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7.47 KB
- 文档页数:17
动物学杂志Chinese Jou rna l o f Zoology2004,39(6):45~49圈养大熊猫营巢行为初步观察*魏荣平¹张贵权¹张和民¹刘定震º**(¹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623006;º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摘要:2002年2~6月对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雷雷0在半散放条件下的营巢行为和日摄食量的变化首次进行研究。
该雌体在自然交配P人工授精后一个月开始表现营巢行为。
在4个月的观察过程中,大熊猫/雷雷0大约有3711%的时间用于营巢或卧在巢中。
营巢和卧巢的时间基本发生在上午9:00~11:30时。
营巢行为出现前后,个体的日均摄食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1519)。
相关分析表明,日均摄食量与日营巢频次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163,P>0105,n=116)。
大熊猫/雷雷0总共在圈舍内3个地点营巢,最终在安全性较高、采光好而郁闭度较低的地点营巢成功。
圈养大熊猫对营巢材料没有表现选择性。
结果表明复杂多样、接近自然状态的圈舍可能有助于大熊猫物种特有行为的发生。
研究结果对大熊猫和其它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营巢;频次;食物摄入;散放场;环境富集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0-3263(2004)06-45-05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the Denning Behaviorof Captive Giant PandaWEI Rong-Ping¹ZHANG Gu-i Quan¹Z HANG He-Min¹LI U Ding-Zhenº(¹China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Ce nter for t he Giant Panda,W olong623006;ºMinist ry o f Educ ation Ke y Laborato ry for Biodive rsity Scie nce s and Ecologic al Enginee r,Inst itute o f Ecology,Bei j ing No rmal Unive rsit y,Be ijing100875,China)Abstract:Behavior of constructing den of one captive female giant panda-Le-i lei.in sem-i natural enclosure was first observed at China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Giant Panda,Wolong Nature Reserve,Sichuan province from February through June of20021Data on den construction behavior and daily food intake were c ollected every half hour from08:00to17:30,as well as a t 7:00in the morning and at22:30in the evening during the study period,and the size of the den was measured twice during the four-months and its material composition were also examined and identified.This female began to construct den one month after mating P artificial insemination,and from then on,she either built or stayed inside the den about3711%of the study period mainly from 09:00to11:30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aily food intake before and after nesting behavior occurrence(P=01519),and no significant correla 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amount o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170169,30230080,30070107);**通讯作者,E-mail:dzli u@;第一作者介绍魏荣平,男,33岁,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动物饲养与管理。
丰富饲养环境对改善动物行为的重要性作者:邬楠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11期摘要: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会不但会受到先天性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后天的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动物可能出现行为较多的异常行为。
本文结合实例,对丰富饲养环境与动物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还对丰富饲养环境对改善动物行为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饲养人员提供一定帮助,使饲养员认识到环境因素对动物情感、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丰富饲养环境;改善;动物行为;重要性丰富环境是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其是指非生物刺激与社会刺激的结合,相关学者在对丰富环境进行研究后发现,丰富环境与动物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为了提高饲养的水平,饲养员一定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动物出现异常行文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还能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
下面笔者对丰富环境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对丰富饲养环境对改善动物行为的重要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希望可以避免动物出现抑郁样行为,从而提高动物饲养的成活率。
1 丰富环境的概念丰富环境是一项复杂的概念,其包括社会交往、生存环境两个方面,是非生物刺激与社会刺激的复杂结合。
动物有着自己的生活规律以及习惯,有的动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但是也有的动物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会出现异常行为现象。
丰富环境是动物自身生存能力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外界环境下,需要接受心理、生理的双重刺激。
丰富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社交、情感、食物、躯体行为等。
社交主要是指动物的社会交往能力,在群体环境中,动物需要学会正常的交往,要避免出现藏匿或者攻击行为。
情感刺激主要是指感觉刺激,包括动物视觉、听觉以及嗅觉等方面。
食物刺激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主动寻找食物。
躯体行为的刺激主要是动物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追、跑、跳等行为,通过躯体运动,可以使其身体更加强健,还可以保证身体的协调能力。
野生动物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2022,43(1):064-069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野生动物学报http://ysdw.paperopen.com食物丰容对圈养猕猴行为的影响淡瑞芳1 贾天赐2 许雪明1(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泰州,225300;2.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南京,210028)稿件运行过程摘 要:收稿日期:2021-03-26修回日期:2021-07-26发表日期:2022-02-10关键词:猕猴;食物丰容;行为时间分配Key words:Rhesus monkey(Macacamulatta);Food enrichment;Behavioral time allocation 中图分类号:Q9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10-1490(2022)01-0064-06为了明晰食物丰容对猕猴(Macaca mulatta)行为的影响,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86只猕猴进行食物丰容前、后日行为时间节律的研究。
结果表明:(1)丰容前猕猴在白天通常以休息(日均43.80%)、摄食(日均34.60%)和攀爬移动行为(日均16.40%)为主;(2)丰容后,摄食行为09:00和15:00极显著低于丰容前(P< 0.01),10:00显著低于丰容前(P<0.05),09:00—10:00由58.14%降到46.51%,降低了11.63%;15:00—16:00由51.16%降到41.28%,降低了9.88%;11:00—14:00摄食行为比例增加了6.10%(P<0.05);(3)丰容后,移动行为09:00—13:00和15:00—16:00显著高于丰容前(P<0.05);(4)丰容后,11:00—13:00猕猴休息行为比例极显著低于丰容前(P<0.01)。
丰容后猕猴在白天行为仍以休息(日均38.80%)、摄食(日均32.30%)和移动行为(日均23.26%)为主,但与丰容前相比休息行为占比降低了5.00%,摄食行为降低了1.30%,移动行为增加了6.86%。
玩具丰容对福州市动物园圈养白颊长臂猿日常行为的影响徐国正【摘要】为改善白颊长臂猿的饲养环境,对福州动物园2只白颊长臂猿进行丰容,并根据丰容前后动物行为的变化对丰容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玩具丰容对白颊长臂猿的多项日常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个体1吃植物枝叶的行为显著增加,移动行为极显著增加;个体2地面活动、梳理同类、跑的行为显著下降和追逐行为极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同样表明,玩具丰容效果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期刊名称】《福建畜牧兽医》【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4页(P10-12,15)【关键词】白颊长臂猿;行为丰容;玩具丰容【作者】徐国正【作者单位】福州市动物园管理处福州 350012【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eeding environment of captive white-cheeked gibbons,Enrich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2 whitecheeked gibbons at Fuzhou zoo,and we observed subsequent behavior of white-cheeked gibbon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nrichment.Pre-and post-toy enrichment behavior time budgets of whine-cheeked gibbons differed significantly(P<0.05).The behavior of eat plant foliage for gibbons no.1increased significantly,movement behavior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behavior of the ground activity,combing other gibbons and running for gibbons no.2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chasing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toy enrichment has a certa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Key wordsWhite-cheeked gibbons Behavior enrichment Toy enrichment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数量极为稀少,早在1989年就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三国交界地区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其主要特征为两颊长有明显的两块白色块斑,雄性体色为黑色,雌性则为黄褐色或金黄色。
小熊猫在华南地区的圈养繁育管理要点黄志宏,彭健欢,黄咪莉,李伟森,林杏要,陈足金*广州动物园,广州510070摘要小熊猫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但由于其特殊的饮食习性和对栖息地的要求,人工养殖相对较为困难。
为提高小熊猫在华南地区的繁育管理水平,扩大小熊猫种群,本文结合广州地区季节变化和温湿度变化优化饲养管理方式,关注小熊猫的生活环境、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加强该物种的种群管理、行为训练、疾病预防和育幼管理等方面措施,总结出在华南地区小熊猫圈养繁育管理饲养的一系列技术要点,以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熊猫;繁育;饲养管理;圈养;生态环境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别称红熊猫,是产于东亚的小型珍稀动物,仅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和缅甸,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它属食肉目小熊猫科,全身毛色多为红褐色,鼻上部、两颊、眼眉上有白斑,耳朵外缘及耳内为白色[1]。
小熊猫是杂食性动物,主要吃竹子、竹笋、水果、树叶等植物性食物。
现存的小熊猫主要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和川西亚种[2-3]。
世界上最早饲养展出小熊猫的是英国伦敦动物园(1869年),我国最早于1936年由英国人史密斯在上海的兆丰公园首次展示小熊猫[4]。
全球有80余家动物园圈养小熊猫,来自中国动物园协会(/)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物园协会会员中有40家单位圈养小熊猫,总数量约400只。
全世界野生小熊猫数量暂无确切统计数据,估计少于10 000只,指名亚种(A. f. fulgens)在我国分布地区较小,数量也较少,估计有500只;我国小熊猫数量以四川省最多,为3 000~3 400只;云南省次之,为2 000~2 600只;西藏最少,为1 400~1 600只[5]。
随着种植竹子的栖息地被砍伐、开垦,小熊猫栖息地不断缩减,导致野外小熊猫种群数量下降,圈养的小熊猫在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但在华南地区受到地理和天气因素的影响,小熊猫饲养难度大,繁殖困难。
空间与动物行为的关系指导老师:刘丙万组员:边英丹张梦李建秋金红梅杨婕妤冯国岩空间(生境丰富度)与动物行为的关系摘要:行为的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
动物的行为受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空间(生境丰富度)作为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动物行为。
近些年来,动物的福利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进而也推动了生境丰富度与动物行为关系扥进一步研究,以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动物更多的自然行为得到表达。
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增加自然因素,提供更多的刺激,给动物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动物的主观能动性。
本文即具体阐述了空间(生境丰富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动物行为,生境,刻板行为,圈养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生存,我们就把动物生存的环境成为生境。
生境( habitat ) 一词首先由美国的Grinnel于1917 年提出, 指的是生物的居住场所, 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
自然界的生物都有它特定的生活环境, 都有各自要求的适宜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两大类。
生物因素包括与该种生物有关的生物种群,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生境作为生物生存的空间, 决定着资源、避护所、筑巢位置和交配的有效性; 决定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强度; 决定捕食、寄生、疾病的代价; 决定生物的繁衍。
一个进化上精明的个体会评价利弊之间的关系,选择那些能使繁殖成功达到最大的生境。
动物选择适宜的生存环境,反过来,生存环境也影响着动物行为的表现。
环境作为动物行为的一个要素,环境中生境元素的多样性是诱导动物行为发育的条件之一。
在以下的内容中,将依次论述生境丰富度对动物采食行为,育幼行为,玩耍行为,社会行为,迁徙行为以及生境选择的影响。
1.采食行为动物的采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动物搜索,捕获,处理食物。
在自然环境中,动物采食必须不断地处理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能够刺激,并根据这种刺激矫正自己的行为。
但对于那些养殖在繁育中心,或养在动物园圈舍中的动物而言,由于圈养空间狭小,环境单调,除了食物得到满足之外,缺少表达其他行为的条件,而表现出转圈,无目的的行走等刻板行为在内的一系列非正常行为,甚至日积月累而丧失在野外获取食物的行为技巧。
野生动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2019,40 (1): 177-181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野生动物学彡艮http : //ysdw. paperopen. com圈养小熊猫繁殖初探杨奎兴*彭文培张皓卓桂富吴孔菊尹洪袁博陈敏谢意(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610000)稿件运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18-06-29 修回日期:2018 -08 -19 发表日期:2019 -02-10关键词:圈养;小熊猫;成活率K e y w o r d s : C a p tiv e ;R e d p a n d a ;S u rv iv a l rate中图分类号:S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10-1490 (2019) 01 -177 -05摘要:建立小熊猫人工种群开展繁殖研究是减轻野生种群压力,有效保护小熊猫的措施之 一。
为探索提高人工条件下小熊猫繁殖水平,2011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 圈养小熊猫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改进提高。
通过对小熊猫的饲养、繁育环境条件的改 善,小熊猫的繁育情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改进后,小熊猫的发情率、受 胎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繁殖成活率从改进前的55. 5%极显著地提高到改进后的76. 26% (P < 0.01)。
Research on the Breeding of CaptiveRed Panda(/4//urus fulgens)YANG Kuixing*PENG Wenpei ZHANG Hao ZHUO GuifuWU Kongju YIN Hong YUAN Bo CHEN Min XIE Yi(C hengdu Research Base for G iant Panda Breeding, C hengdu, 610000, China)A b s tr a c t : Establishment of captive populations and breeding stud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to reduce pressure on wild populations and protect red <par\6a( Ailurus fulgens). To improve the reproduction of red panda,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captive red panda since 2011. By improving the feeding and breeding conditions, the reproduction of captive Red panda was improv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nception rate and estrus rate of red panda, while the survival rate of red panda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rom 55. 5% to 76. 3% (P <0. 01).小熊猫属于国家n级重点保护动 物,被列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e n )[1-2],现仅分布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的尼泊 尔、不丹、印度北部、缅甸北部以及中国云南、四川、西藏等地[3]。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环境评价及研究
在我国人们对大熊猫的观察和研究有很长历史了。
但是对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单因素的角度,但是生态环境对某种生物的影响是复杂而且多样的。
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促进对大熊猫保护的研究,对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环境展开一系列探讨、研究,最终建立大熊猫生存环境评价模型,是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必要性。
本文在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景观规划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大熊猫生存环境的特殊性,详细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和大熊猫生存的关系。
然后分析出可能对大熊猫生存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确定相关环境因子,最后利用数学知识建立了大熊猫生存环境评价模型。
本文在常用的系统评价方法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大熊猫生存的环境因子,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判断,进而筛选出影响大熊猫生存的环境因子。
将各个监测点上环境因子的相关数据用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找出适用于研究区域的模型,最后将得到的模型应用到实践,检验模型。
本文以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环境为例,进行大熊猫生存环境的评价和研究,评价了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确定了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环境适用的环境模型。
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1 绪论1.1 小熊猫研究概述1.1.1 小熊猫的生物学特征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为食肉目浣熊科小熊猫属,是高度特化的素食性动物,在分类学、系统进化及生态学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分布区日渐狭窄,数量日益减少,从50年代至今,其分布面积和数量大约下降了40%,而且资源还在进一步减少[1]。
目前小熊猫仅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西藏)、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
分布区的最西缘为尼泊尔的Mugu District,最东缘为我国岷山山系东北麓,最南缘为我国云南高黎贡山,最北缘为岷山北段[2]。
小熊猫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现已被列入CITES附录I中,是我国II级重点保护动物。
小熊猫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A. f. fulgens)和川西亚种(A. f. styani)在我国均有分布。
其中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南麓谷地和东南部山地林区以及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地区;川西亚种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的德钦、丽江、保山和昭通等地区。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小熊猫的分布区不断向西部高山峡谷退缩[3]。
目前,川西亚种在东北角如青川的唐家河和平武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已经绝迹,在四川平武县泗耳乡杨柳坝亦趋于绝灭[1]。
小熊猫属季节性繁殖动物,其孕期约为131天,它们选择在冬春季繁殖,产仔期在食物比较丰富、环境气候较适宜的夏季。
1.1.2 小熊猫的饲养现状小熊猫在动物园的饲养约有137年的历史,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有500多家动物园饲养繁殖过小熊猫,国内也有50多家动物园饲养展出过[4]。
目前,小熊猫在我国的圈养种群在300只左右,分散在30多家饲养单位。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北京动物园首次繁育成活我国第一只小熊猫到1998年止,我国已人工繁育小熊猫106胎209仔,存活167只[5]。
已有研究提出,小熊猫应饲养在有能控制温度的兽舍和与之相通的活动场内,动物能够随时自由进出活动场与兽舍。
活动场的四周可以使用网、围墙、壕沟、栅栏或玻璃等隔离。
所选择的建筑材料不能危害动物的健康、影响动物的安全。
小熊猫善于攀爬,但不善跳跃,用壕沟隔离较好。
活动场的面积至少40㎡,围墙高2m。
在活动场内一半的面积种草,其余的地方放一些石块、木桩,栽一些树和灌木,修几个水池,为其提供一个多样的环境[4]。
活动场最多只能有两面对游客开放,以便小熊猫能逃避干扰。
如果小熊猫活动场和兽舍的面积太小,外界的干扰太大,可能会导致小熊猫死亡。
产后的小熊猫母兽最怕干扰。
如果母兽受到惊吓,常常会弃仔或咬死幼仔。
因此,产后应减少游客的干扰。
活动场内至少放三个产仔箱供母兽选择和转移幼仔(幼仔转移很频繁)。
产仔箱用隔热物质建造,放于场内阴凉处。
产仔箱内的温度不高于25℃。
场内的部分地方设置遮阳棚。
小熊猫的活动场不能毗临攻击性的动物、高速公路和闹市区。
小熊猫的圈舍之间应有屏障相隔为宜[4]。
1.1.3 小熊猫的行为研究现状目前小熊猫的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境选择、觅食行为、繁殖行为、营养和能量对对策、昼夜活动节律;而对于圈养小熊猫的福利以及刻板行为的阐述还未见报道。
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它是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一种综合性适应,包括对光、温度、湿度等非生物条件和食物条件、种内社群关系和天敌等种间关系的适应[6]。
圈养小熊猫与野生小熊猫相比较,其环境条件最大的差异是食物、天敌、活动空间。
圈养小熊猫由于是人工投食,其食物较为丰富,不需要耗大量时间去寻找食物,同时也不会受到天敌干扰,无需躲避天敌。
且由于圈养的空间较小,限制了某些行为的表达,因此圈养小熊猫的活动率、活动时间相应比野生小熊猫低。
已有研究表明,圈养小熊猫的白昼活动率高于夜晚活动率,其中66.54%的活动时间在白昼,33.46%的活动时间在晚上[7]。
小熊猫的活动率不仅与食物资源、生活空间密切相关,可能还与年龄有关。
已有的资料表明,成体的活动率明显高于亚成体的活动率,亚成体野生小熊猫的平均活动率仅为0.365,长休息平均每昼夜2.1次,平均持续时间为4.2h[7]。
已有研究表明,小熊猫的繁殖行为在发情季节和非发情季节间差异显著。
在发情季节,雌性的蹭阴、嗅闻标记物、舔标记物和咩叫声的发生频次显著高于非发情季节,而探究和自我修饰行为的发生频次则显著低于非发情季节。
雄性蹭阴、舔阴、嗅闻标记物、舔标记物和咩叫声的发生频次在发情季节显著高于非发情季节,而探究、自我修饰行为显著低于非发情季节。
咩叫声只在发情季节出现。
雌、雄两性小熊猫在发情季节采取不同的繁殖行为策略。
雄性表现更为活跃,其活动频次显著高于雌性,这样可增加发送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机会;蹭阴和咩叫声等行为的发生频次也显著高于雌性,表明雄性对发情信息的发送比雌性更为积极。
而雌性则表现为相对的不活跃,但其探究行为的发生频次更为频繁,这样可以探究雄性动物的发情状况。
以上结果表明,雄性小熊猫可能是发情信息的主要发送者,而雌性小熊猫则主要为接受者[8]。
在育幼期间,圈养小熊猫通常把新生幼仔放在隐蔽的地方,把产箱拖到角落里,这与野外小熊猫常选择树洞作为产仔场所以躲避天敌相似。
小熊猫一般是通过嗅觉、听觉和触觉通讯来进行母仔间的相互交流。
舔仔可以帮助幼仔自我修饰,清除幼仔身上的异味,母兽唾液也有标记作用。
嗅仔有记忆作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母性投入。
小熊猫幼仔往往借助于叫声来表达其对乳汁、温度及排便的需求和身体的不适。
母兽通常在初期即幼仔死亡率高的时期对幼仔的叫声敏感,出现仔叫即有返巢行为,该行为在育幼前期的发生频次显著高于中期和后期[5]。
1.2 动物行为学研究概述1.2.1 动物行为的定义动物行为指动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了完成摄食排遗、体温调节、生存繁殖以及满足其他生理需求而以一定姿势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行为有三个要素:姿势、动作和环境。
姿势:指动物在一定的时间中,身体的主要结构部分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动作:指在较短时间内,动物机体部分骨骼肌群运动,使得机体的部分结构运动、收缩、舒张、弯曲和位移。
环境:动物行为产生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由食物、植被、土壤基底、天敌、水体等构成。
例如,同种个体之间的生物环境决定生物的性活动、繁殖、社会和育幼行为,植被是动物的生物环境之一,决定植食动物的采食、隐蔽和调温等行为活动[9]。
动物行为是姿势和动作的组合,具有明显的环境适应机能。
动物行为常常是在一定姿势基础之上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是较姿势和动作高一级的单元。
动物的形态结构决定姿势和动作。
动物行为则是动物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姿势决定行为的体位、指向和目的,动作除决定行为的指向和目的外,还决定行为的强度和频次。
目前,PAE编码是一种有效地分解、标识动物行为,描述动物行为多样性的手段,即三位编码系统:依动物的姿势、动作和环境建立P码、A码和E码,将P码、A码和E码组合,可以描述任意一种行为。
设B,P,A,E分别为研究对象的行为、姿势、动作和环境的集合,pi,ai,和ei分别是集合P,A,E的元素或子集。
行为bi定义为:bi=pi∩ai∩ei[9]。
动物的行为具有3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无论哪种动物行为,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且包括动物身体的生理活动变化。
第二,动物行为同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对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作用。
第三,每种动物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体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激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1.2.2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是动物行为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指对特定动物的行为活动以及相关环境条件进行的系统观察和记录。
包括笔记、口述录音或照相录像等形式。
这种观察是按照特定目的、针对特定的问题搜集实验数据而进行的。
行为是与时间相关联的变量,相对而言,可将行为划分为间断性行为与连续性行为。
有些连续性行为可以分解为间断性行为单元。
类似于Altmann关于“行为状态”和“行为事件”的划分,前者指一个(或一群)动物所从事的行为,或者一项正在进行的行为;而后者指行为状态的改变,描述一项即时发生的活动。
行为学取样方法分取样和记录两大类。
取样方法可以分为:随意取样、扫描取样、目标取样和行为取样;记录方法可分为连续记录和时间记录两种。
不同的行为学取样方法与记录方法可以进行组合。
取样方法:(1)随意取样:指不加区别限制地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所有行为。
由于取样的随意性,使得取样结果有偏移,即偏向于多发行为。
因此,在取样前要做预观察,明确哪些行为是多发的,哪些行为是少见的。
(2)扫描取样:指按相对固定的时间间隔对一组动物的行为逐个进行扫描观察。
该取样方法要求全群扫描,因此不能记录太多的行为种类。
扫描取样也存在偏移,即偏向于多发行为和明显行为。
本方法可与目标取样法结合使用。
(3)目标取样:指跟踪观察记录一个或一小群研究对象的所有行为或几类重要行为。
因为只对少数个体观察取样,所以不能单独用来研究群体行为。
补偿的方法是与扫描取样结合使用,并且在群体中尽可能多地抽取样本个体数。
另外,本方法在野外不易操作,有时目标个体会消失在群中或跑掉。
(4)行为取样:指记录整群观察对象的特定行为及其与该行为有关的个体。
该方法仅对1~2种稀有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
记录方法:(1)连续记录法:也称为所有事件记录法,连续记录行为发生的所有频次和持续时间。
(2)时间记录法:指将观察实验期划分为若干个长度相等的时间段,仅按固定间隔时间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
时间记录法可进一步分为即时取样和零壹取样。
即时取样指在固定间隔时间内观察记录某一行为是否发生,零壹取样指观察记录一个固定间隔时间内某一行为是否发生[10]。
行为的单位、度量尺度、是动作还是事件、采样方法等都可能影响到行为数据的可信度。
观察者在采集数据时可能会遗漏掉一些行为(尤其是动物偶发的行为),这将导致数据可信度下降。
造成这种遗漏的因素有物种、个体、行为单元和取样方法等许多方面。
检验该可信度的方法是在采样时使用摄像机进行同步录像,回来后参照回放的录像仔细检查遗漏点,计算取样的准确率[10]。
1.2.3 环境丰富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动物表现出的一定行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理、生态目的。
动物行为的表达需要耗费和占用资源,如能量、时间和空间。
动物维持姿势,完成动作需要耗费能量和时间,一些行为的表现则需要占有空间。
动物行为存在着刚性与弹性。
当动物的能量来源和生存空间受限制时,动物的一些行为如摄食、排遗等仍将表现出来,这类行为被称之为刚性强。
而另一类行为如同性聚群行为、通讯行为和玩耍行为等,则不会表现出来或者表现频次低,这类行为被称之为弹性强。
行为的刚性与弹性是一对反概念:若某一行为的刚性强,则该行为的弹性弱;反之亦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