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把握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几个关系(最新)

心得体会:把握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几个关系(最新)

心得体会:把握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几个关系(最新)
心得体会:把握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几个关系(最新)

心得体会:把握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几个关系(最新)

自X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挂牌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对于如何理解并处理好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可谓众说纷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涉及内容很广泛,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平衡好以下四对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和旅游是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两大领域。在现实发展中,二者的确存在很大交集,但并非完全等同。文化和旅游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特点。为此,应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明确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来加以推进。对于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来说,既要克服惯性思维,避免画地为牢、貌合神离,也要防止简单思维,避免相互替代、违背规律。要实事求是,结合现实需要和发展阶段,逐步明确哪些领域适宜融合,哪些领域应各自发展,从而“和”“合”并举,既强调行政机构和组织管理的统一性,也尊重行业发展和各自规律的差异性。

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和旅游均兼具事业和产业属性。在现实发展中,文化的

事业属性更强,而产业化程度略低,旅游的产业属性更强,而事业性特征较弱。对旅游而言,要转变单一经济导向和增长主义导向,强调旅游业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助力国家外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强调政府在保障公民休假权利和旅游权益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对文化而言,要重点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化、实力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不完整、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更好地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而言,需要明确哪些设施、载体和事项具有纯公益属性,应划归事业范畴,哪些行业、事务和领域具有纯市场属性,应划归产业范畴。在动态融合过程中,既要避免混淆不清,更要避免错配、错位和错为。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既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市场支撑。在区分事业和产业的基础上,要明确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是推动、指导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而市场是实现、完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产业层面,重点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有形之手”健全市场规则,创造良好的竞争条件;在事业层面,重点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不同群体文化和旅游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利用社会力量,丰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游客和居民的关系。不管是当地的公共文化资源还是商业文化活动,既可满足当地居民需要,也会对外来游客形成吸引力。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在共享资源、共用设施、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的可能性。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就是要形成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空间、氛围和文化,既尊重和满足居民的利益和需求,也能让更多游客享受当地独特文化和资源;既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也要不断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弘扬昭君文化,凝聚发展力量

近年来,X县坚定文化自信,紧紧围绕“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城市形象定位,大力弘扬昭君文化,打造昭君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加快建设昭君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大三峡大神农架生态旅游集散地,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深挖价值内涵,提升昭君文化的感召力

坚持推动昭君文化在更大平台研究、应用和弘扬,充分挖掘昭君文化中蕴含的现代昭君精神,进一步凝聚X发展的文化自信。

一是提升昭君文化研究层次。成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把昭君文化的研究、推广与开发从县级层面提升到市级层面。通过更大更高的平台,促进以“和美”为核心价值的昭君文化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去,进一步扩大昭君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塑造以昭君文化为核心的X精神。一方面以昭君文化为统领,提炼了“和美、诚信、开放、图强”的X精神,确立了“昭君故里、三峡香溪、神农门户、和美X”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另一方面以王昭君、杨文久、谈锡恩、陈家珍、向涛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为导向,总结归纳形成了“能扛事、有担当”的当代昭君精神,为全县上下干事创业、攻坚克难营造了强大舆论氛围。

三是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昭君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在全县8个乡镇建立了56个民间文化协会,命名了一批特色文化村和传承示范基地,申报了昭君传说、X民歌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民间艺人陈家珍、彭泗德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X被原国家文化部、原省文化厅分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X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开发编撰了乡土教材《灿烂的昭君文化》,从娃娃抓起,推进昭君文化进学校;创作了歌曲《昭君还乡》,通过广场舞等形式进行传播。

二、发展昭君旅游,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确立建设“昭君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着力将昭君文化元素广泛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核心景区提档升级。把昭君村作为昭君文化传承、开发和展示的主阵地,先后投入3.2亿元,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王家老宅、光影秀场等项目,实施了昭君村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昭君村景区提档升级,努力将其打造为集历史文化、村落文化、田园风光、人文与自然山水景观于一体的国家5A级文化名人景区。后期还将继续投入3亿元,依托香溪河两岸良好生态环境,建设观景平台和特色民宿餐饮,完善生态堤坝、水上步游道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景区品质。

二是推动“昭君文化+乡村游”融合发展。依托保存昭君遗迹相对完好的昭君镇陈家湾村,积极探索“昭君文化+乡村游”融合发展模式,按照“突出昭君元素、挖掘乡村记忆、传承民俗文化”的理念,先后投入2800万元,对陈家湾村“昭君别院”进行改造升级,成立了宜昌市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村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新增农庄、采摘、电商体验馆等各类旅游市场主体20余家,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成为“昭君文化+乡村游”发展的示范点。

三是推动全域通识化建设。在旅游节点上融入昭君元素,在文化广场、高速公路

出口等节点树立昭君像,在最美水上公路沿线篆刻汉代文化符号,建设具有汉代古风的路灯和标示牌等。在地域命名上融入昭君元素,将老县城所在地高阳镇更名为昭君镇,保留了镇内昭君台、上马墩、下马墩、小礼溪、大礼溪等昭君传说地名。在特色产业上融入昭君元素,昭君白茶、昭君眉豆、昭君故里白酒、昭君薄壳核桃等农产品畅销国内外。昭君双面绣、昭君妆奁、昭君折扇、昭君陶瓷茶具等系列旅游产品已步入市场。

三、强化拓展宣介,打响昭君文化品牌

通过活动造势、高位展示、“走出去”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昭君文化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新时代绽放出新活力。

一是系列活动造势。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X昭君文化国际论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昭君文化研究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创建了京剧票友基地,举办京剧票友交流会、“昭君杯”京剧票友大赛等活动,以京剧为突破口,推动昭君文化与京剧文化融合发展。高标准举办“X全域旅游推介会”“寻找现代昭君”“昭君文化旅游活动月”等宣传营销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昭君文化影响力。

二是高位平台展示。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动昭君文化在国家级媒体上推介宣传,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大型综合节目《记住乡愁》和《乡村大世界》走进X,以昭君文

化为核心,深度宣传推介昭君村、昭君别院、最美水上公路等特色景观,茶叶、柑橘、薄壳核桃等农特产品及X围鼓、X民歌等人文风俗。

三是“走出去”交流。坚持把昭君出塞路线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向,加强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台湾苗栗县之间的联系。探索打造“昭君和亲”经济走廊,以举办“重走和亲路”文化旅游活动为契机,开通“昭君”专列,与昭君出塞沿线的X、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37个市县建立了联系,为实现宽领域跨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