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安排(2)
- 格式:ppt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1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星期日的安排》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星期日的安排》说课稿2,主要围绕分数的应用进行展开。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是对于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分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星期日的安排。
2.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星期日的活动,并将其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3.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安排,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安排。
4.讲解:教师对学生的安排进行点评,并讲解如何将分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分数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强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和关键知识点。
可以设计成一张,列出星期日的活动,并在旁边标注相应的分数。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2课时星期日的安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内容:星期日的安排(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1、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0+15-28 26-4+21 45-(18+7)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生:(1)全班男生中有2/7的同学户外活动,3/7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
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2)全班女生中有3/8的同学户外活动,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
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女同学的几分之几?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全班交流。
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
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课本P6页练一练1、2、3、4、5五、板书设计:星期日的安排1-2/7-3/7 1-(2/7+3/7)1-3/8-1/6 1-(3/8+1/6)教学反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案【教案】星期日的安排教案:星期日的安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主要讲述如何合理安排星期日的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制定星期日的活动计划。
3. 引导学生学会在安排活动时,兼顾学习、休息和娱乐,提高生活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制定出合理的星期日活动计划。
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学习、休息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小朋友如何合理安排星期日的活动,引发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思考。
2. 讲解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制定星期日的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在学习、休息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尝试制定出合理的星期日活动计划。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后作业(5分钟)学生独立制定一个星期的活动计划,要求兼顾学习、休息和娱乐。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合理安排星期日板书内容:1. 学习:完成作业、预习新课2. 休息:看书、睡觉、户外活动3. 娱乐:玩游戏、看电影、和朋友聚会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你们尝试制定一个星期的活动计划,要求兼顾学习、休息和娱乐。
答案:略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情景引入、讲解新课、随堂练习等环节,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存在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长期的作业,让学生记录一段时间内每天的活动安排,并定期反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更好地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主备人:党占海修改人:贾丽萍、盛彩霞、张晓慧、陆秀玲教学内容:星期日的安排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能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垫导入:1、口算下面各题。
2、说一说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同学们,星期日你们都做什么?师:淘气调查了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们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2、认真观察,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生回答3、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4、师出示问题: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拿出练习本,试一试,后小组讨论。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1)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减去外出游玩的同学,再减去少年宫活动的同学,剩下的就是留在家中的同学2)先把外出游玩的和去少年宫活动的同学相加,再把全班同学看作整体“1”,减去它们的和6、揭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三、新课探究,明确算法1、学生分组选择一道算式,后尝试如何计算。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②小组交流。
2学生板演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①1-3/8-1/6=5/8-1/6=11/24②1-3/8-1/6=24/24-9/24-4/24=15/24-4/24=11/24③1-(3/8+1/6)=1-(9/24+4/24)=24/24-13/24=11/24④1-(3/8+1/6)=1-13/24=11/243、全班交流并思考。
小学数学《星期日的安排》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时间与时刻》中的第二课时《星期日的安排》。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学会通过钟表读取时间;运用时间加减法,安排星期日的活动计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分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读取钟表上的时间。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加减法,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间加减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时、分的认识,读取钟表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钟表模型、教学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星期日的各种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安排。
2. 新知识学习(10分钟)(1)认识时、分,了解钟表结构。
(2)学习读取钟表时间。
(3)通过例题讲解,掌握时间加减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星期日安排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时间加减法,合理安排活动。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完成练习题,巩固读取钟表时间。
(2)运用时间加减法,规划星期日活动。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星期日安排,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时、分的概念及读取方法。
2. 时间加减法的计算步骤。
3. 星期日活动安排示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题:读取钟表时间。
(2)设计自己的星期日活动计划。
2. 答案:(1)根据钟表图片,写出对应的时间。
(2)星期日活动计划:以表格形式列出活动名称、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时、分的认识及时间加减法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时间加减法的运用。
2. 新知识学习:认识时、分,了解钟表结构。
3. 例题讲解:合理安排星期日活动。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英语》教材第五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星期日的安排”。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描述日常活动和时间安排的词汇和句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交流。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听懂、会说、会读、会写与日常活动和时间安排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星期日的活动安排,并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中西方在时间安排上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描述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教学重点:掌握与日常活动和时间安排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录音机、磁带、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星期日活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活动安排。
2. 呈现:展示PPT,呈现本章重点词汇和句型,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3. 实践:设置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描述自己的星期日活动安排,并进行角色扮演。
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进行对话交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 巩固: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所给词汇和句型,编写一段关于自己星期日活动安排的对话。
(2)翻译下列句子:I usually get up at 8:00 on Sundays. After breakfast, I like to read books or play basketball.2. 答案:A: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B: I usually get up at 8:00. After breakfast, I like to read books or play basketball. How about you?A: I often go to the park with my family. We have a picnic and play games together.(2)答案:我通常在星期日早上8点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