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教案终极版
- 格式:docx
- 大小:10.47 KB
- 文档页数:5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教学后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相关的音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故乡榕树的了解。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对难读的字词进行指导。
3. 精讲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
4. 朗读体会(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故乡榕树的小作文。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在讲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时,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乡榕树的美。
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业难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
《故乡的榕树》教案终极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 学习借鉴散文“寄情于物”的写法。
理解体味作者真挚、浓烈的思乡之情。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
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本文以“乡情”贯穿全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伊始,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激起大家的情感;欣赏感悟语句,达到情感共鸣,强化情感;交流有关家乡的事物,内化情感。
以学生为主体。
课文的梳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所以,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发言,老师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主要参与者还是学生。
【作者】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1975年9月赴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坚持业余文学创作。
主要文学作品: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小说:《失落的珍珠》、《大乡里进医院》《香港式的烦恼》散文:《故乡的榕树》、《两代人》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获奖后,被海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学习字词】袅袅(niǎo):文中用来形容微风清澈:(水)清而透明汲(jí)水:从下往上打水兀(wù)立:直立;兀,高耸突出的样子汩汩(gǔ):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苍虬(qiú):像龙一样盘曲的青色枝条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虔,恭敬祈求:恳求地希望或请求战战兢兢(jīng):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样子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黝(yōu)黑:黑黑的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粗犷(guǎng):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故乡的榕树》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2)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
(2)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可以是回忆、描述或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榕树象征故乡、亲情、友情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向往。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如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写作实践的成果和进步。
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和图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乡的榕树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引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2)举例说明生字词在文中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受。
4. 品味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5.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学生发挥想象,以“故乡的……”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故乡的榕树》,了解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故乡的榕树》教案及教学后记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乡的榕树》,使学生了解并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学会生词生字,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分析课文中描绘榕树的形象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词生字的掌握。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分析课文描绘榕树的形象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榕树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故乡榕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印象?2.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榕树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榕树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故乡的象征意义。
2. 教学步骤:a.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榕树在故乡生活中的意义。
b.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关注描述榕树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c.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d.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课堂互动与实践:1. 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学步骤:a.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
b.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彼此的回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c.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一、教案基本信息《故乡的榕树》课文教案教学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概括和归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板书课文《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并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内容大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导入新课。
2.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情怀,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字词,并在阅读中正确运用。
故乡的榕树教案教案标题:故乡的榕树教学目标:1. 了解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对榕树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学生对故乡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对榕树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故乡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榕树的实物或图片。
3. 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1. 准备一张榕树的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2. 引导学生观察榕树的特点,如树干粗壮、树冠茂密等。
3. 提问:“你们在故乡是否见过这样的榕树?”Step 2:了解榕树(10分钟)1. 展示PPT或图片,介绍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如榕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可以长到很大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榕树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Step 3:观察榕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教室附近的榕树下进行观察。
2. 学生使用观察记录表格,观察榕树的外貌、树叶、树干等,并记录下来。
3. 学生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Step 4:保护故乡的榕树(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榕树在故乡的重要性,如提供阴凉、净化空气等。
2. 讨论榕树面临的问题,如人为破坏、环境污染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保护故乡的榕树,如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砍伐等。
4. 鼓励学生制作宣传海报或口号,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榕树。
Step 5: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榕树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总结保护故乡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的决心。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植物或动物,进行类似的观察和保护教学。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自然保护区,深入了解更多的自然环境保护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榕树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记录的完整性。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节安排,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家乡的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教学难点:(1)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有益于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材。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榕树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5. 实践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乡榕树的认识和感悟。
(2)学生尝试写一篇以故乡榕树为主题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乡的榕树》,总结课文内容。
2. 完成练习题: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收集有关故乡榕树的材料,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乡的榕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榕树的深情描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情感和结构的分析能力。
3. 通过分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故乡的榕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欣赏作者对榕树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赞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榕树这一载体表达的故乡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汇报讨论成果。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美语句。
4. 实践法:布置课后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全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榕树的知识、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榕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榕树。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3)提问:同学们对故乡有什么眷恋之情?故乡有哪些令你们难忘的景物?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勾画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榕树的描绘和赞美。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故乡情感,分组讨论。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2)布置课后作业:以“故乡的某一景物”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其他描写故乡的散文、诗歌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学习借鉴散文“寄情于物” 的写法。
理解体味作者真挚、浓烈的思乡之情。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
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
本文以乡情”贯穿全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伊始,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激起大家的情感;欣赏感悟语句,达到情感共鸣,强化情感;交流有关家乡的事物,内化情感。
以学生为主体。
课文的梳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所以,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发言,老师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主要参与者还是学生。
【作者】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1975年9月赴港定居,从
事绘画工作,坚持业余文学创作。
主要文学作品:
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
小说:《失落的珍珠》、《大乡里进医院》
《香港式的烦恼》
散文:《故乡的榕树》、《两代人》
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获奖后,被海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学习字词】
袅袅(ni do):文中用来形容微风
清澈:(水)清而透明
汲(j i )水:从下往上打水
兀(w U)立:直立;兀,高耸突出的样子
汩汩(g u):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苍虬(qi U):像龙一样盘曲的青色枝条
虔(qi印)诚:恭敬而有诚意;虔,恭敬
祈求:恳求地希望或请求
战战兢兢(j n g):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样子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黝(y ou)丄黑:黑、!黒白勺
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
粗犷(gu d ng):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
本文是第二个意思苦涩(s P):①又苦又涩的味道②形容内心痛苦。
本文是第二个意思庇(b i)护:袒护,保护
恬(ti印)静:安静
温馨:温暖馨香。
安然无恙(y eng):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
香港住所的榕树一一眼前
大陆故乡的榕树--------- 回忆
香港住所的榕树一一眼前
2、文章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弓I出对从前故乡的榕树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第11 —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3、本文的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
第3段是过渡段。
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把眼前景物与思
乡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
“我
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 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分为几层,每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榕树四周的环境
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
榕树的背景
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牌、栏杆上的小狮子
第二层(第5、6段):具体细致地刻画榕树
两颗老榕树
直的
驼背的(详写)
第三层(第7—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第7段母亲用榕树枝为我治癣
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
第8段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
第9段缘物生情,直接抒怀,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
第四层(第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
简陋的卧具
神秘而恬静的气氛
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
沉入梦乡的美妙感觉
文章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
和事。
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了思乡之情。
1、掌握字词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板书》故乡的榕树
眼前、过去、眼前——时间香港、故乡(福建)、香港
——空间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
事;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
【思考与练习】
1.这是一篇忆故乡、抒乡愁的文章,文章的题目能不能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
温馨提示:体会“榕树”在课文中的作用
明确:不可以换题。
榕树是本文的线索,榕树下的回忆,借景抒
情,寄情于景。
特点是情感表达更含蓄1•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
确、贴切。
2.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3.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
重要作用。
作文方面的收获:明确:1 •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
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T回忆T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 •语言组织要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