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和解法
- 格式:doc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1
题型05 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异同点”类设问【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相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指出……的异同点”;“……存在差异的原因”。
(2)该设问类型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型,一般为中西方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如:中国古代史不同朝代的政策)的比较。
(3)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如同时考查“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值基本在10分以上。
(4)该设问类型注重考查考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5)该设问类型,对考生的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要求很高。
【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基本就是要求在两则材料信息中找到几处相似的或不同的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2)如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更需要运用“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要求,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
(3)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但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则需更多的参考所学知识回答。
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材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1.(2023·福建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
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文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
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
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
【高中历史】各种类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1)递进式材料题。
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
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
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
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2)归纳材料问题。
例如,1995年,“冀湖白龙潮丝绸厂”就是基于对材料的了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信息。
可以采用分段的方法:首先分析材料,将长材料分成几个段落,
找出每个段落的意思;短句子,找出每个句子的意思。
这种逐层分析有助于提取材料的所
有有效信息。
(3)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
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
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 由于小论文形式的材料性问题相对一般,不可能用问题来提示阅读。
因此,在审
查问题时,阅读材料应更加精细和详细,并努力不错过任何有效信息。
例如,在1997年
的第44题《南唐大帝》中,一些候选人只回答了治国的政策、措施和后果,因为他们没
有注意问题中的“与时代相结合”字样;虽然其他人注意到了问题中“结合时代背景”的
要求,但他们没有仔细阅读材料,我没有注意到材料1中没有提供这个问题中的“时代背景”,而是材料2,所以我不得不不加区分地回答。
高考前解题方法强化篇:老师殷切寄语:望考前静下心来用心阅读、体会!一、材料解析题训练指导结合考生在高考作答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以及高考评分细则要求,将历史主观题作答思维策略简化为四步曲,即:“读”“审”“列”“答”。
(一)读:材料和设问,这是解题的前提。
1.初步读懂设问。
初步读懂设问,需明确题目的提示语、求答内容,抓住题目的核心要求,为带着问题读懂材料做好充分准备。
如提示语为“说明”“分析”等,求答内容为“特点”、“原因、”等。
2.读懂引导语。
引导语是主观题材料与问题的说明部分。
一般位于材料与问题之前。
它主要明确考查的时间、主要内容或命题意图,因此,读懂引导语是做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
“读懂”的要求是掌握引导语所表明的诸要素:如时间、地点、背景等;同时更要分析出引导语所映的本质问题,进而分析领悟命题者命制此题的主观意图,如引导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侧重说明本题的时间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空间为中国,主要内容为文化教育领域,其意图是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同时为后面的审题作答框定了范围。
3.读懂材料。
读懂的表现为:①通过“读”把握材料所述的主要史实,明确材料所表现的时间断限和空间变换。
②通过“读”能够概括每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基本掌握各段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将所读材料内容回扣到教材相关章节,回忆出教材表述史实的时代背景、过程、影响等要素,这往往是解题的灵感之所在。
(二)审:指审设问,这是解题的关键。
审题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命题都是具有联系性的,一个问题审错,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其他设问也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高考命题在问题的设置、干扰项、迷惑项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
要想审好题,阅读时一定注意审清:1.提示语——分析、比较、概括、论述等,一般为动词,属于谓语,是回答问题的主要方式。
2.限定语——时、地、人、国、主体,一般为定语,表明回答问题的起止时间、空间变换、主要对象等。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评析、评述类材料解析题一、题型分析评价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析”“评述”“简评”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历史试题。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自《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答题模板习题演练1.1.心。
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
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浅析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高考题型之一,它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跳出了教材的,可以让学生在新情境中思考问题。
这类题型对于考察学生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检查方式。
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考生来说尤为重要 .ﻭ一、材料解析题题目类型: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模式中,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涵外延结合式三种。
内涵式题目,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分析(归纳、概括、提炼),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
外延式题目,语往往有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答案来自教材等所学知识,而与材料本身无关。
内涵外延结合式题目的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相结合,对二者要兼顾,是难度最大的题型.ﻭ二、审题技巧ﻭ1、审清题目设问类型。
先弄清题目设问是内涵式、外延式还是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然后根据题目设问模式或类型,有针对性地作答.ﻭ2、审清问题指向。
材料解析题问题类型中,往往有比较、指出、列举、归纳、简述、论述、说明、概括等要求。
问题指向不同,对题目答案内容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也就不同。
3、审清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
这些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等限制.这些限制性条件,规定了答案的获取范围和角度。
ﻭ三、解題技巧材料解析题常见的问题有原因类、特点类、性质类、内容类、结果类、影响类、论证类、启示类、评价类、比较类等。
常见的性动词有指出、分析、归纳、概括、提炼、概述、简述、评述、论证等。
ﻭ1、原因类。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命题专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1.材料类型(1)文字材料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
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
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
二是文字作品类。
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
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
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
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其设问都没超出表格范围。
(3)图片材料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
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
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
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
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2.解题技巧(1)阅读、理解材料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
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
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历史材料解析题怎么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怎么答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历史内涵式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历史材料解析题在历史高考中分值超过一半,要取得历史科高考好成绩,就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下面笔者谈谈内涵式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在近几年的福建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模式中,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分外延结合式三种。
内涵式题目,解题时完全根据材料,在解答内涵式材料题时,要注意强调“不得照抄材料原文”,如果没有此提示,则照抄或摘抄材料原文也可得分。
此题型解题出现“不得照抄材料原文”时,可用同义词、近义词、缩写、扩写材料原文等方法应对,材料若是古文则翻译成白话文即可解决。
根据材料题设问,可用以下方法解答内涵式材料题。
一、根据相关材料,直接摘抄一些内涵式材料题的材料主题鲜明、意思明确,材料中(句首、句中或句末)会出现中心语句或关键词,此时根据问题,我们直接摘抄材料中的相关文字信息,如果遇到文言文,则可直接翻译成白话文,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例1: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
……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
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
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
他们说他们不能了。
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
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
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
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1)材料一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3)材料三,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问题?解析: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组织了三则材料。
题型03 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变化”类设问【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阐述从……到……的变化”;“概括……以来……的变化”;“概括……以来……演变的特征”;“说明……变化的特点”;“概括……转变的历程”;“指出……演变的趋势”。
(2)该设问类型分值不高,大致在2—4分,不超过6分。
(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求语言表达清晰明了,不能含糊不清。
【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阶段前后不一样的表现”。
(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
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材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类型一】1.(2023·湖北卷,16,节选)[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西周“六艺”重视射、御。
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
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
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
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
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
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
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
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
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
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
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
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
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
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
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
(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
(4)一些难懂的名词。
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和解法作者:张小华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2015年第04期1.题型概述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前因”类设问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
背景是指对事件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件发生的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影响历史事件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意义上说,“背景”的内涵比“条件”和“原因”更宽广,即“原因”和“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2.解题策略解答“前因”类材料解析题,首先应当界定一个起止时间段,即确定一个不远不近、紧扣主题、关系紧密的切入点,以材料所述事件为终点;其次检索其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材料关系密切者优先考虑;最后根据分值情况优化组合,决定取舍。
3.真题例析示例1(广东卷文综第38题)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兴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
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外国教育史》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表1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将修身课改为公民课——《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分)(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以“背景”“原因”为侧重点,兼顾具体历史事件发展、变迁过程的考查。
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体现在学科设置中,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14—15世纪的西欧、20世纪前期的中国尤其如此。
通过学制、教学内容的变化考查背景和原因,堪称本题的一大亮点。
【参考答案】(1)思潮:人文主义。
背景:中世纪西欧的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学派:儒家。
原因: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3)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癸卯学制中儒学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了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的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4.变式练习“一切始于世博会。
”世博会是一场汇聚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全球性盛会,在科技、文化、艺术、建筑和生活各个方面引领了时代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共有31个国家参加,参展品20多万件,参展人数达到1900万,可谓规模空前。
此次世博会上,中国获奖共计1211项,包括大奖章57枚,名誉奖章74枚,金牌奖章258枚,银牌奖章337枚,铜牌奖章258枚,状词奖章227枚。
正是100年前,“摔瓶”的成功创意使茅台酒获得金奖。
此外,获得金、银奖项的还有苏绣、湖南的菊花石、上海的“葛德和”陶器和“美华利”插屏钟、北京的鼻烟壶、“胡开文”地球墨、浙江的湖笔、乐清黄杨木雕和青田石雕等。
材料二表2巴拿马世博会中国展区各场馆及面积简表展馆农业馆工艺馆教育馆食品馆美术馆文艺馆交通馆矿业馆面积(m2)1 059.061 031.19668.88566.69304.99258.54254.27139.35材料三1982年,中国贸促会首次参加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举办的世博会。
1993年,中国加入《国际展览公约》,成为国际展览局的第46个成员。
2010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53届世博会。
图1为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馆的入口,带梁枋彩画的大门、橘黄琉璃瓦的屋檐和红色的柱子,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图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15年世博会在旧金山举办的背景及其纪念意义,分析中国组团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展馆面积及获奖产品反映的实质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贸促会首次参加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的背景。
【解析】题干选取中国与世博会的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从“条件”和“背景”角度设问。
这就要求考生“穿越”到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去,刨根问底,寻因析源。
【参考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博览会在远离战火的美国旧金山举办。
意义:为纪念巴拿马运河的开通,1915年的世博会被命名为巴拿马世博会。
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振兴实业的呼声日高,通过参与世博会宣传产品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华民国政府希望借世博会重塑国际形象。
(2)农业馆、工艺馆面积较大,中国参展商品大多技术含量较低;交通馆、矿业馆面积较小,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的获奖产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在现代工业产品方面尚无突破。
(3)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二、内容和措施类设问1.题型概述高考历史试题内容和措施类设问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方面,有的侧重材料,有的侧重教材,有的两者兼顾。
根据2015年试题来看,材料中的人物、事件、文件大多来自教材之外。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类试题更类似于语文方面的提炼关键词、概括核心语句类试题,属于大文科的综合范畴,是对“文史不分家”的有力诠注。
2.解题策略必须审清问题,根据要求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时联系所学知识,严格、精细地组织答案。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应特别注意材料首尾的关键句、材料的出处及注释或说明等。
一般而言,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把握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类似“蚂蚁搬家”的方法,就是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专用名词、特殊概念等直接“复制”“粘贴”到答案中去;二是类似“蜜蜂酿蜜”的方法,就是采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工整理,提炼概括,形成比原始材料更简洁的答案。
3.真题例析示例2(重庆卷文综历史第14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明]梅鼎祚《两汉文纪》材料二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此间一切正常,唯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
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
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家书》材料三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
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
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
我是后者。
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
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
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作出反应的。
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
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我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
(4分)结合所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2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4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4分)(4)综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6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解析】材料集合了古今中外的家书,充满新意。
虽然问法不同,但是基本任务都是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考查原因、意义等,最后升华为自选角度谈认识。
【参考答案】(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
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表现:焚书坑儒。
(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
名称:诺曼底登陆。
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4)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家书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著名人物的家书往往与民族命运、国家大事密切联系;自古以来,家书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
4.变式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吕氏春秋》记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及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肥硗(硗: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
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蔬食,冬伐薪杪,以为民资。
”材料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材料三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1958年田汉写漳州的诗材料四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