和“私不入公”
的解说,基本上说出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实质内容。只是如
亚里士多德分析“中庸之德”一样,听着易解,做着难办;因
为在物易察,在事难握。相比之下,还是不如《老子》原书的
“无为入无间”简洁明白。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间。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对于“无有入无间”,已故的高亨先生说:“此
从王弼本,亨按:‘无有’当作‘无为’,乃后人误改。‘无
为入无间’,是说无为的政治都达到无间隙之处,即无为而无
不为之意。下文: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即承接此‘无为’而
说,便是明证。”(高亨著、华钟彦校《老子注译》,河南人
民出版社,1980.3第1版)
其实,《淮南子》解释的“无为”,还是在于主客二分的
弊病,而不能达到“无间”的程度,也就是没有上升到“道论”
的程度来解说。按“道论”的角度,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戈国龙
先生解释说:“凡有为必有限,有为只能是部分的,有为只能
使你从道中分离出来;你无为,道
就有为,无为使你与整体和
谐。”(《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
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5页)这就是“道论”基
础上的“无为”,这才是“无为入无间”的本真意上的那个“入”
的内涵。
进一步说,不论是《史记》、《淮南子》或高亨的《老子
注译》,对“无为入无间”的解释,都是停留在主客二分之“间”
字上面,没有真正达到那“入”的境界。而“入”的境界才能
达到“无间”,也才能是完全意义上的“无为”,也才是“道
论”的境界。以此而论,古今中外的所谓“修道”、“悟道”、
“体道”等等词汇,都没有“入道”一词的境界高远。这样的
例子还有很多,如欧氏几何中直线与圆的“切点”,既是圆本
身又是直线本身,是直线与圆二者的“因物与合”。从理论意
义上说就是这种“无为”境界的“入”。再如人的呼吸也是这
样,越无为越自然,越合乎“道”;等到你有意识去感觉它,
反而是有为了,不自然了;只有你睡着了才真正“无为”了,
才是真正的合道自然,醒来也才会神清体舒。这就是“道论”
意义上的“无为”。
再次,《老子》“道论”表达了人生论——“贵柔”。既
见于第四十三章,也见于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
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几句话是《老子》一书的总纲,提纲挈领地包含了“道德”的社会论和
人生论,又抽象地孕含着宇宙论和认识论,并且用“和谐”的观点和运动的观点
去分析,也很有哲蕴。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