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护理及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5.40 KB
- 文档页数:2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漏的临床护理要点及体会目的:研究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外渗时的护理方法。
方法:200例CT 增强的患者,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通道注入造影剂。
结果:200例患者中发生外渗4例,其中大量外渗l例(造影剂渗出大于50ml),中等量外渗3例(造影剂渗出大于20 m1)。
4例外渗患者处理及时,无进一步发展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需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和减少造影剂外渗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使患者检查得到成功,提高CT扫描图像质量。
标签:造影剂外渗;护理;体会CT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CT增强扫描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扫描中造影剂的用量过大,所以临床的护理工作就变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护理方面[1,2]。
对我院收入的200例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临床护理,预防造影剂外漏,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CT增强扫描患者200例,男患109例,女患91例,年龄7-65岁,平均年龄32.5+5.9岁。
检查部位:头部、胸腹部、盆腔例数分别为106例、27例、67例。
1.2方法1.2.1准备工作:穿刺前应认真复习病史,如有禁忌,及早处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检查原理、步骤,细心而耐心,消减患者紧张不安情绪。
1.2.2静脉选择:高压造影剂的使用使得静脉穿刺成为是否外渗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常选择上肢肘部正中静脉、桡静脉、手背静脉等。
宜选择较粗、直、弹性好的静脉。
对于静脉炎及反复穿刺过的动脉要注意避开。
1.2.3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如果为少量外渗,可暂不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3日常可渐消退[3]。
如果是大量的造影剂外漏,就需要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①局部红肿:使用50%的硫酸镁,行间断性冷敷,同时将患肢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
②出现水泡:可以使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中的液体抽出,然后运用酒精棉球对周围进行清洁。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摘要】CT造影剂外渗是在接受CT检查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
为了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首先是预防措施,包括提醒患者避免运动和保持镇静等。
其次是处理方法,如局部压迫止血和局部热敷或冷敷等。
医生建议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专业的建议和治疗。
结论中强调了有效控制CT造影剂外渗的重要性,持续关注患者情况以及及时处理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对于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至关重要,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CT造影剂外渗、预防措施、处理方法、局部压迫止血、局部热敷、局部冷敷、医生建议、有效控制、重要性、持续关注、及时处理、并发症、患者情况、预防、处理、结论1. 引言1.1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在CT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未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措施是在进行CT检查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时,要确保针头位置准确,注射速度适当,避免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CT造影剂外渗的患者,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止血和局部热敷或冷敷。
局部压迫止血可以帮助减轻出血和渗出的症状,减少感染的风险;而局部热敷或冷敷则有助于减轻疼痛和红肿,促进伤口愈合。
医生建议,在CT造影剂外渗的处理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在出院后也要继续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随时就医求助。
有效控制CT造影剂外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持续关注患者情况,及时处理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2. 正文2.1 预防措施1. 在注射CT造影剂前,进行详细的患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特别是重点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以便医生能够评估患者的适用性。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检查时,注入的造影剂发生渗漏,导致造影剂泄漏到外部组织或器官中。
造影剂外渗可能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或处理CT 造影剂外渗的重要措施如下: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针头和穿刺地点:使用适合的针头和穿刺地点可以减少针头穿刺时对血管或组织的损伤,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2.监测注射压力:在注射造影剂时,应该密切观察注射压力,避免过大的注射压力,以免造成血管损伤和造影剂外渗。
3.避免过大的注射速度:注射速度过快也容易引起造影剂外渗,因此在注射造影剂时要以适宜的速度注射。
4.控制患者的体位:正确控制患者的体位有助于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在进行CT检查时,可以采用下肢提高的体位,减少造影剂向上部组织扩散的可能性。
5.术前评估:在进行CT检查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病史及过敏史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肾功能、过敏反应等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处理措施:1.停止注射: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以避免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改变注射位置:可以尝试改变注射位置,寻找其他合适的血管进行注射,避免造影剂继续外渗。
3.局部处理:及时对造影剂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处理,使用冰敷或局部按摩等方法,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和肿胀。
4.观察监测:造影剂外渗后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密切关注有无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严重并发症。
5.迅速处理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应迅速处理,进行紧急抢救,避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的关键在于细致的操作和密切的观察。
医务人员需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同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以降低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瘙痒、红肿、甚至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
预防和及时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如何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进行介绍。
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关键在于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前,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病史,特别是对造影剂过敏史和肾功能不全的病史。
只有在确认患者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CT造影检查。
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前,医务人员还应该告知患者关于CT造影的操作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对CT造影的紧张情绪,从而降低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
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来执行。
一方面,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注射CT造影剂时需要尽量减少针头在皮下组织内来回移动的次数,从而降低损伤皮下组织的可能性。
医务人员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时需要确保注射CT造影剂的速度和流量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同时要防止注射压力过大。
这样可以减少CT造影剂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外的可能性。
选择适当的CT造影剂对预防CT造影剂外渗也非常重要。
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CT造影剂,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来确定CT造影剂的剂量。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使用不适当的CT造影剂而导致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当出现CT造影剂外渗时,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CT造影剂外渗的症状,医务人员需要立即停止给患者注射CT造影剂,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局部瘙痒、红肿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要立即将局部皮肤进行冷敷和压迫,以减轻症状。
医务人员还需要及时通知放射科医师和治疗医师,以便他们可以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CT造影后,患者可能还需要定期观察和随访,以确保CT造影剂外渗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在处理CT造影剂外渗时,医务人员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全身状况。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在接受CT扫描的过程中,造影剂外渗至血管外部或者局部组织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预防或及时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预防和处理两个方面来介绍CT造影剂外渗的相关知识。
一、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方法1. 患者的健康评估在进行CT扫描前,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肾功能情况、糖尿病情况等。
如果患者有明显过敏史或者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造影剂外渗。
2. 特殊人群的注意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的患者,应该谨慎使用造影剂,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 预防过敏反应造影剂外渗往往与过敏反应有关。
在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之前,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过敏反应的评估,如果患者有过敏史,需要提前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预防。
4. 注射技术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注射造影剂时,需要注意注射的速度和注射的位置。
过快或者过慢的注射速度都可能引发外渗,而在注射造影剂的时候需要准确找准位置并且遵守注射的步骤。
5. 护理措施在使用造影剂后,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 监测和评估一旦发现患者有造影剂外渗的现象,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并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外渗的程度和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2. 停止造影剂的注射一旦发现外渗的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立即停止造影剂的注射,并且避免给患者继续注射。
3. 局部处理如果患者出现了局部皮肤的瘙痒、红肿等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对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处理,可以使用冰袋进行冷敷,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5. 专业治疗对于外渗情况严重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专业的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包括催吐、洗胃等。
在进行CT扫描时,造影剂外渗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1. 引言1.1 什么是CT造影剂外渗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检查过程中,注射的造影剂未完全留置在血管内而外渗至周围组织或器官的现象。
造影剂是一种可以增强影像对比度的药物,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的器官结构和病变情况。
如果造影剂外渗,不仅会降低图像质量,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造影剂外渗可能会导致图像模糊不清,影响诊断准确性。
造影剂外渗还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甚至造成组织损伤或神经损伤。
及时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至关重要,可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CT造影剂外渗并不是一个罕见的问题,但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及时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率。
加强对造影剂外渗的认识,及时识别和处理外渗情况,对于提高CT检查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预防和处理CT 造影剂外渗,以及如何识别外渗情况和常见的并发症。
1.2 为什么需要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CT造影剂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工具,用于增强CT影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有时候在进行CT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可能会外渗,即从血管系统漏入周围组织或腔隙中,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或及时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显得尤为重要。
CT造影剂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甚至导致感染或溶解组织的情况发生。
这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医疗成本。
如果造影剂外渗进入神经系统或其他重要器官,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CT造影剂外渗还可能对医疗人员造成健康威胁,因为他们可能接触到外渗的造影剂,从而导致皮肤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CT造影剂外渗带来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措施1. 确认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进行CT造影检查前,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过敏史和肾功能情况等,以避免造影剂外渗带来的并发症。
磁共振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磁共振增强扫描(MRI)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常需要使用造影剂来增强扫描的效果,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而高压注射器则是用来注射造影剂的工具之一。
有时在造影剂注射过程中,会出现外渗的情况,这不仅可能影响扫描效果,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磁共振增强扫描中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的护理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压注射器的选择对外渗情况有重要影响高压注射器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使用是非常常见的,而外渗的问题则很大程度上与注射器的质量有关。
选择合适的高压注射器对避免外渗情况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注射器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能够有效地避免造影剂的外渗。
在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时,医护人员需要选择优质的高压注射器,并且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密封性能良好。
二、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对外渗情况具有重要影响除了设备本身的因素外,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也对外渗情况具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良好的注射技巧,避免造影剂外渗。
注射时需要确保注射针头的位置正确,注射速度适中,注射姿势合适等。
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情况并及时处理,以减小不良影响的发生。
当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出现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的情况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小不良影响。
需要立即停止注射,并移除外渗的造影剂,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采取适当的抗过敏治疗,以减轻不良影响。
还需要对高压注射器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外渗情况再次发生。
针对磁共振增强扫描中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的护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重视高压注射器的选择、自身操作技能的提高以及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实施。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护理水平,有效地减小外渗情况的发生,确保磁共振增强扫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造影检查时,由于注射造影剂的位置不当或患者的生理状况等原因,造影剂从静脉内外渗出,导致周围组织损伤或不良反应的现象。
造影剂外渗不仅可能影响影像质量,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预防和正确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在进行CT造影检查时,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肘窝静脉是最适合进行静脉注射的部位。
因为肘窝静脉通常较粗,位置较浅,易于找到和穿刺,同时也较为稳定,不易外渗。
2.检查静脉通畅情况:在进行CT造影检查前,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的静脉通畅情况进行充分的检查。
如果发现患者的静脉有明显的血栓、狭窄或其他异常情况,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造影剂注射的通畅度。
3.确保注射技术娴熟: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时,应该确保自己具备娴熟的注射技术。
注射时应该注意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壁或周围组织,从而导致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4.提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在进行CT造影检查前,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造影剂注射的注意事项,告知他们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外渗的可能性。
这样能够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减少外渗的风险。
1.及时发现并停止注射: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情况,医务人员应该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避免造影剂继续外渗,造成更大的损害。
2.局部冷敷:在发生造影剂外渗的部位,可以采用冰袋或冷敷物进行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减缓外渗的速度。
3.局部按摩:适量的局部按摩可以帮助造影剂更快地被吸收,减少外渗引起的不适。
但是要注意力度,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4.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在处理造影剂外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5.根据情况处理:如果遇到较为严重的造影剂外渗情况,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酌情使用局部止痛药、局部肝素溶解等。
CT 增强检查造影剂碘佛醇外渗的预防及护理目的:如何预防造影剂的外渗和造影剂外渗的处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CT增强的成功率,同时也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正确的选择和评估血管,分析30例CT增强造影剂外渗的处理。
结果:减少造影剂的外渗应该以预防为主,发生外渗的30例患者,25例轻度的患者经处理后1天内痊愈。
5例严重的外渗经处理均在3天内痊愈。
结论:减少造影剂的外渗应该以预防为主。
CT 增强检查造影剂外渗患者采取正确的处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标签:CT增强;预防;护理;造影剂;外渗On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the Extravasation of Contrast Medium for Enhanced CT ExaminationWen Jianning(Yizhou People’s Hospital,Hechi,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prevent and handle the extravasation of contrast medium,eas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s,increase the possiblities of success of CT enhancement,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T diagnosis.Method:A total of 30 patients with the extravasation of contrast medium in CT enhancement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data were analyzed.Result:Among these patients,25 patients with mild symptoms recovered in a day after management of ioversol extravasation,and the other 5 patients with serious symptoms recovered 3 days later.Conclusion:Prevention should be stressed on reducing the extravasation of contrast medium.Accurate management of contrast medium extravasation for enhanced CT examination can eas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s.Key Words:CT enhancement,prevention,nursing,contrast medium,extravasation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CT增强扫描广泛应用,造影剂注射的成败会直接的影响到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鉴别,和CT诊断的准确率,因此,护理操作技术很重要在增强检查过程中,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压力大,被注射的静脉血管易发生破裂,注射的针头外移,易造成造影剂漏出血管,渗入邻近组织间隙,导致局部组织损伤,甚至导致功能障碍,是CT增强严重的并发症,我收集2009 年5月~2014年1月宜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发生碘佛醇造影剂外渗3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不断人性化及完善。
CT 增强扫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服务于临床。
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大大提高病灶的阳性率、检出率和定性能力。
但是在增强扫描过程中护理工作应保障CT 增强扫描的顺利完成。
预防造影剂外渗,渗出后的应急处理和护理,对检查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1]。
造影剂外渗是指在CT 增强扫描过程中被高压注射的血管破裂,造影剂漏出血管,渗入组织间隙造成周围组织肿胀疼痛的表现,严重时可发生组织坏死。
资料与方法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患者326例,其中头颈血管33例,冠脉102例,腹部30例,胸部78例,胸部血管83例。
年龄25~82岁。
方法:设备选用德国飞利浦64排螺旋CT 机,CT 专用高压注射器。
造影剂碘普罗胺优维显370mg/mL ,按1.5~2.0mg/kg 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75~80mL)。
注射速率2.5~4.0mL/s ,时间25~40s 。
选择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进行扫描。
并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及病灶的强化程度设定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扫描。
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原因:①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注射压力大,对血管冲击力大,造影剂渗透压高易导致造影剂外渗。
②长期化疗及输液者、高血压者、糖尿病老年血管硬化的患者,血管脆、弹性差的高危人群,以及是否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了不同的注射速率等导致外渗。
③老年人皮肤松弛,早期不易监测渗漏。
④穿刺技术差,经验不足,穿刺前对血管没有正确评估,或固定欠佳,使穿刺针脱出血管,注药前没有密切地观察。
⑤躁动及不配合的患者使针头穿透血管。
⑥选择了小静脉,止血带忘记松开或同一血管多次穿刺均会导致造影剂外渗。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预防措施:①检查前向患者讲述CT 增强扫描的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肾功情况,以及有无甲亢、红斑狼疮、哮喘、糖尿病等病史。
耐心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并及时沟通。
例如告知患者注射造影剂时全身会有热感,下腹部有尿急感属于正常情况。
消除其紧张不安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完成高质量的清晰的扫描图像。
②护士要具备娴熟的精湛的穿刺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力争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
③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高压注射的速度。
年老、糖尿病、高血压、瘦弱的患者4.0mL/s ,注射剂量60mL ,一般患者5.0mL/s ,剂量通常80mL 。
④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注射前加热造影剂(造影剂从20℃加热到37℃能使黏稠度下降50%)使造影剂的黏稠度降低,能减低注射时对血管的压力,从而减少外渗的几率。
⑤尽量选择粗而直且有弹性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桡静脉、手背等静脉。
尽量避开关节、静脉分叉处和静脉瓣等部位。
⑥穿刺时见回血迅速用右手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推进留置针针柄,左手同时快速抽出针芯,顺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26.81摘要目的:C T 增强扫描是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才能达到对疾病鉴别诊断的目的。
但注射选用的血管要承受相当大的注射压力,因此造影剂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是C T 增强扫描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探讨C T 增强扫描时有效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护理措施及发生外渗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减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C T 增强检查图像的质量。
关键词64CT 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局部组织肿胀疼痛;土豆片冷湿敷P r evention nur sin g a nd exper ie nce of e xtr avasa tion of c ontra st age nt with high pr essu re inje ction in enhanc e-m ent C TZhang HongThe Fourth Hospital of Inner M ongolia 010000Abstr a ctI n the enhanced CT scan ,contrast agent is quickly injected into the vein by high-pre ssure syringe ,in order toachieve the purpose of diff 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s.But the vessels sele cted f or injection need to withstand co nsiderable injectio n pressure ,theref ore ,varying degrees of leakage of contrast agent is c ommon complication in CT contrast enhance d scan.We explore the ef 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to preve nt extravasation of contrast agent in CT contrast enhanc ed scan and correct treatment method af te r extra vas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mage in enhancement CT e xamination.Key wor ds 64CT contrast enhanced scan;Extravasation of contrast agent;Local tissue sw elling and pain;Cold w et compress withpotato chips增强CT 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护理及体会张宏010000内蒙古第四医院(下转第126页)软管完全进入血管,保证软管完全在血管内,抽回血。
⑦穿刺部位用6cm×9 cm的3M贴膜粘贴,使针翼软管都在其内,做到合理有效的固定。
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静脉推注法检查穿刺血管,血管外渗的发生率。
穿刺成功后,抽生理盐水10mL,高压快速推注,如果穿刺部位血管无疼痛、无阻力、无肿胀方可连接高压注射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血管外渗的发生率。
如果穿刺部位肿胀疼痛则更换穿刺部位,对防止高压注射过程中造影剂外渗有重要意义。
⑨注射过程中严密观察数屏显示器上进药的量和药到达的部位。
护理措施主要措施:①护士必需熟知并按增强CT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②注射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无菌棉签按压穿刺部位,并向患者耐心解释,消除其紧张情绪。
20%的甘露醇或50%硫酸镁浸润过的纱布覆盖肿胀部位,冰袋置于纱布上冷敷,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减轻皮损程度[2]。
③实际上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还总结如下经验:取新鲜土豆2个洗净切成薄片湿敷于肿胀部位,30~40min更换1次,这样反复进行。
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外渗,根据笔者经验,土豆片消肿优于硫酸镁,20例病例中大约10h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无小水疱及溃疡发生。
④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和渗出。
⑤外敷期间,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组织的颜色、温度。
局部外渗24h内严禁热敷,热敷会引起水疱和溃疡,加重组织的水肿。
48h后可热敷,以促进肿胀组织的吸收和消散。
体会在增强CT中我有深刻的体会,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对血管的冲击力大是造成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原因。
对高危人群来说,外渗的几率相对较高,更应该引起重视。
造影剂黏稠度大、渗透压高,外渗时对皮下组织刺激性强,组织肿胀疼痛。
因此发生外渗时应及时处理,尽量避免坏死和溃疡的发生。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工作人员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外更应该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做到早预防、早处理,使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可以避免和减少造影剂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提高扫描图像质量。
笔者建议,外渗发生后,抬高患肢,硫酸镁湿敷,根据冷湿敷使毛细血管收缩和渗透压原理使水肿吸收。
但在实际工作中土豆片的效果要优于硫酸镁。
疼痛明显时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湿敷。
48h后热敷使小血管扩张,加速肿胀部位渗出的吸收。
参考资料[1]刘亚萍,王娇娇.CT增强扫描对比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64-165.[2]陈国兰,吴力源.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与注射速率的关系及处理[J].当代护士,2006,17(11):36.外放稍抬高,头呈中立位,患者侧卧时头部用舒适的枕头支撑,稍后仰,肩关节向前伸展,肘关节伸展,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
护理人员适时对患者进行功能肢体按摩,一般每次局部按摩10~15min,全身按摩不超过30min,按摩的部位有足心、腿部及肢体活动不方便的部位,每次按摩的时可以取3~5个穴位,用滚、揉、按、推、摩、捏等手法,在治疗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有节奏的按摩,前后来回边按边滚动。
两项肢体护理之后要定时做心电图检查,若发现异常即刻处理。
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疗效判定标准:①优:康复效果明显,患者逐渐恢复健康。
②良:康复效果明显提高和改善。
③差:无康复效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 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优良32例,优良率94.12%;对照组优良29例,优良率82.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血栓形成和栓子是老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高血压与糖尿病是导致脑梗死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针对此病患者主要的护理内容包括: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②时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③为患者建立呼吸通道,并嘱咐其卧床休息;④定时做心电图检查,若发现异常即刻处理。
人性化护理干预是对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临终关怀的有效方法[5]。
本研究说明,人性化护理方式不仅能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治疗,而且能针对不同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方式,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性化的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对患者后期的生活和生理方面有着显著性的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杨福娥.人性化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措施与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26(3):340-341.[2]何苗.整体化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2(3):180.[3]徐亚冬,张惠霞,王彬.人性化护理对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3(2):170-171.[4]陶建群.人性化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36(5):95-96.[5]颜顺荣,张洪凤,孙荣.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6,11(2):235-236.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评估情况(例)组别例数优良一般差优良率(%)观察组34321194.12对照组35294282.86(上接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