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有一只猫(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47 KB
- 文档页数:6
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教学目标1.朗读例文,理解例文内容。
2.分析例文,总结例文中反向想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分析例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例文内容继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有一条尾巴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这太可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进例文,分析这条尾巴它是怎么想的。
下面我们就以《尾巴它有一只猫》为例,分析尾巴是如何想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板书:尾巴它有一只猫)二、阅读指导,分析想象:(一)初读例文。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尾巴它真的有一只猫吗?自由读文,找出相关语句读读,大家一起交流。
(二)细读例文。
1.尾巴为什么说它有一只猫呢?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边读边理解,展示如下:(1)(课件出示)“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无论它干什么,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
”“我这只猫特别乖,我天天骑着它满地跑。
”本来是尾巴跟着猫跑,尾巴在听猫的指挥的呀。
所以跳蚤揭穿它:(课件出示)“如果你有一只猫,那你为什么还跟着它到处跑,是猫有你这条尾巴,而不是你这条尾巴有一只猫。
”跳蚤的话,非常正确呀,可是尾巴又是怎么说的呢?(2)(课件出示)“我就是有一只猫。
我跟着它跑是因为我乐意,你看看小孩子,个个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跟着他们跑。
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呢?”如此说来,尾巴的这种想象合理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想象?预设:尾巴的这通想法是合理的,这是一种反向的思维想象。
预设:不光合理,还很有趣,这真是一只有趣的尾巴!照这种思维方式,顺下去所以,狗尾巴可以说——“哎呀,原来我有一只狗哇,真好!”2.通过阅读,你认识了一条怎样的猫尾巴?预设:我认识了一条喜欢反向思维的狗尾巴。
预设:我认识了一条自负的狗尾巴。
预设:我认识了一条有趣的狗尾巴。
(板书:反向思维有趣自负)三、课堂练说。
《尾巴它有一只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一独特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2、品味文中生动有趣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新认知。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尾巴它有一只猫”的新奇观点,体会逆向思维的魅力。
(2)分析文中语言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培养逆向思考的习惯。
三、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交流、读写结合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常我们会认为猫有一条尾巴,但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文章却反其道而行之,说尾巴它有一只猫。
这是多么奇特的想法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充满奇思妙想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尾巴为什么会认为它有一只猫?(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尾巴的独特视角和想法)2、作者是怎样描述尾巴和猫的关系的?(分析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尾巴得意地说”“尾巴坚持自己的想法”等,感受作者对尾巴心理的细腻刻画)3、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思维)(四)语言赏析1、找出文中你认为有趣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觉得有趣。
(例如:“尾巴整天跟着猫跑,它高兴的时候就摇一摇,生气的时候就直直地垂下去。
”通过对尾巴动作的描写,展现出尾巴的情绪变化,语言生动活泼。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尝试用逆向思维说一说。
比如:“窗户是房子的眼睛”“笔是文字的舞蹈鞋”等。
2、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以“_____它有_____”为主题,写一段话,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六)课堂总结通过学习《尾巴它有一只猫》这篇文章,我们领略了逆向思维的奇妙之处,感受到了创新想象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尾巴它有一只猫》。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学习用品、笔记本、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尾巴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猜测尾巴的主人是谁,进而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思维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谈自己对尾巴主人的想象,也可以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现象。
4.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尾巴的作文。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
5. 交流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同学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尾巴它有一只猫》2.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3.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尾巴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语言流畅。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教案教案:尾巴的故事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故事《尾巴》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动物和友谊的关注和爱护意识。
教学准备:1. 社交学习小组2. 幻灯片或黑板3. 复印的故事《尾巴》教学过程:引入:1. 师生互动:师生进行对话,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动物,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原因。
2. 师生互动:展示一张图片或幻灯片,上面有好几种动物的尾巴。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动物叫什么,他们尾巴的作用是什么。
主体:1. 大声朗读故事《尾巴》,师生交流并理解故事情节。
2. 小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复印的故事《尾巴》。
3. 组内讨论:在小组内部,学生共同讨论所读故事的关键事件、人物以及故事的主题。
每个小组应得出一份小结并准备分享给其他小组。
4.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需要积极倾听并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巩固:1.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例如,尾巴的故事教会我们什么?2. 写作练习:学生独立写一篇短文,回答问题:你会怎么帮助尾巴?为什么呢?扩展:1. 反思:学生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
2. 扩展知识:学生自行查找关于动物的知识,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与同学们分享。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2. 检查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关于动物和友谊的故事让学生阅读。
2. 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中的场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尾巴的故事,增强了对动物和友谊的认识并培养了爱护动物的意识。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尾巴它有一只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童话中“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2、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感受童话的魅力。
3、能够仿照童话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一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2)分析童话中角色的形象和特点。
2、难点(1)打破常规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运用独特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进行童话创作。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想象拓展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常我们会认为猫有一条尾巴,但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是尾巴它有一只猫。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新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吧!(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整体感知1、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回答,教师引导总结:这篇童话讲述了一条尾巴坚信自己拥有一只猫,并且列举了种种理由来证明的故事。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尾巴为什么认为自己有一只猫?(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用“____”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无论它干什么,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
”“当我摇尾巴的时候,它就高兴地跑过来。
”“当我在墙上磨爪子的时候,它就在旁边看着。
”(3)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尾巴什么样的心情?(骄傲、自豪)2、尾巴的想法和我们平常的认知有什么不同?(1)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
(平常我们认为猫有尾巴,而在这个童话里,尾巴却认为自己有一只猫,这是一种反向的思维方式。
)3、这种反向思维方式有什么好处?(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这种反向思维能够打破常规,让我们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品味语言1、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语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三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五单元习作《尾巴它有一只猫》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例文,理解例文内容。
2.分析例文,总结例文中反向想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分析例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例文内容继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有一条尾巴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这太可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进例文,分析这条尾巴它是怎么想的。
下面我们就以《尾巴它有一只猫》为例,分析尾巴是如何想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板书:尾巴它有一只猫)二、阅读指导,分析想象:(一)初读例文。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2)尾巴它真的有一只猫吗?自由读文,找出相关语句读读,大家一起交流。
(二)细读例文。
1.尾巴为什么说它有一只猫呢?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边读边理解,展示如下:(1)(课件出示3)“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无论它干什么,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
”“我这只猫特别乖,我天天骑着它满地跑。
”本来是尾巴跟着猫跑,尾巴在听猫的指挥的呀。
所以跳蚤揭穿它:(课件出示4)“如果你有一只猫,那你为什么还跟着它到处跑,是猫有你这条尾巴,而不是你这条尾巴有一只猫。
”跳蚤的话,非常正确呀,可是尾巴又是怎么说的呢?(2)(课件出示5)“我就是有一只猫。
我跟着它跑是因为我乐意,你看看小孩子,个个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跟着他们跑。
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呢?”如此说来,尾巴的这种想象合理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想象?预设:尾巴的这通想法是合理的,这是一种反向的思维想象。
预设:不光合理,还很有趣,这真是一只有趣的尾巴!照这种思维方式,顺下去所以,狗尾巴可以说“哎呀,原来我有一只狗哇,真好!”2.通过阅读,你认识了一条怎样的猫尾巴?预设:我认识了一条喜欢反向思维的狗尾巴。
预设:我认识了一条自负的狗尾巴。
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教学目标1.朗读例文,理解例文内容。
2.分析例文,总结例文中反向想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分析例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例文内容继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有一条尾巴自豪地说:“我拥有一只猫!”这太可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进例文,分析这条尾巴它是怎么想的。
下面我们就以《尾巴它有一只猫》为例,分析尾巴是如何想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板书:尾巴它有一只猫)二、阅读指导,分析想象:(一)初读例文。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件出示)尾巴它真的有一只猫吗?自由读文,找出相关语句读读,大家一起交流。
(二)细读例文。
1.尾巴为什么说它有一只猫呢?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边读边理解,展示如下:(1)(课件出示)“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无论它干什么,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
”“我这只猫特别乖,我天天骑着它满地跑。
”本来是尾巴跟着猫跑,尾巴在听猫的指挥的呀。
所以跳蚤揭穿它:(课件出示)“如果你有一只猫,那你为什么还跟着它到处跑,是猫有你这条尾巴,而不是你这条尾巴有一只猫。
”跳蚤的话,非常正确呀,可是尾巴又是怎么说的呢?(2)(课件出示)“我就是有一只猫。
我跟着它跑是因为我乐意,你看看小孩子,个个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跟着他们跑。
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呢?”如此说来,尾巴的这种想象合理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想象?预设:尾巴的这通想法是合理的,这是一种反向的思维想象。
预设:不光合理,还很有趣,这真是一只有趣的尾巴!照这种思维方式,顺下去所以,狗尾巴可以说——“哎呀,原来我有一只狗哇,真好!”2.通过阅读,你认识了一条怎样的猫尾巴?预设:我认识了一条喜欢反向思维的狗尾巴。
预设:我认识了一条自负的狗尾巴。
预设:我认识了一条有趣的狗尾巴。
(板书:反向思维有趣自负)三、课堂练说。
尾巴它有一只猫教案:形象描写引导的文章引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形象描写则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手段。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形象描写的技巧。
本次教案就是关于形象描写的,以尾巴它有一只猫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形象描写。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形象描写的概念与作用,以及形象描写的一些技巧;2. 学会通过形容词、动词、比喻等方式进行形象描写,通过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感受形象描写的独特魅力;3. 通过对尾巴它有一只猫的形象描写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理解形象描写的概念与作用引导学生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印象深刻的形象描写段落,并试图分析其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1)形象描写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动,在读者心中形成直观的画面;(2)形象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事物的性格、特点等;(3)形象描写可以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情景中,好地沉浸于阅读过程中。
2. 学习形象描写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形象描写的技巧,一些常见的方式如下:(1)采用比喻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事物的特点和性格;(2)采用具象的描绘方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人物、事物的价值和意义;(3)采用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读者更能够在叙述中体会到奇妙的惊喜。
本着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形象描写方式,掌握如何运用形象描写的技巧。
3. 学习尾巴它有一只猫的形象描写引导学生读一遍《尾巴它有一只猫》。
鼓励学生动笔进行形象描写。
“小猫是一只灰色的小家伙,毛茸茸的,尾巴直竖着,像一根长长的小绒毛。
它有一对大大的眼睛,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刻就要跳出来。
它的嘴巴弯成了一个可爱的弧度,透露着无限的喜悦。
”这段描述,通过具体的形容词、动词和比喻,让我们很好地形象地感受到了小猫的可爱、灵动和喜感。
文字刻画的方式极为简洁,能够在少量的词语中描述小猫的形态和性格。
通过欣赏形象描写精妙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形象描写的妙处。
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教学目标1.阅读习作例文,感受颠倒想象的乐趣。
2.通过创设情境,尝试以反方向思维进行想象。
3.能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想到的新鲜有趣的故事,仿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情境,尝试以反方向思维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1.儿歌导入,体会颠倒。
(课件出示《颠倒儿歌》)2.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3.师:这首《颠倒儿歌》有趣吗?你知道什么是颠倒吗?就是上下、前后跟原来的位置是相反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颠倒世界,感受颠倒想象的奇妙。
【设计意图】从儿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颠倒想象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学习例文做铺垫。
板块二聚焦题目,拓展仿说1.齐读题目,交流疑惑。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质疑:读完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预设:猫有尾巴,尾巴怎么会有一只猫呢?(3)比较题目,感受奇妙:《猫有一只尾巴》和《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两个题目,哪个更吸引你?(4)小结:颠倒想象真有趣!2.自由朗读,交流感受。
(1)学生朗读例文,边读边想:尾巴怎么会有一只猫呢?(2)从例文题目入手,再结合旁批,明确:尾巴它有一只猫,也就是猫有一条尾巴。
(3)文章中还有哪些与常识相反的地方?3.学生交流,引导体会。
(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无论它干什么,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
(1)一般都认为猫指挥自己的尾巴,可是,这条猫尾巴却认为是猫跟在自己后面。
颠倒想象真特别!(2)当跳蚤不同意尾巴的想法,告诉它是猫有你这条尾巴,而不是你这条尾巴有一只猫的时候,尾巴却固执己见,它说:“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你认为尾巴的想法奇怪吗?为什么?(课件出示例文第6—7自然段)(3)教师启发想象:狗的尾巴听到了,觉得自己有一只狗。
狗听到了,会怎么想?(课件出示例文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另一条尾巴听到了,高兴地说:“哎呀,原来我有一只狗哇,真好!”原来,它是一条狗的尾巴。
《尾巴它有一只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一奇特表述所蕴含的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阅读文本,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练习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本中独特的思维方式,体会逆向思维的妙处。
(2)感受童话的语言特色和情节魅力。
2、难点学会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构思和创作。
三、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启发式引导、创意写作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常我们会认为猫有尾巴,但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是“尾巴它有一只猫”。
听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觉得很新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故事吧!(二)初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思考:故事中的尾巴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有一只猫?(三)精读文本1、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尾巴是如何描述它拥有的这只猫的?(2)尾巴和猫之间有着怎样特殊的关系?(3)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思维方式?2、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思维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逆向思维的例子?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想到的例子,如“司马光砸缸”等。
(五)写作训练1、以“______它有一个______”为题目,运用逆向思维,展开想象,写一个童话故事。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品展示与评价1、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提供改进建议。
(七)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个故事,我们领略了逆向思维的奇妙之处。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更多独特而有趣的想法。
(八)课后作业1、完善自己的童话故事,并读给家人听。
2、阅读更多具有逆向思维的童话故事,如《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
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习作例文
《尾巴它有一只猫》教学设计
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赵邦荣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想象”为人文主题的习作单元,培养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的语文素养。
教材安排了《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板块。
通过对精读课文及交流平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初步掌握想象的方法。
在初试身手中,安排了两个板块,一是手指印想象绘画,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二是选一个开头,展开想象,接龙编写故事。
习作例文中《一支铅笔的梦想》是按照常规的想象写出了铅笔的五个梦想,《尾巴有一只猫》是按照反方向去发挥想象,通过语言描写展开故事情节,尾巴的得意、自豪、坚定等情绪通过语言自然地传递出来,反着想的趣味在“尾巴”的语言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体会到想象的无穷乐趣和新鲜感。
教学内容: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初试身手—颠倒村
教学目标:
1.读课文,知道猫尾巴说它有一只猫的理由,为揭示想象方法做铺垫。
2.借助旁批学习课文反着想的方法,展开大胆想象说一说。
3. 运用反着想的方法,展开想象接龙编写故事(片段)。
4.尝试结合评价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
教学重难点:学习反着想的方法,接龙编写故事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文格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对反义词:前、上、左、白天、炎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人类对……(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增强趣味)
2.口令动作:(正向举手、反向举手口令)(看看大家反应快不快)
3.天上飞来一只小鸟,你能不能反过来说(一只小鸟从天上飞来)大自然很奇妙(奇妙的大自然),想象很大胆(大胆的想象)大家一起来,猫有一条尾巴(尾巴有一只猫)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运用简单逆向思维互动、游戏,为后面学习反着想的方法展开想象做好铺垫。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师:我们在习作单元学习了两篇很有趣的文章,一篇是《小真的长头发》,知道了小真想象自己的长头发可以钓鱼、套牛、当被子、晾衣服,另一篇是《我变成了一棵树》,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想象的世界真奇妙!本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想象世界,感受不一样的神奇!齐读课题《尾巴它有一只猫》
2.质疑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例文,初知大意
过渡:这几位同学提了很好的问题,很了不起,(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8页)出示课件: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谁?
它有什么有趣的想法?
1.生自读课文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整体入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结合旁批,再读课文,了解反着想象的方法
1. 这是一篇习作例文,课文旁边两处红色的批注,我们以前学过这种批注就叫“旁批”,
学生读旁批
2.默读思考
课件:(读旁批,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尾巴为什么说它有一只猫?它是用什么方法想象的?
3.学生自学思考(给足时间)
预设:A、这条尾巴得意地说:“我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只猫,无论它干什么,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
”
B、尾巴说:“我这只猫特别乖,我天天骑着它满地跑。
”
C、尾巴坚持自己的想法:“我就是有一只猫……你看看小孩
子,个个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
4.四人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出示7自然段
6.学习7自然段,引导了解反着想的思维方法,结合旁批(完成板书)
板书:
爸爸妈妈小孩子
尾巴它有一只猫反着想
猫尾巴
7.狗尾巴听到了,怎么说?狗听到了怎么说?
8.拓展想象:兔耳朵听到了,它说……小鸟听到了,它说(……),还会有谁在旁边听到了,它会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小结方法,拓展想象
1、小结过度:(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猫尾巴说爸爸妈妈有……反着想象真有意思,就是跟我们平常看到的相反,我们也来试一试。
课件:“尾巴它有一只猫”“喜欢睡觉的风”……你还想到了什么新鲜有趣的说法?展开想象说一说。
2. 师:猫尾巴用反着想的方法说它有一只猫,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说“喜欢睡觉的风”,你还能说什么呢?
3. 同桌说一说
4.全班交流。
五、初试身手:运用反着想的方法,接龙编写故事
(过渡语)刚才我们学习了例文中反着想象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很有趣很有意思。
一阵大风把小牧童吹到颠倒村,他也看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
1、了解颠倒村,打开思路
(1)出示课件“一阵大风过后,小牧童被吹到了颠倒村。
他睁
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请个同学读这段话)
过渡:颠倒村以前是个我们常见的村庄。
(2)问:想一想你们见过的村庄里都有些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除了说动物、植物,还有太阳、月亮、小河、池塘等自然景物,还有公路、汽车、摩托等,还有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等。
过渡:可是,在颠倒村里,你们说的这些全部都颠倒了,小牧童的眼前将会出现怎样奇妙的景象呢?
(3)出示:大树颠倒图,口述“小牧童睁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
(4)小牧童还会看见些什么呢?(接着想象下去)
a小组交流 b全班交流小组互说、全班交流,教师评价、引导,(评价依据:是否反着想想象是否大胆)
注意: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想象,教师引导要层层深入:一是单个的植物、动物、人,身体颠倒;二是群体:活动地点颠倒,对象颠倒(师与生、大人与小孩,人与动物狗牵着人散步等)等等,这些教师要心中有数,往广处深处引导,打开学生思路
(4)刚才同学们想象很大胆,有人把颠倒村里发生的故事编成了一首歌,大家来听一听,看一看,可有趣了,有没有你还没想到的?(播放颠倒歌)
2、刚才同学们谈了颠倒村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欣赏了这首有意思
的颠倒歌,现在请大家拿出作文纸,运用反着想的方法,展开大胆想象,接着编写故事。
【学生用的作文纸上全部都要打上题目(颠倒村)和“一阵大风过后……”学生接着写】
3、展示评价(评价依据:是否反着想想象是否大胆)
4、自己修改习作片段
5、再展示评价(评价依据:是否反着想想象是否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