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哈姆莱特》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41
高二年级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资料《哈姆雷特》一、简介:哈姆雷特五幕悲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取材于12世纪一部丹麦史,讲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在大学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对人生正充满了幻想和希望。
突然,父王暴毙,母亲又很快改嫁新王即哈姆雷特的叔叔。
坚贞的爱情,忠贞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场面的友谊,都开始破灭。
就在他痛苦之际,父王的亡魂又向他显现自己被害真相,要他复仇。
哈姆雷特感到责任重大,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为选择最佳时机,也为整理自己混乱的思想,他开始装疯。
由于延宕,他最终落入新王的圈套,在一次决斗中与之同归于尽。
莎士比亚的这个故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这部戏剧也是莎士比亚的创作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为副线,三者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
另外,又把悲剧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混合”。
二、分幕主要内容:第一幕:丹麦国王去世,王位由其弟弟继承,并与皇后结婚,王子哈姆雷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并对叔叔和母亲的婚姻表示极度愤怒与不耻。
此时,他被好友告知其父的鬼魂在午夜出现,当晚便去见了鬼魂,其揭露了现任国王杀兄篡位的罪行,哈姆雷特大为震惊,当即表示要为父报仇,并决定装疯。
另外,朝中元老波洛涅斯的儿子启程去法国,临行前告诫他的妹妹奥菲利娅不要再与哈姆雷特王子交往下去,因为王子没有真心,只是玩弄她。
之后波洛涅斯也命令女儿和哈姆雷特断绝关系,软弱的奥菲利亚决定顺从父亲。
第二幕:哈姆雷特的疯癫行为引起众人关注,国王和王后召见了哈姆雷特昔日的两位同学兼好友,要求他们去陪伴王子,并找出其行为怪异的原因。
此时波洛涅斯求见国王和王后,将哈姆雷特写给其女儿的情书给两人看,认为他的发疯是由失恋引起的,国王不太相信,决定用奥菲利亚来试探哈姆雷特。
同一时间,哈姆雷特见了两位好友,并敏锐的发觉他们是国王派来监视自己的,连讥带讽得骂了二人。
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课文精讲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4.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1)动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
《哈姆莱特》点评鉴赏人物形象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极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在《哈姆雷特》中,冲突始终围绕王子为父报仇这个中心展开。
哈姆雷特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他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和新观念。
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类的态度上,还体现在他对人和事物的平等观念上,更体现在性格特征上。
哈姆雷特曾经高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栋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所特有的民主意识与人性光辉。
哈姆雷特是个典型的学者型王子,他文武全才,光明磊落,而且作为艺术典型,人文主义的长处和局限在其言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一方面,哈姆雷特观察敏锐,长于思考和分析,具有思想家的全部素质。
他由个人的不幸想到普遍的苦难,由宫廷阴谋看到时代动乱,从而把个人复仇提到重整乾坤的高度。
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以外,谁还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世界’?这就是哈姆雷特改造社会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过分相信自己,太重理想。
虽然勇于探索,但往往脱离实际,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却不相信他们,始终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步。
“性善论”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哈姆雷特在复仇中一再拖延,错过许多良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断和缺乏勇气。
一个王者通常是不讲游戏规则的,哈姆雷特为他所具的人文主义气质所害,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
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赏析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赏析《哈姆莱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莱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不知道大家对《哈姆莱特》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赏析悲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我们首先来看看他的现实性。
虽然《哈姆莱特》的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是从剧中我们可以联想起英国的现实。
剧中所发生的种种冲突,恰恰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
在悲剧一开场时,莎士比亚描写的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
丹麦王的突然死去,鬼魂的出现,种种现象都给人一种劫难临头的感觉。
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乱世,也难免要发生非常变故。
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
他狠毒的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
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
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
为了试探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耍手段派人刺探。
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莱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莱特。
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朝廷的暴君。
他有封建君主专制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
克劳狄斯身为国王,却荒淫无度,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
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于君王。
我们以一个典型的官僚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告密、献计、偷听、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
这一切都是腐朽的官僚制度的产物。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
《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这部作品描绘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遭遇父王被杀、叔叔篡位、母后另嫁叔叔等种种不幸遭遇后的内心挣扎与复仇经历。
以下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主题、人物、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论《哈姆莱特》的主题。
整部戏剧贯穿着复仇主题,哈姆莱特为父王报仇的故事线贯穿始终。
此外,作品中还涉及到了背叛与欺骗、疯狂与正常、命运与自由等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起人们对道德、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哈姆莱特》中的几位关键人物。
首当其冲的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他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家,常常陷入对命运、人生、死亡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他的犹豫不决、内心挣扎是这部戏剧的核心之一。
而哈姆莱特的母亲——格特鲁德皇后,是一个复杂并备受争议的人物,她的再婚引发了诸多复杂问题。
另外,还有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国王,他是这部戏剧的反面人物,通过他的野心和欺骗,导致了全剧的悲剧发展。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哈姆莱特》的结构。
这部戏剧采用了戏中戏的手法,在戏剧中穿插了一出类似于哈姆莱特父王被杀的故事,以此影射哈姆莱特现实中的遭遇。
此外,戏剧中的七幕戏剧也采用了五幕制,每一幕都有着自己的高潮和发展,使整个剧情紧凑而又富有张力。
总的来说,《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的无奈。
通过对主题、人物、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不朽的经典,感受其中的思想碰撞和情感激荡。
愿我们能在《哈姆莱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与启示。
《哈姆莱特》李荣刚撰写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早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代表作《哈姆莱特》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
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
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
作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
1 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突然逝世后不到两个月,王后乔特鲁德就和国王的弟弟、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
这一连串事情在朝中引起了议论,有些大臣认为乔特鲁德轻率无情,居然嫁给了可憎卑下起克劳狄斯。
甚至有人怀疑克劳狄斯是为了篡位娶嫂,卑鄙害死了已故的国王。
受刺激最深的还是王子小哈姆莱特。
因为哈姆莱特总是把他已故的父亲当作偶像来崇拜,所以最令他难受的倒还不是没能继承照理来说应由他继承的王位,而是母亲乔特鲁德很快就忘记了和老国王的恩爱。
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桩婚事注意戏剧第一幕,主人公并没有出场。
只是通过军官、卫士之口写闹鬼的故事巧妙引出戏剧情节。
哈姆雷特前后性格的对比,表现了是十分不正当的,用“乱伦”两个字来形容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课文《哈姆莱特》赏析课文《哈姆莱特》赏析篇1背景介绍《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莱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
《哈姆莱特》是作者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来反映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莱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剧中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
通过这一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也是作者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选段赏析智斗哈姆莱特没有的事,我不愿把你们当作我的仆人一样看待;老实对你们说吧,在我旁边侍候我的人全很不成样子。
可是,凭着我们多年的交情,老实告诉我,你们到艾尔西诺来有什么贵干?罗森格兰兹我们是来拜访您的,殿下;没有别的原因。
哈姆莱特像我这样一个叫化子,我的感谢也是不值钱的,可是我谢谢你们;我想,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专程而来,只换到我的一声不值半文钱的感谢,未免太不值得了。
不是有人叫你们来的吗?果然是你们自己的意思吗?真的是自动的访问吗?来,不要骗我。
来,来,快说。
吉尔登斯吞叫我们说些什么话呢,殿下?哈姆莱特无论什么话都行,只要不是废话。
你们是奉命而来的;瞧你们掩饰不了你们良心上的惭愧,已经从你们的脸色上招认出来了。
我知道是我们这位好国王和好王后叫你们来的。
罗森格兰兹为了什么目的呢,殿下?哈姆莱特那可要请你们指教我了。
可是凭着我们朋友间的道义,凭着我们少年时候亲密的情谊,凭着我们始终不渝的友好的精神,凭着比我口才更好的人所能提出的其他一切更有力量的理由,让我要求你们开诚布公,告诉我究竟你们是不是奉命而来的?罗森格兰兹(向吉尔登斯吞旁白)你怎么说?哈姆莱特(旁白)好,那么我看透你们的行动了。
课文剖析第五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课文的第一部分,开头至“我也决不会动起那么大的火性来的”。
这里写的是本场戏的第一个情节。
在剧本的第四幕里,哈姆莱特杀死了大臣波洛涅斯之后,奸王克劳狄斯感到“让此人逍遥于外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但是也“不能立刻去拿他来严办,因为他深受那些糊涂群众之爱戴”,所以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把他送往英国,企图借英王之手把他杀死。
途中,哈姆莱特遇到海盗,混斗中上了海盗的船,受到海盗礼遇,于是又回到丹麦。
哈姆莱特在这里向霍拉旭叙述他逃回丹麦的经过,揭露了奸王克劳狄斯的凶恶阴险,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
哈姆莱特及霍拉旭上。
哈姆莱特这事谈到这里为止,现在我可以让你知道另外一段事情。
你还记得当初的一切经过情形吗?[这是一个过渡句,“这事”指的是上场戏里哈姆莱特在奥菲利亚墓地同意和雷欧提斯决斗。
另外一段事情指的是克劳狄斯把哈姆莱特送去英国,企图借英王之手杀死哈姆莱特。
]霍拉旭记得,殿下!哈姆莱特当时在我的心里有一种战争,使我不能睡眠;我觉得我的处境比戴了脚镣的叛徒还要难受。
[这是哈姆莱特形容他前去英国途中的处境和心情。
当时克劳狄斯派了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同行,实际上是监视哈姆莱特。
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本来是哈姆莱特的儿时好友,被克劳狄斯收买。
]我就鲁莽行事。
——结果倒鲁莽对了,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在这里,哈姆莱特把他偶尔识破克劳狄斯的奸计,设计杀死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活着逃回丹麦,看作是天意,这反映了他的基督教义的宿命论思想。
]霍拉旭这是无可置疑的。
哈姆莱特我从舱里起来,把一件航海的宽衣罩在我的身上,在黑暗之中摸索着找寻那封公文,果然给我达到目的,摸到了他们的包裹;我拿着它回到我自己的地方,害怕使我忘记了礼节,我大胆地拆开了他们的公文,在那里面,霍拉旭——啊,堂皇的诡计!——我发现一道严厉的命令,借了许多好听的理由为名,说是为了丹麦和英国双方的利益,决不能让我这个险恶的人物逃脱,接到公文之后,必须不等磨好利斧,立即枭下我的首级。