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石灰吟相关知识(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课文知识点我会写:络:络纱络丝络线脉络网络络绎锤:锤打锤子铁锤木锤千锤百炼凿:凿井开凿凿子圆凿凿壁偷光焚:焚香焚毁焚烧忧心如焚玩火自焚多音字:似:sì相似 shì似的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络:luò脉络 lào络子骨:gǔ骨头 gū骨碌形近字:络(网络)洛(洛阳)锤(锤子)捶(捶打)焚(焚烧)婪(贪婪)问题归纳: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2)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笔记《石灰吟》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衍生注释:1.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2.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3. 浑:全。
4.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二、赏析:这首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写出了石灰石开采的艰难,这就像一个人要经历重重磨难才能成长起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被烈火焚烧都不害怕,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严峻考验从容不迫的态度。
“粉骨碎身浑不怕”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坚定,就算是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
最后“要留清白在人间”点明主旨,诗人要像石灰一样,保持自己的清白,留个好名声在世间。
三、作者介绍: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保卫京师。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在课堂上遇到一道难题,大家都在苦思冥想。
我突然想起于谦的《石灰吟》,我想我应该像石灰一样,不怕困难。
于是我静下心来,反复思考,虽然这个过程就像石灰石经历千锤万凿一样痛苦,但是我没有放弃,最终解出了答案。
我明白了,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石灰那种“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守自己的原则。
《竹石》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衍生注释:1.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2. 立根:扎根。
3.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4.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5. 坚劲:坚强有力。
6. 任:任凭。
7. 尔:你。
二、赏析:诗人通过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气节。
诗的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咬”字,生动地写出了竹子扎根的坚定。
它扎根在破碎的岩石中,环境是如此恶劣。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六年级下册第十课《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堂笔记一、《马诗》诗人背景介绍: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他的诗歌多涉及边塞、战争、怀古等题材,风格独特,富有想象力。
诗句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句解释:在广阔的沙漠上,沙砾像雪一样洁白;在燕山上空,月亮弯如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金色的饰物,在秋高气爽的时候快速奔驰呢?实际上,诗人是借马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歌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描绘马的形象和壮志,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艺术特色:意象鲜明:李贺选用了“大漠”、“沙”、“燕山”、“月”等自然景物,构建了一幅辽阔、清冷的边塞月夜图。
比喻贴切:将沙比作雪,月比作钩,既形象又富有诗意,为后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言简意赅:短短四句,既描绘了景物,又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无奈之情。
二、《石灰吟》诗人背景介绍:于谦,明代文学家、将领。
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后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明朝山西河南巡抚。
后因得罪王先遣使同先遣使同英宗英宗被掳英雄瓦剌,英宗被掳,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于谦力决策守京师,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
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
但先遣使与英宗被掳,英宗被掳,英宗被先遣使与瓦剌用计威胁逼与英宗被掳,英宗被掳,先遣使被杀,与瓦剌用计威胁逼和。
在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
谥曰忠肃。
他是一位杰出的官员、将领和文化名人,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操。
诗句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句解释:经过千万次的锤打和凿击,石灰石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在烈火的焚烧下,它好像很平常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诗人借石灰石来表达自己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为人清白正直的志向。
六年级下10.古诗三首之石灰吟《六年级下 10、古诗三首之石灰吟》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寓意和坚定的信念,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于谦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守清白的高尚情操。
诗的开篇“千锤万凿出深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石灰在被开采时所经历的重重磨难。
石灰原本深藏在山中,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捶打和开凿,才能被人们发现和挖掘出来。
这就好像人生中,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往往需要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
只有那些能够经受住生活的重重打击,依然坚持不懈的人,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
“烈火焚烧若等闲”,这句诗描绘了石灰在面对烈火的焚烧时,表现出的从容和淡定。
烈火的高温和炽热,对于石灰来说是巨大的考验,但它却把这一切都看作是平常之事。
这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感觉像是置身于烈火之中。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像石灰一样的勇气和坚毅,不畏惧困难,以平常心去对待,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断成长。
“粉骨碎身浑不怕”,进一步强调了石灰的无畏精神。
即使要粉身碎骨,石灰也毫不畏惧。
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需要我们做出巨大牺牲的时刻。
可能是为了正义,可能是为了真理,可能是为了保护我们所珍视的人或事物。
在这些关键时刻,我们是否能够像石灰一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呢?诗的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
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下清白在人间。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是多么的重要。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都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那份清白和正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坦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石灰吟》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1.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期末考,加油!
2.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3.你要逼自己优秀,然后骄傲的生活,余生还长,何必慌张,以后的你,会为自己所做的努力,而感到庆幸,别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期末考,加油!
4.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地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
5.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6.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期末考,加油!
7.心存感激,永不放弃!即使是在最猛烈的风雨中,我们也要有抬起头,直面前方的勇气。
因为请相信:任何一次苦难的经历,只要不是毁灭,就是财富!
8.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9.想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
期末考,加油!
10.每一次竭尽全力的付出,在未来必会有千百倍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