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园大捷
- 格式:doc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5
1985年第一军老山作战“1.15”大捷即可免费订阅!商务合作联系QQ:3445901655长按下图指纹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血染的风采】中越老山轮战进入1985年后,老山战区的形势逐渐向中国军队一方倾斜。
这时越军高层又出新招,通过电台广播提出:为了使越中人民过好传统的春节,建议从元月16日起至2月26日,双方在边界停火。
这就是留名老山战史的所谓“春节停火”骗局。
因为中越两国的历法计算有不同,中国当年的春节是2月20日,越南则是1月20日。
坚守老山的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军长傅全有、政委史玉孝接到报告后,立即召集有关军师领导进行了研究。
他们根据当面越军的动向和电子侦听获得的情报,判断越军的这一提议是要麻痹中国军队,恐怕还想乘机在军事上捞一把。
军前指决心积极进行抗击越军反扑的战斗准备,同时寻机主动出击,拔掉越军的若干前沿要点,改善阵地防御态势。
在请示了昆明军区前指后,傅全有指示主守老山的第1军1师,在准备抗敌反击的同时,组织部队在1月16日之前对116号高地东南2、3号无名高地和老山主峰前沿的968高地实施出击作战。
不管越军是不是真的到时候按承诺停火,先将其前沿要点拔掉再说。
1师奉令后,将出击任务交给了1团、3团,由师、团炮兵群进行火力支援。
各团根据师命令制定了战斗预案,由1团3营9连负责对116号高地东南2、3号无名高地实施出击作战;3团3营7连负责对968高地实施出击作战。
根据战区气象观察,判定1月15日上午11时前有浓雾。
据此,指挥部命令各出击部队在15日之前完成一切进攻准备,待命出击。
同时,1团经过对战场全局的判断,认为越军如果要在1月16日之前实施反扑,其重点将在地形便于进攻的在翼那拉方向。
于是调整部署,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于那拉方向,将防御要点选择在了142号、145号、168号等高地,并提前屯集了机动兵力,拟制了防御和增援的各种预案。
在1月15日之前,双方都以炮火向对方阵地和纵深实施间断射击,战场的气氛进入了一种很怪异的状态。
马家庄惨案碑文摘要:一、马家庄惨案背景介绍1.马家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2.马家庄惨案发生时间及背景二、惨案经过1.日本侵略军的暴行2.马家庄村民的抵抗3.惨案发生后的情况三、纪念马家庄惨案的意义1.悼念遇难者2.警示后人勿忘国耻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四、结语1.马家庄惨案碑文的历史价值2.激发爱国情怀,共建和平世界正文: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的马家庄,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惨案。
这就是马家庄惨案,一个永远留在国人心中的痛。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战争中,无数无辜的平民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杀戮。
1938 年5 月1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马家庄,并对村民进行了丧尽天良的大屠杀。
这场屠杀持续了三天三夜,导致马家庄村民死亡逾千人,房屋被烧毁,村庄被夷为平地。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马家庄村民毫不退缩,勇敢地进行了抵抗。
他们在村口设立路障,用土枪、土炮、农具等简陋武器与日军激战。
虽然力量悬殊,但他们仍然坚定地捍卫着家园。
然而,由于敌我力量太过悬殊,马家庄村民的抵抗最终未能成功。
惨案发生后,幸存者寥寥无几,马家庄成了一片废墟。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马家庄村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幸存者为了悼念遇难的亲人和同胞,自发在村子里立下了一块石碑,碑文简要记录了惨案经过,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时至今日,马家庄惨案碑文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提醒着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悼念遇难者,警示后人。
我们要以马家庄惨案为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振兴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448团对越反击战真实回忆引言:越南战争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
作为越南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448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往越南的一支精锐部队。
本文将以448团参与越南反击战的真实回忆为主线,探讨这支部队的历史背景、战斗经历以及对战争的贡献。
第一部分:448团的成立和历史背景448团成立于1979年,这段时间正值中越边境冲突的高峰期。
当时,越南军队入侵中国边境,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极度关注。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决定派遣精锐的部队支援越南抵抗越军的入侵。
448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地方军事政治机关、军事学院等单位的军事干部、战士组成。
这支部队提供了培训和装备,以确保他们在战场上取得成功。
第二部分:448团的战斗经历448团的第一次战斗是在1979年的松岭战斗中。
在这次战斗中,中国军队成功地击退了越南军队,并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这次胜利不仅提高了448团的声望,也向越南政府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中国将不容忍任何对其领土的侵犯。
随后,448团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例如九排山战役和大旧庄战役。
在九排山战役中,中国军队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胜利,确保了中国边境的安全。
在大旧庄战役中,448团与越南军队进行了激烈的交火,最终获得了胜利,并向越南政府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警告。
第三部分:448团的贡献448团参与越南战争,不仅为中国争取了国际声誉,也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宝贵的战略优势。
在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与越南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边境安全。
此外,448团还为越南军队提供了军事援助和培训。
他们与越南军队一起开设了训练营,为越南战士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通过这种援助,中国确保了越南能够有效地对抗越南战争中的外敌。
结论:448团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越南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卫中国边境和支援越南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448团的参战经历不仅是中国军队的荣誉,也是中国参与越南战争的重要证据。
条约1鸦片战争:第一个中英南京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2马关条约 中日,割让澎湖列岛战斗1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第一次 三里元抗英,太平军,台湾打马肯基,香港工人罢工, 台湾人民和总兵刘永福抗日2爱国官兵反侵略斗争:刘铭传,大沽炮台镇海炮台;冯子才 南关大捷;关天培,陈化成 邓世昌3边疆危机:英国 打西藏 云南 法国打广西 俄国打新疆 日本打台湾琉球4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失败后 革命派做了那些努力:孙中山 二次革命;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蔡锷的胡国军;护法运动(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5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工农运动: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孥五矿工人罢工;萧山县衙前村成立第一个农民协会。
海丰总农会。
6共产党早期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土地革命阶段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秋收起义(毛泽东);广州起义(叶挺,叶剑英)七:共产党为了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做了那些事:1“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宣言):2一二九运动;3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简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4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5“战协议和一致抗日”:放弃抗日反蒋,主张逼蒋抗日八:抗日战争的:平型关大捷(第一次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战略相持阶段)九: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技园;光明报;新华日报;群众。
十:抗日结束之后国共对立阶段共产党做的事情:中共中央对时局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重庆双十会议;十一: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即第二条展现:一二一运动;抗议美军;著作1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林则徐 正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筹海篇,夷情备采);郑观应(盛世危言:主张发展民主工业,君民共主,设置议院);康有为(保国会演说);严复(救亡决论:第一次喊出救亡;天演论:适者生存);孙中山兴中会 喊出振兴中华。
二○二三年春季第一次月考八年级历史试题满分: 60 分时间:分钟亲爱的同学:沉着应试,认真书写,祝你取得满意成绩!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每当奥运会赛场上五星红旗飘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我们不禁热泪盈眶。
这首歌被确定为代国歌是在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B.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典仪式上D.土地改革完成时2.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
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这次会议标志着 ( )A.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B.中国正式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C.开国大典圆满结束 D.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3. 1949年,“人民”成为最为流行的词语,从“人民解放军”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战争彻底结束 B.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C.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D.我国完全消灭了封建制度4.《人民日报》曾刊文:“中国,中国人……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
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
”该材料评述的是 ( )A.西藏地区实现和平解放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5.新中国的成立,使已解放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国家成为统一的整体,在全国范围内可以通盘筹划,可以一直贯彻到基层,密切协作,一致行动:材料强调新中国的成立( )A.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实力 D.实现了国家主权独立6.对历尽沧桑的雪域高原来说,西藏解放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西藏获得解放的方式是 ( )A.武力攻克 B.自行解放 C.和平协商 D.民主改革7.“……给我国的财政经济带来了沉重的重担,我们不得不加强国防力量。
彭德怀三战西北“马家军”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0年第2期“马家军”是近代西北地区极为凶悍的一支军阀武装,后来名义上归属国民党领导。
“马家军”以骑兵为主,战力十分强悍,两次国共战争中曾令我军付出了很大代价。
然而,历史大势终究是不可阻挡的,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功消灭了包括“马家军”在内的一切军阀武装。
在解放军历史上,彭德怀是与“马家军”交锋最多的军事统帅,他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次作战。
吴起镇初战,红军小胜1935年9月10日,由于张国焘拒绝执行既定的“北上”方针,中共中央不得不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刚刚会师不到3个月的红一、四方面军,被迫再次分兵。
9月12日,中共中央率部到达俄界(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的一个村庄)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支队下辖3个纵队,总兵力仅有7000余人,加上经过两万余里的辗转鏖战,所有官兵都身体虚弱、伤痕累累。
蒋介石看准了红军的弱点,抓紧时间调兵遣将,想要彻底歼灭陕甘支队。
这一次,蒋介石调动的是“宁马”马鸿逵和东北军何柱国两部骑兵。
西北地区土地广袤,利于骑兵狂飙突进,纵横冲杀。
因此,蒋介石的这一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红军造成了现实威胁。
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西部的吴起镇(位于今陕西省吴起县中部),身后骑兵仍在步步紧逼。
当日晚上,红军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
由于红军人困马乏,一些干部提出,与其贸然与敌人接战,不如将敌人诱进苏区再打。
毛泽东却分析认为,敌人虽然凶悍,但吴起镇多山地,如能利用地形优势,以我军最擅长的伏击战歼敌一部,必能彻底阻止敌人前进。
最后毛泽东明确要求:“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会后,彭德怀亲自指挥勘察地形,把伏击地点定在吴起镇以西的五里沟。
根据战斗部署,红军兵分三路,隐蔽在五里沟的头道川、三道川和正面的西南山,形成三面夹击态势,并派红军干部团诱敌深入。
解读马家军战斗力∙2012/1/8 20:44:24∙kiss撒旦之吻∙发帖于:中国历史共7条评论浏览3876IP引子:西北望,射天狼,陇上烽火,激战连连。
说起青马立刻让我想起那些手捧《古兰经》背背马刀的骑士,的确青马民国历史上一支彪悍的劲旅。
唯一让红军全军覆没的队伍。
在民国那个纷乱的时代各地方军阀不是被中央消灭就是被削弱,但青马这只家族武装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势力更大,这是一枝以家族成员兼之以回民,马姓,河州人为核心的回族军阀家族武装。
青马以它的彪悍和宗教精神杀出一片天地,成为民国西北的一方霸主。
1、从马家军的战斗力谈起一般印象中,马家军有一层很神秘的宗教色彩,更由于凶悍、残暴,战斗力很强,历史上共军吃过他们很大的亏。
其实,马家军分宁马(宁夏马鸿奎、马鸿宾)和青马(青海马步芳、马步青),两者战斗力大不一样。
先简单谈一下宁马的战斗力宁马的战斗力明显弱于青马,在同共军的交战史上没什么象样的胜仗。
大家应记得,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陕北根据地前的最后一仗就是打马家骑兵,结果红军大获全胜。
这打的就是宁马马鸿宾部。
此前马鸿宾部与先期长征到西北的红25军两度交手也是败绩,在以后红军西征和解放战争中,宁马与共军交仗依旧败绩连连,唯一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彭德怀二打榆林、马鸿奎部增援一役,双方在袁大滩打了一仗。
此役马鸿奎部因怕共军"打援",倾巢出动(30000人),西野兵少,不能两面作战,便从榆林撤围了,马部达到战役目的,但具体战斗很不象样。
开始因马部重兵抱成一团,彭的打援部队啃不动,而马部也不敢进击解放军,为了尽快到达榆林,于是集团向后滚进运动,想绕开解放军迂回榆林,运动中解放军尚未动作,宁马自己先演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差一点形成溃逃的闹剧,随后被不多的解放军连打带唬,糊里糊涂损失了三千人(两千人被俘)。
到西北大进军时,宁马(马鸿奎部)更是自陇东和陕西鳞游地区一路溃败到宁夏老家,中途也曾想挡住解放军,但在能凭险据守的地方其主力一般也顶不住解放军几个冲锋(除了在罗家山解放军打得费劲些),最后在宁夏或溃散,或被歼,或"起义"了事,故共军一向对宁马评价不高。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郭化若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著名《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20世纪90年代初,郭化若将军接受采访,谈到了粟裕大将率领华东野战军创造的十大奇迹:第一,1944年12月(粟裕)主动请缨,率部渡江南下,组建苏浙军区,在浙江天目山地区,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自卫战,共歼顽军13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顽军。
这一仗的奇迹,不在于弹药极其缺乏,指战员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了大胜仗,而在于通过这一仗,我华东部队在全国各战区率先完成了从游击战到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为解放战争中的全面大打,作好了思想上、战略上、战术上的准备。
第二,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6月下旬,首先提出先在内线歼敌,再行出击的建议,为中央采纳后,也就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
这就是7、8月间的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我军不足3万,敌军有12万之多,歼敌53000余人,占正面进攻之敌总兵力百分之四十四,是我军参战人数的1.8倍。
这也是我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第一次歼敌5万以上。
第三,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打大仗的需要,建议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
1946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了两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
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
毛泽东主席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在正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员战役指挥权,不仅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军史上、战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然而,在华东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在华野这支特殊的部队中,这种特殊的班子搭配,奇迹般地成了我党我军最为成功的样板。
从此,我华东部队,在陈毅的领导下,在粟裕的指挥下,连战连捷!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宿北歼敌2万余人,是我军第一次在一个战役中全歼敌3个整旅。
1947年1月2日至20日,在鲁南歼敌5.3万余人,创我军一次战役全歼敌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也是我军首创以步兵武器歼灭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先例。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宽甸大捷众所周知,121 年前(1894 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中日战争,由于当时腐败透顶、软弱无能的清朝政府和卖国求荣的李鸿章的屈膝投降,最终战败,牺牲了数千名抗日将士的生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却在辽东山区的边境小城宽甸县(今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遭到了广大抗日民众的迎头痛击,狼狈逃窜。
宽甸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卫国保土,收复失地,将日寇赶出县境,取得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唯一的一次地域性胜利,谱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
虎山之战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大将山县有朋指挥第一军3 万人为右翼抵达朝鲜新义州。
清朝政府任命四川提督宋庆为驻守鸭绿江防线各军统领,令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率镇边军与宋庆合作,联络各军策划防御。
清军兵力达2.8 万人。
分路修筑堡垒40 余处,炮台20 余座,防御日军进犯。
十月二十四日,宋庆沿江设防时,派善战勇将马金叙率四营千余名壮勇,载钢炮2 尊,于虎山构筑工事扼控江面。
又派总兵聂士成率部驻扎在栗子园策应马部。
同日,日军第五师团长野律道贯派佐藤正大佐由朝鲜水口镇涉水进犯安平河,遭到清军阻击,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
由于清军子弹炮弹耗尽,日军蜂拥过江。
齐字练军统领倭恒额率部退守安平沟,安平河口古楼子相继失守。
同日晚,日军在义州和虎山之间架起两座浮桥。
并派兵于夜11 时30 分渡江,埋伏在虎山东侧。
二十五日凌晨,分统马金叙出营查哨时发现日军偷渡,全军紧急应战,激战一小时,发炮180 发,毙伤日军川崎大佐以下10 余人。
7 时许,日军抢占虎山东面高地,清军腹背受敌,宋庆派马玉昆,宋德胜率毅军2000 余名渡过?痈细盎⑸较嘣?时,被守在安东(丹东)九连城的铭军刘胜休发炮误伤多人,造成队伍混乱。
日军第十旅团长立见尚文率队乘机绕到虎山两侧,截击?缭?的清军。
马玉昆、宋德胜被迫向栗子园撤退,马金叙,聂士成虽孤军无援,但仍坚守在虎山阵地。
清朝的马家军西北边疆的守护者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王朝,其统治期间,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阔的疆域。
然而,在清朝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军事力量默默守护着西北边疆,那就是马家军。
一、马家军的起源马家军起源于明朝末年,当时一位名叫马宝的将领在西北地区设立了马家军。
这支军队的成员主要是马家子弟和一些敢于反清抗争的志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家军逐渐壮大,并在清朝建立后,被正式纳入清朝的军事体系中。
二、马家军的作用1. 边防守护马家军主要负责守护清朝西北边疆,抵御外族入侵。
西北地区邻近辽阔的草原和戈壁沙漠,常年面临来自蒙古、哈萨克、藏族等民族的威胁。
马家军以其出色的骑射技能和精锐的战斗力,成功地保卫了清朝的领土边界,维护了西北地区的稳定。
2. 缔造了战术体系马家军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他们在战场上以出色的骑射技能和突击战术而被世人称赞。
为了适应西北战场的环境,马家军发展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战术体系。
例如,他们善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展开奇袭战术,迅速穿插敌军阵型,造成混乱和溃散。
这种灵活的战术为他们在战场上赢得了许多胜利。
3. 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在清朝统治初期,马家军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武器和技术。
他们开始使用火枪、火炮等现代化武器,并建立了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系统。
这种现代化的武装力量使得马家军在西北边疆的防守中更加有效和强大。
三、马家军的战绩马家军在保卫西北边疆的战斗中,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战绩。
他们不仅与边境民族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还积极参与了清朝的征战。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是与法国军队的战斗。
马家军以其出色的战斗力,成功地击退了法军的侵略,并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四、马家军的传承与影响马家军的传承不仅留下了一段传奇,还对中国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家军以其特有的战术和作战方式,在清朝征战和国土防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战斗精神和军事智慧也为后来的军事家所推崇,成为研究军事战略的重要经验。
马家园大捷
马家园地处南陵县、芜湖县、宣城市交界区。
日军要打通西犯南陵的通道,消灭新四军三支队,马家园就成了阻击日军的前沿阵地。
三支队五团在芜湖县西河、红杨一带,是主战场。
六团三营在马家园,担任正面防御。
1938年10月30日,日军骑、步兵500余人,分三路向三支队发起进攻。
六团三营首先与敌先头部队在清水潭交火。
三营八连两个班同进攻红杨树的300余日军激战数小时。
11月3日,日军再次纠集了近千名日伪军,分四路向三支队进攻。
这次日军改变了战术,先用炮猛轰,再用骑兵冲锋,占领了马家园。
六团三营迅速集中兵力从三面包围了马家园,对敌实施强攻,敌退至红杨树,马家园收复。
当晚,五团在与敌军正面作战的同时,六团三营经崔山头袭击红杨树日军,敌军前后方同时遭到进攻,成功收复了红杨树。
这场战斗,日伪军伤亡300余人,我军伤亡32人,成为抗战初期三战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
新四军三支队的这些辉煌战线也光荣地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史一卷637页)。
为纪念新四军三支队在芜湖县的英雄事迹,芜湖县于2015年筹划建设了“新四军三支队在西河纪念馆”,此馆的建立,通过红色宣传进景点,对更好地宣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弘扬“铁军精神”、激发人们爱国主义情怀,尤其是激发和培养
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将有着不可磨灭的教育意义。
西河新四军三支队纪念馆内景
西河新四军三支队纪念馆外景
组织部西河纪念馆爱党建活动
参观西河新四军三支队纪念馆1
参观西河新四军三支队纪念馆2
参观西河新四军三支队纪念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