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玫瑾谈家庭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8
作为老师学习李玫瑾谈家庭教育的感受作为一名老师,听完李玫瑾谈到的家庭教育真的是醍醐灌顶,在家庭教育中虽然父母占的比重很大,但是有时候也是需要老师去调节的。
而很多家长关系到的问题,李玫瑾也谈到了,让我颇有收获。
怎么对孩子做性格培养,这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
虽然我们很多家长也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但是那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养育方式。
我们现在压力比改革开放前大很多。
我们以前除了上班,下班后没有什么繁忙事情。
现在下班后还有很多事情把我们时间占满了。
对孩子某些方面进行培养,比如说第一个问题要在孩子3岁时对孩子说不行,这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的。
农村地区老人带孩子比较多。
老人带往往比较宠溺,这种宠溺早年看不出,你宠他他也不会怎么样,但是当他过了12岁,身高迅速达到成人高度的时候,本来家里面父母和孩子关系很好,上网成瘾,家长就会说你怎么现在不听话了,越长大越不听话,其实家长不明白孩子不是长大不听话,是你前面的性格模式没有建立。
还提出心理抚养或者心理养育的理念。
孩子不是吃饱喝足就足够了,你在某些方面给他建立一些好的规范,小到家里的规矩,大到社会的法律。
社会法律也是规范。
我是研究犯罪学问题的,会发现一些极端的表现。
我们说的违法犯罪,实际上都有这个问题。
分析发现,少年犯罪者家里面,很多人首先经济上并不贫困,第二父母都很爱他,还有爷爷奶奶宠爱。
他的问题出在早年被放纵和宠溺。
他上学会觉得难度比较大,因为初中的课程作业量比较多了,很多孩子很聪明,他能学,但是他不学。
他不学的原因是什么?坐不住,而不是学不了。
所以,这个问题上基本上都是性格培养的问题。
李玫瑾还说:我认为作为一个家长,你要想教育好孩子有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你去给他带来快乐,给他带来舒服,当他依赖你的时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资本。
父母要拿出时间自己带孩子,然后呢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你陪伴在他身边,在他晚上睡觉之前你给他讲讲故事,生活当中你用更多的时间陪他玩。
心理抚养对孩子非常重要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李玫瑾对此表示,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对于家庭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
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
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
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
她说,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
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
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近日,李玫瑾分享了自己教育女儿的心理学,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学家和母亲,李玫瑾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并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女儿建立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让女儿拥有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关爱和尊重李玫瑾在女儿出生后,第一时间就为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宛”,寓意为:“春风十里,不如你”。
她注重善待女儿,尊重女儿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并告诉女儿:“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这种关爱和尊重的态度,让女儿感受到母爱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培养女儿的信任感和自尊心。
二、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李玫瑾鼓励女儿从小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借助游戏和趣味的方式,让女儿学会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强化女儿的自我肯定,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成就,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自主能力和责任心李玫瑾鼓励女儿探索和实践,让女儿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且注重培养女儿的责任心和自主能力。
比如,让女儿自己计划假期的旅游行程,安排逛街买衣服,让女儿有机会体验挑战和决策,并且让女儿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和学习,培养女儿的心理韧性和生活能力。
四、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李玫瑾注重引导女儿承担社会责任,关心他人,注重公益事业,培养女儿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她也重视女儿的行为,教导女儿做一个真实、独立、诚实而有耐心的人,让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强调了爱与尊重、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自主能力和责任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我们更好的教育孩子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平衡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
观李玫瑾家庭教育有感近期,学校领导给我们安排了视频讲座。
视频中李教授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是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第二点是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第三点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关键期。
孩子18岁之前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和12岁之后的青春期。
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
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12岁之前教育主要在于家庭。
另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放在智力方面,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育。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对李教授关于12岁之前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李教授说6岁之前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要学会说“不”,从而克制孩子的任性;但是也不能打骂,要和孩子耐心的交流,问清孩子坚持的原因从而防止孩子的压抑;对于孩子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控制自己情绪学会忍耐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包容、大度的性格,防止孩子的自私;李教授还提出通过让孩子去学游泳的例子来让孩子知道忍受挫折意义。
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防止压抑这一点,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推拿,可是朋友临时有事,让我照顾孩子,于是我带俩孩子去推拿。
骑的是自行车,只能一个走,一个坐车子;回来时他俩交换,当我这样做时,看到孩子有情绪了,心想等到推拿回来后再和孩子沟通。
可是我脾气有些急,看到孩子有情绪,就噼里啪啦的把说孩子一顿,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按照我说的办就行。
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平静的问孩子的想法时,他想让我们一起步行去推拿。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那样做是压抑了孩子的想法,不过好在孩子还小,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我要去和孩子耐心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的我要充分的肯定,有异议的我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畅所欲言防止压抑。
李玫瑾3-6岁教育方法
李玫瑾3-6岁教育方法:
1.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尽可能自己完成简单的衣着、洗脸、刷牙、吃饭等基本生活技能,慢慢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独立自主。
2. 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发掘潜力和才能。
3. 着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3-6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说话机会,让孩子多说话、多听、多唱歌、多讲故事,提高孩子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4. 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给孩子提供各种生活体验,如看动物、听音乐、做手工、画画、玩游戏等,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拓宽孩子的视野。
5.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按时起床、按时吃饭、认真听讲、注意卫生等,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以上是李玫瑾3-6岁教育方法的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主持人语: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
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李玫瑾1岁孩子教育方法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
李玫瑾是一位有经验的家长,她对于1岁孩子的教育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介绍李玫瑾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希望能给其他家长们提供参考和启示。
1. 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李玫瑾认为,1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她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怀,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
2. 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为了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李玫瑾强调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的重要性。
她认为,孩子应该生活在富有刺激性的环境中,家中的摆设和玩具应该丰富多样,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3.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李玫瑾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她认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开始。
她鼓励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衣物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4. 注重语言和交流的培养在孩子的语言和交流方面,李玫瑾非常重视。
她每天都会和孩子进行简单的对话,教孩子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她还鼓励孩子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如听故事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以提高孩子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5.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李玫瑾相信,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最大动力。
因此,她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6.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李玫瑾的家庭中,她努力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她和丈夫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坚持亲子共读,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等。
她相信,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7. 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李玫瑾强调了倾听孩子需求和感受的重要性。
她认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
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教育是慢慢的触动心灵!不打不骂就让孩子服!李玫瑾教授谈家庭教育,家长惊呼:这才是真正的专家!最近几天,家长们的朋友圈被这个老师的视频刷爆了。
她就是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药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
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在她眼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是可以追寻的。
什么时候说对孩子“不”才不会导致悲剧?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闹,家长应该说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和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到了十三四岁,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
”结果会如何?孩子还会和你闹,但他有好多种途径——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曾经有一个案例!一名12岁的男生,就因为母亲说了他,就服毒自杀了。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点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杀呢?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说不得训练我们都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但3-5岁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
第二步: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1. 不要骂他,因为父母的责骂很容易给孩子留下不好的观念,不好的观念形成了就会有副作用。
2. 不要打他,打孩子不利于公平教育。
3. 不要说教,因为孩子在闹的时候,跟他们有过多的交流容易让孩子觉得他们有机可乘,通常会越说教越容易闹,或者是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
李玫瑾100个育儿方法(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李玫瑾教授简介2.李玫瑾的育儿理念3.育儿方法的具体内容4.育儿方法的实践与效果正文(篇1)李玫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长期从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和家庭教育的研究。
作为一名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有着自己独特的育儿理念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李玫瑾教授的 100 个育儿方法。
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主要集中在心理抚养和性格培养两个方面。
她认为,家庭教育不仅是物质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孩子。
在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法中,第一个方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
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试图改变孩子。
第二个方法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家长应该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尝试,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第三个方法是合理引导孩子的情绪。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在实践这些育儿方法时,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孩子。
其次,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最后,家长应该合理引导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通过实践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法,很多家长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们的孩子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性格和心理健康方面也表现出色。
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李玫瑾教授育儿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李玫瑾教授的 100 个育儿方法是一套科学、实用的育儿体系。
目录(篇2)1.李玫瑾简介2.李玫瑾的育儿理念3.育儿方法 1-204.育儿方法 21-405.育儿方法 41-606.育儿方法 61-807.育儿方法 81-100正文(篇2)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句话李玫瑾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备受关注。
在她的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李玫瑾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句话。
1. 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只有在爱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2. 学习是一种习惯。
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立自强。
4.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应该学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5. 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
6. 培养孩子的情商。
情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情商,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7.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成功。
8.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保持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充满热情。
9.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障,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自信。
10. 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培养爱心,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总之,李玫瑾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句话,涵盖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和品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成功和幸福。
李玫瑾100个育儿方法(一)李玫瑾100个育儿方法导言育儿是每个家长都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李玫瑾作为一位资深的育儿专家,她总结了100个育儿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养育孩子。
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一些方法,供您参考。
1.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穿衣、洗手等。
•提供适当的挑战给孩子,让他们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就感。
•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出选择。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
•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孩子愿意与你分享他们遇到的问题。
•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交流互动。
•教导孩子与人友善相处,学会分享和合作。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能够关心他人。
4.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给予孩子适当的学习压力,鼓励他们努力进取。
•多与孩子交流学习心得,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5.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鼓励孩子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
6. 父母的示范作用•成为孩子的榜样,积极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遵守家规,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夫妻关系和谐,给孩子一个稳定和平衡的家庭环境。
结语李玫瑾的100个育儿方法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教养技巧,重点强调了培养孩子独立性、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
希望家长们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从而培养出健康、快乐、独立的孩子。
李玫瑾家庭育儿李玫瑾家庭育儿公众号本文欢迎转载李玫瑾简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分析孩子从0---6岁形成期、6---12岁潜伏期、13---18岁表现期的心理问题和对策。
家庭的抚养不仅是物质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李玫瑾育儿精选100课第01课: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第02课: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第03课:要积累孩子依恋自己的心理资本第04课:情感陪伴的性格作用第05课:观念和性格的早期形成有规律 第06课:好的亲情陪伴一定是唠叨的 第07课:6岁之前要说“不”第08课:克制忍受与防止自私第09课:挫折教育有哪些必要性第10课:青春期的叛逆教育第11课: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第12课:青春期的爱情教育第13课:要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意义第14课:养育和教育的关系第15课:规范的养成第16课:学会辨别性的魅力第17课:孩子偷拿怎么处理第18课:早期教养中爱与性的识别第19课:杀亲案的早期性格培养溯源第20课:我如何走上了犯罪心理研究之路 第21课:如何防止孩子有暴力倾向第22课:关注孩子青春期的红色信号第23课:人格障碍也会导致“坏小孩”第24课:为什么孩子厌学,该怎么办? 第25课:保护孩子的理由第26课:正确地和孩子沟通,比什么都管用 第27课:6岁前孩子性格培养第28课:孩子的“等待”和“自我控制”第29课: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1 第29课: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2 第29课: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3 第29课: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4 第30课:严重暴力犯罪心理解析第31课:杀亲案的犯罪心理解析第32课:系列杀手的犯罪心理第33课: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解析第34课:高材生犯罪心理解析第35课:12岁之前的培养决定孩子的一生第36课:反社会人格≠犯罪,但它是病第37课:关注孩子的好朋友和兴趣爱好第38课:孩子青春期要注重“心理抚养”第39课:什么是抑郁症、焦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第40课:青少年心理的迷失第41课:12-18岁关键期和孩子做朋友第42课:家庭教育的缺失,易造成冷漠少年第43课:情绪怎么决定身体健康第44课:适度的惩罚也是一种保护第45课:研究人最简单的方法,考察Ta的过去 第46课:注重孩子的法律和人生教育第47课:家庭健全≠健全的家庭教育第48课: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有滞后表现第49课:亲自的陪伴比丰富的物质提供更重要 第50课:人性的培养比智力的教育更重要第51课: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第52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第53课:养育孩子陪伴最关键第54课: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问题第55课:孩子的初生年一定要亲自抚养第56课:高智商犯罪心理分析(一) 第57课:高智商犯罪心理分析(二) 第58课:高智商犯罪心理分析(三) 第59课: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儿童教育 第60课:如何走上学习哲学道路的 第61课: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第62课:真正的好教育是快乐的第63课:犯罪心理学的真相第64课:犯罪中施害人的动机分析 第65课:孩子胆小怎么办第66课:二胎家庭该如何教育第67课:如何察觉孩子的反社会人格第68课:养育孩子分四个阶段第69课:一眼识破渣人第70课:孩子所有的反应都是父母的折射 第71课:让孩子远离危险第72课:高材生如何正确教育第73课:高材生心理健康建设第74课:心理精神疾病与谈话功效第75课:育儿中家规的重要作用第76课:父母如何跟孩子沟通第77课: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1第77课: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2第77课: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3第77课: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4第77课:李玫瑾经典育儿讲座-5第78课:伸向钱包的小手第79课:孩子出走为哪般第80课:人格障碍,我不是个坏小孩第81课:如何教育小孩不急不争的性格第82课: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教育他们?第83课:当你喜欢一个人时,千万不要着急?第84课:现在有些女孩就爱泡夜店,李玫瑾说出了原因第85课:教你一眼辨别渣男,句句真理!第86课:孩子性格中缺少坚强,父母应该怎么办第87课:30岁之前看学历40岁之后看性格第88课:不要老是跟孩子说考不上大学能干嘛第89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及违法预防第90课:抑郁症患者可以用这个方法治疗第91课:在教育当中有一个误区被家长都忽略了第92课:为啥有人自私自大还脆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第93课:为孩子寻找他的价值-1第93课:为孩子寻找他的价值-2第94课:宝宝晚上是和月嫂睡还是和妈妈睡?第95课:别让自私毁掉孩子第96课:不要让孩子的特长毁在你的手中第97课: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第98课:成长环境如何影响孩子的暴力意识第99课:孩子吃苦耐劳为什么那么重要第100课:初恋是最容易失恋的,但会使人成长10-6岁,情感与性格培养李玫瑾:孩子6岁前要管好,不然以后就管不了了。
李玫瑾对孩子最好的十句话李玫瑾是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和作家,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发表了很多对家长和孩子都有帮助的文章和书籍。
她的思想深邃,语言简洁明了,常常鼓励家长去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并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
在她的演讲和讲座中,她曾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下面是李玫瑾对孩子们说的最好的十句话。
1. “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外表更重要。
” 许多家长依靠孩子的外表来评价他们的性格和能力,这是不恰当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式,要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支持他们的成长。
2. “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 家长通常会因为害怕让孩子受到伤害而过分保护他们。
然而,这种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孩子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失败,从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成长。
3. “用技巧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时间,是培养他们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如积累规律、锻炼习惯等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4.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他们成长的动力。
” 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应该被鼓励和激发,为孩子提供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获得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
5. “孩子需要限制媒体使用。
” 媒体成瘾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而孩子还在其青涩的年纪遭遇媒体的影响,有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需要创造一个有纪律的环境,规定孩子使用媒体的时间和方式,保持孩子独立地思考和学习。
6. “寻找你孩子的长处而不是缺陷。
” 家长往往关注孩子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够改进和纠正。
然而,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则需要强调和鼓励他们的长处,同时协助他们解决弱点。
7. “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
团队合作的机会要提供给孩子,并要学会倾听和正面回馈。
8. “每个孩子都值得自我实现的机会。
” 家长不应该把孩子限制在自己的特定期望之内,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成功和失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不放弃自我实现的机会。
李玫瑾育儿知识经典语录李玫瑾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育儿专家,她在育儿方面掌握了很多经验和技巧,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和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李玫瑾育儿知识的经典语录。
1. “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沟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沟通时,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成长。
2. “孩子要是对某件事感兴趣,就应该多给他机会去尝试,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很重要,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应该多给他机会去尝试,这样有助于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3.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积极的支持和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积极的支持和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成就和努力给予赞赏和认可,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未来更加努力地成长和发展。
4.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情感层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情感层面。
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积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
5.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方向。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方向。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6. “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
”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经历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不断成长。
7. “父母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李瑾枚讲课课后感受
今天又一次听了李教授的关于育儿方面的知识,也又一次听到老师说的孩子六岁以前的教育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影响。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教育真的是至关重要的,之前这方面的意识缺乏的太多了,还好通过加入日记星球以后,能够链接到关于这方面的朋友和信息,让我最近的几个月对于家庭教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是啊,作为父母来说,目前80后90后的压力确实很大,每个家庭都是在想办法怎样去赚钱,对于孩子教育方面大部分都是有缺失的,也是意识不到的。
通过学习李教授的课程让我对于青春期孩子的补救教育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个学习,就像李教授分享的那样,以前的教育是所有的信息量太少,环境也是干净的,每个家庭接触到的信息没有那么多,所以教育方面都是有限的。
现在的信息量太大,就算父母和家人都没有给孩子们传递那么多的信息,孩子也会从电视,手机,电脑里面了解到很多信息量,里面的信息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方面的,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孩子的思维要超前很多,甚至比专心工作的父母家人了解到的都多。
有时候孩子也能够辨别事物的好与坏,所以现在的孩子,早熟,叛逆,各种教育问题也许父母真的也解决不了。
所以,本人认为只有作为父母的好好学习积极正能量的知识,才可能引导好自己的孩子,也再次感召朋友们重视起孩子的教育问题!。
李玫瑾育儿读后感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很多实际案例分析,说到孩子教育问题,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
每个孩子性格也不同。
教育方式各有千秋。
但目的都是一样的。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如何教育好孩子没有统一的模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我觉得孩子要有一个好的品格、性格。
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这些品质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一生,受益一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少的。
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帮他找原因,提醒他怎么做。
与此同时,孩子也要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下一代。
生活方面一定要锻炼孩子自己动手能力,不能任何事情都有依赖心理。
家长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一定要多方面培养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爱心。
并且教育孩子热爱运动,热爱生命,尊重长辈以及身边的朋友。
作为父母,我们要多关心,宽容理解,陪伴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中,家长也是要不断的学习成长。
要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并给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积极的引导教育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陪伴他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探讨。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精彩的未来!学习,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把孩子带上正确的路。
在一个是生活环境,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回到家里不要一进门就看电视、玩电脑!要自己主动的去看看报纸、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看看书!让孩子知道什么叫做学习!慢慢的在这个环境下孩子就会主动的去学习。
你到以后可以相对的轻松不会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担心了。
沟通方面:想与正处于叛逆时期的孩子交流,那就从朋友做起,首先要给他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一定要是在正确方面的!常关心他,比如很小的一件事,其实孩子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关爱,切记不能溺爱!用你的心去融化他的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多辛苦,多累。
这样只会造成孩子腻烦的心理,他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只知道自己的感受,其实孩子大了,你们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最近读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触颇深呐!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案例,都让我对人的心理成长和家庭教养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孩子早年情感抚养的重要性。
李玫瑾老师说,孩子在生命早期与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心理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
我有个朋友叫小丽,她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把她留给爷爷奶奶照顾。
虽然爷爷奶奶对她也很好,吃穿不愁,但那种父母陪伴的情感空缺,却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小丽小时候特别胆小,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吭声。
因为回到家,没有爸爸妈妈可以倾诉,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不懂。
她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准备着零食和水。
可小丽却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因为她知道,不会有爸爸妈妈帮她精心准备这些。
看着同学们和父母一起有说有笑地讨论着春游的事情,她的心里充满了羡慕和失落。
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一直伴随着小丽长大。
她长大后,性格依然很内向,不太容易信任别人,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工作后,她也总是缺乏自信,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退缩。
有一次,公司有个很好的晋升机会,她明明有能力胜任,却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而不敢去争取。
后来谈恋爱,她也总是患得患失,对另一半极度依赖,却又总是忍不住怀疑对方的真心。
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那种稳定、安全的爱,可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小丽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抚养,没有与父母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那么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就像李玫瑾老师说的,人的心理问题,往往能从其早年的生活中找到根源。
而这种根源,很多时候就是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抚养的缺失。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拼命工作,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他们以为给孩子买最好的玩具、报最贵的补习班就是爱孩子,却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他们的陪伴和关爱。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主持人语: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
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抚养人对被抚养者,首先你有他生命的决定权,第二你有他物质发展的提供权利,第三你对他照顾的程度也是你决定的,第四他的个性完全是你造就的,所以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身边大人的问题。
我又用了另外一段话,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我经常遇到一些案件,有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李老师怎么样来教育这些孩子们?”我说你错了,现在不是教育孩子们,而是教育身边的大人。
有一个老总,咱们国内品牌的一个老总,通过《今日说法》的记者找到我说,“李老师,我这儿子老偷钱,我想领他来见见你。
”我跟他电话里讲,你儿子不用来,你来就行。
什么意思?问题在你的身上,不在孩子的身上。
B停下来陪他,或许孩子还有救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在珠海曾经有一个父亲很有本事,通过几年打拼,存了家财百万。
但当他回到家时发现儿子已经长大,逃学,惹是生非,最后怎么办呢?父亲开始管,但根本管不了,听说湖北有个专家叫何华彪,曾经把一个网瘾孩子给治好了,于是马上领着孩子到那儿去,啪,10万块钱拍出来,这孩子交给你了,你负责把他教育好。
这个父亲的行为当时被报道出来,我看到后还写了一篇博客,我说,可怜的父亲应该把10万块钱当做自己的工资,你把所有的事停下来,你这儿子没准还有救,你得亲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给别人。
概括三句话,一,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陪伴孩子的时间。
第二,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从小事做起,比如6岁的孩子扫地,收拾屋子,10岁的孩子洗菜、摘菜。
现在有多少家庭让孩子做这个?没了。
你就好好学习,别的你都不用管了。
结果发现他学好了,却变成了一个自私鬼。
第三,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带孩子。
C没有人性的教育杀人不眨眼家庭教育的理念,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大家肯定会说,什么叫人性?人性这词太大,太复杂,其实我讲人性的东西最基本的就是情感,是人性中最基础的。
我们有很多的高材生,做的一些行为让大家真的摇脑袋。
比如说北大曾经有一个化学系的女孩,不明原因中毒,送到医院,查不出来,最后通过别国的科学家知道这种症状叫铊中毒,但她已经错过了治疗的关键期,终身残废,到现在凶手是谁不知道。
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她的同学干的。
你看,学了知识杀人不眨眼,这就叫没有人性的教育。
人性先是从小的相依,你给孩子哺乳,在他成年后告诉他你对他的眷念。
然后人的情感,任何人彼此之间的支撑。
马加爵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真的很感慨,真的为他惋惜。
他极其聪明,悟性很好。
在逃亡期间,他在海边录了一些话,其中有一段是讲给大姐的,他说大姐你一直这么关心我,但我从来不跟你说太多,不愿跟你说真心话,我这人就这点不好,心里想的总不说出来,但现在我告诉你,我有一个问题想不通,那就是人活着究竟为什么?一百年前没有你,没有我,一百年之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现在我明白了,人活着在于人生有真情,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我知道我错了。
马加爵的话让我感慨什么?想想人这一辈子,首先生命是有爱才有的,对吧?然后你一出生,吃喝拉撒全靠别人,能活下来是因为有人没有白天黑夜地照顾你,那是恩情。
你长大的每一天,有多少人给你提供支撑啊?你吃的,用的都是爸妈做的吗?不是,那是全社会很多人努力才有的,是一个社会支撑的。
整个社会的支撑就是一份情,包括友情,成年以后爱别人,爱自己的孩子。
人的一生没有情的话,不就成为一个纯吃纯拉的动物吗?马加爵这番话,是到了绝境体会到的领悟。
二战后有位中学校长,侥幸从集中营里逃了出来,他给所有老师写了一封信,说我亲眼见到了人类不应该见到的事情,毒气室由专业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生大学生枪杀焚烧,看到这些令我怀疑教育是为了什么?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D善良既救别人也是自己的福分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
性格这个东西,现在越来越被忽略,所有家长一问我问题就是我这孩子学习分数怎么样,我孩子上什么学校怎么怎么样,同事之间只要谁家孩子高考,就问考上没有?考哪个学校?我从来不问人家这样的问题,这让人很难受。
因为智力是天生的,不是教出来的。
所有伟大的科学家,你看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好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爱迪生从上小学、中学就开始被老师排斥,说这孩子根本就不适合教育。
这是天赋的。
什么是后天可为的呢?那就是性格。
一个人成年后,在厨房里做厨师和在实验室里做科学研究,本质上没有差别,都可以养活自己,都可以活得很有尊严。
差别是什么?是这个人可爱不可爱,能不能帮助别人,对别人是否有爱心,而不是说他所到之处大家很痛苦。
很多犯罪的人,他之所以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虽然我们需要聪明,需要分数,需要学历,但那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很善良,这种善良既救别人,也是他自己的一个福分。
有些人很傻,傻得大家都可以占他便宜,但正因为大家都占他的便宜,大家发现你不用躲他,结果这个傻人身边也有很多的人。
相反,很多人很精,所有便宜都让他抢先,周围的人跟他在一块都吃亏,所以大家都离他远远的,这个人身边最后没有什么朋友。
E不被尊重的孩子怎么尊重别人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要给孩子自主的选择权。
我经常遇到很多咨询,问,我这孩子现在马上要考大学了,你说他考什么专业?我说我不是神仙,我离你孩子八竿子远,我怎么能告诉你他考什么专业?他又问你认为哪个专业更有发展?我说哪个专业更有发展不见得适合他,你得问孩子自己想干什么?天津有个案子,杀奶奶,杀妈妈,为什么?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上了大学后学得很痛苦,一个学期下来好几门不及格,跟家里要钱补课,要了钱他又上网了,回去没法交代,最后就杀亲。
所以我认为很多家长问我,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怎么样,我一听这个话,不对劲,你的孩子多大了?21岁了,大四了,按理说应该怎么怎么样。
我说你累不累呀,不知道法律规定吗?18岁就是成人了,成人什么概念?他有所有的权利了,民事权利,刑事权利,政治权利,所有权利都有了,爸爸妈妈只有听他的份了,没有管他的份了。
这个事情可以商量,我的建议是什么,比如你找一个对象,你应该找个什么样的,但绝对不说不能找她,肯定孩子跟你势不两立。
很多孩子从小不懂这个权利,大了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叛逆的人,这种孩子一定跟父母的失误有关,父母的失误一定是独裁。
一个从小没被尊重的,没有感受快乐的人,他不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一个没有被亲人善待过的人,怎么会去善待别人?同样他不被尊重,他怎么会自尊?怎么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呢?成年人给了他什么,他就回报给成人什么。
我有大量实例,父母很爱孩子,爱你不商量,不商量得很惨烈,最简单的,你到人家那儿吃饭,你不喜欢吃肉,可对方给你夹了一盘子的肉,你说那是什么感觉?你咽又咽不下去,不咽你盘子里全满了,这就叫爱你不商量。
所以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去体会孩子的心理,这特别重要。
孩子行为应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北京的中学老师关成华在书上写了一句名言,我也非常赞同,他说大人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
原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送给孩子们的,现在变了。
补白: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格第一,3岁前是情感的抚养,他痛苦的时候你要帮助他。
3岁之后孩子会说话了,他不说话,这东西你不给我,我就跟你闹。
所以3到6岁要立规矩,第一件事就是要教会他不能任性。
第二件事,防止自私。
人天生都是把饭往自己嘴里送,但我们要告诉孩子,生活中有别人。
当他5岁左右,他说我要跟你们一块吃,可以,但只要你上桌,就立下规定大人不吃,你就不能吃。
让孩子知道,我难受的时候别人也难受,这就是他人的概念。
最后一个,要防止娇气,孩子小时候一定要有一项体育活动。
因为我是搞心理学的,我经常讲,很多抑郁症不是纯心理的问题,是生理问题。
因为看到有些大学生抑郁自杀,其实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是感觉困乏,心理刺激缺乏,还有一个就是体力活动不足,脑力活动过度。
孩子要从小养成一个运动的习惯,不是运动的爱好,而是习惯。
习惯什么呢?也就是说,从小让他学会一项运动,比如游泳、长跑。
我认为体育有两个优点,一就是人在生长过程中,神经系统需要运动来发育,第二他在运动发育过程中会更加协调。
我讲这些训练都是性格的训练。
如果这个孩子6岁,把这几项全部做了,你这孩子上学肯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