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药误区
- 格式:pdf
- 大小:204.37 KB
- 文档页数:2
降糖药物应用误区大盘点降糖药是一种可以控制人体血糖浓度的药物,它可以让患者的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的血糖浓度范围之内,从而减少糖尿病引发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一般的降糖药中都含有胰岛素、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加快胰岛素的分泌,让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降糖药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口服降糖药,第二类为胰岛素类的注射制剂。
什么病情需要使用降糖药物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为糖尿病患者,不管是1型还是2型都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控制体内的血糖浓度,以此来维持身体的正常机能运转。
降糖药的副作用当患者在不正确的时间段服用降糖药或者大量的服用降糖药,将会产生副作用,并让并发症有机可乘。
降糖药的副作用会让肠胃功能出现障碍,比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也是降糖药副作用的普遍症状之一;不止这些,还会出现低血糖,具体表现为头晕、四肢乏力、感觉出现障碍等等;同时降糖药副作用还会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出现皮疹、瘙痒、荨麻疹等疾病;还会出现酸中毒,主要表现为过度换气、意识出现障碍等。
降糖药的副作用远不止这些,服用不当还可能导致心率混乱、视力能力出现障碍,其中降糖药中的磺脲类药物的副作用会让肾脏肝功能的下降,所以服用降糖药物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能擅自用药或加大药物的剂量。
什么情况下患者应当慎用或者停止使用口服降糖药物(1)当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出现过敏或者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降糖药物,避免让病情加重。
(2)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减少,造血功能受到阻碍。
(3)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后出现明显的眼、心、脑、神经、肝肾并发症时,应该慎用或者暂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免并发症的加重,这时患者就需要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和控制病情,让并发症的发展得到延迟。
(4)患者处在一个应激状态时应停用口服降糖药物,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患者被感染而且较为严重、手术、发热、患者怀孕和分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出现以上状态时都应改为胰岛素进行治疗,等过了应激阶段再恢复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
治疗糖尿病的十大误区揭秘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这一疾病。
然而,由于对糖尿病的了解不足,许多人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将揭示治疗糖尿病的十大误区,希望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
误区一:只需要服用药物即可控制糖尿病。
事实上,药物只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
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度的运动同样重要。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减轻症状,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误区二:完全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获得能量的重要来源。
合理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是必要的,但患者需要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食物、蔬菜和水果。
误区三:跳餐可以减少卡路里摄入。
跳餐会导致血糖的波动,并使患者更容易感到饥饿,进而摄入更多卡路里。
糖尿病患者应该采用小而频繁的餐食,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不需要锻炼。
适度的锻炼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锻炼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但是,患者在进行锻炼前应咨询医生,并制定适合自己状况的锻炼计划。
误区五:低脂饮食一定是好的。
低脂饮食对于控制体重和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然而,人体需要一定的脂肪来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并提供能量。
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健康的脂肪,如鱼油、坚果和橄榄油。
误区六:自行停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药物时应严格按医生的建议进行,并定期复查血糖和其他指标。
自行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会导致血糖不稳定,加重病情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误区七:只注意血糖控制,忽视其他影响因素。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视力问题、肾病等并发症相关。
患者应综合考虑全身健康,包括控制血压、血脂、体重以及进行定期眼科和肾脏检查。
误区八:完全依赖血糖仪。
血糖仪是监测血糖的有效工具,但它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误差。
定期测量血糖很重要,但患者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症状、运动、饮食等因素。
误区九:不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糖尿病安全用药误区(四川省建筑医院药剂科四川成都 610081)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1亿。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
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用药可控制糖尿病发展。
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用药方面存在误区,影响治疗效果。
关于糖尿病安全用药的误区主要表现以下几种: 1 确诊糖尿病就用药实际上,新确诊糖尿病患者一般不主张立即药物治疗。
若是未出现急、慢性并发症,且代谢紊乱不严重,可试着基础治疗,如适当运动、控制饮食、生活规律及情绪稳定等,肥胖者减肥,同时加强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持续观察1-2个月。
经上述综合基础干预后,血糖若是得到有效控制,则继续坚持非药物疗法。
若是经上述综合治疗后,血糖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则需考虑降糖药治疗。
2 该用胰岛素而不用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能不用胰岛素就不用,对胰岛素存在一种抵抗心理。
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将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看作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准,认为需要胰岛素治疗时说明病情较严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针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尽早胰岛素治疗越好,这样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第二,担心胰岛素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胰岛素抵抗及低血糖等。
其实,胰岛素使用不当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
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注射胰岛素,并且出现不适时及时联系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很少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糖尿病患者认为应用胰岛素治疗会产生依赖性。
实际上,胰岛素并不是终极疗法,大多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出现撤不掉的情况。
另外,从用药费用方面来说,相比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有时更加便宜,且效果更好。
现在,一般提倡“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给予胰岛素,1、2个月后停用,改口服降糖药,配合饮食及运动等干预。
3 不控制饮食部分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效果欠佳,改用胰岛素治疗后病情控制明显,因此不再继续控制饮食。
用药·宝典生活指南悦读- 22 -文/使用降糖药应避免的误区喻华华(宜宾市叙州区中医医院)降糖药主要分为哪几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此类药物的主要是对胰岛素的分泌进行刺激作用,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这两种。
胰岛素增敏剂:此类药物不会对胰岛素的分泌进行增加,主要是通过对胰岛素进行加强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进行直接攻击,对β细胞功能进行保护,不会发生低血糖症状,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双胍类:此类药物主要有苯乙双胍类和二甲双胍类,不会对胰岛素分泌造成刺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外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类到胰岛素增敏剂之中,此类药物能够对胰岛素的抵抗进行改善,对β细胞进行保护,同时还有降血脂和降体重的作用,现今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也不会发生低血糖症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药物是对糖分吸收进行延缓而起到降糖作用,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因其不会增加胰岛素分泌,故不易发生低血糖。
DPP-4抑制剂:此类药物是对DPP-4酶进行阻断,从而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GIP和胰岛素的水平,对胰高血糖素的水平进行降低。
此外,还有SGLP1和GP1受体激动剂,这两种药物对医治糖尿病也有着很好的药效。
为什么服用降糖药会越来越差?长时间服用一种降糖药:2型糖尿病在所以糖尿病患者之中占据的比例最高,其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情逐渐发展,降糖药的药效会逐渐降低,而服用相同的药量时,血糖会逐渐升高,如果一直长时间服用一种降糖药,身体出现相应的耐药性,就会导致降糖效果日益变差。
继发性无效:在临床上每天都会有相应的人出现继发性无效现象,而这些人即便是加大用药剂量,通常其药效也不会得到改善,而继发性无效的出现多数与患者缺乏运动、药物使用不当、饮食不注意这些方面有关系,也就是在药物的使用上没有尽最大努力配合。
自身胰岛素原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下降情况,有些患者胰岛功能下降甚至会超过50%,而这些患者即便是服用降糖药,胰岛功能每年还是会慢慢衰退,在胰岛素分泌变少之后,如果还维持着同样的降糖药用量,降糖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差。
糖尿病治疗中的几个误区
*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一:用药时间、方式不正确
口服降糖药应注意和进食的关系,如:饭前、饭时、饭后。
应用胰岛素时应注意注射的部位、注射方法、时间。
1、磺脲类药物一般应在餐前30分钟左右服用;
2、双胍类药物服用时间与进食无关,但是为了防止双胍类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所以常常在就餐时或餐后服用;
3、-糖苷酶抑制剂进食服药,不进食不服药,餐前即刻或吃第一口饭时口服;
4、胰岛素增敏剂需早晨空腹时服用,这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比较长,故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即可;
5、胰岛素促泌剂餐前5~20分钟服用,不进餐不服药。
*糖尿病治疗误区之二: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心存恐惧
胰岛素使用适应征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药失效,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严重疾病(如结核病),肝肾功能衰竭,妊娠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等)。
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应用指征一般为:空腹血糖》13.8mmol/L 胰岛功能衰竭,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休息疗法。
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有:低血糖反应,皮下脂肪营养不良,胰岛素过敏,眼屈光不正,胰岛素性水肿,肥胖,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